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44876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 实用新型涉及净化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我国每年建成的非工业性用房面积达到数亿平方米,而由于现代建筑的密封性的加强和化学品的广泛使用,室内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影响人的舒适性感受,甚至影响人的健康。因甲醛、甲苯等有机物可以被植物根部的微生物降解,所以如果使被污染空气通过植物的根床,将会提高去除室内污染空气的效果。在现有的室内空气净化装置中,通过在栽培用媒介中置入进气管道以使被污染空气通过植物根部。实用新型人对现有技术分析后,了解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进气管的位置固定,进气口面积有限,且进气口在栽培用媒介内分布不均匀,使得空气只能通过进气口以上部分的植物根部,不能有效的去除室内污染空气。因此,如何有效去除室内空气污染,净化室内空气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空气净化装置,该空气净化装置能够使得被污染空气大量均匀的通过盆栽植物根部,且盆栽植物根部能够直接接触颗粒状吸附基质,最大程度地增加了被污染的空气和植物根部接触的面积,能够有效去除室内污染空气。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I)、内壳体⑵微型风机(3)、颗粒状吸附基质(4)、盆栽植物(5)和为所述盆栽植物提供所需水分的补水系统(6);其中所述外壳体(I)内设置有将所述外壳体(I)分隔成上容置空间(11)和下容置空间(12)的隔板(13),所述隔板(13)上开设有第一类孔(131);所述下容置空间的侧壁上设置有出风口(121);所述微型风机(3)置于所述下容置空间(12)内,且所述微型风机的进风口(31)与所述第一类孔(131)连通;所述上容置空间(11)的开口处形成内折挡沿(14),所述内折挡沿(14)末端连接有内壁(15),所述内壁(15)上设置有若干供空气流通的第二类孔(151);所述内壳体(2)的侧壁位于所述外壳体⑴的侧壁和所述内壁(15)之间,与所述外壳体⑴的侧壁和所述内壁(15)共同构成进气室(16),所述内壳体(2)的底壁与所述内壁(15)共同构成盛放所述颗粒状吸附基质(4)的空间;所述盆栽植物(5)栽种于所述颗粒状吸附基质(4)上。上述空气净化装置,优选的,所述内壳体(2)的侧壁上还设置有用于观测内壳体
(2)中水位的液位计(21)。上述空气净化装置,优选的,所述内壳体⑵的底部还设置有排出内壳体⑵内水分的排水管(22)。上述空气净化装置,优选的,所述补水系统(6)包括均匀布置在所述颗粒状吸附基质内的吸水保湿基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优选的,所述补水系统(6)包括水泵(61),与所述水泵(61)相连接,控制所述水泵¢1)定时泵水的定时控制器¢2);与所述水泵¢1)相连接的导水管(63)以及与所述导水管¢3)相连接,放置在所述颗粒状吸附基质(4)上的滴灌管(64)。上述空气净化装置,优选的,所述内壁(15)的下部还连接有过滤层(151)。通过以上方案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在外壳体的内壁上设置若干第二类孔,并通过外壳体和内壳体配合形成进气室,使得空气能够大量均匀的通过植物根部,而且由于盆栽植物直接栽种在颗粒状吸附基质内,减小了空气流通的阻力,使得空气能顺畅通过颗粒状吸附基质。同时,补水系统能够保证植物根部保持有足够的水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剖视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剖视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剖视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空气净化装置的喷灌管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剖视图如图I所示,包括外壳体I、内壳体2微型风机3、颗粒状吸附基质4、盆栽植物5和为所述盆栽植物提供所需水分的补水系统6 ;其中所述外壳体I内设置有将所述外壳体I分隔成上容置空间11和下容置空间12的隔板13,所述隔板13上开设有第一类孔131 ;所述下容置空间的侧壁上设置有出风口 121 ;所述微型风机3置于所述下容置空间12内,且所述微型风机的进风口 31与所述第一类孔131连通;所述上容置空间11的开口处形成内折挡沿14,所述内折挡沿14末端连接有内壁15,所述内壁15上设置有若干供空气流通的第二类孔151 ;所述内壳体2的侧壁位于所述外壳体I的侧壁和所述内壁15之间,与所述外壳体I的侧壁和所述内壁15共同构成进气室16,所述内壳体2的底壁与所述内壁15共同构成盛放所述颗粒状吸附基质4的空间;所述盆栽植物5栽种于所述颗粒状吸附基质4上。