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1463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收容液体的容器的口部而使容器内的液体以雾状或泡沫状从喷嘴喷出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



背景技术:

在收容除霉剂、洗涤剂、衣料用上浆剂、住宅用蜡、发胶、空气清新剂等液体的容器中,作为安装于其口部的喷出器而广泛使用通过由扳机的操作而动作的泵来使液体以雾状或泡沫状从喷嘴喷出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

这样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具备通过安装盖等安装于容器的口部的喷出器主体,在该喷出器主体设置有与容器连通的流路,并在该流路的下游侧安装有喷嘴。泵连接在流路的中途,如果该泵动作,则容器内的液体沿着流路被压送而从喷嘴喷出到外部。

此外,在这样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中,通常是将具备气缸和活塞的装置用作泵。在此情况下,在活塞的外周面一体地设置有从该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密封片,且该密封片与气缸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由此,将气缸与活塞之间进行密封。此外,活塞在其前侧端部卡合于扳机,并在操作扳机时被压入到气缸内而将液体压送到流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0215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然而,在现有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中,由于活塞构成为在其前侧端部卡合于扳机,所以例如在安装有该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容器与其他商品一同被放入购物篮等而使得扳机被其他商品朝横向(侧方)按压,或者在使用时朝斜向操作扳机等而向扳机施加横向的力时,活塞会相对于气缸倾斜。如果活塞相对于气缸倾斜,则有可能导致密封片过度变形而活塞与气缸之间的密封性下降,并发生液体泄漏。

本发明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为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向扳机施加横向的力也不会发生液体泄漏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

技术方案

本发明为一种扳机式液体喷出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喷出器主体,安装于收容液体的容器的口部;喷嘴,设置在该喷出器主体中设置的流路的下游侧;泵,由扳机的操作而动作,将该容器内的液体通过该流路压送到该喷嘴,

所述泵具有:

气缸,具有成为同心双重配置的内筒壁和外筒壁,且与所述流路连通;

活塞,以沿着该气缸的中心轴的方向可移动的方式安装在该内筒壁和该外筒壁之间,且前侧端部与所述扳机卡合;

前侧密封片和后侧密封片,分别一体地设置于该活塞,并液密地与该外筒壁的内周面抵接;

外周侧支撑部,在该前侧密封片的前方侧一体地设置于该活塞,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该外筒壁的内周面抵接;

内周侧支撑部,一体地设置于该内筒壁的外周面和该活塞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方,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另一方抵接,

该外周侧支撑部具备用于与该活塞的外周面隔开间隙的环状的凹槽部。

优选地,由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的多个凸部来构成所述内周侧支撑部。

优选地,在所述活塞设置从该活塞的外周面向所述外筒壁突出的连结壁,并由与该连结壁的外周端连结且向前方侧延伸的环状壁、以及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于该环状壁的外周面且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所述外筒壁的内周面抵接的凸部来构成所述外周侧支撑部。

优选地,所述前侧密封片在所述凸部的后方侧与所述环状壁连结,并被形成为朝向后方侧扩径的伞状,

所述后侧密封片与所述连结壁的外周端连结,并被形成为朝向后方侧扩径的伞状。

技术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设置于活塞的前侧密封片的前方侧设置有可滑动地与外筒壁的内周面抵接的外周侧支撑部,此外在内筒壁的外周面和活塞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可滑动地与另一方抵接的内周侧支撑部。由此,在向扳机施加有横向的力时,能够通过这些支撑部来支撑施加于活塞的横向的负荷,而抑制活塞相对于气缸的倾斜,因此能够使密封片稳定地与气缸抵接。此外,通过在外周侧支撑部设置用于与活塞的外周面隔开间隙的环状的凹槽部,从而即使活塞的倾斜变大,该倾斜也难以影响到密封片,因此能够防止液体从泵的部分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基于本发明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沿着图1的a-a的截面图(仅示出气缸和活塞)。

