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雾造粉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924066阅读:6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喷雾造粉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喷雾造粉装置,包括:喷雾塔,其上端设置有第一出风口;第一旋风分离器,其上设置有第一入风口、第二出风口、第一回料口,第一入风口与喷雾塔第一出风口对接;列管换热器,其上端与第一旋风分离器第二出风口连接及所述列管换热器下端配置有排料口;高压风机,其上配置有吸风口、吹风口,吸风口与列管换热器排料口对接;第二旋风分离器,其上设置有第二入风口、第二回料口;进风管,其一端管口延伸入喷雾塔下部空腔内,另一端与所述高压风机吹风口连接,所述第二入风口、第二回料口、第一回料口分别与进风管管体表面固定连接;该装置避免了产品的损失和环境之间的污染,提高了冷却效率,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
【专利说明】一种喷雾造粉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喷雾造粉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的喷雾造粉装置种类繁多,现行的喷雾造粉技术,通过对物料加热使其呈流体状态,热物料经雾化轮雾化后,通过物料与气流同上往下流方式风力降温,将物料携带的热量从出风口排出,达到粉化和降温的目的;但冷却效率低,只能造细粉;出风口时常有物料被风力带出,造成物料损,导致环境污染;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尘埃对产品造成污染,尤其是遇到扬尘天气更会加重产品的污染。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喷雾造粉装置的不足,发明了一种改进的喷雾造粉装置,该喷雾造粉装置环保,不污染环境,高效。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喷雾造粉装置,包括:
[0006]喷雾塔,其内为空腔结构,且喷雾塔上端设置有第一出风口 ;
[0007]第一旋风分离器,其上设置有第一入风口、第二出风口、第一回料口,第一入风口与喷雾塔第一出风口对接;
[0008]列管换热器,其上端与第一旋风分离器第二出风口连接及所述列管换热器下端配置有排料口;
[0009]高压风机,所述的高压风机配置有吸风口、吹风口,其中,吸风口与列管换热器排料口对接;
[0010]第二旋风分离器,其上设置有第二入风口、第二回料口及顶部设置有第三排风Π ;
[0011]进风管,其一端管口延伸入喷雾塔下部空腔内,另一端与所述高压风机吹风口连接,所述第二入风口、第二回料口、第一回料口分别与进风管管体表面固定连接。
[0012]所述第二入风口通过风压平衡管与进风管管体表面固接。
[0013]优选的是,第一回料口与第二回料口处分别设有回料阀。
[0014]优选的是,所述的喷雾塔上端靠近第一出风口处设置有进料口,喷雾塔底端配置有放料管。
[0015]优选的是,所述的进料口内设有进料管,进料管从喷雾塔外部延伸至喷雾塔内腔,进料管处于喷雾塔内腔的一端接连雾化元件。
[0016]优选的是,所述的放料管内设有放料阀。
[0017]优选的是,所述的雾化元件为雾化轮或雾化盘。
[0018]优选的是,列管换热器排料口旁设有进水管,列管换热器水平位置低的底部设有放水阀。[0019]优选的是,列管换热器上部还设置有回水管。
[0020]优选的是,列管换热器内的冷介质为低温不可燃的流体物质。
[0021]本喷雾造粉装置的有益效果是:本喷雾造粉装置以现有的喷雾造粉装置为基础进行改进,使得喷雾塔内气流与物料之间形成对流;在喷雾塔增设旋分离器,物料不会被风力带出,减少物料损失量;列管换热器,提供冷介质(自来水、自然水、地下水、冷冻水、冷冻盐水)与第一旋分离器传输过来的物质进行热交换,强制换热,冷却效率高,设备效率高;风压平衡管,保持系统运行中风压稳定;风力闭路循环,喷雾造珠(或造粉)运行中与环境隔离,产品不会受环境空气中的尘埃污染;雾化盘或雾化轮作雾化元件,既可造珠又可造粉,可有效降低喷雾塔的高度,因而可降低喷雾塔的制造成本,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发明喷雾造粉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I为喷雾塔,2为进料口,3为进料管,4为雾化元件,5为第一出风口,6为第一入风口,7为第一旋风分离器,8为第二出风口,9为出风管,10为回水管,11为列管换热器,12为进水管,13为放水阀,14为吸风口,15为高压风机,16为吹风口,17为进风管,18为第一回料管,19为第二回料口,20为第二回料阀,21为第二旋风分离器,22为第三出风口,23为第二入风口,24为风压平衡管,25为第二回料管,26为第一回料阀,27为第一回料口,28为放料阀,29为放料管,30为排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参照附图并结合【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本发明保护范围并不受制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25]如图1所示,
