一种不锈钢组合式恒液位匀速过滤净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37850发布日期:2021-07-27 13:47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一种不锈钢组合式恒液位匀速过滤净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净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锈钢组合式恒液位匀速过滤净水设备。



背景技术:

净水处理设备的处理后的澄清水多采用溢流堰溢出而收集,以保证沉淀后的澄清水可溢流至溢流堰而排出净水处理设备外,但溢流堰通常设置在净水处理设备外,使净水处理设备及溢流堰的整体占用空间较大,为此,我们设计一种不锈钢组合式恒液位匀速过滤净水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锈钢组合式恒液位匀速过滤净水设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不锈钢组合式恒液位匀速过滤净水设备,包括设置在净水设备本体内的用于使水与药剂曝气混合的反应池、用于对水进行生化处理的生化处理池及过滤池;

所述反应池、所述生化处理池及所述过滤池依次连通;

所述生化处理池的上端空间内设有集水器;

所述集水器包括排水管以及集水管;

所述集水管的上端设有用于收集生化处理池内上清液的进水孔,所述集水管的下端与所述排水管连通;

所述排水管的出水端延伸至过滤池内。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横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集水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集水管横向分布在所述排水管的上端;

所述集水管纵向设置在所述排水管的上端。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进水孔纵向分布在所述集水管上。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进水孔纵向均匀分布在所述集水管上。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孔的数量为8个。

进一步地,所述反应池的进水管上设有曝气管,所述进水管远离曝气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反应池内;

所述曝气管包括进水段、混合段及出水段,所述进水段、所述混合段及所述出水段依次连通;

所述进水段朝向所述混合段的方向的外径渐小;

所述出水段远离所述混合段的方向的外径渐大;

所述混合段上设有进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段靠近所述进水段的一段为收敛段,所述收敛段位于所述进气孔与所述进水段之间;

所述收敛段朝向所述出水段一端的外径小于所述收敛段朝向所述进水段一端的外径。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段的长度大于所述进水段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反应池内设有混合器,所述混合器为上端开口的结构,所述混合器的开口端高于所述反应池的液面;

所述进水管伸入所述反应池内的一端伸入所述混合器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锈钢组合式恒液位匀速过滤净水设备使用时,待处理的水从进水管进入反应池内进行曝气混合处理,可在进水管上设置加药计量泵,可使加药计量泵泵送至进水管内的药剂与待处理的水在反应池内进行曝气混合,以便对待处理的水进行曝气处理,然后进入生化处理池内进行生化处理,生化处理池对进入生化处理池内的水进行生化处理,生化处理所得的固体杂质沉积在生化处理池的底部空间内,等待进行统一排泥收集;随着沉积的进行,生化处理池内的上方空间出现上清液,随着水处理量的增加,上清液也会增加,上清液的液面超过集水管,上清液可通过进水孔收集在集水管内,进而进入排水管,因排水管的出水端延伸至过滤池内(见图1所示),进入排水管的上清液可通过其出水端排至过滤池内,便于上清液从生化处理池中自动分离出来,最后再在过滤池内进行过滤处理,从过滤池上的出水端上的出水管排出,上清液通过集水器收集,且集水器设置在生化处理池的上端空间内,不会额外占用使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集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曝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净水设备主体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净水设备主体的侧视图。

图6是排泥管的俯视图。

图中:10-反应池;101-曝气池;102-中转池;103-格栅絮凝池;104-横向隔板;105-纵向隔板;106-第一倒锥形结构;11-进水段;12-混合段;121-收敛段;13-出水段;14-进气孔;15-进水管;16-混合器;17-加药计量泵;19-反应池出口;20-生化处理池;21-排水管;22-集水管;221-进水孔;23-连接管;24-高效生物填充层;25-曝气供氧管;30-过滤池;32-均质滤料;33-滤头;34-出水管;40-清水池;41-反冲洗泵;50-排泥管;501-排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不锈钢组合式恒液位匀速过滤净水设备包括设置在净水设备本体内的用于使水与药剂曝气混合的反应池10、用于对水进行生化处理的生化处理池20及过滤池30。