图4是图1所示的活塞的半截面图。

图5是使用沿着图1的b-b的截面图(仅示出扳机、活塞和气缸)来说明能够抑制密封片的变形的原理的图,图5的(a)是示出通常状态的图,图5的(b)是示出向扳机施加有横向的力的状态的图。

图6是安装有保护罩的喷出器主体(活塞被拆下)的正视图。

图7是用双点划线示出图6所示的喷出器主体的保护罩的俯视图。

图8的(a)是保护罩的正视图,图8的(b)是保护罩的侧视图,图8的(c)是保护罩的仰视图。

图9的(a)是设置于保护罩的侧壁的导轨的正视图,图9的(b)是将图9的(a)中的a向视图与其俯视图一同示出的图。

图10的(a)是图1所示的喷出器主体(活塞被拆下)的侧视图,图10的(b)是图1所示的喷出器主体(活塞被拆下)的后视图。

图11的(a)~(c)是示出将导轨插入到引导槽而与卡止面底切卡合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2是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侧视时的图。

图13是沿着图12中的b-b线的截面图。

图14是沿着图12中的c-c线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扳机式液体喷出器

2:容器

2a:口部

2b:外螺纹

10:喷出器主体

10a:通气孔

11:连结筒

12:安装盖

12a:内螺纹

13:密封部件

14:直立部

15:延伸部

16:管

17:送出口

18:泵

19:内筒壁

20:外筒壁

20a:吸气孔

21:气缸

22:流入流出孔

23:活塞

23a:凹部

24:前侧密封片

25:后侧密封片

26:外周侧支撑部

27:内周侧支撑部

28:凹槽部

29:连结壁

30:环状壁

31:环状壁凸部

32:凸部

33:第一逆止阀

34:第二逆止阀

35:扳机

36:枢轴

37:销部件

38:正倒两用机构

38a:阀体

38b:阀室

38c:流出孔

38d:流入孔

38e:倒立时用流路

39:喷嘴

39a:喷出孔

39b:折页

40:罩

50:保护罩

51:顶壁

52:侧壁

53:底壁

54:后端壁

60:导轨

61:横向导轨部

62:纵向导轨部

63:卡合用凸部

63a:平坦面

63b:倾斜面

64:卡合面

70:引导槽

71:凹部

72:划分壁

73:横向槽

74:纵向槽

75:卡止面

76:防脱肋

80:板状片

81:板状片

82:导向肋

83:切口

84:后侧肋

p1:直立流路

p2:延伸流路

s:板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基于本发明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予说明,在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摘要及附图中,相对于后述的安装盖将保护罩所位于的一侧设为上方(图1中的上侧),并将其相反一侧设为下方(图1中的下侧)。此外,将相对于活塞,扳机所位于的一侧设为前方(图1中的左侧),并将其相反一侧设为后方(图1中的右侧)。此外,将与喷出器主体的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图1中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设为侧方(左右方向)。

图中,符号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扳机式液体喷出器1是安装于将例如除霉剂等液体作为内容液进行收容的容器2的口部2a而使用的装置。图1示出将该扳机式液体喷出器1安装于容器2的口部2a的状态。

扳机式液体喷出器1具备安装于容器2的口部2a的合成树脂制的喷出器主体10。在位于喷出器主体10的下端的连结筒11,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保持有安装盖12。安装盖12形成为圆筒状,并通过在使连结筒11嵌合于容器2的口部2a的状态下将设置于安装盖12的内周面的内螺纹12a与设置于容器2的口部2a的外周面的外螺纹2b螺合,而使喷出器主体10固定于容器2的口部2a。应予说明,符号13表示将容器2的口部2a与连结筒11之间密封的密封部件。

喷出器主体10的外形被形成为具备从连结筒11朝向沿着其中心轴的方向延伸的直立部14、和沿着与该直立部14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15的大致l字形。在直立部14的内部设置有与连结筒11连通的直立流路p1,在该直立流路p1的下端连接有插入到容器2的内部的吸引用的管16。另一方面,在延伸部15设置有沿着与直立流路p1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延伸流路p2,并在该延伸流路p2的下游侧设置有送出口17。