优选的,所述外壳体I和内壳体2可以是硬塑料材质的壳体;所述颗粒状基质可以为颗粒状活性炭;所述内壳体2的侧壁与内壁15之间的距离以及内壳体2的侧壁与外壳体I之间的距离可以保持为I厘米但不限于I厘米;所述补水系统可以是柱状吸水材料,可以长期保持植物所需的水分,避免用户频繁地为植物浇水。为了避免内壳体2与微型风机3相接触以堵塞微型风机的进风口,可以在内壳体2的底部设置支架,使所述内壳体2与所述微型风机的进风口相分离。当栽种在此空气净化装置中的植物正常生长时,植物的叶子、根系、以及颗粒状吸附基质都具有吸附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净化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启动微型风机3,室内被污染空气首先通过颗粒状吸附基质4,这个过程中,一小部分空气污染物被植物的叶子和茎所吸收,大部分的被污染空气会大面积经过植物的根部,并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植物根部及颗粒状吸附基质中的微生物将进一步降解这些被吸附的有机物,从而使得颗粒状吸附基质再生,也就是使得颗粒状吸附基质有不断吸附新的空气污染物的能力。经过净化后的空气通过内壁15上的若干第二类孔151进入进气室16,然后经微型风机3以及下容置空间侧壁上的出风口 121排向室内,由出风口 121排向室内的空气则为较清洁的空气,它将逐渐稀释室内空气中的污染成分,使室内空气质量得到改善。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净化装置,通过在外壳体的内壁上设置若干第二类孔,并通过外壳体和内壳体配合形成进气室,使得空气能够大量均匀的通过植物根部,而且由于盆栽植物直接栽种在颗粒状吸附基质内,减小了空气流通的阻力,使得空气能顺畅通过颗粒状吸附基质,提高了控制净化装置净化空气的有效性。为了能够控制浇灌植物时的用水量,防止浇水量过多,如图I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净化装置还设置有用于观测内壳体2中水位的液位计21,具体的,所述液位计21可以通过在内壳体2侧壁上开两个处于同一垂直线上的孔,然后在外壳体I的侧壁上,与所述内壳体2侧壁上孔相对的位置上开两个孔,所述液位计21的两个口分别穿过外壳体I侧壁上的两个孔与内壳体2侧壁上的两个孔相连通,所述液位计21可以是透明的硬塑料管;进一步,所述内壳体2的底部还设置有排出内壳体2内水分的排水管22,所述排水管的 出水口 221穿过所述外壳体I处于所述外壳体I之外,优选的,排水管22处于外壳体I之外的部分,其内设置有排水球阀23,具体的,排水管22可以是硬塑料管,如果所述液位计21与所述排水管22的相对位置合适,如图I中所示,那么所述内壳体2底部可以不用设置支架,就可以使得内壳体2与所述微型风机3相分离。由上述方案可知,用户可以通过液位计21观测内壳体中水的多少,如果浇灌的水过多,可以通过所述排水管22将多余水分排出,另外,还可以通过所述排水管22对内壳体2中存放时间较长的水进行更换。实施例二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剖面图如图2所示,所述补水系统6可以包括水泵61,与所述水泵61相连接,控制所述水泵61定时泵水的定时控制器62 ;与所述水泵61相连接的导水管63以及与所述导水管63相连接,放置在所述颗粒状吸附基质4上的滴灌管64。具体的,所述水泵的泵水口可以与所述内壳体2的底部相连通,在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净化装置时,要保证内壳体2内的水位高于所述水泵61的泵水口,以保证水泵可以将水通过所述导水管63泵到滴灌管64进行滴灌;定时器62用于控制所述水泵61的工作模式,具体的,可以设置所述水泵的工作周期以及在工作周期内持续的时间,例如,可以设置一小时工作一次,每次的工作时间为I分钟,当然,用户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设定工作模式。