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内喷涂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5675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管道内喷涂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管道内喷涂机,第一喷涂组件、第二喷涂组件以及行程臂,第一喷涂组件内装有第一组份涂料,第二喷涂组件内装有第二组份涂料,行程臂可沿直线进行运动,行程臂的一端设置有可转动的喷头,第一喷涂组件的输出端与喷头相连,第二喷涂组件的输出端与喷头相连。本实用新型的管道内喷涂机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对管道内壁的喷涂保护工作。
【专利说明】一种管道内喷涂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内防腐涂层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管道内喷涂机。

【背景技术】
[0002]现今生产运输中,管道运输起着重要的作用,管道在使用前需要对管道的内壁喷涂保护层以防止管道的内壁在输送介质时发生腐蚀或锈蚀,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随着管道的使用量的逐年增加,如何方便快捷的对管道内壁喷涂涂层是大家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快速对管道内壁进行涂覆的管道内喷涂机。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道内喷涂机,包括第一喷涂组件、第二喷涂组件以及行程臂,第一喷涂组件内装有第一组份涂料,第二喷涂组件内装有第二组份涂料,行程臂可沿直线进行运动,行程臂的一端设置有可转动的喷头,第一喷涂组件的输出端与喷头相连,第二喷涂组件的输出端与喷头相连。
[0006]进一步地,第一喷涂组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料筒和第一喷涂泵,第一喷涂泵的出口形成第一喷涂组件的输出端。
[0007]进一步地,第一喷涂泵和第一料筒之间通过第一流体输送泵相连。
[0008]进一步地,第二喷涂组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料筒和第二喷涂泵,第二喷涂泵的出口形成第二喷涂组件的输出端。
[0009]进一步地,第二喷涂泵和第二料筒之间通过第二流体输送泵相连。
[0010]进一步地,第一料筒和第二料筒内均设置有加热装置。
[0011]进一步地,喷头包括第一转动层和套设在第一转动层外的第二转动层,第一转动层上设置有第一出口,第二转动层上设置有第二出口,第一喷涂组件的输出端通过第一通道与第一出口相连,第二喷涂组件的输出端通过第二通道与第一出口相连。本实用新型的管道内喷涂机,通过设置第一喷涂组件和第二喷涂组件,实现了第一组份涂料和第二组份涂料的分别输送、并使第一组份涂料和第二组份涂料在喷头处进行混合。而喷头在行程臂的带动下进行水平运动,同时自己进行高速转动使得第一组份涂料和第二组份涂料在离开喷头后可以喷涂到管道内壁上,方便快捷地完成对管道内壁的喷涂保护工作。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管道内喷涂机的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以及
[0014]图2为图1的管道内喷涂机的第一喷涂组件和第二喷涂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0015]图中:
[0016]10、行程臂;20、喷头;31、第一料筒;32、第一喷涂泵;33、第一流体输送泵;41、第二料筒;42、第二喷涂泵;43、第二流体输送泵;50、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8]结合参见图1至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管道内喷涂机包括第一喷涂组件、第二喷涂组件以及行程臂10。在第一喷涂组件内装有第一组份涂料,在第二喷涂组件内装有第二组份涂料。行程臂10沿水平方向延伸,且行程臂10可沿延伸方向进行运动。在行程臂10的远离第一喷涂组件的端部上设置有可转动地喷头20。第一喷涂组件的输出端和第二喷涂组件的输出端分别与喷头20相连。
[0019]本实施例中的喷头20包括第一转转动层和套设在第一转动层外侧的第二转动层,第一转动层和第二转动层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以形成夹层。在第一转动层上开设有第一出口,第二转动层上开设有第二出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均与夹层连通。第一喷涂泵通过第一通道与第一出口相连,第二喷涂泵通过第二通道与第一出口相连。
[0020]在工作时,行程臂10上设置有喷头20的一端伸入到管道50内,并沿管道50的第一端向管道50的第二端进行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第一喷涂组件通过第一通道将第一组份涂料输送到喷头20中,第二喷涂组件通过第二通道将第二组份涂料输送到第一出口处,喷头20在随行程臂10 —同运动的过程中,第一转动层和第二转动层各自进行独立的高速转动。第一组份涂料和第二组份涂料均通过第一出口进入到第一转动层和第二转动层之间的夹层并在夹层内进行混合,混合后的第一组份涂料和第二组份涂料通过第二转动层上的第二出口脱离喷头20并喷涂到管道50的内壁上。由于时间较短,第一组份涂料和第二组份涂料在夹层内并不能充分、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在第一组份涂料和第二组份涂料脱离喷头20后挂附在管道50的内壁上前,在空中运动的第一组份涂料和第二组份涂料会继续进行混合,以便最终形成较为均匀地复合涂料附着在管道50的内壁上形成保护涂层。本实施例中的可转动喷头20配合移动的行程臂10,通过旋转加水平移动的方式使喷头20可以方便地在行程臂10的一次行程中对整个管道50的内壁上喷涂保护涂层,提升工作和生产效率。为了保证喷涂效果,喷头20的转速应该保持在每分钟2万转以上。
