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螺旋型分离膜元件及分离膜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19733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螺旋型分离膜元件及分离膜模块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3A)具备内周部(31)、与内周部(31)分离并将内周部(31)包围的外周部(32)、将内周部(31)与外周部(32)连结的多个连结部(33)、配置在至少一对连结部(33)之间且在与外周部(32)之间形成开口部(41)的遮蔽板(34)。根据该结构,通过遮蔽板(34)形成向径向外方的扩散流,因此能够有效地将供给液中的悬浊物质向外周侧诱导。
【专利说明】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螺旋型分离膜元件及分离膜模块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而且,本发明涉及使用了所述端构件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及内置有该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的分离膜模块。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已知有例如在海水淡水化处理或超纯水的制造等中使用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通常,在螺旋型分离膜元件中,绕着中心管卷绕包含分离膜的层叠体,并在其两侧配置端构件。端构件发挥防止层叠体呈伸缩状地伸长的作用等。
[0003]向螺旋型分离膜元件供给的供给液在通过了一方的端构件之后由分离膜分离成透过液与浓缩液。透过液通过中心管而被排出,浓缩液通过另一方的端构件而被排出。
[0004]端构件通常具有利用多个肋将内周部与外周部连结而成的结构。在这样的端构件中,也形成通过将肋形成为扭转的形状而使供给液产生回旋流的配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5]【在先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5-111473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200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0]由于供给液中有时含有悬浊物质,因此该悬浊物质有时会作为水垢或生物膜等而堆积在分离膜上。本发明的
【发明者】们发现了此种倾向在中心侧比外周侧更为显著。相对于此,若如上述那样产生回旋流,则能够将悬浊物质向外周侧诱导,由此能够抑制悬浊物质堆积的不均。
[001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悬浊物质堆积的不均的新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而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了该端构件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及内置该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的分离膜模块。
[0012]【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3]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涉及一种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在螺旋型分离膜元件中使用,其具备:内周部;与所述内周部分离并将所述内周部包围的外周部;将所述内周部与所述外周部连结的多个连结部;及配置在至少一对所述连结部之间且在与所述外周部之间形成开口部的遮蔽板。
[0014]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包含至少一个上述的端构件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
[0015]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筒状的压力容器和装填在所述压力容器内的上述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的分离膜模块。[0016]【发明效果】
[0017]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利用遮蔽板形成向径向外方的扩散流,因此能够有效地将供给液中的悬浊物质向外周侧诱导。由此,能够抑制悬浊物质堆积的不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内置有使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的分离膜模块的剖视图。
