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筒除尘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935584阅读:706来源:国知局
滤筒除尘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除尘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滤筒除尘器,包括:滤室和多个滤筒,滤室内设有将滤室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的隔板;第一腔具有进气口,第二腔具有出气口;滤筒位于第一腔内并呈竖直状;隔板上具有多个连通第一腔与第二腔的孔;每个孔上均罩设有一个滤筒。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滤筒除尘器在使用时,含尘气体通过进气口进入滤室中的第一腔,通过隔板上的孔到达滤室的第二腔,在穿过孔前会经过滤筒过滤脱尘,再由第二腔的出气口排出。区别于现有技术中的横置式滤筒除尘器,该滤筒除尘器以竖直方式设置于滤室中的第一腔内,因而只需将滤筒罩设于隔板的孔上,无需滤筒支撑架,在通过反吹装置来对滤筒进行清灰时,可以实现更好的清灰效果。
【专利说明】滤筒除尘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除尘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滤筒除尘器。
【背景技术】
[0002]冶金、铸造、建材、采矿、纺织等许多行业在生产运行时都会产生大量粉尘,如果含有这些粉尘的工业废气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除尘器广泛应用于工业除尘领域,常见的干式除尘器有横置式滤筒除尘器等。
[0003]其中,横置式滤筒除尘器是利用褶皱式筒状过滤元件一滤筒来捕集含尘气体中粉尘的除尘设备。在实际使用时,横置式滤筒除尘器需要定期通过高压空气脉冲反吹装置来对滤筒上的积尘进行清灰。
[0004]现有的横置式滤筒除尘器,参见图1,其中含尘空气经横置式滤筒除尘器的进气口1,通过置于支撑架4上的横置的滤筒3过滤以后,由出气口 2排出横置式滤筒除尘器。其滤筒都需要安装在起到承重的作用的单独的滤筒支撑架上,多个滤筒横置于横置式滤筒除尘器内部,其缺陷在于,因滤筒是设置在滤筒支撑架上的,所以在通过脉冲反吹装置来对滤筒进行清灰时,滤筒支撑架会对高压空气脉冲产生阻碍作用,从而影响对滤筒上积尘的清除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筒除尘器,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0006]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滤筒除尘器,包括:滤室和多个滤筒,滤室内设有将滤室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的隔板;第一腔具有进气口,第二腔具有出气口 ;滤筒位于第一腔内并呈竖直状;隔板上具有多个连通第一腔与第二腔的孔;每个孔上均罩设有一个滤筒。
[000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筒除尘器在使用时,含尘气体通过进气口进入滤室中的第一腔,通过隔板上的多个连通第一腔与第二腔的孔到达滤室的第二腔,其中,每个孔上均罩设有一个滤筒,因此,含尘空气在穿过孔前会经过滤筒过滤脱尘,在经过滤筒到达第二腔以后,脱尘空气由第二腔的出气口排出滤筒除尘器。另一方面,该滤筒除尘器区别于现有技术中的横置式滤筒除尘器,其滤筒以竖直方式设置于滤室中的第一腔内,故只需将滤筒罩设于隔板的孔上即可,无需再为滤筒附加承重的滤筒支撑架,所以在通过反吹装置来对滤筒进行清灰时,可以实现更好的清灰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现有技术中横置式滤筒除尘器的示意图;
[000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筒除尘器的示意图;
[001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筒除尘器的脉冲清灰装置的装设示意图;
[001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筒除尘器的另一示意图;[001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端具有凸缘的滤筒及与其配合的端盖的示意图;
[001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设有法兰的滤筒的示意图;
[001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承托缘的滤筒的示意图;
[001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托架的示意图;
[0016]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承托缘的滤筒与托架配合安装的示意图;
[0017]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个滤筒除尘器的模块化拼装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19]请参看图2-10,其中,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筒除尘器的示意图;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筒除尘器的脉冲清灰装置的装设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筒除尘器的另一示意图;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端具有凸缘的滤筒及与其配合的端盖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设有法兰的滤筒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具有承托缘的滤筒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托架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具有承托缘的滤筒与托架配合安装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个滤筒除尘器的模块化拼装连接的示意图。