[00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喷涂组件包括第一料筒31、第一流体输送泵33以及第一喷涂泵32。其中,第一流体输送泵33连接在第一料筒31和第一喷涂泵32之间。在第一料筒31内设置有保温装置,该保温装置使第一料筒31保持在一定的温度以使第一料筒31成为恒温料筒,以保持存放在第一料筒31内的第一组份涂料的理化性质。第一流体输送泵33将第一组份涂料从第一料筒31内转运到第一喷涂泵32中,并由第一喷涂泵32通过第一通道将第一组份涂料输送到喷头20处。第二喷涂组件的结构与第一喷涂组件的结构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022]第一喷涂组件和第二喷涂组件除内部装有的介质存在差别外,其对介质的流通速度也存在差别。流通速度存在差别是根据形成涂层的第一组份涂料和第二组份涂料的配比比例决定的。例如当保护涂层内需要的第一组份涂料和第二组份涂料的体积比为1:5时,第二组份涂料在第二喷涂组件的流通速度即为第一组份涂料在第一喷涂组件内的流通速度的五倍。为提高管道内喷涂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本实施例中的管道内喷涂机的操作可通过电控系统进行控制。操作人员只需在电控系统中输入相关的参数并启动,便会自动完成上料、喷涂等各项工作,实现作业的自动化。
[0023]优选地,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均为多个细小孔组成,采用多个细小孔形成的出口,可以使第一组份涂料和第二组份涂料在通过相应的出口时形成雾状物,便于第一组份涂料和第二组份涂料之间快速的进行混合。同时,更小的体积使得混合后的涂料可以更均匀的附着在管道50的内壁上。
[0024]本实施例的管道内喷涂机,在行程臂10由管道50的第一端向第二端运动的时候,第一喷涂泵32和第二喷涂泵42 —直向外输出涂料,在行程臂10由管道50的第二端向第一端运动时,第一喷涂泵32和第二喷涂泵42停止向外输涂料,并由第一流体输送泵33和第二流体输送泵43向第一喷涂泵32和第二喷涂泵42内补充相应的涂料,以供第一喷涂泵32和第二喷涂泵42进行下次作业。
[00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管道内喷涂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喷涂组件、第二喷涂组件以及行程臂(10),所述第一喷涂组件内装有第一组份涂料,所述第二喷涂组件内装有第二组份涂料,所述行程臂(10)可沿直线进行运动,所述行程臂(10)的一端设置有可转动的喷头(20),所述第一喷涂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喷头(20)相连,所述第二喷涂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喷头(20)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内喷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涂组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料筒(31)和第一喷涂泵(32),所述第一喷涂泵(32)的出口形成所述第一喷涂组件的输出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道内喷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涂泵(32)和所述第一料筒(31)之间通过第一流体输送泵(33)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道内喷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喷涂组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料筒(41)和第二喷涂泵(42),所述第二喷涂泵(42)的出口形成所述第二喷涂组件的输出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管道内喷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喷涂泵(42)和所述第二料筒(41)之间通过第二流体输送泵(43)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管道内喷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料筒(31)和所述第二料筒(41)内均设置有加热装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内喷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头(20)包括第一转动层和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层外的第二转动层,所述第一转动层上设置有第一出口,所述第二转动层上设置有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喷涂组件的输出端通过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出口相连,所述第二喷涂组件的输出端通过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出口相连。
【文档编号】B05C7-02GK204294451SQ201420699195
【发明者】梅奇, 孙红浩, 王伟, 王长州 [申请人]北京扬奇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