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渣泥水分质处理的方法及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856961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渣泥水分质处理的方法及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与污泥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生活污水含有泥砂杂质,特别是初沉池泥水、粪水中泥砂、沉渣多,这类泥砂、沉渣基本属于物理状态相对稳定的物质。对于污泥稳定化处理而言,对可降解污泥的处理,就是把稳定态物质与非稳定物质分离开,并用适用的技术进行处理。根据污泥衡敛消纳的原理,泥砂沉渣等杂质会随时间累积,而可降解物质有状态极限,可降解物质的增量逐步趋缓,并趋于零增长,所以,对污泥、粪水处理的方法是分离不同的成分,清排泥砂沉渣等物质,保有储存消纳可降解成分。一般情况下,泥砂沉渣的比重较大,相对易于沉积,根据沉淀规律,在推流流程下,越靠前端,比重大的物质沉淀越显著,沉淀物优先在前端沉淀,沉积物质占用了前端的容器空间,就会排挤泥水向后续空间依次转移,因此,对泥水中沉砂沉渣分离的方法是让这类物质在前端沉积,形成与泥水中消化污泥的分离。由于沉积物中难免含有可降解成分,为了使污泥充分稳定化,相应延长沉渣污泥的停留时间,能够促进可降解成分的消化,考虑避免新进入的泥水中有机物对原有沉积污泥的影响,就应将新排入沉积污泥与原有的沉积污泥分离,所以,对沉砂沉渣容器空间采取并联的方式,按照一定时序,依次轮流进行沉积和清排。为了实现沉砂容器空间的轮换工作,需要配套相应的配泥系统,配泥系统根据工艺需要依次轮流向不同的沉砂容器空间排入泥水。分离出沉砂沉渣后的泥水主要是可降解污泥和污水,根据污泥衡敛消纳的原理,当单位时间输入的可降解污泥量等于单位时间容器内降解的污泥量时,污泥增量为零,达到极限。单位时间降解的污泥量等于污泥总量与降解速率的乘积,因此,容器内需要保有足够的污泥量,并保证一定的降解速率,加温、生化、物理等附加措施能够提高降解速率,为了保证污泥消化处理空间中的稳定工作状态,对累积的老化污泥、沉渣污泥采取回流或清排的方式。对于装置后端分质处理沉砂和污泥以后的污水,采取沉淀、厌氧消化、厌氧滤池等措施处理,对有水质要求的在装置以后附加其他污水处理措施。因此,对含有泥砂沉渣的粪水、泥水、有机污泥,设计一种由轮流式配泥系统和渣泥水分质处理系统构成的装置,使稳定化累积物质、消化污泥、污水分别得到相依处理,使污泥满足稳定化和浓缩,污水得到分离处理。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轮流式配泥、轮流式沉渣、污泥衡敛消纳、污水消化处理的分质式渣泥水处理方法及装置。
[0004]本发明渣泥水分质处理的方法是由进泥配泥系统对输入的泥水进行轮流式分配,由渣泥水分质处理容器空进行分质处理,在渣泥水分质处理容器的前端有至少两个并联的沉砂沉渣空间,各个沉砂沉泥空间的后续工艺空间是共用的泥水消化处理空间,一个沉砂沉渣空间对应前端进泥配泥系统的一个配泥井,设计半淹没进泥管的高度,当一个沉砂沉渣空间中的泥渣沉积物程度达到设计值,通过淤堵造成的水位上升,反馈到渣泥水分质处理容器之前的时序性进泥配泥系统,控制不同配泥井前闸阀的启闭,时序性将泥水分配输入到另一个并联的沉砂沉渣空间,沉砂沉渣在各个沉砂沉渣空间按污泥稳定化程度,时序性轮流进行累积、浓缩、清排,泥水消纳处理空间是各个沉砂沉渣空间共用的后续工艺,泥水在泥水消纳处理空间中进行厌氧消化处理,厌氧处理采取常温或者采取中高温处理、或投加生物酶、或放置填料、或臭氧处理、或微波处理的辅助方法提高消化降解速率,渣泥水分质处理容器设有集泥斗或者旁通集泥排泥井,消化气通过渣泥水分质处理容器空间上部的排气管或集气排气装置排出,污泥在泥水消纳处理空间储存、消化,根据泥龄或泥渣量,泥渣通过检查口或者旁通检查井或者旁通集泥排泥井或者排泥管,将消化污泥清排或者回流到前端的沉砂沉渣空间,污水在泥水消化处理空间经过厌氧处理后排出,在对污水处理水质有要求时,在泥水消化处理空间之后附加污水的二级处理或三级处理。
[0005]本发明的渣泥水分质处理装置技术方案是由进泥配泥系统和渣泥水分质处理容器构成,渣泥水分质处理容器的前端是至少两个并联的沉砂沉渣空间,在沉砂沉渣空间的进水一端用半淹没进泥管与前端的进泥配泥系统相连,在沉砂沉渣空间的出水一端用过水平管或半淹没过水管与后续的污泥消化过渡空间或者泥水消化处理空间相连,进泥配泥系统依次由进水进泥井、至少一组格栅或格网、并联式配泥井构成,在并联各个配泥井的进水口有控水闸板或闸阀,配泥井之间的高出泥位的隔墙上有溢流翻水洞口,或者用进水配泥管将进水进泥井与分离式单体配泥井连接,进水配泥管上有配水闸阀,相邻两个分离式单体配泥井之间在高出泥位处用溢流连通管连通,一个沉砂沉渣空间对应前端进泥配泥系统的一个配泥井,由配泥井用半淹没进泥管与沉砂沉渣空间相连,或者在用半淹没进泥管与沉砂沉渣空间相连的同时,在配泥井高出泥位处向外旁通引出至少一道溢流连通管进入沉砂沉渣空间之后的空间,半淹没进泥管进入沉砂沉渣空间的一端的管口淹没在水位以下;沉砂沉渣空间和泥水消化处理空间的底部是平板,或者设有下凹的集泥斗,或者安装内置式集泥斗,或者设有旁通集泥排泥井,渣泥水分质处理容器各个空间的顶板封闭,或者在封闭顶板上设有检查口,或者设可移动盖板,或者设旁通检查井,空间的顶部设有排气管或集气排气装置,泥水消化处理空间的出水一端有出水管。
