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脱硫除雾器的整流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458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烟气脱硫除雾器的整流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烟气脱硫除雾器的整流组件,包括:两块安装板;多块导流板,导流板通过转轴安装在安装板上;连接杆,与对应导流板第一端的转轴相对固定;控制杆,各连接杆一端均铰接在控制杆上;第一固定板;弹簧,一端连接在第一固定板上,另一端与控制杆的第一端连接;转轮;拉索,一端与控制杆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固定在转轮上;驱动电机。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电机能够带动控制杆运动,从而使各导流板同步转动,调节导流板的角度;本整流组件用于布置在脱硫塔各级除雾器前,通过调节导流板的角度使得原高流速区的烟气速度降低,低流速区的烟气流速增加,从而达到吸收塔内流经除雾器截面处的烟气流速相对均匀的技术效果。
【专利说明】
烟气脱硫除雾器的整流组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脱硫设备,具体涉及烟气脱硫除雾器的整流组件。
【背景技术】
[0002]在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烟气在脱硫塔内,经喷淋层与吸收剂浆液充分接触后,烟气中的S02被浆液吸收而脱除,同时部分浆液在气流的作用下,以雾滴的形式随烟气向上流动,经除雾器脱除后,洁净烟气由吸收塔出口排出。由于烟气在吸收塔内的流速分布极不均匀,在局部烟气流速较高时,烟气携带液滴量将加剧;同时,过高的烟气流速也会使除雾器除雾效率降低,导致除雾器失效或堵塞。除雾器失效或堵塞后,将造成吸收塔烟气阻力明显增大,机组能耗加大;同时,未被除雾器有效除去的雾滴,会随烟气经吸收塔出口排出,在吸收塔后的热交换器或者烟道表面形成石膏垢,甚至由烟囱出口排出后飘落在周边,形成“石膏雨”,使烟气排放过程中的固体粉尘污染物含量显著升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烟气脱硫除雾器的整流组件。解决了现有技术脱硫塔内烟气流速均匀性较差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种烟气脱硫除雾器的整流组件,包括:
[0006]两块平行布置的安装板;
[0007]多块导流板,各导流板均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导流板的两端通过转轴分别安装在对应的安装板上;
[0008]多根平行布置的连接杆,各连接杆与对应导流板第一端的转轴相对固定;
[0009]控制杆,各连接杆远离转轴的一端均铰接在控制杆上;
[0010]第一固定板,与安装板相对固定;
[0011 ]弹簧,一端连接在第一固定板上,另一端与控制杆的第一端连接,弹簧用于拉动控制杆向第一固定板靠拢;
[0012]转轮;
[0013]拉索,一端与控制杆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固定在转轮上;
[0014]驱动电机,用于驱动转轮转动。
[0015]通过驱动电机能够带动控制杆运动,从而使各导流板同步转动,调节导流板的角度;本整流组件用于布置在脱硫塔各级除雾器前,与除雾器之间净距400mm?1000mm,在流速较高处,缩小导流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倾角,使烟气流动的阻力增大,而在流速较低处,增大导流板的倾角,使烟气流动的阻力降低,这样使得原高流速区的烟气速度降低,低流速区的烟气流速增加,从而达到吸收塔内流经除雾器截面处的烟气流速相对均匀的技术效果。由于吸收塔内的流速趋于均匀,向上流动的烟气中携带的浆液总量减少,这使烟气进入脱硫除雾器的的浆液量减小,可大幅度减轻除雾器的负荷;同时,均匀的烟气流速,也使得除雾器的除雾效率大幅度提升,因而,除雾器的堵塞几率和除雾器出口携带的固体量大大降低,可明显减轻湿法脱硫的“石膏雨”现象的发生,有效解决热交换器或者烟道表面石膏结垢问题,进一步降低烟气排放过程中的固体粉尘污染物含量。
[0016]可选的,所述连接杆的轴线与对应转轴的轴线垂直。
[0017]可选的,所述导流板的下表面具有若干条形凹槽。
[0018]通过设置条形凹槽能够增加与烟气的接触面积。
[0019]可选的,还包括第二固定板,所述转轮安装在第二固定板上;转轮绕自身转动轴线方向均布有多个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具有多个与所述第一限位块配合的第二限位孔,转轮通过穿过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孔配合的限位销与第二固定板相对固定。
[0020]通过限位销和限位孔的配合,在导流板角度调整到位后,能够固定住。
[0021]可选的,所述安装板具有若干通孔,通孔上安装有轴承,所述转轴内套在轴承中。
[00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驱动电机能够带动控制杆运动,从而使各导流板同步转动,调节导流板的角度;本整流组件用于布置在脱硫塔各级除雾器前,与除雾器之间净距400mm?100mm,在流速较高处,缩小导流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倾角,使烟气流动的阻力增大,而在流速较低处,增大导流板的倾角,使烟气流动的阻力降低,这样使得原高流速区的烟气速度降低,低流速区的烟气流速增加,从而达到吸收塔内流经除雾器截面处的烟气流速相对均匀的技术效果。由于吸收塔内的流速趋于均匀,向上流动的烟气中携带的浆液总量减少,这使烟气进入脱硫除雾器的的浆液量减小,可大幅度减轻除雾器的负荷;同时,均匀的烟气流速,也使得除雾器的除雾效率大幅度提升,因而,除雾器的堵塞几率和除雾器出口携带的固体量大大降低,可明显减轻湿法脱硫的“石膏雨”现象的发生,有效解决热交换器或者烟道表面石膏结垢问题,进一步降低烟气排放过程中的固体粉尘污染物含量。