所述反应池、所述生化处理池及所述过滤池依次连通;待处理的水从进水管15进入反应池10内进行曝气混合处理,可在进水管15上设置加药计量泵17,可使加药计量泵17泵送至进水管15内的药剂与待处理的水在反应池10内进行曝气混合,以便对待处理的水进行曝气处理,然后进入生化处理池20内进行生化处理,生化处理池20内设有高效生物填充层24及曝气供氧管25,用于对曝气混合后的待处理的水进行有氧生化处理,然后经生化处理的水会在过滤池30内进行过滤处理,过滤池30内设有过滤层,过滤层内设有均质滤料32,且过滤层上设有多个滤头33,通过均质滤料32及多个滤头33对经生化处理后的水进行过滤处理,因过滤池30的出水端设有出水管34,过滤所得的净水可通过出水管34排至清水池40内。

可通过反冲洗泵41将清水池40内收集的净水泵送至出水管34内,用于对均质滤料32及多个滤头33进行反冲洗。

所述生化处理池20的上端空间内设有集水器;所述集水器包括排水管21以及集水管22。

所述集水管22的上端设有用于收集生化处理池内上清液的进水孔221,所述集水管22的下端与所述排水管21连通,集水管22通过连接管23与排水管21连通。本实施例的集水器的使用过程如下:生化处理池20对进入生化处理池20内的水进行生化处理,生化处理所得的固体杂质沉积在生化处理池20的底部空间内,等待进行统一排泥收集;随着沉积的进行,生化处理池20内的上方空间出现上清液,随着水处理量的增加,上清液也会增加,上清液的液面超过集水管22,上清液可通过进水孔221收集在集水管22内,进而进入排水管21,因排水管21的出水端延伸至过滤池30内(见图1所示),进入排水管21的上清液可通过其出水端排至过滤池30内,便于上清液从生化处理池中自动分离出来,最后再在过滤池30内进行过滤处理,从过滤池上的出水端上的出水管34排出,上清液通过集水器收集,且集水器设置在生化处理池20的上端空间内,不会额外占用使用空间。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21最好横向设置,集水管22最好纵向设置在所述排水管21的上端,便于节省集水器在生化处理池20内的占用空间。

如图2所示,所述集水管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集水管22横向分布在所述排水管21的上端,可通过多个集水管22收集上清液,便于自动收集更多的上清液,提高上清液与生化处理池20内固体杂质的分离效率。

多个所述集水管22最好横向均匀分布在所述排水管21的上端,便于更均匀地收集生化处理池20上方空间内的上清液。

图2中给出了4个集水管22的示例,集水管22的数量可根据生化处理池20的大小及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所述进水孔221的数量为多个,一个集水管可更快地收集上清液,有效提高上清液的收集效率,也有助于提高上清液与生化处理池20内固体杂质的分离效率。

多个所述进水孔221纵向分布在所述集水管22上,多个所述进水孔最好纵向均匀分布在所述集水管上,便于更均匀地收集生化处理池20上方空间内的上清液。

图2给出了进水孔221的数量为8个的示例,进水孔221的数量可根据集水管22的长度及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15上还设曝气管,所述曝气管位于所述加药计量泵及所述反应池10之间。

如图3所示,曝气管包括进水段11、混合段12及出水段13,所述进水段11、所述混合段12及所述出水段13依次连通;所述进水段11朝向所述混合段12的方向的外径渐小;所述出水段13远离所述混合段的方向的外径渐大;所述混合段12上设有进气孔14。

如图1所示,曝气管使用时,因曝气管安装在进水管15上,待处理的水从进水管15进入进水段11,因进水段11朝向所述混合段12的方向的外径渐小,使进水段11靠近混合段12的一端的水压大于进水段11远离混合段12的一端的水压,使水压变大的水进入混合段12;另一方面,空气从进气孔14进入混合段12,空气被经过进气孔14的水流带入混合段12(较大水压作用下可使空气更好地被带入混合段12中),空气与水在混合段12内曝气混合(空气与较大水压的水在混合段12中混合);又因出水段13远离所述混合段12的方向的外径渐大,出水段13远离混合段12的一端水压小于出水段13靠近混合段12的一端水压,可使曝气混合的空气与水快速被冲出出水段13,可使曝气混合的空气与水快速被冲入反应池10内,有助于反应池10内进行曝气处理。

