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臭气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08968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和化工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臭气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能对污水泵站臭气处理进行全自动化精确控制,提高臭气处理效果且能降低污水泵站运行及管理成本的臭气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型企业和居民区逐渐增多,污水泵站提升水量越来越大,因此污水泵站构筑物散发出的臭气浓度越来越高。为了防止泵站散发的臭气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必须对污水泵站臭气散发点完全密封以及对臭气源做到完全收集,收集的臭气经过专业臭气处理系统后排放,使得污染物排放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要求。

目前,应用于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等场合的喷淋除臭装置多采用多段式组合生物除臭装置,占地空间大,操作繁琐且需人工操作;另外,当洗涤液经多次循环后会变成强酸,需及时添加氧化剂及中和剂;而臭气的浓度与强度不是成线性比例的,操作人员不能实时掌控何时添加氧化剂及中和剂,一方面增大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保障臭气的处理效果,也不利于节约投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的污水泵站臭气处理装置自动化水平低、臭气处理效率低、稳定性差及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高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臭气处理系统,该臭气处理系统包括尾气收集单元、氧化处理单元、中和处理单元及自动控制单元,所述尾气收集单元与所述氧化处理单元的进气口连接,所述氧化处理单元的出气口与所述中和处理单元的进气口连接,所述中和处理单元的出气口与排气筒连接;所述氧化处理单元及中和处理单元分别与所述自动控制单元连接。

其中,所述氧化处理单元包括设有ORP传感器的第一级填料喷淋塔和分别与所述第一级填料喷淋塔连接的第一加药装置及第一供水装置;所述ORP传感器、第一加药装置及第一供水装置分别与所述自动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氧化处理单元的进气口设于所述第一级填料喷淋塔的侧端,所述氧化处理单元的出气口设于所述第一级填料喷淋塔的顶部。

其中,所述氧化处理单元还包括与所述自动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级填料喷淋塔的洗涤水出口连接,出口端与所述第一级填料喷淋塔的喷淋水入口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级填料喷淋塔、第一加药装置及第一过滤器均设置有与污水站连接的污水出口。

其中,所述第一加药装置包括第一药箱,所述第一药箱通过第一加药泵与所述第一级填料喷淋塔连接;且所述第一加药泵与所述自动控制单元连接。

其中,所述中和处理单元包括设有pH传感器的第二级填料喷淋塔和分别与所述第二级填料喷淋塔连接的第二加药装置及第二供水装置;所述pH传感器、第二加药装置及第二供水装置分别与所述自动控制单元连接;所述中和处理单元的进气口设于所述第二级填料喷淋塔的侧端,所述中和处理单元的出气口设于所述第二级填料喷淋塔的顶部。

其中,所述中和处理单元还包括与所述自动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二过滤器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二级填料喷淋塔的洗涤水 出口连接,出口端与所述第二级填料喷淋塔的喷淋水入口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级填料喷淋塔、第二加药装置及第二过滤器均设置有与污水站连接的污水出口。

其中,所述第二加药装置包括第二药箱,所述第二药箱通过第二加药泵与所述第二级填料喷淋塔连接;且所述第二加药泵与所述自动控制单元连接。

其中,该臭气处理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中和处理单元与所述排气筒之间的风机,所述风机与所述自动控制单元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臭气处理系统,该臭气处理系统包括尾气收集单元、氧化处理单元、中和处理单元及自动控制单元,尾气收集单元与氧化处理单元的进气口连接,氧化处理单元的出气口与中和处理单元的进气口连接,中和处理单元的出气口与排气筒连接;氧化处理单元及中和处理单元分别与自动控制单元连接。通过自动控制单元控制氧化处理单元及中和处理单元根据臭气的浓度及强度自动加药,使得氧化处理单元及中和处理单元分别保持一定的氧化性和碱性环境,处理效果好,也能保证除臭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本申请中的臭气处理系统全智能化运行,能满足污水泵站无人值守需求,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有利于降低污水泵站的运行及管理成本,且通过自动控制单元,也便于操作人员进行实时监视及按需查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臭气处理系统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级填料喷淋塔;2:第二级填料喷淋塔;3:第一药箱;4:第二药箱;5:第一过滤器;6:第二过滤器;7:第一加药泵;8:第二加药泵;9:第一循坏水泵;10:第二循坏水泵;11:第一排水阀;12:第二排水阀;13:第一进水阀;14:第二进水阀;15:第 一排污阀;16:第二排污阀;17:风机;18:排气筒;101:ORP传感器;102:pH传感器;103:第一液位计;104:第二液位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臭气处理系统,该臭气处理系统包括尾气收集单元、氧化处理单元、中和处理单元及自动控制单元,尾气收集单元与氧化处理单元的进气口连接,氧化处理单元的出气口与中和处理单元的进气口连接,中和处理单元的出气口与排气筒18连接;氧化处理单元及中和处理单元分别与自动控制单元连接。操作时,当臭气经由尾气收集单元输送至氧化处理单元时,通过自动控制单元控制氧化处理单元根据臭气中的污染量进行针对性的氧化处理,氧化效果强,并通过自动控制单元控制中和处理单元将氧化后的臭气进行中和处理,中和效果好,使得处理后的臭气稳定达到排放标准,并通过排气筒18排出。其中,在排气筒18上设有检测口,用于对处理后的臭气进行检测,若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要求,则排放至大气中。