[002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筒除尘器,包括:滤室10和多个滤筒20,滤室10内设有将滤室10分隔为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的隔板13 ;第一腔11具有进气口 110,第二腔12具有出气口 120 ;滤筒20位于第一腔11内并呈竖直状;隔板13上具有多个连通第一腔11与第二腔12的孔(附图中未示出);每个孔上均罩设有一个滤筒20。
[0021]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筒除尘器,含尘气体通过进气口进入滤室中的第一腔,通过隔板上的多个连通第一腔与第二腔的孔到达滤室的第二腔,其中,每个孔上均罩设有一个滤筒,因此,含尘空气在穿过孔前会经过滤筒过滤脱尘,在经过滤筒到达第二腔以后,脱尘空气由第二腔的出气口排出滤筒除尘器。另一方面,该滤筒除尘器区别于现有技术中的横置式滤筒除尘器,其滤筒以竖直方式设置于滤室中的第一腔内,故只需将滤筒罩设于隔板的孔上即可,无需再为滤筒附加承重的滤筒支撑架,所以在通过反吹装置来对滤筒进行清灰时,可以实现更好的清灰效果。此外,横置式滤筒除尘器,在长期使用后,其滤筒上表面会严重积尘,极大影响滤筒的过滤能力,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筒除尘器,因滤筒采用垂直设计,因此不存在滤筒上表面积尘的问题,提高了滤筒除尘器的耐用性。
[0022]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方案,该滤筒除尘器的出气口 120可以设置为如图4所示的宽口出气口,这里将出气口 120设计成较大尺寸的出气口的目的在于,出气口 120同时可以作为对滤室10内部件的检修口,例如:1.当高压空气喷吹管33发生阻塞或故障时,由此打开进行维护;2.万一有滤筒的滤材破损或者隔板密封不严的情况出现,粉尘会直接进入第二腔,可能在腔室内造成积尘现象,这时也可通过此检修口进行维护。当然,滤筒除尘器的出气口的尺寸及形状是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设置的。
[0023]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方案,该滤筒除尘器的滤筒20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设置在隔板13上:[0024]在隔板13上设有端盖21,端盖21的一侧与隔板13连接,端盖21的另一侧的边缘设有多组卡槽211,滤筒20与端盖21的连接部设有与卡槽211相配合的多组凸缘201,如图5所示。
[0025]采用上述卡槽一凸缘配合设计的滤筒,在安装时,无需借助任何工具,只需将滤筒向上,将滤筒外侧凸出的凸缘对准端盖内相对应的多组卡槽,简单旋转一定角度,即可完成滤筒的安装;同样,在拆卸时反向旋转滤筒,即可卸下。从而实现对滤筒的快速拆装。
[0026]具体设置时,端盖可以以任意方式设置于隔板上,例如,端盖可以与隔板螺栓连接。另一方面,恰当设定卡槽与凸缘的宽度及倾斜角度,可以实现将滤筒旋转60°,即可完成滤筒的装设并实现自行锁紧。拆卸时,步骤相同,仅需逆向旋转60°即可完成拆卸。
[0027]本滤筒除尘器的滤筒在实际生产时,滤筒的主体可以采取褶皱式滤筒,褶皱式滤筒,是在现有横置式滤筒中被广泛应用的滤筒。在褶皱式滤筒端部设置多组凸缘,并配合与所述凸缘相配套的端盖,即可应用于本滤筒除尘器。
[0028]优选地,采用上述卡槽一凸缘配合设计的滤筒,端盖21上可以设置六组卡槽211,相应地,滤筒20上也设置六组凸缘201。
[0029]将卡槽和凸缘的数目设为六组,可以实现较佳的腔室密封及滤筒固定效果。
[0030]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方案,该滤筒除尘器的滤筒20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设置在隔板13上:滤筒20设置于隔板13上的一端设有法兰22,滤筒20通过法兰22设置在隔板13上。例如,可以在法兰22上设置螺孔221,法兰22与隔板13螺栓连接。当然,法兰22与隔板13采用其它任何恰当的连接方式也都是可以的。
[0031]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方案,该滤筒除尘器的滤筒20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设置在隔板13上:滤筒20设置于隔板13上的一端设有承托缘202,隔板13上设置有与承托缘202相配合的托架23,滤筒20通过托架23固定于隔板13上。例如,参见图7_9,托架23具有大致平行的两条托臂,托架23的一端设有铰链231,托架23通过铰链231可以实现与隔板13的转动连接,托架23与铰链231相对的另一端设有螺孔,滤筒20 —端设有与托臂相配合的矩形承托缘202,将滤筒20置入托臂后,托架23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到隔板13上。
[0032]上述实施方案中,托架和承托缘的形状,都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取为其它任意形状;托架与隔板的连接方式,也都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其它任何恰当的连接方式,不过,每个托架所装设的滤筒数目最好为1-2个,如果托架装设的滤筒过多,则可能导致因托架长度过长而容易产生变形。从而出现因支架和滤筒承托缘之间的密封效果不好,而导致漏粉。
[0033]优选地,该滤筒除尘器的第一腔11的侧壁还可以设有用于对腔内部件进行处置的检修门(附图中未示出)。
[0034]在第一腔的侧壁设置检修门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对腔内滤筒等部件进行维修、更换或保养。
[0035]优选地,该滤筒除尘器的第一腔11可以位于第二腔12的下方,进一步地,第一腔11的下部可以呈漏斗状,形成集尘漏斗121,第一腔11的底部还可以具有用于移出滤筒除尘器所收集的灰尘的出尘口(附图中未示出),出尘口的设计普遍应用于现有的除尘器,故不赘述。
[0036]优选地,该滤筒除尘器的进气口 110可以位于第一腔11的下部;出气口 120可以位于第二腔12的侧部上方。[0037]因含尘空气是通过进气口进入第一腔的,所以,进气口设置在滤筒除尘器下方,可以使得大部分粒径较重的尘粒在集尘漏斗处先行沉降,微细粉尘则经过滤筒进行高效过滤。这样不但提高了过滤效率,更有效的保护了滤筒不会被大颗粒粉尘直接撞击造成磨损,也延长了滤筒的适用寿命。
