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污泥浓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81297发布日期:2023-01-31 19:25阅读:30来源:国知局
立式污泥浓缩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泥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立式污泥浓缩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伴随产生的污泥数量快速增加,污泥处理设备也是不断的更新换代,以满足污泥处理的需要。而在本领域中,污泥处理设备通常包括独立设置的浓缩单元和脱水机,进行污泥处理时,先利用浓缩单元对较稀的污泥进行浓缩,浓缩后水含量降低的污泥再进入脱水机脱水。
3.目前,所采用的立式污泥浓缩系统,基本上都是通过搅拌挤压的方式,将污泥中的挤出,但是,随着污泥的流动,越靠近污泥出口处的污泥,越难挤压,而且即使内部能够挤压出的水,水也无法顺畅的向外排出,因此,浓缩后水含量无法达到最佳标准,这样会增加后续脱水机脱水的难度,也会增加污泥脱水成本。
4.同时,所采用立式浓缩单元的对应出泥口基本上水平延伸,其包括自上而下距离逐渐变小设置的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位于两端部且与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构成出泥腔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以及翻转调节的安装在第一面板或第二面板底部的出泥挡板,其中通过出泥挡板翻转式调节出泥口的厚度,控制出泥量。
5.然而,这种翻转调节的模式,会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6.1、一旦形成出泥后,若想进行出泥量的控制,一般调整出泥厚度以实施出泥量的改变,然而,尤其是出泥厚度变小的调整过程中,若直接翻转调节,十分困难,难于操控;
7.2、翻转调节需要空间和密封,因此,随着出泥挡板的角度改变,其内部壁面顺畅度会改变,这样会影响出泥效率,进而影响出泥量;
8.3、排出污泥的厚度虽然保持一致,随着出泥挡板所提供压实力越靠近出泥口越小,因此,也会影响出泥量。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立式污泥浓缩系统。
10.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11.一种立式污泥浓缩系统,其包括浓缩单元、出泥单元,其中浓缩单元包括浓缩筒、滤网筒、搅拌机构,浓缩筒顶部设有进泥通道,底部设有出泥通道,浓缩筒和滤网筒之间形成滤水区,搅拌机构位于滤网筒内并形成浓缩区,搅拌机构包括搅拌轴和搅拌桨;出泥单元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位于两端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其中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构成一个自上而下且自两侧向内倾斜的出泥腔,出泥腔的上部与出泥通道相连通,特别是,
12.搅拌桨包括多片相互交替缠绕在搅拌轴上的螺旋片,其中每片螺旋片外侧面贴合滤网筒内壁,且每片螺旋片的内侧形成有上下贯通的泥水通道孔,泥水通道孔沿着螺旋片
缠绕方向延伸或者泥水通道孔有多个,且沿着螺旋片缠绕方向间隔分布,浓缩区内的水分别自搅拌桨与滤网筒之间、及自泥水通道孔向顶部运动后从滤网筒滤至滤水区;
13.第一侧板的下端部与脱水机的滚筒贴合,出泥单元还包括自外向内弯折的弹簧板、多连杆互锁式调节组件,其中弹簧板的折边与第二侧板的下端面对齐,且弹簧板上部固定在第二侧板内侧或外侧,下部向下延伸并与第一侧板的下端部形成出泥口,多连杆互锁式调节组件在多连杆保持相对锁定状态下调整弹簧板下部相对滚筒的距离以调节出泥口的大小。
