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效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89227发布日期:2022-10-29 05:57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效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工业废水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三效蒸发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工业废水,而这些工业废水中通常都会含有较多的重金属离子,例如铜、铁等,从而导致这些工业废水不能达到直接排放的需要。
3.一般会采用浓缩蒸发的方法,来处理工业废水,常见的浓缩蒸发器是三效蒸发器。三效蒸发器包括筒体,设置于筒体上的进液管和出液管,以及连接于筒体的循环泵,通过循环泵将筒体内的工业废水抽出经过加热在充入进筒体内,实现快速蒸发效果。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现有的循环泵的进液端通常是连接于筒体的中部,但是这样的连接方式会导致筒体内的液体多为中部液体被抽出,下部分的液体流动循环较慢,影响废水的循环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工业废水的循环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三效蒸发器。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三效蒸发器,包括外筒体和循环泵,所述外筒体的下端设置有与外筒体相互连通的进液管,所述外筒体的中部设置有与外筒体连通的循环输入管,所述循环输入管远离外筒体的一端与循环泵进液端相互连通,所述循环泵的出液端由外筒体的上端连通,所述外筒体内圆周侧壁固定连接有两端贯通的下排液管,所述下排液管长度方向呈竖直设置,所述下排液管的一端连通于进液管,所述下排液管的另一端靠近于外筒体底面。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工作人员通过进液管向外筒体内注入工作废水,当启动循环泵时候通过循环输入管将外筒体中部的工业废水抽出,然后经过循环泵经其储液端由外筒体的上端重新排入到外筒体内,从而实现工业废水的液体流动循环;当循环泵向外抽取工业废水时,会有一部分工业废水由下排液管进入,但由于下排液管的下端呈贯通模式,从而使外筒体下端内部的工业废水被抽取,以此保障外筒体下部分的液体流动循环,进而提高工业废水的循环效果。
8.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外筒体内圆周侧壁固定连接有两端贯通的上排液管,所述上排液管长度方向呈竖直设置,所述上排液管的一端连通于进液管,所述上排液管的另一端靠近于外筒体顶面。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当循环泵向外抽取工业废水时,会有一部分工业废水由上排液管进入,但由于上排液管的下端呈贯通模式,从而使外筒体上端内部的工业废水被抽取,以此保障外筒体上部分的液体流动循环,使外筒体内的工业废水在抽取过程中可以兼顾上下多位置的液体,进而提高工业废水的循环效果。
1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上排液管和下排液管的管壁上均贯穿开设有多个进液口,多个进液口沿上排液管/下排液管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循环泵通过上排液管和下排液管同时吸取工业废水,并且在吸取过程中外筒体内的工业废水有多个进液口进入到上排液管和下排液管内,由于多个进液口是沿着上排液管和下排液管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的,因此进液口可以由外筒体内部多个位置对应抽取工业废水,进而再一次的提高工业废水的循环效果。
1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外筒体的内部设置有两端贯通的内筒体,所述内筒体的上端圆周边沿固定连接于外筒体的内圆周侧壁,所述循环泵的出液端设置于内筒体上端,所述上排液管设置于内筒体与外筒体连接的圆周边沿下方,内筒体下端靠近于内筒体底面。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当循环泵将外筒体内的工业废水抽出后再由外筒体的上端注入,并且重新注入的工业废水由内筒体向外筒体的下端流动,然后由外筒体的下端进入到外筒体与内筒体之间的空间内,以此保障循环泵在抽取工业废水时不会将刚刚注入的工业废水抽出,进而保障工业废水的循环效果。
14.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外筒体的下端设置有收集部,所述收集部开设有端口连通于外筒体内腔的收集槽,所述内筒体下端设置于收集部上方,所述内筒体下端开口对准于收集槽槽口。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当工业废水经过循环泵再次注入到外筒体内时,由于循环泵的连续吸取动作,工业废水会由内筒体向下端流动,并且在向下端流动过程中会有一部分结晶体向收集槽内聚集。
16.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进液管设置于收集部与外筒体连接点,所述进液管在外筒体的长度方向下低于内筒体。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由进液管向外筒体内注入工业废水时,工业废水是由外筒体的下方向上逐渐填满外筒体,保障外筒体的注水不会与循环泵的注水造成冲突。
18.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内筒体的下端口固定连接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倾斜设置,所述导流板上设置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朝向于内筒体的下端口,所述导流面背向于进液管。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进液管向外筒体内注入工业废水时,进液管流出的工业废水会受到导流板的阻隔,从而保障注入的工业废水原液不会与内筒体流动的工业废水发生影响,并且内筒体内的工业废水在内筒体内流出时会经过导流面的引导先向背向进液管的方向流动,然后在填充满外筒体与进液管充入的工业废水原液混合。