[0019]图2中,图2A是绕着中心管卷绕之前的层叠体的立体图,图2B是绕着中心管卷绕后的层叠体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0020]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的主视图。
[0021]图4是图3的沿着IV-1V线的端构件的剖视图,并且是说明通过该端构件的供给液的流动的图。
[0022]图5是变形例的端构件的剖视图,并且是说明通过该端构件的浓缩液的流动的图。
[0023]图6是另一变形例的端构件的剖视图,并且是说明通过该端构件的浓缩液的流动的图。
[0024]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的主视图。
[0025]图8是图7的沿着VII1-VIII线的端构件的剖视图,并且是说明通过该端构件的供给液的流动的图。
[0026]图9是说明通过图7所示的端构件的浓缩液的流动的图。
[0027]图10是变形例的端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涉及本发明的一例,没有将本发明限定于此。
[0029](第一实施方式)
[0030]图1示出内置有使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3A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2的分离膜模块I。该分离膜模块I具备被称为器皿的筒状的压力容器7和装填在压力容器7内的多个分离膜元件2。相邻的分离膜元件2由连结器61以构成后述的中心管21连续的流路的方式连结。
[0031]在压力容器7的两端安装圆盘状的盖8、9。在一方(在图1中为左侧)的盖8上,用于将原液向压力容器7内供给的供给管81设置在从中心偏离的位置。在另一方(在图1中为右侧)的盖9上,用于取出从原液提取的透过液的第一排出管91设于中心,用于取出浓缩后的原液的第二排出管92设置在从中心偏离的位置。即,在压力容器7内形成有从一方的盖8朝向另一方的盖9的原液的流动。需要说明的是,供给管81及第二排出管92也可以设于压力容器7。
[0032]在各分离膜元件2中,将供给液分离成透过液与浓缩液。向位于最上游侧的分离膜元件2供给原液作为供给液,向其余的分离膜元件2供给从上游侧的分离膜元件2排出的浓缩液作为供给液。[0033]各分离膜元件2具有作为集水管发挥作用的中心管21、绕着中心管21卷绕的层叠体22、及将层叠体22包围的外包装材料28。本实施方式的端构件3A以夹着层叠体22的方式配置在层叠体22的两侧。端构件3A起到防止层叠体22呈伸缩状地伸长的作用,并且起到对外包装材料28进行支承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位于最上游侧的分离膜元件2的中心管21安装插头62,位于最下游侧的分离膜元件2的中心管21利用第二连结器63而与第一排出管91连结。
[003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层叠体22的两侧的端构件3A中的上游侧的端构件3A装配利用原液的上游侧的压力将分离膜元件2与压力容器7的内周面7a的间隙密封的截面大致U字状的填密件作为密封构件5。需要说明的是,密封构件5也可以不装配于上游侧的端构件3A而装配于下游侧的端构件3A。
[0035]如图2A及图2B所示,在各分离膜元件2的中心管21设有用于使透过液向内部流入的多个贯通孔20。层叠体22具有如下结构:将在透过侧流路件24的两面重合有分离膜23的信封状的膜片26与供给侧流路件25交替层叠而成的结构。透过侧流路件24例如是由树脂构成的网,在分离膜23彼此之间形成有用于使透过液流动的透过侧流路2B。供给侧流路件25例如是由树脂构成的网(比透过侧流路件24的网眼大的网),在膜片26彼此之间形成有用于使供给液流动的供给侧流路2A。
[0036]例如I张连续的片材27夹着供给侧流路件25而对折,由此形成2张分离膜23。膜片26通过将如此形成的分离膜23彼此夹着透过侧流路件24在三边接合而得到。该接合使用粘结剂。而且,例如,使透过侧流路件24的一张延长的延长部直接卷绕于中心管21,其两端部由粘结剂封固,由此形成面向中心管21的外周面的筒状流路2C。膜片26的开口经由该筒状流路2C而与贯通孔20连通。
[0037]但是,层叠体22的结构并不局限于图2A及图2B所示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将连续的片材呈褶皱状地折叠,从而全部的分离膜23连结。
[0038]作为分离膜23,可列举反渗透膜(R0膜)、限外过滤膜(UF膜)、精密过滤膜(MF膜)、纳米过滤膜(NF膜)、正渗透膜、PV法或VP法用途等的气体分离膜等。作为反渗透膜,可以使用例如在多孔性支承体上设有由聚酰胺系聚合物构成的表皮层的复合膜。
[0039]作为所述多孔性支承体,只要在其上能形成表皮层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使用在无纺布或织布等基材上设有由聚砜构成的微多孔层。此外,也可以单独使用聚酰亚胺或聚偏氟乙烯、环氧等的多孔性膜。
