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配液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36044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合配液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合配液设备,主要解决了现有混合配液设备配液效率及精度低,难以满足大排量水基压裂施工对及时配液的要求等问题。该混合配液设备包括粉料储罐,管汇,尾端通过第二管道连接管汇、侧端通过第三管道与粉料储罐出口连接的射流器,上端设有与射流器首端连接的接口的混液罐,设置于混液罐末端的排出泵,吸入口与管汇连接、排出口与第二管道连接并通过第二管道将所需液体输送至射流器的吸入泵,以及数据采集控制箱;各管道上均设有流量计及阀门,数据采集控制箱则通过流量计及阀门控制管道内液体的通过量。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性能稳定,且配液效率、精度均较现有技术有大幅度的提升,可以满足大排量压裂施工的配液需要。
【专利说明】一种混合配液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压裂施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混合配液设备,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满足大排量水基压裂施工的混合配液设备。
【背景技术】
[0002]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水基压裂、酸压(酸化)施工技术是油气井增产最有效的措施,液体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压裂、酸压(酸化)施工的效果。然而,现有技术中,水基配液设备的配液能力都在8方/分钟以下,难以满足大排量水基压裂施工对及时配液的要求。
[0003]因此,研发一种性能可靠、操作方便,配液能力满足大排量水基压裂施工对及时配液的要求的混合配液设备,就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方便的混合配液设备。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混合配液设备,包括粉料储罐,管汇,尾端通过第二管道连接管汇、侧端通过第三管道与粉料储罐出口连接的射流器,上端设有与射流器首端连接的接口的混液罐,设置于混液罐末端的排出泵,吸入口与管汇连接、排出口与第二管道连接并通过第二管道将所需液体输送至射流器的吸入泵,以及数据采集控制箱;各管道上均设有流量计及阀门,数据采集控制箱则通过流量计及阀门控制管道内液体的通过量。
[0007]进一步的,所述粉料储罐数量为两个以上,其内还设有电子称量计、螺旋送料机。
[0008]再进一步的,所述射流器为两个以上且由前至后平行排列。
[0009]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个以上的液添泵。
[0010]为了使得由排出泵排出的液体密度均匀,所述混液罐内设有将其分为左右两部分的挡板,该挡板上端与混液罐的上端留有间隙,其下端至少开设有一个供液体由混液罐左部分流至右部分的过流孔;所有射流器的出水口均位于混液罐的左部分。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2](I)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性能稳定,而且采用粉料储罐、射流器、混液罐等设备构成混合配液设备,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配液效率和配液量,可以满足20方/分钟的大排量压裂施工的配液需要。
[0013](2)本实用新型中射流器为两个以上,由前至后平行排列,射流器可大小不一,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大小,该设计的好处在于,从射流器射出的液体到达混液罐后,不同位置的不同出水口的液体及粉料可有效地提高混液罐内的混液均匀度及混液效率。
[0014](3)本实用新型采用数据采集控制箱对各管道中的液体进行精确控制,一方面,可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及操作;另一方面,确保了配液的精度。
[0015](4)本实用新型将混液罐通过挡板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部分为高速旋转的液体,然后通过挡板上端与混液罐上端的间隙和过流孔流至混液罐的右部分,在混液罐的右部分暂时存储,避免了液体转动而导致的液体密度不均匀的问题,使得液体更加均匀、精确的由排出泵排出。
[0016](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而且其材质均为普通材质,价格低廉,具备非常高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为其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混液罐的局部示意图。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0021]其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1_粉料储罐,2-射流器,3-混液罐,4-吸入泵,5-排出泵,6-第二管道,7-接口,8-挡板,9-过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0023]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配液设备,主要用于解决现有混合配液设备无法满足大排量水基压裂施工对及时配液的要求,该混合配液设备主要包括粉料储罐
1、管汇、射流器2、混液罐3、排出泵5、吸入泵4、数据采集控制箱等七部分;其中,附图2中未画出吸入栗及排出栗。