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在水泵的作用下,内壳体2中的水将定期从颗粒状吸附基质的顶部浇灌植物,保证植物根部用水的同时,避免了用户的频繁浇水。进一步,为了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内壁15的底部还连接有过滤层151,用于过滤进入水泵61的水,防止颗粒物阻塞水泵。具体的所述过滤层可以为无纺布过滤层。实施例三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剖面图如图3所示,所述水泵可以为潜水泵611,所诉水泵611可以放置在所述过滤层的下面,所述潜水泵611相连接,控制所 述潜水泵611定时泵水的定时控制器621,所述定时控制器可以位于外壳体I的外面;与所述潜水泵61相连接的导水管631,具体的,所述导水管63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导水管631可以是环状结构,该环状结构的导水管631的大小以能够置入所述内壳体内为准,该环状结构的导水管631上竖直连通有若干滴灌管641,所述喷灌管641可以竖直地位于所述颗粒状吸附基质4中。具体的,所述喷灌管的可以有八个,为了使得盆栽植物5的根部能够均匀吸收水分,所述喷灌管可以均匀设置在所述导水管631上。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I)、内壳体⑵微型风机(3)、颗粒状吸附基质(4)、盆栽植物(5)和为所述盆栽植物提供所需水分的补水系统(6);其中 所述外壳体(I)内设置有将所述外壳体(I)分隔成上容置空间(11)和下容置空间(12)的隔板(13),所述隔板(13)上开设有第一类孔(131);所述下容置空间的侧壁上设置有出风口(121);所述微型风机(3)置于所述下容置空间(12)内,且所述微型风机的进风口(31)与所述第一类孔(131)连通; 所述上容置空间(11)的开口处形成内折挡沿(14),所述内折挡沿(14)末端连接有内壁(15),所述内壁(15)上设置有若干供空气流通的第二类孔(151);所述内壳体(2)的侧壁位于所述外壳体(I)的侧壁和所述内壁(15)之间,与所述外壳体(I)的侧壁和所述内壁(15)共同构成进气室(16),所述内壳体(2)的底壁与所述内壁(15)共同构成盛放所述颗粒状吸附基质(4)的空间;所述盆栽植物(5)栽种于所述颗粒状吸附基质(4)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2)的侧壁上还设置有用于观测内壳体(2)中水位的液位计(21)。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2)的底部还设置有排出内壳体⑵内水分的排水管(22)。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系统(6)包括均匀布置在所述颗粒状吸附基质内的吸水保湿基质。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系统(6)包括水泵(61),与所述水泵¢1)相连接,控制所述水泵¢1)定时泵水的定时控制器¢2);与所述水泵(61)相连接的导水管¢3)以及与所述导水管¢3)相连接,放置在所述颗粒状吸附基质(4)上的滴灌管(6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15)的下部还连接有过滤层(15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微型风机、颗粒状吸附基质、盆栽植物和为所述盆栽植物提供所需水分的补水系统;其中外壳体内设置有将外壳体分隔成上容置空间和下容置空间的隔板,隔板上开设有第一类孔;下容置空间的侧壁上设置有出风口;微型风机置于所述下容置空间内,且微型风机的进风口与第一类孔连通;上容置空间的开口处形成内折挡沿并向下弯折形成内壁,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二类孔;内壳体侧壁与外壳体的侧壁和内壁共同构成进气室,内壳体的底壁与内壁共同构成盛放用于栽种植物的颗粒状吸附基质的空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净化装置,可以使污染空气均匀且大面积通过植物根部,能有效去除空气污染物。
文档编号B01D53/84GK202460464SQ20112055585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7日
发明者张阳, 王志强, 罗刚 申请人: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