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拌烹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77349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搅拌烹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成为烹调对象的食品材料等在加热状态下一边搅拌一边烹调的搅 拌烹调装置。尤其涉及即便是缺乏流动性的被搅拌物也可避免混合效率的降低、焦煳和变 质于未然的搅拌烹调装置。
背景技术
过去,已知有通过将与加热锅的内面滑动接触的搅拌叶片绕轴转动自如地枢轴固 定在下垂到加热锅内的搅拌驱动轴的下端部,并以该搅拌叶片对加热锅内的食品材料等被 搅拌物在加热状态下进行搅拌,以防被搅拌物焦煳的搅拌烹调装置。作为这样的搅拌烹调装置的一例,本申请的申请人提出了构成为如下的搅拌烹调 装置(参照日本特开2000-107031号公报)将在外周方向延伸的支撑臂绕轴转动自如地 配设在搅拌驱动轴的下端部,在该支撑臂的前端部安装固定至少一个相对于轴线方向倾斜 了规定角度的搅拌叶片以使被搅拌物在加热锅的外周方向移动,并使搅拌叶片的下端部顺 着加热锅内的底面形状形成,并且,在搅拌驱动轴上设置在使搅拌叶片的下端部与加热锅 内底面滑动接触的方向上加力的加力机构,并使搅拌叶片以独自的轨迹进行搅拌运动。根据上述现有技术,能够有效地避免被搅拌物不均勻地停留在特定部位而产生搅 拌未尽的情况。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若在加热状态下搅拌例如馅等较缺乏流动性的被搅拌 物,则被搅拌物被搅拌叶片及搅拌驱动轴带着转,因而存在导致混合效率降低的危险。另外,缺乏流动性的被搅拌物其大部分由搅拌叶片所刮取,但有在该刮取时,一部 分呈膜状地残留在加热锅的内底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导致这种残留物被焦煳的危险。而且,在刮取上述的缺乏流动性的被搅拌物时,有被搅拌物附着在搅拌叶片的背 面侧的情况。在这种搅拌叶片的背面侧,几乎没有附着在其上的被搅拌物的交替,在加热状 态下长时间滞留。因此,存在所附着、滞留的被搅拌物随加热搅拌的进行变质为固形物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得到即便是缺乏流动性的被搅拌物也可避免混合效率的降低、 焦煳和变质于未然的搅拌烹调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涉及本发明的搅拌烹调装置,其特征是,具备容纳成为烹调 对象的被搅拌物且可加热的加热容器;下垂到上述加热容器内而设置的搅拌驱动轴;支撑 在上述搅拌驱动轴的下端部,在该驱动轴的外周方向延伸,保持对上述轴线方向的倾斜姿 势,并在该轴线方向可移动的至少一个搅拌叶片;以及进行用于通过随上述搅拌驱动轴的 转动而转动的上述搅拌叶片来搅拌上述被搅拌物的驱动控制的驱动控制部,上述驱动控制 部进行将上述搅拌叶片的转动方向转换到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的驱动控制,上述搅拌叶片在其正转转动时进行从上述加热容器的底部刮取并菌上上述被搅拌物的搅拌动作,另一方 面,在其反转转动时以一边从上述加热容器的底部上浮一边将上述被搅拌物整体上向上述 底部侧挤压的方式进行动作。
〈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在涉及本发明的搅拌烹调装置中,驱动控制部进行将搅拌叶片的转动方向转换到 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的驱动控制,搅拌叶片在其正转转动时进行从加热容器的底部刮取并 舀上被搅拌物的搅拌动作,另一方面,在其反转转动时以一边从加热容器的底部上浮一边 将被搅拌物整体上向底部侧挤压的方式进行动作。这样,交替进行从加热容器的底部刮取并菌上被搅拌物的搅拌动作和搅拌叶片一 边从加热容器的底部上浮一边将被搅拌物整体上向底部侧挤压的动作的结果,不仅对水平 方向还对垂直方向的被搅拌物的混合能够有效地促进。因此,即便是缺乏流动性的被搅拌 物,也能使其混合效率维持高水准。另外,对在正转转动的刮取时残留在底部的被搅拌物而言,在进行反转转动的挤 压动作时,在其上挤压新的被搅拌物。其结果,在上述残留的被搅拌物中,通过新的被搅拌 物产生水分移动及热移动,从而不仅避免过热于未然,而且通过水分吸收而成为膨软状态, 从而在下一次的正转转动的刮取时能够容易地刮取。因此,在避免被搅拌物的焦煳于未然 的同时,能够完成被搅拌物的均勻的加热处理。而且,通过将搅拌叶片的旋转方向在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交替地转换,从而搅拌 叶片的正背两面作为对被搅拌物的接触面利用,可有效地抑制被搅拌物长时间附着滞留在 搅拌叶片的背面侧的情况,其结果,能够可靠且高水准地抑制被搅拌物的变质。


