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纺布过滤模段压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03933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纺布过滤模段压紧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漆室,晾置室的空气过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无纺布过滤模锻压紧结构。
背景技术
在喷漆室、晾置室等设备中,为了保证送风过滤的密封性,用于送风过滤的无纺布过滤模段在无纺布安装时必须与无纺布框架压紧,通常采用的是平面压紧装置,压板平压在无纺布四周,完全靠压板自重压紧,这样的结构压紧力度小,生产过程中易松动,气密性不易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无纺布过滤模锻压紧结构,该结构能很好地将无纺布过滤模锻压紧,具有很好的气密性。为实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无纺布过滤模锻压紧结构,包括无纺布过滤模锻框架,它还包括铰链和压条,所述铰链包括相互铰接连接的第一叶板和第二叶板,其中,第一叶板与无纺布过滤模锻框架连接,第二叶板与压条连接。所述与第二叶板(5 )连接的压条直边(7 ),压条直边(7 )下设的压条斜边(8 )。所述压条直边与压条斜边的夹角为95°。所述第一叶板与无纺布过滤模锻框架之间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叶板与压条之间通过第二螺栓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和压条结构,有效将无纺布过滤模锻的框架压紧,且压条包括压条斜边和压条直边,在压紧过程中逐渐增大无纺布与滤网之间的压力,生产过程中受风力影响,压条会越压越紧,增加压紧密封效果。其结构简单、加工制造安装方便,气密性好。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框架压紧时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其中,1 一无纺布过滤模锻框架,2.1一第一螺检,2. 2—第二螺检,3—绞链,4一第一叶板,5—第二叶板,6—压条,7—压条直边,8—压条斜边。9一无纺布棉,10一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无纺布过滤模锻压紧结构,包括无纺布过滤模锻框架1,它还包括铰链3和压条6,所述铰链3包括相互交接连接的第一叶板4和第二叶板5,其中,第一叶板4与无纺布过滤模锻框架I连接,第二叶板5与压条6连接。[0014]上述方案中,所述压条6包括压条直边7和压条直边7下设置的压条斜边8。通过设置压条直边7和压条斜边8,使本实用新型在工作过程中,受风力影响,压条6会越压越紧,增强了密封效果。上述方案中,如图2所示,压条直边7与压条斜边8的夹角为95°。上述方案中,铰链3间隔与无纺布过滤模锻框架I连接有多个,具体的第一叶板4与无纺布过滤模锻框架I之间通过第一螺栓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叶板5与压条6之间通过第二螺栓2. 2固定连接。压条6与间隔的多个铰链3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铰链3的第一叶板4通过第一螺栓2.1与无纺布过滤模锻框架I连接,第二叶板5通过第二螺栓2. 2与压条6连接,压条斜边8压紧无纺布棉9和滤网10,压紧后,生产过程中由于风力影响,压条6越压越紧,有效解决了无纺布过滤模锻框架I的压紧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气密性。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无纺布过滤模锻压紧结构,包括无纺布过滤模锻框架(1),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铰链(3)和压条(6),所述铰链(3)包括相互铰接连接的第一叶板(4)和第二叶板(5),其中,第一叶板(4)与无纺布过滤模锻框架(I)连接,第二叶板(5)与压条(6)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纺布过滤模锻压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条(6)包括与第二叶板(5 )连接的压条直边(7 ),压条直边(7 )下设的压条斜边(8 )。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纺布过滤模锻压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条直边(7)与压条斜边(8)的夹角为9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纺布过滤模锻压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板(4)与无纺布过滤模锻框架(I)之间通过第一螺栓(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叶板(5)与压条(6)之间通过第二螺栓(2. 2)固定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纺布过滤模锻的压紧结构,包括无纺布过滤模锻框架,它还包括铰链和压条,所述铰链包括第一叶板和第二叶板,其中,第一叶板与无纺布过滤模锻框架连接,第二叶板与压条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和压条结构,有效将无纺布过滤模锻的框架压紧,且压条包括压条斜边和压条直边,在压紧过程中逐渐增大无纺布与滤网之间的压力,生产过程中受风力影响,压条会越压越紧,增加压紧密封效果。其结构简单、加工制造安装方便,气密性好。
文档编号B01D46/42GK202893114SQ20122055602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6日
发明者杨江伟, 朱江, 刘忠平, 陈勇 申请人: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汉东风涂装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