特别的,尾气收集单元用于收集进水井臭气、出水井臭气、格栅房臭气及泵坑臭气,可通过风机提供动力进行汇合,并输送至氧化处理单元中。尾气收集单元对污染源臭气散发点的有效收集,避免无组织扩散;针对格栅房、进水井、泵坑、出水井以及转折井等散发点的全密封以及所有臭气源的全收集。

值得说明的是,氧化处理单元及中和处理单元主要针对臭气里的 恶臭物质如硫化氢、氨、硫醇等进行氧化中和吸收处理,净化后的气体经排气筒达标排放。

特别的,本申请中的臭气处理系统通过自动控制单元控制氧化处理单元及中和处理单元根据臭气的浓度及强度自动加药,使得氧化处理单元及中和处理单元分别保持一定的氧化性和碱性环境,处理效果好,也能保证除臭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本申请中的臭气处理系统全智能化运行,能满足污水泵站无人值守需求,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有利于降低污水泵站的运行及管理成本,且通过自动控制单元,也便于操作人员进行实时监视及按需查询。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氧化处理单元包括设有ORP传感器101的第一级填料喷淋塔1和分别与第一级填料喷淋塔1连接的第一加药装置及第一供水装置;其中,ORP传感器101用于测定第一级填料喷淋塔1内洗涤液的氧化还原程度;ORP传感器101、第一加药装置及第一供水装置分别与自动控制单元连接,具体地,第一加药装置向第一级填料喷淋塔1内投加次氯酸钠;氧化处理单元的进气口设于第一级填料喷淋塔1的侧端,氧化处理单元的出气口设于第一级填料喷淋塔1的顶部。其中,第一级填料喷淋塔1内还设有与自动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一液位计103,用于检测第一级填料喷淋塔1内的水位高度。

其中,第一供水装置包括自来水源及第一进水阀13,通过第一进水阀13将自来水输送至第一级填料喷淋塔1中;特别的,第一进水阀13与自动控制单元连接,通过自动控制单元控制第一进水阀13的开与关,定时对第一级填料喷淋塔1进行换水,以减少塔内的反应物及颗粒物的聚集。

进一步地,氧化处理单元还包括与自动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一过滤器5,第一过滤器5的进口端与第一级填料喷淋塔1的洗涤水出口连接,出口端与第一级填料喷淋塔1的喷淋水入口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器5为全自动清洗过滤器,通过自动控制单元控制第一过滤器5进行定时或定压差反冲洗,解决了常规喷淋塔循环管路、液体分布器、 喷嘴易堵塞的状况,进而保证了第一级填料喷淋塔1稳定的喷淋密度及液气比。其中,在第一过滤器5的进口端与第一级填料喷淋塔1的洗涤水出口之间设有第一循坏水泵9,且第一循坏水泵9与自动控制单元连接,通过自动控制单元对第一循坏水泵9进行最优运行控制,以提高臭气处理效率。

具体地,第一级填料喷淋塔1、第一加药装置及第一过滤器5均设置有与污水站连接的污水出口。具体地,在第一级填料喷淋塔1的污水出口处设有第一排水阀11,通过第一排水阀11将第一级填料喷淋塔1中的水排至污水站;进一步地,第一排水阀11与自动控制单元连接,通过自动控制单元控制第一排水阀11的开和关。氧化处理中产生的污水定期排至污水站,进入污水泵站后级污水输配和处理系统进行后续处理。其中,第一过滤器5的污水出口与污水站间还设有与自动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一排污阀15,以便及时将第一过滤器5中的污水排出。