本实施例中的混合段12靠近所述进水段的一段为收敛段121,所述收敛段121位于所述进气孔14与所述进水段11之间;所述收敛段121朝向所述出水段13一端的外径小于所述收敛段121朝向所述进水段11一端的外径,可使进入收敛段121的水压进一步增大,更大的水压更便于空气被经过进气孔14的水流带入混合段12远离进水段11的一段,更有利于空气与水在混合段12远离进水段11的一段中混合。

所述混合段12呈直筒结构,便于空气与水在混合段12中混合。

进气孔14的孔径大于所述混合段12的外径的二分之一,便于更多的空气被进气孔14的水流带入混合段12,曝气混合的空气量更大,更有助于后期的曝气处理。

所述出水段13的长度最好大于所述进水段11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段11的长度与所述出水段13的长度的比例为2:3,进水段11内的体积小于出水段13内的体积,所述混合段12的长度介于所述进水段11的长度与所述出水段13的长度之间,便于空气与水充分在混合段12内进行混合,然后曝气混合的空气与水再快速从出水段13出来。

所述反应池10内设有混合器16,所述混合器16为上端开口的结构,所述混合器16的开口端高于所述反应池10的液面;所述进水管15伸入所述反应池10内的一端伸入所述混合器16内,药剂、空气及待处理的水通过曝气管曝气混合后进入混合器16内,进行更进一步地充分混合,充分混合接触的混合物会冲出混合器16外,然后落入反应池10内,可使混合物的运动流向发生多次改变,便于有利于药剂、空气及待处理的水充分混合接触,有利于药剂对待处理的水进行曝气混合处理。

如图4所示,反应池10内设有横向隔板104,反应池10通过横向隔板104分隔为格栅絮凝池103及第一反应池,第一反应池通过纵向隔板105分隔为曝气池101及中转池102,混合器16设置在曝气池101内,曝气混合后的混合物依次经过曝气池101、中转池102及格栅絮凝池103,最终会在格栅絮凝池103内进行絮凝物沉降,上层液体会从反应池出口19流入生化处理池20内,经生化处理后,再流入过滤池30进行过滤处理,最后由出水管34排出。

排泥管50依次伸入反应池10及生化处理池20内,用于收集反应池10及生化处理池20内沉积的固体杂质(包括絮凝物等)。

如图1及5所示,排泥管50的一端依次伸入反应池10的第一倒锥形结构106及生化处理池20的第二倒锥形结构内,另一端位于反应池10外侧,如图6所示,所述排泥管50上设有两排排泥孔组,两排所述排泥孔组呈横向交错布置。所述排泥孔组包括多个排泥孔501,可使反应池及沉淀池内的污泥更好地通过交错分布的多个排泥孔501进入排泥管50内。

所有所述排泥孔501均朝上设置,便于使污泥通过向上设置的排泥孔501而吸入排泥管50内。

可利用虹吸原理进行污泥的收集:将出水管34关闭,反应池10及生化处理池20内液面液位会随着水处理量的增加而升高,反应池10及生化处理池20的上方空间内的空气压力会增加,进而使反应池10及生化处理池20的上方空间内的空气压力大于排泥管50内的空气压力,且因排泥管50设置在反应池的第一倒锥形结构106及生化处理池的第二倒锥形结构内,这时排泥孔501可起到类似虹吸管的作用,可使反应池及生化处理池内的固体杂质(如絮状物及污泥等)在虹吸作用下自动通过排泥孔501而吸入排泥管50内。

这时交错布置的两排所述排泥孔组可更好地抽吸污泥,提高污泥收集的效率。

所有所述排泥孔501的孔面积之和小于所述排泥管50的内端面积,使得排泥管的吸泥进口端的端面积(吸泥进口端的端面积等于所有所述排泥孔501的孔面积之和)小于排泥管的排泥出口端的端面积(排泥出口端的端面积等于排泥管50的内端面积),便于排泥出口端相对于吸泥进口端形成负压,便于反应池及沉淀池的污泥在负压作用下从吸泥进口端抽吸至排泥出口端。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