[0026]一种喷雾造粉装置,包括:喷雾塔1,其内为空腔结构,且喷雾塔I上端设置有第一出风口 5 ;第一旋风分离器7,其侧部设置有第一入风口 6以及上端设置有第二出风口 8及下端设置有第一回料口 27,第一入风口 6与喷雾塔I第一出风口 5通过管道对应连接;列管换热器11,其上端与第一旋风分离器7第二出风口 8通过出风管9连接及所述列管换热器11下端配置有排料口 30,列管换热器11排料口 30旁设有进水管12,列管换热器11水平位置低的底部设有放水阀13,列管换热器11上部还设置有回水管10 ;高压风机15,所述的高压风机15右端配置有吸风口 14、吹风口 16,其中,吸风口 14与列管换热器11排料口30对接;第二旋风分离器21,其侧部设置有第二入风口 23以及下端设置有第二回料口 19及顶部设置有第三排风口 22 ;进风管17,其一端管口延伸入喷雾塔I下部空腔内,另一端与所述高压风机15吹风口 16连接,所述第二入风口 23通过风压平衡管24与进风管17管体表面固接,所述第二回料口 19通过管道与进风管17管体表面固定连接及用于接连的器件为第一回料管18,所述第二回料口 19内设有第二回料阀20,所述第一回料口 27与进风管17管体表面固定连接及用于接连的器件为第二回料管25,第一回料口 27内设有第一回料阀26。
[0027]所述的喷雾塔I上端靠近第一出风口 5处设置有进料口 2,喷雾塔I底端配置有放料管29,所述的放料管29内设有放料阀28,所述的进料口 2内设有进料管3,进料管3从喷雾塔I外部延伸至喷雾塔I内腔,进料管3处于喷雾塔I内腔的一端接连雾化元件4,所述的雾化元件4为雾化轮或雾化盘。
[0028]列管换热器11内的冷介质为低温不可燃的流体物质,低温不可燃的流体物质为自来水或自然水或地下水或冷冻水或冷冻盐水。
[0029]使用时,物料从进料口 2通过雾化元件4雾化成品后进入喷雾塔I内与从进风管3出来的风形成对流降温,降温后有些产品直接从放料阀29流出,有些产品被热风从第一出风口 5带出沿着第一入风口 6进入到第一旋风分离器7进行热风和产品分离,产品从第一回料阀26流出,沿着第二回料管25进入进风管17被风送回喷雾塔I从放料阀29流出;而热风从第二出风口 8出沿着出风管9进入列管换热器11与列管换热器11中由回水管10提供的冷介质(自来水、自然水、地下水、冷冻水、冷冻盐水)进行热交换,由于温差较大,使得介质之间强制换热,热风被冷却后被高压风机15的吸风口 14吸出从吹风口 16沿着进风管17流回喷雾塔1,从而达到了风力闭路循环冷介质强制换热的效果;由于要保持喷雾塔内的风压稳定配置了第二旋风分离器21,风沿着风压平衡管24从第二入风口 23进入第二旋风分离器21后产品与风分离,产品从第二回料阀20流出,沿着第一回料管18进入进风管17被风送回喷雾塔I从放料阀29流出,风就沿着第三出风口 22排出;从而减少了产品的损失,也避免了产品与环境之间的污染。
[0030]该喷雾造粉装置通过风力闭路循环冷介质强制换热,避免了产品的损失和环境之间的污染,提高了冷却效率,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喷雾造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喷雾塔,其内为空腔结构,且喷雾塔上端设置有第一出风口 ; 第一旋风分离器,其上设置有第一入风口、第二出风口、第一回料口,第一入风口与喷雾塔第一出风口对接; 列管换热器,其上端与第一旋风分离器第二出风口连接及所述列管换热器下端配置有排料口 ; 高压风机,所述的高压风机配置有吸风口、吹风口,其中,吸风口与列管换热器排料口对接; 第二旋风分离器,其上设置有第二入风口、第二回料口及顶部设置有第三排风口 ; 进风管,其一端管口延伸入喷雾塔下部空腔内,另一端与所述高压风机吹风口连接,所述第二入风口、第二回料口、第一回料口分别与进风管管体表面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雾造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入风口通过风压平衡管与进风管管体表面固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雾造粉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回料口与第二回料口处分别设有回料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雾造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雾塔上端靠近第一出风口处设置有进料口,喷雾塔底端配置有放料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雾造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料口内设有进料管,进料管从喷雾塔外部延伸至喷雾塔内腔,进料管处于喷雾塔内腔的一端接连雾化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雾造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放料管内设有放料阀。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雾造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雾化元件为雾化轮或雾化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雾造粉装置,其特征在于:列管换热器排料口旁设有进水管,列管换热器水平位置低的底部设有放水阀。
【文档编号】B01J2/04GK103464052SQ201310468570
【公开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9日
【发明者】杨晓明, 冼致欣, 孙红, 施存贵 申请人:启仲化工(广西)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