具体地,第一加药装置包括第一药箱3,第一药箱3通过第一加药泵7与第一级填料喷淋塔1连接;且第一加药泵7与自动控制单元连接。其中,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加药泵7将第一药箱3中次氯酸钠输送至第一级填料喷淋塔1中;根据ORP传感器101中的检测结果,通过自动控制单元调节第一加药泵7的开与关,系统自动加药,使得第一级填料喷淋塔1保持一定的氧化性环境,以提高臭气的氧化效果。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中和处理单元包括设有pH传感器102的第二级填料喷淋塔2和分别与第二级填料喷淋塔2连接的第二加药装置及第二供水装置;pH传感器102、第二加药装置及第二供水装置分别与自动控制单元连接;中和处理单元的进气口设于第二级填料喷淋塔2的侧端,中和处理单元的出气口设于第二级填料喷淋塔2的顶部。其中,第二级填料喷淋塔2内还设有与自动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二液位计104,用于检测第二级填料喷淋塔2内的水位高度。

其中,第二供水装置包括自来水源及第二进水阀14,通过第二进水阀14将自来水输送至第二级填料喷淋塔2中;特别的,第二进水阀 14与自动控制单元连接,通过自动控制单元控制第二进水阀14的开与关,定时对第二级填料喷淋塔2进行换水,以减少塔内的反应物及颗粒物的聚集。

具体地,中和处理单元还包括与自动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二过滤器6,第二过滤器6的进口端与第二级填料喷淋塔2的洗涤水出口连接,出口端与第二级填料喷淋塔2的喷淋水入口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过滤器6与第一过滤器5类似,都为全自动清洗过滤器,通过自动控制单元控制第二过滤器6进行定时或定压差反冲洗,解决了常规喷淋塔循环管路、液体分布器、喷嘴易堵塞的状况,进而保证了第二级填料喷淋塔2稳定的喷淋密度及液气比。其中,在第二过滤器6的进口端与第二级填料喷淋塔2的洗涤水出口之间设有第二循坏水泵10,且第二循坏水泵10与自动控制单元连接,通过自动控制单元对第二循坏水泵10进行最优运行控制,以提高臭气处理效率。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级填料喷淋塔2、第二加药装置及第二过滤器6均设置有与污水站连接的污水出口。具体地,在第二级填料喷淋塔2的污水出口处设有第二排水阀12,通过第二排水阀12将第二级填料喷淋塔2中的水排至污水站;进一步地,第二排水阀12与自动控制单元连接,通过自动控制单元控制第二排水阀12的开和关。中和处理中产生的污水定期排至污水站,进入污水泵站后级污水输配和处理系统进行后续处理。其中,第二过滤器6的污水出口与污水站间还设有与自动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二排污阀16,以便及时将第二过滤器6中的污水排出。

具体地,第二加药装置包括第二药箱4,第二药箱4通过第二加药泵8与第二级填料喷淋塔2连接;且第二加药泵8与自动控制单元连接。其中,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加药泵8将第二药箱4中氢氧化钠输送至第二级填料喷淋塔2中;根据pH传感器102中的检测结果,通过自动控制单元调节第二加药泵8的开与关,系统自动加药,使得第二级填料喷淋塔2保持一定的碱性环境,以提高经氧化后臭气的中 和效果,进而能保证臭气处理系统(除臭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该臭气处理系统还包括设于中和处理单元与排气筒18之间的风机17,风机17与自动控制单元连接。特别的,将风机17、第一循坏水泵9、第二循坏水泵10及其它过滤器及仪表等运行信号及故障信号传入污水泵站内的自动控制单元中,在监控画面显示,实现远程监控风机与水泵运行状况及仪表运行参数,记录设备运行时间、频次等数据;界面显示泵站ORP/pH值数据,将数据进行记录、存储,并可生成报表及趋势曲线,以便实时监视与按需查询。

特别的,在本实施例中,自动控制单元为包括PLC模块的控制系统,且其控制系统包括触摸显示屏,通过在显示屏上检测臭气处理系统及对喷淋塔、加药泵、排水阀、进水阀、排污阀、循环水泵、风机及过滤器等装置的运行控制;并可根据设定仪表数值自动加药、定时换水、定时或压差反冲洗,由此进行远程监控,大大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另外,本申请中的臭气处理系统采用密封收集系统全负压设计,以避免无组织泄漏,进而改善泵站周边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臭气处理系统,该臭气处理系统包括尾气收集单元、氧化处理单元、中和处理单元及自动控制单元,尾气收集单元与氧化处理单元的进气口连接,氧化处理单元的出气口与中和处理单元的进气口连接,中和处理单元的出气口与排气筒连接;氧化处理单元及中和处理单元分别与自动控制单元连接。通过自动控制单元控制氧化处理单元及中和处理单元根据臭气的浓度及强度自动加药,使得氧化处理单元及中和处理单元分别保持一定的氧化性和碱性环境,处理效果好,也能保证除臭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本申请中的臭气处理系统全智能化运行,能满足污水泵站无人值守需求,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有利于降低污水泵站的运行及管理成本,且通过自动控制单元,也便于操作人员进行实时监视及按需查询。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