此外,扳机式液体喷出器1具备泵18。泵18具备气缸21,该气缸21具有内筒壁19和外筒壁20,并安装于喷出器主体10。在气缸21设置有流入流出孔22,气缸21的内部经由流入流出孔22而与直立流路p1连通。

在内筒壁19和外筒壁20之间设置有以沿着气缸21的中心轴的方向可移动的方式安装的活塞23。此外,如图2所示,在活塞23设置有液密地与外筒壁20的内周面抵接的前侧密封片24和后侧密封片25、以及外周侧支撑部26,该外周侧支撑部26在前侧密封片24的前方侧一体地设置于活塞23,且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外筒壁20的内周面抵接。活塞23的内周面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设置于内筒壁19的外周面的内周侧支撑部27抵接。外周侧支撑部26和内周侧支撑部27可以遍及整周地与外筒壁20的内周面和活塞23的内周面进行抵接,但如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周向上部分进行抵接。此外,在外周侧支撑部26设置有沿活塞23的中心轴而设置且用于与活塞23的外周面隔开间隙的环状的凹槽部(肉抜き部)28。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从活塞23的外周面向外筒壁20突出的环状的连结壁29。并且,前述的外周侧支撑部26由与连结壁29的外周端连结且向前方侧延伸的环状壁30、以及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在环状壁30的外周面且可滑动地与外筒壁20的内周面抵接的多个环状壁凸部31(参照图3、图4)构成。此外,前侧密封片24以在环状壁凸部31的后方侧与环状壁30连结,并形成为朝向后方侧扩径的伞状的方式构成。在此情况下,前述的凹槽部28形成在环状壁30与活塞23的外周面之间。进一步地,后侧密封片25以与连结壁29的外周端连结,并形成为朝向后方侧扩径的伞状的方式构成。在此情况下,在后侧密封片25与活塞23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后侧凹槽部28a。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能够利用使用模具的注塑成型等容易地形成活塞23。

此外,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内周侧支撑部27由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在内筒壁19的外周面的多个凸部32构成。应予说明,也可以将凸部32设置在活塞23的内周面而使凸部32与内筒壁19的外周面抵接。

然后,如图1所示,在外筒壁20设置有在通过后述的扳机使活塞23移动到行程终点时露出于外部的吸气孔20a。此外,在喷出器主体10设置有使容器2的内部与吸气孔20a连通的通气孔10a。由此,在使泵18动作而将容器2内的液体喷出时,通过吸气孔20a使外部气体进入容器2内,将容器2内的液体与外部气体进行置换。

此外,如图1所示,在直立流路p1中,在流入流出孔22的上游侧(在图1中为流入流出孔22的下侧)设置有第一逆止阀33。该第一逆止阀33按如下方式进行动作,即,允许液体从容器2的内部向流入流出孔22流动,另一方面阻止由于泵18的动作而从流入流出孔22涌出的液体通过直立流路p1而向容器2一侧流动。此外,在流入流出孔22的下游侧(在图1中为流入流出孔22的上侧)设置有第二逆止阀34。该第二逆止阀34按如下方式进行动作,即,允许由于泵18的动作而从流入流出孔22涌出的液体通过直立流路p1和延伸流路p2向送出口17流动,另一方面阻止液体从送出口17一侧向流入流出孔22流动。

在喷出器主体10安装有操作杆(扳机)35。该扳机35在其一端侧由枢轴36可摆动地支撑在喷出器主体10。在扳机35的中间部设置有销部件37,该销部件37卡合于设置在活塞23的前侧端部的凹部23a。此外,在扳机35卡止有基端被喷出器主体10固定保持的弯曲形状的板簧s的前端。通过该板簧s,扳机35被向远离泵18的方向(在图1中为以枢轴36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推进。