图1是涉及本发明实施例1的搅拌烹调装置的重要部分的纵向剖视图。图2是表示搅拌驱动轴周边的构成的图,图2 (A)是局部地剖开表示搅拌驱动轴周 边的构成的正视图,图2(B)是从图3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右侧视图(实施例1)。图3是表示通过支撑臂配设在搅拌驱动轴的下端部的搅拌叶片的安装状态的俯 视图(实施例1)。图4是表示搅拌叶片的移动轨迹的说明图(实施例1)。图5是供搅拌叶片的动作说明的图,图5㈧是表示起因于涉及搅拌叶片安装的流 向角α的食品材料流动状态的说明图,图5(B)是表示起因于涉及搅拌叶片安装的前角β 的食品材料流动状态的说明图(实施例1)。图6是表示用于涉及实施例2的搅拌烹调装置的支撑臂的图,图6(A)是涉及实施 例2的支撑臂的俯视图,图6 (B)是涉及实施例2的支撑臂的正视图,图6 (C)是涉及实施例 2的支撑臂的右侧视图,图6 (D)是从图6㈧的B向视方向观察了涉及实施例2的支撑臂中 搅拌叶片的安装垫圈的正视图,图6(E)是图6(D)所示的安装垫圈的侧视图(实施例2)。图7是表示对于涉及实施例2的支撑臂的搅拌叶片的安装状态的说明图(实施例 2)。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搅拌烹调装置。[实施例1]参照图1 图3说明涉及实施例1的搅拌烹调装置。(涉及实施例1的搅拌烹调装置的概略构成)图1是涉及本发明实施例1的搅拌烹调装置的重要部分的纵向剖视图,图2(A)是 局部地剖开表示搅拌驱动轴周边的构成的正视图,图2(B)是从图3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右 侧视图,图3是表示通过支撑臂配设在搅拌驱动轴的下端部的搅拌叶片的安装状态的俯视 图,图4是表示搅拌叶片的移动轨迹的说明图,图5(A)是表示起因于涉及搅拌叶片安装的 流向角α的食品材料流动状态的说明图,图5(B)是表示起因于涉及搅拌叶片安装的前角 β的食品材料流动状态的说明图。涉及实施例1的搅拌烹调装置1,用于有流动性的被搅拌物的加热搅拌,尤其适合 用于例如含水粉体和馅等粉体或固体等缺乏流动性的被搅拌物质、或者塑性流动的物质等 的加热搅拌。但也可以应用在流动性良好的被搅拌物上。涉及实施例1的搅拌烹调装置1,如图1所示,具备容纳成为烹调对象的馅等的食 品材料(相当于本发明的“被搅拌物”)且可加热的加热锅(相当于本发明的“加热容器”)2。加热锅2以铁、铜、不锈钢、或者铜和不锈钢的粘结钢板等的材质,底面成形为曲 面状或者半圆状。加热锅2构成为,利用燃气、电、或者向覆盖其底部外周的蒸汽室(未图 示)供给的蒸汽等适宜的加热方法可进行加热。在加热锅2的上方,设有对由框体罩3所覆盖的马达M的旋转力进行减速的减速 器(未图示),在固定该减速器的输出轴上的链轮(未图示)上安装有环链4,环链4与驱 动侧的旋转机构即驱动传递轴5的链轮6啮合。在驱动传递轴5上固定安装有被主动齿轮7,与该主动齿轮7啮合的从动齿轮8安 装固定在太阳轴9的上端部9a。太阳轴9通过轴承10旋转自如地支撑在罩3的前端下部。另外,太阳齿轮11固 定在太阳轴9的下端部,与安装在行星轴12的前端部的行星齿轮13啮合。行星轴12,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固定于太阳轴9上的转动部件14上,并且通过联结 机构16拆卸自如地联结有使轴线与行星轴12—致的搅拌驱动轴15,配置成从斜上方朝向 加热锅2内倾斜。具体来讲,行星轴12配置成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规定的倾斜角度Y,理 想的是倾斜15-25度左右。搅拌驱动轴15包括内置有用于对后述的搅拌叶片19a、19b的下端部向加热锅2的 内底面侧加力的螺旋弹簧(弹性部件)16a的联结轴15a ;通过安装固定在联结轴15a的下端 部轴承和辊子等滑动部件15在联结轴15a的轴线方向滑动自如地嵌合的中空轴管15b。通过弹性部件16a、滑动部件15d、以及中空轴管15b构成对后述的搅拌叶片19a、 19b的下端部向加热锅2的内底面侧加力的加力机构16A。在中空轴管15b的下端部15c配设有支撑臂17。就该支撑臂17而言,轴线方向的 大致中央部由枢轴支撑销18所枢轴支撑,以该枢轴支撑点为基准在上下方向翘板状摆动 自如地被枢轴固定。就该支撑臂17而言,在搅拌驱动轴15的绕轴方向的转动被限制。因 此,构成为若搅拌驱动轴15在绕轴方向上进行旋转动作,则支撑臂17随之进行旋转动作。