[0038]第一腔的下部采用漏斗状的集尘漏斗这一设计,可以对第一腔内滤除的灰尘进行自动收集,当然,集尘漏斗也可以自动收集在通过脉冲反吹装置来对滤筒进行清灰时,从滤筒上清除的灰尘,所有这些灰尘可以经集尘漏斗底部所设的出尘口清出第一腔。
[0039]基于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在制作本滤筒除尘器时,第一腔底部的漏斗状腔壁可以另外独立制造,在安装时,此漏斗状腔壁与第一腔的主体侧壁通过内法兰螺栓实现连接,采用这种方案可以方便运输,提高本滤筒除尘器的拆装效率。当然,第一腔采用任意其它的设计方式也都是可以的。
[0040]优选地,为了实现较佳的滤筒清灰的效果,该滤筒除尘器还可以包括用以实现高压空气脉冲反吹清灰的脉冲清灰装置30。如图3所示,其中高压空气储气罐34中的高压空气经隔膜阀31和电磁阀32控制后连接到高压空气喷吹管33,高压空气从高压空气喷吹管33中吹入滤筒20中。
[0041]本滤筒除尘器所设的脉冲清灰装置与横置型除尘器的脉冲清灰装置的设置方式相同,唯一区别在于空气的喷吹方向,高压空气的喷吹方向是与滤筒的设置方向是相同的,在本滤筒除尘器中,高压空气是沿垂直方向喷吹的。当然,该滤筒除尘器采用其它任意的反吹装置对滤筒进行清灰或者以其它任意方式对滤筒进行清灰也都是可以的。
[0042]优选地,为了使该滤筒除尘器在运行时更加稳固,还可以为滤室10进一步设置支架90,支架90与滤室连接,用于支撑滤筒除尘器的主体结构。
[0043]本滤筒除尘器整机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具体地说,除了滤筒除尘器单体中的集尘漏斗、支架、进气口、出气口、下料装置等组件在设计制作时直接制作成为通过成型法兰即可实现快速安装的“模块部件”外,在一些大风量粉尘处理场合,每个单体滤筒除尘器还可依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快速拼装成一套大型除尘系统。如图10所示,其中,多个单体的滤筒除尘器的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分别实现连通,相邻单体之间无侧壁,相邻单体的滤室壁通过内法兰实现连接。采用上述设计方式的优点除了便于滤筒除尘器运输之外,还在于,如果业主原有系统设计时已预留了风管及其它配置,当后期生产线增加,除尘系统需增大时,仅需再加入对应的单体模块,简单拼接入原有系统,即可方便完成大型除尘系统的升级。
[004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滤筒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滤室和多个滤筒,所述滤室内设有将所述滤室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的隔板;所述第一腔具有进气口,所述第二腔具有出气口 ;所述滤筒位于所述第一腔内并呈竖直状;所述隔板上具有多个连通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的孔;每个所述孔上均罩设有一个所述滤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筒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筒以如下方式设置在所述隔板上:所述隔板上设有端盖,所述端盖的一侧与所述隔板连接,所述端盖的另一侧的边缘设有多组卡槽,所述滤筒与所述端盖的连接部设有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多组凸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筒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和所述凸缘为六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筒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筒以如下方式设置在所述隔板上:所述滤筒设置于所述隔板上的一端设有法兰,所述滤筒通过所述法兰设置在所述隔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筒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筒以如下方式设置在所述隔板上:所述滤筒设置于所述隔板上的一端设有承托缘,所述隔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承托缘相配合的托架,所述滤筒通过所述托架固定于所述隔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滤筒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的侧壁还设有用于对腔内部件进行处置的检修门。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滤筒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第二腔的下方,所述第一腔的下部呈漏斗状,所述第一腔底部具有出尘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滤筒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第一腔的下部;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二腔的侧部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滤筒除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实现高压空气脉冲反吹清灰的脉冲清灰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滤筒除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滤室连接的支架。
【文档编号】B01D46/24GK203577519SQ201320772488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9日
【发明者】杨雅吉 申请人:昆山新环境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