14.优选地,泥水通道孔位于螺旋片与搅拌轴的连接处。这样设置的好处就是,确保搅拌轴处于相对湿润的状态,不仅有利于水汇聚并向上流动,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搅拌轴的粘泥率,从而提升污泥浓缩出水效率,而且降低搅拌桨的清洁难度。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泥水通道孔有多个,多片螺旋片上泥水通道孔沿着搅拌轴长度方向上下间隔且对齐分布。这样的布局,不仅大幅度增加泥水浓缩的出水率,而且也十分方便水自浓缩区内部流至滤水区(主要原因,其形成了上涌的技术效果)。
16.优选地,多片螺旋片上泥水通道孔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为多个绕着搅拌轴中心均匀间隔分布的缺口。这样一来,实现浓缩区内部的水能够均匀的向缺口汇聚,同时,也十分方便浓缩后的水上涌后排至滤水区。
17.进一步的,多片螺旋片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对齐设置。方便搅拌桨的成型,而且能够提供最佳的浓缩效果。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每片螺旋片包括固定缠绕在搅拌轴上的片本体、连接在片本体外侧的弹簧板、以及设置在弹簧板外侧的柔性刮片,其中柔性刮片自外侧抵触贴合在滤网筒内壁。在此,通过弹簧板和柔性刮片所构成的刮刀件,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滤网筒磨损率、及噪音,而且避免污泥造成滤网筒的网孔堵塞。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在滤网筒的顶部设有口径逐步变小的接料斗,其中接料斗的上端部与进泥通道相连通。这样设计,形成漏斗式快速进泥效果,同时还能够避免泥浆乱溅。
20.此外,浓缩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滤水区且能够对滤网筒外周进行清洗的清洗机构。在此,通过清洗机构的设置,以确保滤网筒的滤水效率,更有利于污泥的浓缩出水。
21.优选地,清洗机构与搅拌轴同步运动将滤网筒外周清洗。也就是说,可以在搅拌的过程实施滤网筒的同步清洗,或者浓缩处理完了,对滤网筒和搅拌桨同步清洗。
22.具体的,搅拌轴包括轴本体、形成在轴本体上下端部的上轴体和下轴体,下轴体通过轴座与浓缩筒、滤网筒的底部相对转动连接,上轴体自滤网筒和浓缩筒顶部穿出设置,其中上轴体内部形成清洗液通道,清洗机构包括位于滤网筒上方且与清洗液通道连通的第一清洗管路、自第一清洗管路远离上轴体端部向下延伸的第二清洗管路、以及排水管路和供水部件,第一清洗管路沿着滤网筒的径向延伸,第二清洗管路沿着滤网筒的轴向延伸。
23.本例中,直接在清洗管路上开设有清洗孔或者安装喷头,清洗液体自清洗孔或喷头喷出冲刷滤网筒外周。
2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调节组件包括沿着出泥口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调节单体、用于将多个调节单体同步连接且同步调节的动力器。这样一
来使得出泥口宽窄一致,便于出泥量的准确控制。
25.优选地,每个调节单体包括能够相对锁定的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和第三调节杆,其中第一调节杆自中部转动设置;第二调节杆的一端部与第一调节杆的一端部转动连接、第二调节杆的另一端部固定在弹簧板下部的外侧;第三调节杆两端部分别与第二侧板和第一调节杆的转动中心转动连接,动力器作用在每根第一调节杆的另一端部,且用于驱动多根第一调节杆绕着转点同步转动调节。在此,三根杆的设置下,便于出泥口的宽窄定量调节。
26.优选地,在弹簧板下部的外侧固定设有第一连接座,在第二侧板的外侧固定设有第二连接座,第二调节杆自端部与第一连接座固定连接,第三调节杆自端部与第二连接座转动连接,其中第三调节杆两端部的转点、第二调节杆的转点三者构成闭合三角形。结构稳定,提供的作用力相当均匀,确保出泥的密实度相同,有利于出泥量的控制。