【附图说明】
烟气脱硫除雾器的整流组件的制作方法附图
:
[00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烟气脱硫除雾器的整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0025]1、条形凹槽,2、导流板,3、第一固定板,4、弹簧,5、转轴,6、连接杆,7、控制杆,8、安装板,9、拉索,10、转轮,11、第一限位孔,12、限位销,13、第二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
[0026]下面结合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0027]如图1所示,一种烟气脱硫除雾器的整流组件,包括:
[0028]两块平行布置的安装板8;
[0029]多块导流板2,各导流板均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导流板的两端通过转轴5分别安装在对应的安装板8上;
[0030]多根平行布置的连接杆6,各连接杆6与对应导流板第一端的转轴5相对固定;
[0031 ]控制杆7,各连接杆6远离转轴的一端均铰接在控制杆上;
[0032]第一固定板3,与安装板相对固定;
[0033]弹簧4,一端连接在第一固定板3上,另一端与控制杆7的第一端连接,弹簧用于拉动控制杆向第一固定板靠拢;
[0034]转轮 10;
[00;35]拉索9,一端与控制杆7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固定在转轮10上;
[0036]驱动电机,用于驱动转轮转动。
[0037]通过驱动电机能够带动控制杆运动,从而使各导流板同步转动,调节导流板的角度;本整流组件用于布置在脱硫塔各级除雾器前,与除雾器之间净距400mm?1000mm,在流速较高处,缩小导流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倾角,使烟气流动的阻力增大,而在流速较低处,增大导流板的倾角,使烟气流动的阻力降低,这样使得原高流速区的烟气速度降低,低流速区的烟气流速增加,从而达到吸收塔内流经除雾器截面处的烟气流速相对均匀的技术效果。由于吸收塔内的流速趋于均匀,向上流动的烟气中携带的浆液总量减少,这使烟气进入脱硫除雾器的的浆液量减小,可大幅度减轻除雾器的负荷;同时,均匀的烟气流速,也使得除雾器的除雾效率大幅度提升,因而,除雾器的堵塞几率和除雾器出口携带的固体量大大降低,可明显减轻湿法脱硫的“石膏雨”现象的发生,有效解决热交换器或者烟道表面石膏结垢问题,进一步降低烟气排放过程中的固体粉尘污染物含量。
[0038]于本实施例中,连接杆6的轴线与对应转轴5的轴线垂直。
[0039]于本实施例中,导流板2的下表面具有若干条形凹槽I。通过设置条形凹槽能够增加与烟气的接触面积。
[0040]于本实施例中,整流组件还包括第二固定板13,转轮10安装在第二固定板上;转轮绕自身转动轴线方向均布有多个第一限位孔11,第二固定板上具有多个与第一限位块配合的第二限位孔,转轮通过穿过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孔配合的限位销12与第二固定板相对固定。通过限位销和限位孔的配合,在导流板角度调整到位后,能够固定住。
[0041 ]于本实施例中,安装板具有若干通孔,通孔上安装有轴承,转轴内套在轴承中。
[00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烟气脱硫除雾器的整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块平行布置的安装板; 多块导流板,各导流板均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导流板的两端通过转轴分别安装在对应的安装板上; 多根平行布置的连接杆,各连接杆与对应导流板第一端的转轴相对固定; 控制杆,各连接杆远离转轴的一端均铰接在控制杆上; 第一固定板,与安装板相对固定; 弹簧,一端连接在第一固定板上,另一端与控制杆的第一端连接,弹簧用于拉动控制杆向第一固定板靠拢; 转轮; 拉索,一端与控制杆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固定在转轮上; 驱动电机,用于驱动转轮转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脱硫除雾器的整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的轴线与对应转轴的轴线垂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脱硫除雾器的整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的下表面具有若干条形凹槽。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脱硫除雾器的整流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固定板,所述转轮安装在第二固定板上;转轮绕自身转动轴线方向均布有多个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具有多个与所述第一限位块配合的第二限位孔,转轮通过穿过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孔配合的限位销与第二固定板相对固定。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脱硫除雾器的整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具有若干通孔,通孔上安装有轴承,所述转轴内套在轴承中。
【文档编号】B01D53/78GK205700014SQ201620290629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4月8日
【发明人】许友生, 周鑫发, 朱剑平, 董聪
【申请人】浙江科技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