如果向泵18一侧拉拽扳机35,则第一逆止阀33关闭,由活塞23增大气缸21的内部的液压,气缸21的内部的液体从流入流出孔22起通过第二逆止阀34而被送出到延伸流路p2。另一方面,如果解除扳机35的拉拽,则由于板簧s的弹性力,扳机35恢复到初始位置,伴随着该恢复动作而第二逆止阀34关闭,第一逆止阀33打开,将容器2内的液体经由管16和直立流路p1而从流入流出孔22吸引到气缸21的内部。通过反复进行这样的扳机35的拉拽和解除,能够驱动泵18,使容器2内的液体通过直立流路p1而吸引并且通过延伸流路p2而压送到其送出口17。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直立流路p1与管16之间设置有无论安装有该扳机式液体喷出器1的容器2处于正立姿势和倒立姿势中的哪一种姿势,都能够将容器2内的液体提供给泵18的正倒两用机构38。该正倒两用机构38在容器2处于正立姿势时通过球状的阀体38a将阀室38b的流出孔38c堵塞而使正倒两用机构38处于关闭状态,以使液体经由管16导入直立流路p1。另一方面,正倒两用机构38在容器2处于倒立姿势时,阀体38a在阀室38b内向远离流出孔38c的方向移动,由此成为打开状态,将积存在连结筒11的内侧的液体从流入孔38d经由阀室38b、流出孔38c、倒立时用流路38e而导入直立流路p1。由此,无论在正立姿势、倒立姿势中的哪一种姿势下,都能够将容器2内的液体提供给泵18。

以与送出口17连通的方式在喷出器主体10的延伸部15安装有喷嘴39。在喷嘴39设置有喷出孔39a,并构成为将由于泵18而从容器2压送到送出口17的液体从喷出孔39a向外部喷出。喷嘴39可以采用例如以相对于延伸部15可转动的方式安装,并能够在将从送出口17送出的液体以雾状喷出的模式和关闭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构成。应予说明,也可以代替地设置或者追加以直线状喷出的模式和/或以泡沫状吐出的模式。此外,喷嘴39也可以采用具有经由折页39b可开闭地设置在其前方侧的罩40,并通过该罩40的开闭来变更喷出的液体的泡沫质量的构成。

此外,在喷出器主体10安装有覆盖喷出器主体10和泵18的大部分的保护罩50。应予说明,扳机35从保护罩50的下方突出,不干涉保护罩50而进行摇动。

在这样的构成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1中,如图2、图3所示,由于环状壁凸部31可滑动地与外筒壁20的内周面抵接,此外凸部32可滑动地与活塞23的内周面抵接,所以活塞23沿气缸21的中心轴直线移动。由此,前侧密封片24和后侧密封片25稳定地与外筒壁20的内周面抵接,因此能够充分确保气缸21与活塞23的密封性。

此外,在向扳机35施加有横向的力的情况下,卡合于扳机35的活塞23像从图5的(a)所示的状态变为如图5的(b)所示的状态那样倾斜,但是由于在活塞23设置有凹槽部28并且设置于环状壁30的环状壁凸部31接近于外筒壁20,所以活塞23的倾斜能够利用连结壁29来吸收。由此,前侧密封片24和后侧密封片25变得难以受到活塞23倾斜的影响,因此能够有效防止液体泄漏。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后侧凹槽部28a,连结壁29的允许变形量变得更大,因此变得更加难以受到活塞23倾斜的影响,能够以较高的水平防止液体泄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前侧密封片24和后侧密封片25两个密封片,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液体泄漏。

由图6~图8可知,保护罩50具备:设置于喷出器主体10的上方而覆盖喷出器主体10的上方的顶壁51、与顶壁51的两侧连接并且向下方延伸而分别覆盖喷出器主体10的侧方的一对侧壁52、与一对侧壁52的后方下端连接的底壁53、和与这些壁51~53连接并且向后方侧倾斜的后端壁54。

该保护罩50从喷出器主体10的后方侧向前方侧滑动式地安装于喷出器主体10。因此,在保护罩50的两侧壁52的内表面分别设置有导轨60,在喷出器主体10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滑动式地引导导轨60的引导槽70。