2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动力器包括沿着出泥口长度方向延伸的动力压杆、与动力压杆一体设置且分别与每根第一调节杆远离弹簧板的端部活动连接的连接体、用于驱动动力压杆上下升降的驱动部,其中连接体在动力压杆的升降运动中拨动多根第一调节杆绕着转点转动。采用一根动力压杆的升降运动,使得多根第一调节杆同步转动。
28.优选地,在第一调节杆远离弹簧板的端部形成有沿着杆身长度方向延伸的滑动槽,连接体在滑动槽中移动以调节第一调节杆角度。通过连接体的直线运动,使得第一调节杆绕着转点翻转。
2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弹簧板的上部固定在第二侧板的外侧,弹簧板下部的内侧壁与第二侧板的下端面对齐,且向下延伸。这样便于污泥顺畅自出泥口出泥。
30.优选地,弹簧板的下部还设有柔性刮片,且自柔性刮片抵触在脱水机入泥通道的内壁。这样避免刮泥板造成入泥通道内壁的磨损,尤其是处于运动中的入泥通道内壁。
31.进一步的,柔性刮片固定在弹簧板下部的外侧。避免内置造成污泥输出阻碍。
32.此外,第一侧板的下端部位于第二侧板下端部的上方,且在第一侧板的下端部还设有阻泥板和柔性压板,其中通过阻泥板将第一侧板与滚筒外壁过渡连接,柔性压板压设在滚筒外壁。这样一来,阻尼板起到阻碍污泥自出泥口处外泄,同时避免污泥对滚筒的挤压力过大,影响滚筒转动速度。
33.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34.本实用新型一方面通过多螺旋片式搅拌桨设置,不仅增加污泥浓缩的效率,而且便于浓缩区内部的水汇聚并上涌后滤至滤水区,进一步提升污泥浓缩的效率和效果,降低浓缩后污泥的水含量,也降低污泥后续脱水难度和脱水成本;另一方面在多连杆互锁下相对均衡地调整出泥口的宽窄,方便对出泥量精准地操控,同时所提供的压实力相对均匀,并且出泥口内壁相对平整、无翻转缝,便于污泥的顺畅出泥,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附图说明
3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污泥浓缩系统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5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立式污泥浓缩系统,包括浓缩单元

、出泥单元


53.具体的,浓缩单元

包括浓缩筒1、滤网筒2、搅拌机构3、清洗机构4。
54.结合图2所示,浓缩筒1呈圆柱状,且上下延伸,顶部形成有进泥通道1a,底部形成有出泥通道1b,其中出泥通道1b的下端部与脱水机进泥口对接。
55.滤网筒2,其位于浓缩筒1的内部,呈圆柱状,其中滤网筒2通过底座固定在浓缩筒1的靠近出泥通道1b的上部。
56.滤网筒2内部形成浓缩区n,滤网筒2外壁和浓缩筒1内壁之间形成滤水区l。
57.本例中,在滤网筒2的上部还设有一个接料斗5,接料斗5的口径自上而下逐步变小,且进泥通道1a的出料口位于接料斗5的正上方的一侧,也就是说,自进泥通道1a进入的泥浆,在进泥通道1a的漏斗式快速导向汇聚至浓缩区n,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快速进泥,而且还能够避免泥浆乱溅。
58.结合图3所示,搅拌机构3位于浓缩区n内,搅拌机构3包括搅拌轴30和搅拌桨31、搅拌电机32、搅拌传动件33。
59.搅拌轴30包括轴本体300、形成在轴本体300上下端部的上轴体301和下轴体302,下轴体302通过轴座与浓缩筒1、滤网筒2的底部相对转动连接,上轴体301自滤网筒2和浓缩筒1顶部穿出设置,且上轴体301通过轴承相对转动连接。
60.搅拌桨31包括多片相互交替缠绕在轴本体300上的螺旋片310,其中每片螺旋片310外侧面贴合滤网筒2内壁,且每片螺旋片310的内侧形成有上下贯通的泥水通道孔k,泥水通道孔k有多个,且沿着螺旋片310缠绕方向间隔分布,浓缩区n内的水分别自搅拌桨31与滤网筒2之间、及自泥水通道孔k向顶部运动后从滤网筒2滤至滤水区l。
61.每片螺旋片310包括固定缠绕在轴本体300上的片本体a、连接在片本体a外侧的弹簧板b、以及设置在弹簧板b外侧的柔性刮片c,其中柔性刮片c自外侧抵触贴合在滤网筒2内壁。在此,通过弹簧板b和柔性刮片c(尼龙刮片)所构成的刮刀件,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滤网筒磨损率、及噪音,而且避免污泥造成滤网筒的网孔堵塞。