如图2(A)所示,在支撑臂17的右两前端部17a、17b,通过安装金属零件20a分别固定有例如耐热性优良的脂制搅拌叶片19a、19b。此外,虽然在图1、图2 (A)、(B)中图示了 搅拌叶片19a、19b的大小彼此相反的形态,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搅拌叶片19a、19b的大小 也可以相同。支撑臂17,通过将其长度方向左、右前端部17a、17b分别在前后方向沿彼此相反 的方向折弯,并且朝向下方侧沿大致垂直方向折弯而形成有折弯端部17c、17d。另外,如图3及图5㈧所示,搅拌叶片19a、19b以相对于支撑臂17的轴线方向 17e对正转方向后方侧成锐角地张开的规定的角度形成为例如5度 45度,最好为25-35 度范围的流向角α的方式分别倾斜配置在支撑臂17的折弯端部17c、17d。另外,如图2(B)及图5(B)所示,搅拌叶片19a、19b以在正转方向前方侧成为钝角 的规定的角度形成为例如95度(相对于铅直方向为5度) 160度(相对于铅直方向为 70度),最好为115度(相对于铅直方向为25度) 125度(相对于铅直方向为35度) 范围的前角β的方式分别倾斜配置在支撑臂17的折弯端部17c、17d。符号21是设置在中空轴管15b的上端开口部分的波纹管,起着防止食品材料附着 到联结轴15a、螺旋弹簧16a,并防止润滑油飞散的作用。符号22是固定在中空轴管15b的内壁面的轨道,起着将安装在联结轴15a的前端 的辊子和轴承等的滑动部件15d在上下方向引导的作用。螺旋弹簧16a分别支撑在联结轴 15a的卡定部件15e与轨道22的上端部之间。其次,为了进行将配设有搅拌叶片19a、19b的支撑臂17的旋转方向在正转方向及 反转方向交替转换的驱动控制,在马达M上连接有用于控制其旋转方向及旋转速度的驱动 控制部25。在该驱动控制部25连接有可检测食品材料的重量的重量传感器27。以取得与成为被搅拌物的食品材料的粘性相关的信息为目的而利用该重量传感 器27的重量检测值。即、在加热搅拌工序的初期,食品材料的重量检测值大(在食品材料 中水分所占比例大,所以流动性高,且粘性低),对此,在加热搅拌工序的后期,食品材料的 重量检测值变小(在食品材料中水分所占比例小,所以流动性低,且粘性高),基于这种情 况,通过食品材料的重量检测而取得与食品材料的粘性相关的信息。驱动控制部25构成为,基于被搅拌物的粘性来改变使搅拌叶片19反转转动的频 度,并按照该改变的频度进行使搅拌叶片19在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交替旋转的驱动控制。 具体来讲,驱动控制部25构成为,在被搅拌物的粘性低时进行使搅拌叶片19在正转方向 (仅在一个方向)旋转的控制,另一方面,在被搅拌物的粘性超过规定的阈值时(具体来讲, 在超过重量传感器27的重量检测值超过了预定的规定值时),进行使搅拌叶片19在正转方 向及反转方向交替旋转的驱动控制。(涉及实施例1的搅拌烹调装置的动作)下面说明涉及实施例1的搅拌烹调装置的动作。首先,说明在正转方向的食品材料的搅拌混合动作。预先将成为烹调对象的馅等 食品材料(被搅拌物)投入到加热锅2内,一边利用燃气等加热方法对加热锅2进行加热, 一边按照来自驱动控制部25的驱动控制信号(正转指令)驱动马达M,并使其旋转驱动力 通过环链轮4向驱动传递轴5传递。驱动传递轴5的驱动力通过太阳轴9的从动齿轮8传递到太阳齿轮11,与太阳齿轮11的外周啮合的行星齿轮13及行星轴12各自一边重复进行公转及自转一边将联结在 行星轴12的下端的搅拌驱动轴15在正转方向上旋转驱动。由此,使通过支撑臂17配设在搅拌驱动轴15的下端部的搅拌叶片19a、19b在正 转方向(参照以图3的实线箭头表示的方向)一边进行公转、自转一边移动,在加热状态下 搅拌混合加热锅2内的食品材料。如图3及图5(A)所示,在进行这种正转方向的食品材料的搅拌混 合时,配设在搅 拌驱动轴15的下端部的搅拌叶片19a、19b的各自,对于支撑臂17的轴线方向17e以规定 的流向角α安装在支撑臂17上,从而食品材料随着搅拌叶片19a、19b的正转移动在搅拌 叶片19a、19b的食品材料抵接面23沿外周方向一边打滑一边移动(参照图5(A)的实线箭 头),其结果,可解除食品材料偏向加热锅2的中心部分集中的情况。另外,如图2(B)及图5(B)所示,由于配设在搅拌驱动轴15的下端部的搅拌叶片 19a、19b的各自在正转方向前方具有成为钝角的规定的前角β而安装在支撑臂17上,因而 搅拌叶片19a、19b可将加热锅2的底部附近的食品材料一边刮取并朝向上边缘舀上(参照 图5(B)的实线箭头)一边进行搅拌。此外,从提高反转转动时向加热锅2的内底面的食品 材料挤压效果的观点来看,最好放倒搅拌叶片的前角β (加大正转方向前方的钝角)。