2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内筒体的下端开设有返流槽,所述返流槽呈圆弧形设置,所述返流槽的圆心与进液管中心线和外筒体连接点为圆心,所述返流槽朝向于进液管的出液方向。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当工业废水原液由进液管充入时,工业废水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冲击到返流槽的侧壁上,然后再由反流槽流动,从而充入到外筒体内的工业废水原液不会对外筒体内的工业废水造成冲击。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本方案通过在外筒体上设置有与循环输入管连通的下排液管,实现了当循环泵向外抽取工业废水时,会有一部分工业废水由下排液管进入,但由于下排液管的下端呈贯
通模式,从而使外筒体下端内部的工业废水被抽取,以此保障外筒体下部分的液体流动循环,进而提高工业废水的循环效果;
24.2.本方案通过在内筒体的下端设置导流板,实现了进液管向外筒体内注入工业废水时,进液管流出的工业废水会受到导流板的阻隔,保障注入的工业废水原液不会与内筒体流动的工业废水产生影响,并且内筒体内的工业废水在内筒体内流出时会经过导流面的引导先向背向进液管的方向流动,然后在填充满外筒体与进液管充入的工业废水原液混合。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外筒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图2中的q处放大图;
28.图4是图2中的w处放大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00、外筒体;110、进液管;120、出液管;130、收集部;140、收集槽;200、循环泵;210、循环输出管;220、循环输入管;230、上排液管;240、下排液管;250、进液口;300、内筒体;310、导流板;320、导流面;330、返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三效蒸发器。
31.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一种三效蒸发器包括外筒体100、内筒体300、进液组件和循环组件,内筒体300设置于外筒体100的内部,且内筒体300的长度方向与外筒体100的长度方向同向延伸设置。进液组件设置于外筒体100的下端位置,以用于向外筒体100内供入工业废水原液。旋转组件设置于外筒体100远离进液组件的一侧,以用于将外筒体100内的工业废水抽出经过循环组件后再一次充入到外筒体100内。
32.参照图1和图2所示,外筒体100设置有进液管110、出液管120和收集部130。收集部130固定连接于外筒体100的底面,且外筒体100的下端呈锥形设置。收集部130开设有开口连通于外筒体100内腔的收集槽140。出液管120固定连接于外筒体100的顶面,且出液管120与外筒体100的内腔相互连通。进液管110固定连接于外筒体100与收集部130的连接点,且进液管110倾斜设置。
33.参照图1和图2所示,内筒体300上端呈锥形设置,且内筒体300呈上下贯通设置。并且内筒体300的上端周向外边沿固定连接于外筒体100的周向侧壁,将外筒体100分隔由内筒体300连通的上下两部分空腔。内筒体300的下端设置于收集部130的正上方,并且内筒体300的下端口对准于收集槽140的开口。其中设置于外筒体100内进液管110的最高点低于内筒体300的下底面。
34.参照图1和图3所示,循环组件包括循环输入管220、循环输出管210和循环泵200,循环泵200安装于地面,循环输入管22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循环泵200的输入端且相互连通,循环输入管22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外筒体100的外侧壁,且与外筒体100内腔相互连通,并且循环输入管220与外筒体100的连接点设置于内筒体300与外筒体100连接点的下方。循环输出管21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循环泵200的输出端且相互连通,循环输出管210的另一端固
定连接于外筒体100的外侧,且与外筒体100内腔相互连通,并且循环输出管210与外筒体100的连接点设置于内筒体300与外筒体100连接点的上方
35.参照图1和图3所示,循环组件还包括上排液管230和下排液管240,上排液管230和下排液管240均固定连接于外筒体100的内圆周侧壁上,上排液管230和下排液管240均设置于内筒体300与外筒体100连接点的下方。上排液管230和下排液管240的长度方向均沿内筒体300的长度方向延伸,上排液管230位于下排液管240上并且上排液管230位于下排液管240同中心线固定连接。上排液管230和下排液管240均与循环输入管220固定连接且相互连通,循环输入管220由上排液管230和下排液管240的连接点垂直连接。上排液管230和下排液管240上开设有多个贯穿管壁的进液口250,多个进液口250沿上排液管230和下排液管240长度方向均匀设置。
36.参照图2和图4所示,进液组件包括多个导流板310,多个导流板310固定连接于内筒体300的下端,且多个导流板310呈倾斜设置。其中,进液管110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于导流板310的倾斜面。导流板310上设置有导流面320,导流面320设置于导流板310朝向于内筒体300下端口的一侧。内筒体300朝向于进液管110的侧壁开设有返流槽330,返流槽330呈圆弧形设置,且返流槽330的圆心是与进液管110中心线和外筒体100连接点为圆心设置。
3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