[0024]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上述结构部件有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下面结合附图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0025]粉料储罐,呈漏斗状,其下部有粉料出口,该出口通过第三管道与射流器的侧端连接,其为混液罐提供粉料。一般地,粉料储罐至少为两个,每个粉料储罐内设有电子称量计和螺旋送料机,其中,电子称量计的作用在于,称取粉料罐内剩余粉料的量来决定是否加入新的粉料;螺旋送料机即螺旋输送机,其用于均匀的将粉料释放出来,控制粉料速度。
[0026]混液罐,混合配液的直接执行部件,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的不同点在于,在混液罐的顶部靠近粉料储罐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射流器的接口 7,液体与粉料在混液罐内被混匀。混液罐的末端连接有排出泵5,混液罐内的合格液体经第四管道被排出泵吸出并进入成品储液罐存储。
[0027]混液罐内液体由于射流器原因,其内液体会高速旋转,此时,若再直接由排出泵排出,液体会因转动而导致密度不均匀。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混液罐3内设有将其分为左右两部分的挡板8,该挡板8上端与混液罐3的上端留有间隙,其下端至少开设有一个供液体由混液罐3左部分流至右部分的过流孔9。射流器2的出水口均位于混液罐3的左部分,液体首先进入混液罐左部分,该部分液体处于转动状态,然后通过挡板上端与混液罐上端的间隙和过流孔流至混液罐的右部分,在混液罐的右部分暂时存储,避免了液体转动而导致的液体密度不均匀的问题,使得液体更加均匀、精确的由排出泵排出。
[0028]管汇,是由多根管道交汇而成的组合体,通常有一根主管和若干与主管连通的侧管,其为现有成熟技术,且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结构,因此,附图中并未画出。管汇的一端连接有吸入泵4,该吸入泵的吸入口与管汇连接、排出口与第二管道连接并通过第二管道6将所需液体输送至射流器2,吸入泵将液体泵入管汇并通过第二管道到达射流器,利用射流原理通过第三管道将粉料吸入混液罐。
[0029]射流器,射流器的尾端通过第二管道连接管汇,侧端通过第三管道与粉料储罐的出口连接,射流器的首端与混液罐上的接口连接。在一种实施方案中,射流器为三个,由前至后平行排列,且最前端的射流器出水口大于最后端的射流器出水口,中间的射流器出水口大于最前端的射流器出水口,其设计有益效果在于,从射流器射出的液体到达混液罐后,不同位置的不同出水口的液体及粉料可有效地提高混液罐内的混液均匀度及混液效率。
[0030]数据采集控制箱,主要控制设备的运行,上述的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及第四管道上均设有流量计和阀门,数据采集控制箱通过信号线与电子称量计、螺旋送料机、流量计相连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控制以控制液体及粉料的流量,以实现精确配液的目的。
[0031]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施例,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包括有若干的液添泵,液添泵的作用在于通过管汇向混合罐内输送添加液,一般地,液添泵连接在管汇的侧管上。
[0032]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螺旋送料机均匀的将粉料罐内的粉料释放出来至第三管道;吸入泵将所需液体泵入管汇并通过第二管道到达射流器;利用射流原理射流器通过第三管道将粉料吸入混液罐;混液罐将罐内液体和粉料进行搅拌,成为标准合格的液体;合格液体经排出泵吸出并进入成品储液罐存储。
[0033]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设计原理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结构基础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实用新型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混合配液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粉料储罐(I ),管汇,尾端通过第二管道(6)连接管汇、侧端通过第三管道与粉料储罐(I)出口连接的射流器(2),上端设有与射流器(2)首端连接的接口(7)的混液罐(3),设置于混液罐(3)末端的排出泵(5),吸入口与管汇连接、排出口与第二管道连接并通过第二管道(6)将所需液体输送至射流器(2)的吸入泵(4),以及数据采集控制箱;各管道上均设有流量计及阀门,数据采集控制箱则通过流量计及阀门控制管道内液体的通过量。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混合配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粉料储罐(I)数量为两个以上,其内还设有电子称量计、螺旋送料机。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混合配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器(2)为两个以上且由前至后平行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混合配液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以上的液添泵。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混合配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液罐(3)内设有将其分为左右两部分的挡板(8),该挡板(8)上端与混液罐(3)的上端留有间隙,其下端至少开设有一个供液体由混液罐(3)左部分流至右部分的过流孔(9);所有射流器(2)的出水口均位于混液罐(3)的左部分。
【文档编号】B01F5/02GK203577659SQ201320795150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6日
【发明者】汤树林 申请人:汤树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