这里,一对各搅拌叶片19a、19b可个别地进行独自的动作。若谈及各搅拌叶片 19a、19b的在加热锅2内底面的相对运动,则在一方搅拌叶片19a从相对于加热锅2的内底 面最为竖立的状态旋转180度而成为大致水平状态的过程中,另一方的搅拌叶片19b与上 述搅拌叶片19a相反地以从大致水平状态旋转180度而成为最为竖立的状态的方式进行相 对运动。尤其,在加热锅2中食品材料容易偏靠的中心部分,由于各搅拌叶片19a、19b中 的任意一方成为使食品材料抵接面23竖立的高度高状态,所以可在使超越搅拌叶片19的 上边缘而逸出的食品材料量尽量少的状态下,将被搅拌物即食品材料一边朝向搅拌叶片19 的上边缘菌上一边进行搅拌。如图4所示,若注意搅拌叶片19a、19b的一侧的特定点(图中表示前端部)的动 作,则描绘次摆线或旋轮线曲线的轨迹。若将此尝试应用到一对搅拌叶片19a、19b的各自 上,则可知在加热锅2的内底面的整个区域能够不留盲区地搅拌食品材料。另外,通过安装在联结轴15a上的加力机构16A的加力作用,对于加热锅2的内面 形状为具有除了圆的一部分即圆弧状以外的曲面的特殊的形状也能应用,并且能够使搅拌 叶片19a、19b的下端面总是紧贴在加热锅2的内底面,能够可靠地完成搅拌混合而不会使 食品材料在加热锅2的内底面焦煳。另一方面,若马达M按照来自驱动控制部25的信号(反转指令)向反转方向驱动, 则其旋转驱动力通过环链轮4传递到驱动传递轴5。驱动传递轴5的驱动力通过太阳轴9的从动齿轮8传递到太阳齿轮11,与太阳齿 轮11的外周啮合的行星齿轮13及行星轴12各自一边重复进行公转及自转一边将联结在 行星轴12的下端的搅拌驱动轴15在反转方向上旋转驱动。由此,使通过支撑臂17配设在搅拌驱动轴15的下端部的搅拌叶片19a、19b在反 转方向(参照以图3的虚线箭头表示的方向)一边进行公转、自转一边移动。在进行这种反转转动时,由于上述的流向角α,食品材料与正转转动时相反地随着搅拌叶片19a、19b的反转移动要在搅拌叶片19a、19b的食品材料抵接面23沿内周方向 一边打滑一边移动。由此,在各搅拌叶片19a、19b上总是供给从其外周方向卷入的新的食品材料。因此,流向角α对于由下述的前角β产生的上浮力以从向各搅拌叶片19a、19b 的食品材料供给的侧面辅助的方式起作用。
另外,由于上述的前角β,食品材料与正转转动时相反地随着搅拌叶片19a、19b 的反转移动要钻入搅拌叶片19a、19b的下方侧。此时,在各搅拌叶片19a、19b上,通过与食 品材料的相互作用在离开加热锅2的内底面的方向上作用上浮力。总之,在本发明实施例子1中,加力机构16A的作用力(具体来讲,弹性部件即螺 旋弹簧16a的弹力)的大小设定成,搅拌叶片19反转转动时搅拌叶片19上所产生的上浮 力能够克服加力机构16A的作用力而使搅拌叶片19上浮到食品材料的上部。因此,在反转 转动时的各搅拌叶片19a、19b上,通过起因于上述流向角α及前角β的与食品材料的相 辅相成的相互作用,在离开加热锅2的内底面的方向上作用较强的上浮力,其结果,在完成 了某种程度的反转转动后,各搅拌叶片19a、19b克服加力机构16A的作用力直至上浮到食 品材料的上部(上面或上面附近)。因此,正转转动时的各搅拌叶片19a、19b进行从加热锅2的底部刮取并舀上食品 材料,同时使食品材料向加热锅2的外周方向流动的搅拌动作,另一方面,反转转动时的各 搅拌叶片19a、19b以一边从加热锅2的底部上浮一边将食品材料的大部分整体上向加热锅 2的底部侧挤压的方式动作。其次,若支撑臂17的旋转方向从上述的反转方向转换到正转方向,则在反转转动 时的各搅拌叶片19a、19b上,通过起因于流向角α及前角β的与食品材料的相辅相成的 相互作用,在离开加热锅2的内底面的方向上作用较强的上浮力,与此相反,在正转转动时 的各搅拌叶片19a、19b上,通过起因于流向角α及前角β的与食品材料的相辅相成的相 互作用,与反转转动时相反地作用朝向加热锅2的内底面侧(底部)的较强的钻入力,其结 果,一边削去下方侧的食品材料一边到达加热锅2的内底面(底部)。到达加热锅2的底部的各搅拌叶片19a、19b在其正转转动时进行从加热锅2的底 部刮取并舀上食品材料,同时使食品材料向加热锅2的外周方向流动的搅拌动作,接着交 替地(周期性地)重复上述搅拌动作和挤压动作。(实施例1的效果)在进行实施例1的效果的说明之前,先提及食品材料的加热搅拌时的课题。例如, 拌馅是加热、混拌、蒸发、浓缩煮熟的红豆和糖的操作,而在较硬的馅的场合,不易实现均勻 的混合,容易产生焦煳。尤其以在平底锅上组合了搅拌机的搅拌烹调装置进行较硬馅的拌 馅的场合,若转动搅拌叶片则馅在内底面打滑而产生与搅拌叶片一起转动的“带转”现象。在该场合,不仅不产生馅彼此的混合,而且馅不与传热面(作为高温壁面的内底 面)紧贴,导热系数低的空气或水蒸气层介入在馅和内底面之间,从而热移动效率极端地 下降。再有,附着在壁面上的上两的馅由于不能使热向其它馅传递,从而因过热而引起焦 煳。另外,大部分的馅作为一个块在与叶片相同的方向进行旋转运动,且在馅内部不 产生混合,所以也不产生通过壁面附近的温度高的馅与位于内部的温度低的馅混合的制品 温度均勻化。