[0040]所述表皮层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形成。例如,只要在多孔性支承体上形成包含多官能胺成分的水溶液被覆层,并使包含多官能酸卤化物成分的溶液接触于此即可。作为所述多官能胺成分,可列举芳香族、脂肪族、或脂环式的多官能胺。而且,这些多官能胺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混合物。作为所述多官能酸卤化物成分,可以使用芳香族、脂肪族、或脂环式的多官能酸卤化物。在上述的多官能酸卤化物成分中,可以单独使用,但也可以作为混合物使用。
[0041]接下来,参照图3及图4,详细说明端构件3A。
[0042]端构件3A是作为整体而沿着分离膜元件2的轴向扁平的圆盘状的构件,具有形成分离膜元件2的端面的第一端面3a和朝着该第一端面3a的相反侧(即,层叠体22侧)的第二端面3b。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端面3a与中心管21的端面一致的方式将端构件3A固定于中心管21,在分离膜元件2彼此连结时,它们的端构件3A的第一端面3a彼此密接。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从端构件3A的厚度方向的中心观察,将第一端面3a侧称为表侧,将第二端面3b侧称为背侧。而且,将端构件3A的厚度方向也仅称为轴向。
[0043]端构件3A例如可以通过对树脂进行注塑成形而得到。使用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Noryl (改性PPE)、PA、PE、PP等各种树脂。但是,从经济性、耐药品性及机械性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ABS树脂。
[0044]具体而言,端构件3A包括:从外侧与中心管21的端部嵌合的筒状的内周部31 ;及与内周部31分离并将内周部31包围的与内周部31同心配置的筒状的外周部32。内周部31与外周部32例如通过以等角度间隔配置的多个连结部33而相互连结。
[0045]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周部31与外周部32具有相同长度,各连结部33由与其长度相等的宽度的板状的肋构成。即,形成内周部31及外周部32的表侧端面以及连结部33的表侧侧面连续的第一端面3a,并形成内周部31及外周部32的背侧端面以及连结部的背侧侧面连续的第二端面3b。但是,第一端面3a及第二端面3b不必一定是连续的面。例如,也可以是,构成各连结部33的肋的宽度设定为比内周部31及外周部32的长度短,由此第一端面3a及/或第二端面3b的中间部分比内侧周缘部及外侧周缘部下陷。
[0046]在外周部32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保持密封构件5的在整周向径向外方开口的环状槽35。而且,在外周部32的外周面与背侧端面的拐角部形成有用于支承外包装材料28的台阶部36。此外,在外周部32的表侧端面形成有槽37,该槽37用于在将分离膜元件2彼此连结时在上述的端构件3A之间确保向分离膜元件2的周围引导原液的流路。
[0047]构成各连结部33的肋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径向直线性地延伸。即,连结部33呈放射状地配置。连结部33彼此之间的空间构成使供给液或浓缩液通过端构件3A而流动的流通口。但是,肋在从轴向观察时不必一定具有直线形状,也可以是具有涡旋地卷绕的曲线形状。而且,连结部33没有限定为板状的肋,也可以是具有将内周部31与外周部32以充分的强度连结的截面形状的结构,即只要轴向的截面二次系数充分大的结构即可,可以具有任意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使用棒状的辐条作为连结部33。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是,第一端面3a仅由内周部31及外周部32的表侧端面构成,第二端面3b仅由内周部31及外周部32的背侧端面构成。
[004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全部的连结部33间配置有与相邻的连结部33相接且沿径向展开的遮蔽板34。换言之,通过遮蔽板34将全部的连结部33连结成环状。
[0049]各遮蔽板34从内周部31及外周部32分离配置。即,各遮蔽板34在与外周部32之间形成第一开口部41,并且在与内周部31之间形成第二开口部42。第一开口部41由相邻的连结部33、外周部32及遮蔽板34的外周部32侧的外侧端部形成。第二开口部42由相邻的连结部33、内周部31及遮蔽板34的内周部31侧的外侧端部形成。
[0050]各遮蔽板34的形状及姿态只要将遮蔽板34沿径向展开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各遮蔽板34也可以以与轴向正交的方式构成。但是,各遮蔽板34优选以外周部32侧的外侧端部位于比内周部31侧的内侧端部更靠第二端面3b侧的方式构成。