如图8所示,一对导轨60以位于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且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的方式分别设置在保护罩50的侧壁52的内表面。应予说明,左右的导轨60为左右对称且基本呈相同形状,因此,以下仅对一个导轨60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导轨60形成为具有横向导轨部61和纵向导轨部62的截面l字形状,横向导轨部61被形成为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板状且从保护罩50的侧壁52的内表面向喷出器主体10一侧突出并且以预定的长度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纵向导轨部62为平板状且遍及该横向导轨部61的前后方向的整个范围垂直地连接于横向导轨部61的内侧端缘。此外,导轨60的前方端呈带有圆弧的形状,以便能够容易地插入到引导槽70。

如图8的(b)所示,导轨60的前后方向长度与保护罩50的侧壁52的前后方向长度相比足够短,其前端部远离保护罩50的侧壁52的前端缘,且后端部也远离保护罩50的侧壁52的后端缘即后端壁54。

此外,如图9所示,在导轨60一体地设置有卡合用凸部63。该卡合用凸部63设置于纵向导轨部62的后端部的朝向侧壁52一侧(与横向导轨部61连结的一侧)的内表面,并从该内表面向侧壁52一侧突出。该卡合用凸部63的最大突出部分为与纵向导轨部62平行的平坦面63a,在该平坦面63a的前方侧设置有从导轨60的前端部一侧向后端部一侧逐渐增大高度的倾斜面63b。此外,卡合用凸部63的后端面以与纵向导轨部62的后端面为同一面的方式形成,该后端面成为导轨60的底切(undercut)卡合用的卡合面64。

该保护罩50通过使用模具的树脂材料的注塑成型来形成。用于保护罩50的成型的模具具有内模和从后方侧组合到该内模的外侧的外模,并在内模和外模之间将顶壁51、侧壁52、底壁53和后端壁54进行成型。此外,在内模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以能够相对于内模向后方侧相对移动的方式设置有用于使成型后的保护罩50从内模脱离的脱模板(stripper)。在脱模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从后端侧延伸的阶梯部,在内模的内表面设置有从前方侧延伸的阶梯部,通过在这些阶梯部之间形成的间隙,使底切形状的导轨60与保护罩50的侧壁52一体地成型。

在保护罩50的成型后打开模具,使脱模板向后方移动,由此能够通过脱模板将成型后的保护罩50向后方推动而从内膜脱离。此外,在脱模板的下端面带有坡度,脱模板随着向后方移动而沿该坡度向下方移动。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利用脱模板将成型后的保护罩50向后方推动,同时使脱模板相对于成型后的导轨60向下方侧离开而将该导轨60从阶梯部开放,容易地使一体地成型有导轨60的保护罩50从内模脱离。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设置于喷出器主体10的两侧部的引导槽70分别划分形成有在喷出器主体10的侧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而设置的凹部71、和设置于该凹部71的上方侧的截面l字形状的划分壁72。引导槽70呈具备横向槽73和纵向槽74的l字形状,横向槽73在喷出器主体10的侧部沿左右方向延伸,纵向槽74从该横向槽73的根部向上方延伸。横向槽73的宽度稍微比横向导轨部61的厚度大。另一方面,纵向槽74的宽度比纵向导轨部62的厚度略大,由此使得纵向导轨部62能够在纵向槽74的内部沿其厚度方向移动卡合用凸部63的突出高度部分。

此外,如图6、图10、图12、图13所示,从喷出器主体10的两侧部向保护罩50的侧壁52延伸有防脱肋76。该防脱肋76在保护罩50的导轨60到达行程终点位置时,起到从下方支撑导轨60的作用。

如果将导轨60从后方即插入端侧插入到引导槽70,则引导槽70的横向槽73卡合于导轨60的横向导轨部61,而限制导轨60相对于喷出器主体10沿上下方向的移动,即保护罩50相对于喷出器主体10沿上下方向的移动。此外,如果将导轨60插入到引导槽70,则引导槽70的纵向槽74卡合于导轨60的纵向导轨部62,而限制导轨60相对于喷出器主体10向侧方的移动,即保护罩50相对于喷出器主体10向侧方的移动。