这样,由于带转而产生因制品的混合不充分、馅在壁面的焦煳、加热量的减少、混合不良而引起的向内部的导热不良,其结果,蒸发浓缩的进行变得迟缓从而搅拌加热工序 所需时间拉长,导致因焦煳、热退化等而引起的质量的下降这种诸多问题堆积如山。根据涉及实施例1的搅拌烹调装置,交替地(周期性地)重复进行各搅拌叶片 19a、19b从加热锅2的底部刮取并舀上食品材料,同时使食品材料向加热锅2的外周方向流 动的搅拌动作和各搅拌叶片19a、19b—边从加热锅2的底部上浮一边将食品材料向底部侧 挤压的动作,其结果,不仅对水平方向还对垂直方向的食品材料的混合能够有效地促进。因此,即便是缺乏流动性的食品材料(被搅拌物),也能使其混合效率维持高水 准。假定在正转转动的刮取时食品材料残留在加热锅2的底部,在进行反转转动的挤 压动作时,也在其上挤压新的食品材料。其结果,在上述的残留食品材料中,通过上述新的 食品材料产生水分移动及热移动,从而不仅避免过热于未然,而且通过水分吸收而成为膨 软状态,从而在下一次的正转转动的刮取时能够容易地刮取。因此,在避免食品材料的焦煳于未然的同时,能够实现食品材料制品温度的均勻 化。而且,通过支撑臂17的旋转方向交替地转换到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从而各搅拌 叶片19a、19b的正背两面作为对食品材料的接触面利用,并且可抑制食品材料长时间附着 滞留在各搅拌叶片19a、19b的背面侧的情况,其结果,能够以高水准抑制食品材料的变质 (浓缩、干燥等)。然而,在涉及实施例1的反转转动中,虽然从混合效率提高的观点来看贡献度极 为高,但由于反转转动时搅拌叶片19a、19b向食品材料的上部上浮,因而对混合本身的贡 献度并不太高。因此,立足于加热搅拌工序整体上的混合效率提高,应如何确定正转转动所 用时间和反转转动所用时间的比例,这一点成为问题。基于这种观点,驱动控制部25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即根据在重量传感器27所检 测取得的食品材料的粘性状息来改变使搅拌叶片19反转转动的频度(正转转动所用时间 和反转转动所用时间的比例),并按照该所改变的频度进行使搅拌叶片19在正转方向及反 转方向交替旋转的驱动控制。具体来讲,在根据在例如重量传感器27所检测取得的食品材料的粘性状息作出 意为加热搅拌工序的初期(被搅拌物的粘性低)的判定时,驱动控制部25进行使搅拌叶片 19在正转方向(仅在一个方向)旋转的控制。另一方面,在根据在重量传感器27所检测 取得的食品材料的粘性状息作出意为加热搅拌工序的后期(被搅拌物的粘性超过了预定 的规定值)的判定时,驱动控制部25以如进行4次正转后进行反转2次的方式进行使支撑 臂17在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交替转换的驱动控制。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即相对于 正转转数的反转转数的频度参酌食品材料的粘性、煮干状态、混合状态等而按照加热搅拌 工序的进展状况适宜地改变。若如此构成,则可依次执行按照加热搅拌工序进展状况的适当的旋转方向的转换 控制,其结果,能够实现质量良好的食品材料烹调。不过,就因反转而带来的效果而言,不仅将作为被搅拌物的食品材料摊在加热锅2 的底壁,而且起因于反转时在搅拌叶片19产生的惯性变化的搅拌混合的效果也不少。
也就是说,在例如拌馅的场合,进行在糖液追加投入点心状的未加糖的馅。在该场 合,形成面团状的未加糖馅的块,成为面团浮在糖液中的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即便使搅拌叶片19仅在一个方向旋转,也不能使适当的外力作用 在面团上,因而不易破碎面团。在这种状况下,若使搅拌叶片19旋转,则起因于在搅拌叶片 19产生的惯性变化的外力在面团上作用,其结果,能够容易破碎面团。