[0051]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遮蔽板34是以从内侧端部朝着外侧端部接近第二端面3b的方式倾斜一定的角度的连续的板。遮蔽板34倾斜的角度为例如5°?6°,遮蔽板34的厚度为例如3mm。但是,各遮蔽板34只要整体性地倾斜即可,可以不必以一定的角度倾斜。例如,各遮蔽板34也可以以向第一端面3a侧或第二端面3b侧成为凸状的方式弯曲。
[0052]第一开口部41的面积从抑制流路阻力且得到搅拌效果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由内周部31、外周部32及一对连结部33围成的空间面积的1/10以上且1/2以下。在此,“面积”是指从轴向观察第一开口部41或上述空间时的面积。更优选的是,第一开口部41的面积为上述空间面积的1/5以上且1/3以下。
[0053]作为第一开口部41与第二开口部42的关系,优选从遮蔽板34到外周部32的距离大于从内周部31到遮蔽板34的距离。
[0054]具体而言,从内周部31到遮蔽板34的距离优选为外周部32的外周面的最大半径的1/70以上且1/20以下。例如,从防止在中心侧的液体的滞留的目的及若过小则杂质等粗大物质容易堵塞的理由出发,从内周部31到遮蔽板34的距离也可以为2mm以上。而且,从内周部31到遮蔽板34的距离也可以为5mm以下的程度,以使较多的供给液通过第一开口部 41。
[0055]另外,各遮蔽板34的内侧端部优选在轴向上位于比第一端面3a向第二端面3b侧进入了某种程度的位置。这是因为,在分离膜元件2彼此连结时,避免遮蔽板34的内侧端部彼此抵接。
[0056]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端构件3A中,向分离膜元件2供给的供给液由于被上游侧的端构件3A的遮蔽板34遮挡,因此如图4中箭头A所示,通过遮蔽板34与外周部32之间的第一开口部41而向遮蔽板34的背侧旋入。即,遮蔽板34将作为轴流供给的供给液变换成向径向外方扩展的扩散流。由此,能够将供给液中的悬浊物质有效地向外周侧诱导,能够抑制悬浊物质堆积的不均。此外,能够实现分离膜元件2内的压力损失的均一化。
[0057]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各遮蔽板34的外侧端部位于比内侧端部更靠第二端面3b侧的位置,因此碰撞到遮蔽板34上的供给液由遮蔽板34朝着第一开口部41引导。因此,能够使供给液的大部分顺畅地朝向第一开口部41。
[0058]<变形例>
[0059]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由于遮蔽板34是连续的板,因此在下游侧的端构件3A中,浓缩液由遮蔽板34朝着第二开口部42引导。因此,从减少朝着第二开口部42引导的浓缩液的观点出发,优选在遮蔽板34形成沿轴向(端构件3的厚度方向)贯通该遮蔽板34的流路。例如,如图5所示的变形例的端构件3B那样,遮蔽板34也可以是设有沿着轴向延伸的多个贯通孔34a的连续的板。或者如图6所示的变形例的端构件3C那样,遮蔽板34也可以沿着径向分割成多个部分。
[0060]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多个部分分别是圆棒34b。在遮蔽板34被分割成多个部分时,将多个部分的中心连结的假想线优选以从遮蔽板34的内侧端部朝着外侧端部而接近第二端面3b的方式倾斜。这样的话,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可以使遮蔽板34的外侧端部位于比内侧端部更靠第二端面3b侧的位置。而且,从遮蔽板34到外周部32的距离优选大于多个部分之间的距离(这些部分彼此沿径向分离的距离)。
[0061]另外,遮蔽板34与内周部31之间的第二开口部42未必非要形成,也可以将遮蔽板34的内侧端部与内周部31连结。但是,若在遮蔽板34与内周部31之间形成第二开口部42,则能够有效地防止液体的滞留,能够抑制污染物质的堆积及菌的繁殖。
[0062]另外,在使用棒状的辐条作为连结部33时,相邻的遮蔽板34未必非要由辐条完全分割,也可以在辐条的周围连续。换言之,也可以是连结部33贯通锥状的遮蔽板34的连续体(环)。
[0063](第二实施方式)
[0064]接下来,参照图7?9,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3D。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有时省略其说明。
[0065]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遮蔽板34与图6所示的变形例的端构件3C同样地沿着径向被分割成多个部分,由3个圆弧板38构成。由此,在遮蔽板34上,与图5及图6所示的结构同样地,形成沿着轴向贯通该遮蔽板34的流路。需要说明的是,构成I个遮蔽板34的圆弧板38的数量可以适当选定。
[0066]圆弧板38以随着接近外周部32而径向的宽度增大的方式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圆弧板38以从内周部31朝着外周部32而接近第二端面3b的方式倾斜。
