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脱硫吸收塔的防积尘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13367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脱硫吸收塔的防积尘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脱硫技术领域,尤其是干法洗涤脱硫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干法洗涤脱硫吸收塔中的防积尘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又称为干法洗涤脱硫。是在70年代中期至末期迅速发展起来的。在该过程中,二氧化硫被雾化了的Ca(OH)2浆液或Na2CO3溶液吸收;同时,温度较高的烟气干燥了液滴,形成干固体废物,可由袋式除尘器或电除尘器捕集。为了有效地去除二氧化硫,喷雾干燥接触室、烟气气流分布装置和雾化器是最重要的构件。接触室必须为烟气与雾滴提供足够的时间。大部分石灰系统,烟气停留时间为10-12S。气流分布装置和雾化器要能够使烟气和雾化的液滴充分混合,以有助于烟气与液滴间质量和热量传递。脱硫系统的烟气压力降适中,吸收液输送量小,系统能耗较低。但是由于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部分置于塔内,且管道直径较大,容易累积粉尘,粉尘会腐蚀管道,同时也会造成塔内气流变化,影响二氧化硫的吸收。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防积尘效果明显的防积尘结构。为实现该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一种用于脱硫吸收塔的防积尘结构,所述吸收塔包括壳体、进气管道、出气管道;进气管道设置在塔体的中段,出气管道设置在壳体的下段,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部分置于塔内,还包括有倒三角形结构的防尘架,所述防尘架固定在进气管道置于壳体内水平部分的上端部,防尘架固定在出气管道置于壳体内部分的上端部。
作为优选,所述进气管道为碳钢的圆柱形结构,所述出气管道为碳钢的长方体结构。作为优选,所述壳体上端部为圆柱体结构,下端部为圆锥体结构。作为优选,所述防尘架为密闭的顶角角度为50-70度。本使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防尘架可以杜绝干燥的粉尘在烟道内沉积,也会降低粉尘对管道的腐蚀,延长使用周期,同时维持塔内最佳的烟气分布状态。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0012]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脱硫吸收塔的防积尘结构,包括:壳体1、进气管道2、出气管道3、防尘架4,进气管道2设置在壳体I中段,出气管道2设置在壳体I的下段,进气管道2和出气管道2部分置于塔内,所述防尘架4固定在进气管道2置于壳体I内水平部分的上端部,防尘架4固定在出气管道3置于壳体I内部分的上侧;所述防尘架4为密闭的倒三角形结构,顶角角度为50-70度。相对与现有技术的脱硫吸收塔(如图1所示),这种倒三角结构的防尘架的增加有利于灰尘滑落,外加内部有气流流动,灰尘更难在支架上积横。气流通过塔顶部和进气管道进入吸收塔内,与塔上方雾化的浆液充分反应形成干燥固体,固体物沉降到吸收塔底部,被吸收后的气体经过气流引导向下流到出气管道排出。所述进气管道2为碳钢的圆柱形结构,所述出气管道3为碳钢的长方体结构。碳钢材质具有较强的防腐蚀能力,能够延长吸收塔的使用寿命。所述壳体I上端部为圆柱体结构,下端部为圆锥体结构。下段圆锥结构可以聚集沉降物,最后聚集沉降物从下段出口出去。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脱硫吸收塔的防积尘结构,所述吸收塔包括壳体、进气管道、出气管道;进气管道设置在塔体的中段,出气管道设置在壳体的下段,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部分置于塔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倒三角形结构的防尘架,所述防尘架固定在进气管道置于壳体内水平部分的上端部,防尘架固定在出气管道置于壳体内部分的上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脱硫吸收塔的防积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道为圆柱形结构,所述出气管道为长方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脱硫吸收塔的防积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端部为圆柱体结构,下端部为圆锥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脱硫吸收塔的防积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架的顶角角度为50-70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脱硫吸收塔的防积尘结构,所述吸收塔包括壳体、进气管道、出气管道;进气管道设置在塔体的中段,出气管道设置在壳体的下段,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部分置于塔内,还包括有倒三角形结构的防尘架,所述防尘架固定在进气管道置于壳体内水平部分的上端部,防尘架固定在出气管道置于壳体内部分的上端部。本使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防尘架可以杜绝干燥的粉尘在烟道内沉积,也会降低粉尘对管道的腐蚀,延长使用周期,同时维持塔内最佳的烟气分布状态。
文档编号B01D53/50GK203090726SQ201320124600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8日
发明者王慧, 苏俊, 朱继红 申请人:广州市天赐三和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