另外,附着在叶片面的馅的块在搅拌叶片19的旋转方向变化时,也通过其惯性力 容易脱离搅拌叶片19。再有,在反转时,还产生在将面团夹入到搅拌叶片19和加热锅2的 内底壁之间的状态下破碎它的功能。这样,通过反复进行搅拌叶片19的正转、反转,可将未加糖馅和糖液在短时间内 均勻地混合。这不仅是仅在拌馅工序带来的效果,而且在例如用汤汁稀释豆酱而制作豆酱佐料 的工序中也相同。也就是说,在一个方向旋转中,将附着在叶片背面的豆酱未溶解而残留的 问题,通过反复进行搅拌叶片19的正转、反转,可非常简单地解决。如上所述,在食品材料搅拌工序中,使搅拌叶片19正转及反转的时机不一定仅限 定在其后半部分,最好还适当地应用到混合馅的厨师阶段和对叶片的附着物的除去所必要 的阶段等。此外,为了谨慎起见预先附言的是,根据食品材料的种类,还有从食品材料搅拌 工序的开始到最后最好重复进行正转、反转的情况。[实施例2]下面参照图6及图7说明涉及实施例2的搅拌烹调装置。图6是表示用于涉及实施例2的搅拌烹调装置的支撑臂的图,图6(A)是涉及实施 例2的支撑臂的俯视图,图6 (B)是涉及实施例2的支撑臂的正视图,图6 (C)是涉及实施例 2的支撑臂的右侧视图,图6 (D)是从图6㈧的B向视方向观察了涉及实施例2的支撑臂中 搅拌叶片的安装垫圈的正视图,图6(E)是图6(D)所示的安装垫圈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 对于涉及实施例2的支撑臂的搅拌叶片的安装状态的说明图。此外,由于涉及实施例1的搅拌烹调装置和涉及实施例2的搅拌烹调装置基本的 构成要素是共通的,所以省略其重复的说明,针对两者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不同点如下。也就是说,在涉及实施例1的支撑臂17中, 轴线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由支撑销18所枢轴支撑,以该中央部为界左右对称的构成,与此相 反,在涉及实施例2的支撑臂31中,如图6(A)、(B)所示,在从轴线方向的中央部偏移了规 定距离的位置设有枢轴支撑部33而左右非对称地构成,在与支撑臂相关的对称性这一点 上不同于实施例1。另外,在涉及实施例1的支撑臂17中,在其两前端部17a、17b分别配设有具有大 致相同的大小、形状及材质的搅拌叶片19a、19b,与此相反,在涉及实施例2的支撑臂31中, 如图6所示,在其两前端部35,37分别配设有具有相异的大小(也可以为相异的形状、材 质)的搅拌叶片41a、41b。在配设在支撑臂的搅拌叶片的大小等物理性能这一点上不同于 实施例1。再有,在实施例1中,在一对各搅拌叶片19a、19b上设定的流向角α相同,各搅拌 叶片19a、19b正转转动时,各搅拌叶片19a、19b以使食品材料向加热锅2的外周方向流动 的方式进行搅拌,与此相反,在实施例2中,在一对各搅拌叶片41a、41b上设定的流向角α相异,各搅拌叶片41a、41b正转转动时,如图6所示,构成为小型的搅拌叶片41a —边使食 品材料向内周方向卷入并流动一边进行搅拌,另一方面,大型的搅拌叶片41b —边使食品 材料向外周方向挤出并流动一边进行搅拌,在设定在各搅拌叶片上的流向角α这一点上 不同于实施例1。下面,若对涉及实施例2的支撑臂31详细说明,则如图6(A)、⑶所示,在从轴线 方向的中央部偏移的位置设有具有插通枢轴支撑销18的枢轴支撑孔33a的枢轴支撑部33。
在以支撑臂31的枢轴支撑部33为界的一侧分别设有短轴的第一臂部31a ;从 该第一臂部31a在大致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一分支部32a ;以及设置在第一分支部32a的 前端部分,具有用于安装第一搅拌叶片41a的安装孔35a的第一安装垫圈(参照图6 (D)、 (E))35。如图6(A)所示,该第一安装垫圈35相对于支撑臂31的轴方向以规定的角度Θ1 倾斜配置。在以支撑臂31的枢轴支撑部33为界的另一侧分别设有长轴的第二臂部31b ;从 该第二臂部31b在大致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分支部32b ;以及设置在第二分支部32b的前 端部分,具有用于安装第二搅拌叶片41b的安装孔37a的第二安装垫圈37。如图6(A)所 示,该第二安装垫圈37相对于支撑臂31的轴方向以规定的角度θ 2倾斜配置。如图6 (C)所示,从第一、第二臂部3la、3Ib的每一个在大致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一、 第二分支部32a、32b的各自以从侧面方向观察时相对于铅直方向左右对称的方式以规定 的角度θ 3(例如20度等可适当改变的角度)倾斜配置。此外,在图7中,P点表示公转轴芯,Q点表示自转轴芯。另外,如图7所示,以提高 一边使食品材料向外周方向挤出并流动一边进行搅拌的效果为目的,在第二搅拌叶片41b 中,其外周侧前端部分43弯曲形成。小型的第一搅拌叶片41a主要起刮取加热锅2的中心部的食品材料的作用,另一 方面,大型的第二搅拌叶片41b主要起刮取加热锅2的外周部的食品材料的作用。通过这 些一对搅拌叶片41a、41b的联动,而构成为能够将置于加热锅2内的食品材料不留盲区地 刮取。在采用上述的构成的一对搅拌叶片41a、41b中,重要的是,通过构成为较宽地空 出两叶片之间的夹缝,使馅等食品材料能够经该夹缝顺利地移动。