[0067]圆弧板38配置成通过从内周部31朝着外周部32逐渐向第二端面3b侧移动而在相邻的圆弧板38之间形成台阶。而且,在除位于径向最外侧的圆弧板38以外的2个圆弧板38上,在径向外侧的端部设有以填埋所述台阶的方式向第二端面3b侧突出的突起39。
[006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周部31的外周面与全部的连结部33之间设有缺损部31a。各缺损部31a向从第二端面3b朝着第一端面3a的方向及径向外方开口,未向从第一端面3a朝着第二端面3b的方向开口。
[0069]更详细而言,各缺损部31a是与相邻的连结部33连续而凹陷的凹部,从第一端面3a朝着第二端面3b,从内周部31的表侧端面延伸至超过遮蔽板34的内侧端部(位于径向最内侧的圆弧板38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的位置。由此,在遮蔽板34与内周部31之间较大地确保第二开口部42。S卩,各缺损部31a构成在遮蔽板34与内周部31之间形成的第二开口部42中的至少一部分。而且,在分离膜元件2彼此连结时,能够使浓缩液从下游侧的端构件3D的第二开口部42向上游侧的端构件3D的第二开口部42顺畅地流入。
[0070]缺损部31a的超过遮蔽板34的内侧端部的位置处的终端优选一边弯曲一边上升,以使与遮蔽板34的内侧端部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变得均一。根据该结构,从缺损部31流出的流动成为倾斜流,通过该倾斜流能够提高搅拌效果。
[0071]在以上说明的结构中,也是在上游侧的端构件3D中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一方面,在下游侧的端构件3D中,由于利用突起39将浓缩液的沿着遮蔽板34的流动遮挡,因此如图9中的箭头B所示,浓缩液良好地通过圆弧板38间的流路。而且,在下游侧的端构件3D与上游侧的端构件3D相邻时,通过下游侧的端构件3D的圆弧板38间的流路的浓缩液成为如图9所示朝着径向外侧的流动,因此浓缩液容易朝着上游侧的端构件3D的第一开口部41流动。
[0072]<变形例>
[0073]在内周部31的外周面设置的缺损部31a也可以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而且,缺损部31a即使在遮蔽板34与内周部31之间未形成第二开口部42的情况下,也成为实质的开口部,形成倾斜流而提高搅拌效果,在这一点上有用。
[0074]圆弧板38未必非要构成为随着接近外周部32而径向的宽度增大,也可以是全部的圆弧板38的径向的宽度相同。但是,圆弧板38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优选以越接近中心侧而宽度越变窄的方式构成。由于浓缩液容易集中在中心侧,因此通过在中心侧配置宽度窄的圆弧板38,浓缩液的搅拌混合效果提高。
[0075]另外,圆弧板38未必非要以在相邻的圆弧板38之间形成台阶的方式配置,也可以配置在同一直线上。需要说明的是,在相邻的圆弧板38之间形成台阶时,优选将突起39设置在至少I个圆弧板38上。 [0076]此外,在相邻的圆弧板38之间形成有台阶时,各个圆弧板38优选倾斜,但未必非要全部的圆弧板38以从内周部31朝着外周部32而接近层叠体22的方式倾斜。例如图10所示的变形例的端构件3E那样,也可以是其中的几个或全部与内周部31及外周部32的轴向垂直。进而这种情况下,在除位于径向最内侧的圆弧板38以外的圆弧板38上,在径向内侧的端部设有以填埋所述台阶的方式向第一端面3a侧突出的突起39’。需要说明的是,在全部的圆弧板38与轴向垂直时,若使圆弧板38朝着径向外侧而逐渐向层叠体22侧移动,则能够在相邻的圆弧板38间形成台阶,同时能够使遮蔽板34的外侧端部位于比内侧端部更靠第二端面3b侧的位置。
[0077](其他的实施方式)
[0078]在所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全部的连结部33之间配置遮蔽板34,但遮蔽板34只要配置在至少一对连结部33之间即可。
[0079]另外,在压力容器7内未必非要装填多个分离膜元件2,也可以装填I个分离膜元件2。
[0080]另外,关于分离膜元件2,至少上游侧的端构件优选为具有遮蔽板34的端构件3,下游侧的端构件不必一定为具有遮蔽板34的端构件3。
[0081]【标号说明】
[0082]I分离膜模块
[0083]2螺旋型分离膜元件
[0084]20贯通孔
[0085]21中心管
[0086]23 分离膜
[0087]24、25 流路件
[0088]3A~3E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
[0089]3a 第一端面
[0090]3b第二端面
[0091]31内周部
[0092]31a 缺损部
[0093]32外周部
[0094]33连结部
[0095]34遮蔽板
[0096]34b 圆棒(部分)
[0097]38圆弧板(部分)
[0098]39突起
[0099]41、42 开口部[0100] 7 压力容器
【权利要求】
