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混合的肝素钠离子交换器及其交换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49124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肝素钠离子交换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混合的肝素钠离子交换器及其交换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肝素钠制备工艺中大都是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肝素钠、盐洗脱树脂来达到分离、提纯肝素钠的目的。但是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率和洗脱率却往往不是很高。其中,有三点主要缺陷导致这一问题。第一、树脂柱管壁与树脂之间形成的空隙:溶液贴管壁流动时,由于管壁与树脂之间形成的空隙较大,只有极少部分与树脂接触的肝素可以被吸附,因此导致溶液直接流出,损失肝素钠。第二、树脂内部分布不均匀:溶液流经空隙较大处时不能与树脂充分接触,肝素随液体流失。第三、溶液流经离子交换柱空隙较大处时,持续的冲刷会扩大空隙体积导致更多的液体不经树脂吸附直接流出。上述的问题直接影响肝素钠的收率及纯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可有效提高肝素钠的收率及纯度,减少肝素的流失的空气混合的肝素钠离子交换器及其交换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

一种空气混合的肝素钠离子交换器,其中包括:离子交换柱,离子交换柱两端带有护盖,其特点在于:离子交换柱两端的护盖上分别带有连接管,连接管的数量为4个,4个连接管上分别带有B阀门、A阀门、D阀门和C阀门。

一种空气混合的肝素钠离子交换方法,其特点在于:空气混合的肝素钠离子交换方法为:

a、关闭B阀门、阀门C、D阀门,打开阀门A,肝素溶液从阀门A注入离子交换柱,溶液液面高于树脂面;

b、关闭阀门A,打开阀门B、阀门C,向离子交换柱持续鼓入压缩空气2小时,充分搅拌肝素溶液与树脂,关闭C阀门,打开D阀门,待液体全部排出后关闭D阀门;

c、重复a、b步骤,直到肝素溶液全部经过树脂吸附;

d、打开阀门A、阀门D,关闭B阀门、C阀门,从阀门A向柱内注入低浓度盐溶液洗涤树脂,经阀门D排出,有效的去除了杂质;

e、关闭阀门D,经阀门A向离子交换柱注入高浓度盐溶液洗脱树脂,关闭阀门A,打开B、C阀门,向离子交换柱持续鼓入压缩空气2小时,充分搅拌树脂与高浓度盐溶液,关闭阀门C,打开阀门D,收集排出液体,检测吸光度;

f、重复步骤e,直到排出的液体吸光度合格,收集溶液进行下一步操作。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采用空压搅拌的方法,使树脂与肝素钠充分混匀接触。空气压缩后从下而上连续鼓入离子交换柱内,A阀门、D阀门关闭,B阀门、C阀门打开,离子交换,离子交换柱下方封闭,上方不封闭,离子交换柱内产生大量气泡使得树脂与液体翻滚混匀,在吸附、洗脱时离子交换柱内加液方式采取断续加液,以免连续加液加大树脂间空隙。本发明肝素钠制备过程中的经离子交换吸附、洗脱过程采用空压搅拌、断续加液方法,有效提高肝素钠收率和纯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

1:离子交换柱;2:B阀门;3:A阀门;4:D阀门;5:C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一种空气混合的肝素钠离子交换器,如图1所示,其中包括:离子交换柱1,离子交换柱1两端带有护盖,离子交换柱1两端的护盖上分别带有连接管,连接管的数量为4个,4个连接管上分别带有B阀门2、A阀门3、D阀门4和C阀门5。

一种空气混合的肝素钠离子交换方法,空气混合的肝素钠离子交换方法为:

a、关闭B阀门、阀门C、D阀门,打开阀门A,肝素溶液从阀门A注入离子交换柱,溶液液面高于树脂面;

b、关闭阀门A,打开阀门B、阀门C,向离子交换柱持续鼓入压缩空气2小时,充分搅拌肝素溶液与树脂,关闭C阀门,打开D阀门,待液体全部排出后关闭D阀门;

c、重复a、b步骤,直到肝素溶液全部经过树脂吸附;

d、打开阀门A、阀门D,关闭B阀门、C阀门,从阀门A向柱内注入低浓度盐溶液洗涤树脂,经阀门D排出,有效的去除了杂质;

e、关闭阀门D,经阀门A向离子交换柱注入高浓度盐溶液洗脱树脂,关闭阀门A,打开B、C阀门,向离子交换柱持续鼓入压缩空气2小时,充分搅拌树脂与高浓度盐溶液,关闭阀门C,打开阀门D,收集排出液体,检测吸光度;

f、重复步骤e,直到排出的液体吸光度合格,收集溶液进行下一步操作。

本发明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空压搅拌的方法,使树脂与肝素钠充分混匀接触。空气压缩后从下而上连续鼓入离子交换柱内,A阀门、D阀门关闭,B阀门、C阀门打开,离子交换,离子交换柱下方封闭,上方不封闭,离子交换柱内产生大量气泡使得树脂与液体翻滚混匀,在吸附、洗脱时离子交换柱内加液方式采取断续加液,以免连续加液加大树脂间空隙。本发明肝素钠制备过程中的经离子交换吸附、洗脱过程采用空压搅拌、断续加液方法,有效提高肝素钠收率和纯度。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构思和保护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中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