[0006]所述渣泥水分质处理容器有至少两个并联的沉砂沉渣空间,沉砂沉渣空间分别用过水平管或半淹没过水管连通污泥消化过渡空间及/或泥水消化处理空间,泥水消化处理空间是一格容器空间,或者是多格容器空间的串联或并联,消化处理容器空间是平流式消化沉淀池,或者是在过水断面上下交错设有折流墙板的上下折流消化池空间,或者是在至少一处过水断面设有淹没式填料滤床的消化处理空间,或者将出水端的沉淀池设为双层沉淀池。
[0007]所述折流消化池空间是在过水断面依次设有上部折流墙板和下部折流墙板,上部折流墙板的上顶面高出水位,下底面与底板之间保持过流间隙,下部折流墙板的下底面连接空间底板,上顶面低于水位,上部折流墙板和下部折流墙板交错设置。
[0008]所述旁通集泥排泥井设在容器空间内部或者侧壁以外,旁通集泥排泥井的井底不高于容器内部空间的底板,侧壁开有至少一个旁通集泥洞口与容器内部空间相通,容器空间的底板坡向旁通集泥洞口,在高出水位的井侧壁设有半淹没平衡管,半淹没平衡管进入容器空间内一端的管口淹没在水面以下,旁通集泥排泥井的顶部设有盖板。
[0009]所述旁通检查井悬空设在容器空间的内部或者侧壁以外的上部,并在低于液面的侧壁上有旁通检查洞口与容器内部空间相通,旁通检查洞口淹没在水面以下,检查井顶部有盖板。
[0010]所述半淹没进泥管直接连接配泥井和沉砂沉渣空间,或者在半淹没进泥管上连接压力疏通水管。
[0011]所述泥水消化处理空间至少有一个泥水消化处理空间,两个或两个以上泥水消化处理空间采取并联或串联的方式,用空间连通洞口或空间连通管或过水平管或半淹没过水管连通,半淹没过水管的淹没管口在隔墙进水或出水一侧。
[0012]所述过水平管直接连接两个容器空间,或者在过水平管的一侧设有导流装置,导流装置是溢流导流板或通道。
[0013]所述污泥回流管或排泥管设在容器空间的下部,或者集泥斗的下部,或者旁通集泥排泥井的下部。
[0014]本发明适用于对粪水或者生活污水产生的污泥进行稳定化处理、浓缩和消化处理,有益之处在于解决沉砂沉渣、可降解污泥、污水的分离和处理,优化污泥的稳定化处理,消纳有机污泥。
【附图说明】
[0015]以下结合附图及实例对本发明的结构进一步说明
[0016]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案I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案I的A-A剖立面示意图。
[0018]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案I的B-B剖立面示意图。
[0019]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案2的剖立面示意图。
[0020]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案3的剖立面示意图。
[0021]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案4的剖立面示意图。
[0022]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案5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0023]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案6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0024]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案6的C-C剖立面示意图。
[0025]图10是本发明中分离式配泥井的配泥系统俯视平面示意图。
[0026]附图中,1、沉砂沉渣空间;2、泥水消化处理空间;3、进水进泥井;4、格栅或格网;5、配泥井;6、控水闸板或闸阀;7、溢流翻水洞口;8、半淹没进泥管;9、过水平管或半淹没过水管;10、折流墙板;11、旁通集泥排泥井;12、出水管;13、污泥回流管或排泥管;14、旁通检查井;15、丨几砂丨几泥隔墙;16、ifa流官;17、芳通集泥洞口 ; 18、集泥斗;19、排气官或集气排气装置;20、压力疏通水管;21、盖板;22、旁通检查洞口 ; 23、溢流导流板或通道;24、空间隔墙;25、污泥室空间;26、泥水空间分隔板;27、填料滤床;28、厌氧消化处理器;29、单体容器空间;30、空间连通洞口或空间连通管;31、分离式单体配泥井;32、进水配泥管;33、配水闸阀;34、溢流连通管;35、内置式集泥斗;36、污泥消化过渡空间;37、半淹没平衡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如图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