1.一种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所述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在螺旋型分离膜元件中使用,具备: 内周部; 与所述内周部分离并将所述内周部包围的外周部; 将所述内周部与所述外周部连结的多个连结部;及 配置在至少一对所述连结部之间且在与所述外周部之间形成开口部的遮蔽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其中, 所述端构件具有形成所述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的端面的第一端面及朝向该第一端面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面, 所述遮蔽板的所述外周部侧的外侧端部位于比该遮蔽板的所述内周部侧的内侧端部更靠所述第二端面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其中, 所述遮蔽板是以从所述内侧端部朝着所述外侧端部而接近所述第二端面的方式倾斜的连续的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其中, 所述遮蔽板沿着径向被分割成多个部分, 将所述多个部分的各个中心连结的假想线以从所述内侧端部朝着所述外侧端部接近所述第二端面的方式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其中, 从所述遮蔽板到所述外周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多个部分之间的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其中, 所述开口部的面积为由所述内周部、所述外周部及一对所述连结部围成的空间面积的1/10以上且1/2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其中, 所述遮蔽板在与所述内周部之间也形成有开口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其中, 从所述遮蔽板到所述外周部的距离大于从所述内周部到所述遮蔽板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其中, 从所述内周部到所述遮蔽板的距离为所述外周部的外周面的最大半径的1/70以上且1/20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其中, 所述端构件具有形成所述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的端面的第一端面及朝向该第一端面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面, 在所述内周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向从所述第二端面朝着所述第一端面的方向及径向外方开口的缺损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其中, 所述缺损部以构成在所述遮蔽板与所述内周部之间形成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从所述第一端面朝着所述第二端面,从所述内周部的端面延伸至超过所述遮蔽板的所述内周部侧的内侧端部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其中, 所述多个部分分别为圆弧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其中, 所述圆弧板配置成通过从所述内周部朝向所述外周部逐渐向所述第二端面侧移动而在相邻的圆弧板之间形成台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其中, 在所述圆弧板中的至少I个上,在径向外侧的端部设置有以填埋所述台阶的方式向所述第二端面侧突出的突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其中, 所述圆弧板构成为随着接近所述外周部而径向的宽度增大。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用端构件,其中, 所述遮蔽板配置在全部的所述连结部之间。
17.一种螺旋型分离膜元件,包含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端构件。
18.一种分离膜模块,具备筒状的压力容器及装填在所述压力容器内的权利要求17所述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分离膜模块,其中, 所述螺旋型分离膜元件中的至少上游侧的端构件是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端构件。
【文档编号】B01D63/00GK103732312SQ201280039261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1日
【发明者】地蔵真一, 宇田康弘, 浜田敏充 申请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