(涉及实施例2的搅拌烹调装置的动作)下面说明涉及实施例2的搅拌烹调装置的动作。在食品材料的粘度低时仅进行正转转动,在食品材料的粘度开始超过规定值时周 期性地重复进行正转转动及反转转动。此外,至于驱动控制部25的动作,与实施例1相同。通过反转转动,食品材料在加热锅2的内底面涂成层状,食品材料从底面开始被 加热而温度上升,从而促进食品材料的含有水分的蒸发。若过渡到正转转动,则搅拌叶片41a、41b —边渐渐地削层一边到达加热锅2的内 底面,刮取全部。此时,促进食品材料的上下方向的混合并能够实现均勻的混合,促进向内 部的热移动,使得食品材料的温度大致均勻化。这样,效率良好的搅拌动作带来加热时间的
缩短化。而且,若再次进行反转转动,则食品材料在加热锅2的内底面再次涂成层状。通过 重复进行这样的工序,在高粘度物、塑性物的加热混合、蒸发浓缩等场合,能够有效地进行加热混合而不会使食品材料焦煳。在上述的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在涉及实施例2的一对搅拌叶片41a、41b中,馅等食 品材料可经两叶片之间的夹缝顺利地移动,其结果,与现有的搅拌叶片相比,能够显著提高 食品材料的混合效率。这里,若较大地构成搅拌叶片的面积,则容易导致食品材料的带转。因此,从抑制 食品材料的带转的观点来看,以搅拌叶片的面积小为宜。不过,在涉及本发明的搅拌烹调装 置中,有将加热锅2的内底面全部的食品材料应不留盲区地刮取的要求。考虑这样的各种事项,对这些均衡地做了调整,其结果为涉及实施例2的 搅拌叶 片 41a、41b。此外,在涉及实施例2的一对搅拌叶片41a、41b中,由于搅拌叶片的大小及支撑臂 的长度构成为左右非对称,所以支撑臂及搅拌叶片的左右力矩不均衡。由此,在食品材料上产生紊流从而能够提高搅拌能力,与此相反,若食品材料的负 荷增大,则在正转转动时存在一方搅拌叶片离开加热锅2的内底面而与加热锅2的内底面 不紧贴,使得食品材料的刮取不充分的危险。另一方面,在反转转动时,搅拌叶片以倾斜的 状态向食品材料的上边移动。也就是说,搅拌叶片在加热锅2的外周侧从水平状态逐渐竖 立。为抑制这样的搅拌叶片的举动,可采用如下构成。即、将支撑臂31的摆动范围限 制在从水平到规定角度(例如12度等可适当改变的角度),并且将配设在支撑臂31上的搅 拌叶片的摆动范围限制在从水平到规定角度(例如15度等可适当改变的角度)。若如此构成,即便在高负荷时的正转转动时,也能够期待一对搅拌叶片41a、41b 一边在加热锅2的内底面紧贴一边不留盲区地刮取食品材料的效果,且在加热状态下能够 有效地进行搅拌混合,而不会使食品材料烤糊。[其它]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在不超出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全部中所能读取的 发明的要点、或者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适当改变,基于那种改变的搅拌烹调伴也包括在涉 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也就是说,例如在本发明实施中,举出在枢轴固定在搅拌驱动轴15的下端部的支 撑臂17上配设一对搅拌叶片19a、19b的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例,也可以采 用如下构成。即、省略支撑臂的构成,将搅拌叶片设置成在搅拌驱动轴的外周方向延伸,保 持对轴线方向的倾斜姿势,并在该轴线方向可移动。另外,也可以采用在支撑臂17的仅一方的端部配设一个搅拌叶片19a的构成。在 该场合,如图4所示,由于搅拌叶片19a的外周侧的前端Ll描绘以实线表示的轨迹而转动, 而且位于加热锅2的中心侧的搅拌叶片19a的后端L2描绘以虚线表示的轨迹而转动,因而 以搅拌叶片19a的全体在加热锅2的内底面的整个区域滑接移动,从而能够不留盲区地搅 拌作为被搅拌物的食品材料。最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具有可公转及自转的搅拌驱动轴15的搅拌 烹调能装置,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例,毋庸置言,即便是具有仅可进行自转的搅拌驱动轴15 的搅拌烹调能装置,也可应用本发明。
权利要求