62.本例中,泥水通道孔k位于片本体a与轴本体300的连接处。这样设置的好处就是,确保搅拌轴处于相对湿润的状态,不仅有利于水汇聚并向上流动,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搅拌轴的粘泥率,从而提升污泥浓缩出水效率,而且降低搅拌桨的清洁难度。
63.具体的,多片螺旋片310上泥水通道孔k沿着轴本体300长度方向上下间隔且对齐分布。这样的布局,不仅大幅度增加泥水浓缩的出水率,而且也十分方便水自浓缩区内部流至滤水区(主要原因,其形成了上涌的技术效果)。
64.结合图4所示,多片螺旋片310上泥水通道孔k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为多个绕着轴本体300中心均匀间隔分布的缺口。这样一来,实现浓缩区内部的水能够均匀的向缺口汇聚,同时,也十分方便浓缩后的水上涌后排至滤水区。
65.同时,多片螺旋片310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对齐设置。方便搅拌桨的成型,而且能够提供最佳的浓缩效果。
66.搅拌电机32固定在浓缩筒1的外侧,搅拌传动件33采用常规的链轮传动将搅拌电机32与上轴体301相传动连接。
67.清洗机构4与搅拌轴30同步运动将滤网筒2外周清洗。也就是说,可以在搅拌的过程实施滤网筒的同步清洗,或者浓缩处理完了,对滤网筒和搅拌桨同步清洗。
68.具体的,上轴体301内部形成清洗液通道t,清洗机构4包括位于滤网筒2上方且与清洗液通道t连通的第一清洗管路g1、自第一清洗管路g1远离上轴体301端部向下延伸的第二清洗管路g2、以及排水管路g3和供水部件,第一清洗管路g1沿着滤网筒2的径向延伸,第二清洗管路g2沿着滤网筒2的轴向延伸。
69.本例中,直接在清洗管路上开设有清洗孔或者安装喷头,清洗液体自清洗孔或喷头喷出冲刷滤网筒外周。
70.结合图5和图6所示,出泥单元

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侧板c1a和第二侧板c1b、位于两端的第一端板c1c和第二端板c1d,其中第一侧板c1a和第二侧板c1b、第一端板c1c和第二端板c1d构成一个自上而下且自两侧向内倾斜的出泥腔q。
71.第一侧板c1a的下端部与脱水机的滚筒g贴合,出泥单元

还包括自外向内弯折的弹簧板c1、多连杆互锁式调节组件c2。
72.具体的,弹簧板c1的折边与第二侧板c1b的下端面对齐,且弹簧板c1上部固定在第二侧板c1b外侧,下部向下延伸并与第一侧板c1a的下端部形成出泥口。
73.也就是说,弹簧板c1的上部通过螺栓件固定连接在第二侧板c1b的外侧,弹簧板c1下部的内侧壁与第二侧板c1b的下端面对齐,且向下延伸。这样便于污泥顺畅自出泥口出泥。
74.多连杆互锁式调节组件c2在多连杆保持相对锁定状态下调整弹簧板c1下部相对滚筒g的距离以调节出泥口的大小。
75.结合图3和图4所示,调节组件c2包括沿着出泥口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调节单体c20、用于将多个调节单体c20同步连接且同步调节的动力器c21。这样一来使得出泥口宽窄一致,便于出泥量的准确控制。
76.本例中,在弹簧板c1下部的外侧固定设有第一连接座c3,在第二侧板c1b的外侧固定设有第二连接座c4,其中第一连接座c3和第二连接座c4构成一组调节固定座,调节单体c20与调节固定座一一对应设置,调节固定座用于每个调节单体c20的多根杆互锁连接。
77.具体的,每个调节单体c20包括能够相对锁定的第一调节杆201、第二调节杆202和第三调节杆203,其中第一调节杆201自中部转动设置;第二调节杆202的一端部与第一调节杆201的一端部转动连接、第二调节杆202的另一端部固定在与第一连接座c3上;第三调节杆203两端部分别与第二连接座c4和第一调节杆201的转动中心转动连接,动力器c21作用在每根第一调节杆201的另一端部,且用于驱动多根第一调节杆201绕着转点同步转动调节。在此,三根杆的设置下,便于出泥口的宽窄定量调节。
78.因此,第三调节杆203两端部的转点、第二调节杆202的转点三者构成闭合三角形。结构稳定,提供的作用力相当均匀,确保出泥的密实度相同,有利于出泥量的控制。