如图10、图11所示,在喷出器主体10的引导槽70的插入端即后端部分设置有与引导槽70的延伸方向垂直地形成并且朝向前方的卡止面75。引导槽70的插入端的开口宽度即卡止面75与划分壁72之间的间隔比导轨60的纵向导轨部62的厚度宽,但比纵向导轨部62的设置有卡合用凸部63的后端部的厚度窄,在纵向导轨部62的后端部通过引导槽70的插入端时,划分壁72发生弹性变形而使该间隔扩大。

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通过将设置于保护罩50的导轨60插入设置于喷出器主体10的引导槽70并引导至该引导槽70,而将保护罩50滑动式地安装于喷出器主体10。此时,如果将导轨60的前端部插入到引导槽70的插入端,则导轨60的横向导轨部61被引导至引导槽70的横向槽73,并且如图11的(a)所示,导轨60的纵向导轨部62被引导至引导槽70的纵向槽74。如果导轨60逐渐地插入到引导槽70,设置于纵向导轨部62的卡合用凸部63到达引导槽70的插入端,则如图11的(b)所示,划分壁72发生弹性变形,卡止面75与划分壁72之间的间隔被推挤扩大,卡合用凸部63通过该间隔。然后,如图11的(c)所示,如果导轨60到达行程终点位置,并由此使保护罩50相对于喷出器主体10位于预定的安装位置,则设置于导轨60的卡合用凸部63与划分壁72的内侧面即纵向槽74的朝向喷出器主体10一侧的内侧面抵接,纵向导轨部62在纵向槽74的内部被拉入到喷出器主体10一侧,其后端面即卡合面64与卡止面75抵接。这样,在导轨60到达行程终点位置时,导轨60的设置于纵向导轨部62的后端的卡合面64与喷出器主体10的卡止面75底切卡合。由此,就导轨60而言,其卡合面64卡止于卡止面75而使得导轨60相对于引导槽70向后方的移动受到限制,保护罩50被保留在喷出器主体10。

此外,如果导轨60到达行程终点位置,导轨60的卡合面64与卡止面75底切卡合而成为导轨60相对于引导槽70向后方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则如图1所示,保护罩50的底壁53的前方端侧的边缘部与喷出器主体10的连结筒11的外周面抵接,保护罩50相对于喷出器主体10向前方的移动也受到限制。由此,保护罩50以前后被保持的状态相对于喷出器主体10被保持在预定的安装位置。

此外,在导轨60到达行程终点位置的状态下,导轨60处于被防脱肋76从下方支撑的状态。通过该构成,即使在使用者沿上下方向对保护罩50施加强大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导轨60因弹性变形而下降并导致保护罩50脱落的情况。

此外,如图14所示,在保护罩50的底壁53的前方端侧的边缘部与喷出器主体10的连结筒11的外周面抵接时,设置于连结筒11的外周面的向后方延伸的后侧肋84与设置于保护罩50的底壁53的前方端侧的切口83嵌合。由此,保护罩50相对于喷出器主体10向左右方向(图14的箭头方向)的移动也受到限制。因此,保护罩50以除了前后方向之外左右方向也被可靠地保持的状态相对于喷出器主体10被保持在预定的安装位置。

应予说明,限制保护罩50相对于喷出器主体10向前方的移动的构成不限于使保护罩50的底壁53的前方端侧的边缘部与喷出器主体10的连结筒11的外周面抵接的构成,也可以采用各种构成,例如使导轨60的前端部与设置于引导槽70的阻挡件(stopper)抵接的构成,或者使保护罩50的其他部位与喷出器主体10的对应部位抵接的构成等。