一种搅拌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容纳成为烹调对象的被搅拌物且可加热的加热容器;下垂到上述加热容器内而设置的搅拌驱动轴;支撑在上述搅拌驱动轴的下端部,在该驱动轴的外周方向延伸,保持对上述轴线方向的倾斜姿势,并在该轴线方向可移动的至少一个搅拌叶片;以及进行用于通过随上述搅拌驱动轴的转动而转动的上述搅拌叶片来搅拌上述被搅拌物的驱动控制的驱动控制部,上述驱动控制部进行将上述搅拌叶片的转动方向转换到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的驱动控制,上述搅拌叶片在其正转转动时进行从上述加热容器的底部刮取并舀上上述被搅拌物的搅拌动作,另一方面,在其反转转动时以一边从上述加热容器的底部上浮一边将上述被搅拌物整体上向上述底部侧挤压的方式进行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搅拌驱动轴构成为在轴线方向上可伸缩,在上述搅拌驱动轴的下端部设置在该驱动轴的外周方向延伸且随该驱动轴转动的支撑臂,在上述支撑臂上相对于上述搅拌驱动轴的轴线方向倾斜规定角度而配设上述搅拌叶片,在上述搅拌驱动轴上设置对上述搅拌叶片向上述加热容器的底部方向加力的加力机构,将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大小设定成在上述搅拌叶片的反转转动时在该搅拌叶片上 产生的上浮力能够克服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而使该搅拌叶片上浮到上述被搅拌物的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搅拌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搅拌叶片以形成在其正转方向前方成为钝角的前角,并且形成相对于上述支撑臂 的轴线方向对上述正转方向后方侧成锐角地张开的流向角的方式倾斜配置在上述支撑臂 上,将上述前角设定在95度(相对于铅直方向为5度)至160度(相对于铅直方向为70 度)的范围,并且将上述流向角设定在5度至45度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搅拌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搅拌驱动轴的下端部左右对称地枢轴固定上述支撑臂,在该支撑臂的两端部分 别配设上述搅拌叶片。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搅拌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搅拌驱动轴的下端部左右非对称地枢轴固定上述支撑臂,并使在该支撑臂的两 端部分别配设的上述搅拌叶片的尺寸或形状相异。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搅拌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搅拌驱动轴的下端部翘板状摆动自如地枢轴固定上述支撑臂,并将限制该翘板 状摆动的动作范围的限制部件设置在上述支撑臂的附近。
7.根据权利要求1 6任一项所述的搅拌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与太阳齿轮的外周啮合并进行公转及自转的行星齿轮,在相对于铅直方向具有规 定的倾斜角度的行星轴上联结上述搅拌驱动轴。
8.根据权利要求1 7任一项所述的搅拌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控制部基于上述被搅拌物的粘性来改变使上述搅拌叶片反转转动的频度,并 按照该改变的频度进行使上述搅拌叶片在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交替旋转的驱动控制。
全文摘要
驱动控制部(25)进行将支撑臂(17)的旋转方向在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交替转换的驱动控制,一对搅拌叶片(19a、19b)在其正转转动时进行从加热容器(2)的底部刮取并舀上被搅拌物,并且使被搅拌物向加热容器(2)的外周方向流动的搅拌动作,另一方面,在其反转转动时以一边从加热容器(2)的底部上浮一边将被搅拌物向上述底部侧挤压的方式进行动作。由此,得到即便是缺乏流动性的被搅拌物也可避免混合效率的降低、焦煳和变质于未然的搅拌烹调装置。
文档编号B01F7/18GK101803853SQ20091015097
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8日
发明者折井聪夫, 梶原德二, 铃木胜利 申请人:梶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