79.动力器c21包括沿着出泥口长度方向延伸的动力压杆210、与动力压杆210一体设置且分别与每根第一调节杆201远离弹簧板c1的端部活动连接的连接体211、用于驱动动力压杆210上下升降的驱动部212,其中连接体211在动力压杆的升降运动中拨动多根第一调节杆201绕着转点转动。采用一根动力压杆的升降运动,使得多根第一调节杆同步转动。
80.在第一调节杆201远离弹簧板c1的端部形成有沿着杆身长度方向延伸的滑动槽h,连接体211在滑动槽h中移动以调节第一调节杆201角度。通过连接体的直线运动,使得第一调节杆绕着转点翻转。
81.具体的,驱动部212可以采用丝杆的上下运动带动动力压杆210的升降。
82.此外,弹簧板c1的下部还设有柔性刮片c5,且自柔性刮片c5抵触在脱水机入泥通道的内壁。这样避免刮泥板造成入泥通道内壁的磨损,尤其是处于运动中的入泥通道内壁。
83.柔性刮片c5固定在弹簧板c1下部的外侧。避免内置造成污泥输出阻碍。
84.第一侧板c1a的下端部位于第二侧板c1b下端部的上方,且在第一侧板c1a的下端部还设有阻泥板c6和柔性压板c7,其中通过阻泥板c6将第一侧板c1a与滚筒g外壁过渡连接,柔性压板c7压设在滚筒g外壁。这样一来,阻尼板起到阻碍污泥自出泥口处外泄,同时避免污泥对滚筒的挤压力过大,影响滚筒转动速度。
85.综上,本实施例污泥处理过程如下:
86.污泥自进泥通道1a进入,通过接料斗5的导向汇聚将污泥送入浓缩区n,在搅拌桨31的转动中,逐步将污泥浓缩,泥水自滤网筒2滤至滤水区l,且在螺旋片310所形成的泥水通道孔k的设计下,位于浓缩区内部的泥水向泥水通道孔k汇聚,并向上涌动后自滤网筒2滤至滤水区l,浓缩区n内的水滤至滤水区l,污泥向出料通道1b输送,浓缩后的污泥进入下方的出泥腔q,在动力压杆210的上下升降过程中,使得第一调节杆201绕着中部转点向上或向下翻转,此时,由构成闭合三角形三个转点相对运动,使得弹簧板c1下部相对滚筒g靠近或远离,以调节出泥口的宽窄一致调节。
87.因此,本实施例具有以下优势:
88.1、通过多螺旋片式搅拌桨的设置,增加污泥浓缩的效率,不仅方便泥水的滤出,而且也便于污泥自进泥通道向出泥通道输送;
89.2、在泥水通道孔的设置下,便于浓缩区内部的水汇聚并上涌后滤至滤水区,因此,进一步提升污泥浓缩的效率和效果,降低浓缩后污泥的水含量,也降低污泥后续脱水难度和脱水成本;
90.3、通过弹簧板和柔性刮片所构成的刮刀件,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滤网筒磨损率、及噪音,而且避免污泥造成滤网筒的网孔堵塞;
91.4、多片螺旋片上泥水通道孔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为多个绕着轴本体中心均匀间隔分布的缺口,这样一来,实现浓缩区内部的水能够均匀的向缺口汇聚,十分方便浓缩后的水上涌后排至滤水区,同时,多片螺旋片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对齐设置,方便搅拌桨的成型,而且能够提供最佳的浓缩效果;
92.5、清洗机构与搅拌轴同步运动,因此,在不影响浓缩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滤网筒的同步或者定时(定期)清洁,避免滤网孔的堵塞,提高滤水效率和效果;
93.6、在进泥通道的漏斗式快速导向汇聚至浓缩区,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快速进泥,而且还能够避免泥浆乱溅;
94.7、多连杆互锁下相对均衡地调整出泥口的宽窄,方便对出泥量精准地操控,同时所提供的压实力相对均匀;
95.8、出泥口内壁相对平整、无翻转缝,便于污泥的顺畅出泥,同时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96.9、阻尼板起到阻碍污泥自出泥口处外泄,同时避免污泥对滚筒的挤压力过大,影响滚筒转动速度;
97.10、柔性刮片和柔性压板的设置,避免活动式入泥通道内壁造成的粘泥,同时避免入泥通道内壁的磨损。
98.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描述,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