这样,通过采用设置于保护罩50的导轨60具备横向导轨部61和纵向导轨部62的构成,并采用使该导轨60滑动式地与具备支撑横向导轨部61的横向槽73和支撑纵向导轨部62的纵向槽74的引导槽70卡合,并且利用设置于导轨60的卡合用凸部63使导轨60的卡合面64与设置于喷出器主体10的卡止面75进行底切卡合而将保护罩50滑动式地安装于喷出器主体10的构成,能够通过使设置于保护罩50的导轨60滑动式地与设置于喷出器主体10的引导槽70卡合的简单的构成来防止安装于喷出器主体10的保护罩50的两侧壁52向左右打开、保护罩50相对于喷出器主体10沿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滑动方向)的拉出。由此,能够将保护罩50设为不在顶壁51和/或底壁53设置底切卡合用的卡爪部分的简单的构成,因此,能够使用于利用树脂材料将保护罩50注塑成型的模具结构简化,加快其制造周期,并提高保护罩50的生产率。

此外,用于使保护罩50保留在喷出器主体10的底切卡合部位仅为两导轨60的卡合用凸部63,因此,制造保护罩50时的品质管理变得容易。

进一步地,由于保护罩50为不在顶壁51和/或底壁53设置底切卡合用的卡爪部分的简单的构成,所以能够减少在注塑成型后由于树脂材料的收缩而产生变形的部位,提高保护罩50的外在美观。

此外,由于导轨60还以其前端部远离保护罩50的侧壁52的前端缘并且后端部远离保护罩50的侧壁52的后端缘的方式将前后方向长度与保护罩50的侧壁52的前后方向长度相比设置得足够短,所以能够减少在设置该导轨60的部位的树脂材料的收缩,提高该部位的保护罩50的外在美观。

如图6、图10所示,在设置于喷出器主体10的连结筒11的两侧部分别一体地设置有由上下一对构成的板状片80、81。另一方面,如图6、图8所示,在保护罩50的两侧壁52的下端部分的内表面分别设置有引导肋82。并且,如果导轨60到达行程终点位置,而处于保护罩50安装在喷出器主体10的预定的安装位置的状态,则如图6所示,这些引导肋82嵌入到一对板状片80、81之间而被在上下方向上支撑。

这样,通过采用在保护罩50安装于喷出器主体10的预定的安装位置的状态下,除了通过导轨60与引导槽70之间的卡合之外,还通过引导肋82与一对板状片80、81之间的卡合来使保护罩50支撑在喷出器主体10的构成,能够更加牢固且可靠地使保护罩50安装在喷出器主体10。此外,通过采用防脱肋76,从而导轨60与引导槽70之间的卡合难以脱开且上下方向的安装变得更加牢固,除此之外,后侧肋84与切口83嵌合而使左右方向的安装也变得更加牢固。通过该构成,即使向保护罩50施加上下左右前后中的任一方向的负荷,也能够使保护罩50不从喷出器主体10脱落或偏离。

此外,如图6所示,如果导轨60相对于引导槽70到达行程终点位置而处于保护罩50安装在喷出器主体10的预定的安装位置的状态,则保护罩50的顶壁51的内表面与喷出器主体10的延伸部15的上表面抵接。

这样,通过采用在保护罩50安装于喷出器主体10的预定的安装位置的状态下,除了通过导轨60与引导槽70之间的卡合之外,还通过保护罩50的顶壁51的内表面与喷出器主体10的延伸部15的上表面之间的抵接来使保护罩50支撑在喷出器主体10的构成,能够进一步牢固且可靠地使保护罩50安装在喷出器主体10。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轨60的纵向导轨部62的内表面设置卡合用凸部63,但也可以采用在纵向导轨部62的朝向喷出器主体10一侧的外表面设置卡合用凸部63的构成。此外,卡合用凸部63不限于设置在纵向导轨部62,也可以采用设置在横向导轨部61的构成。

以上,对本发明的构成及其作用效果进行了说明,但基于本发明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基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气缸与喷出器主体作为不同部件而构成,但气缸也可以一体地设置于喷出器主体。此外,可以省略正倒两用机构。此外,根据液体的喷出模式,也可以将罩省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