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种曲和面粉混合提升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8729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一种种曲和面粉混合提升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曲料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种曲和面粉混合提升设备。



背景技术:

搅拌引起的主体对流扩散和涡流扩散,增加了不同液体间分子扩散的表面积减少了扩散距离,从而缩短了分子扩散的时间。若待混液体的粘度不高,可以在不长的搅拌时间内达到随机混合的状态;若粘度较高,则需较长的混合时间。

流动性好的颗粒状固体物主要是靠容器本身的回转,或靠装在容器内运动部件的作用,反复地翻动、掺和而得以混合,这类物料也可用气流产生对流或湍流以达到混合。固体颗粒的对流或湍流不易产生涡流,混合速度远低于液体的混合,混合程度一般也只能达到随机混合。因此,发明一种种曲和面粉混合提升设备,去解决上述缺陷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种曲和面粉混合提升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种曲和面粉混合提升设备,包括搅拌罐,所述搅拌罐与电机固定连接,所述电机通过大齿轮与小齿轮传动连接,所述小齿轮与转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与搅拌柱固定连接,所述搅拌柱设置在搅拌罐内,所述搅拌罐顶端设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所述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分别设置在转轴的两侧,所述搅拌罐的底部设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正下方设有粉料中转盒,所述粉料中转盒设有螺旋输料管,所述螺旋输料管的顶端设有输送电机,所述输送电机的下方设有卸料管,所述卸料管与螺旋输料管连通,所述螺旋输料管上设有支架。

优选的,所述搅拌柱至少设有3个,且搅拌柱通过焊接方式与转轴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螺旋输料管内设有螺旋叶片。

优选的,所述输送电机通过螺栓和螺母与螺旋输料管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粉料中转盒为开口大、底部小的盒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曲面粉混合提升设备,设置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可以提供两种粉料进入搅拌罐的通道,通过设置电机可以带动大齿轮转动,因而带动小齿轮和转轴转动,因此可以通过转轴上的搅拌柱对搅拌罐内的粉料进行搅拌混合,搅拌罐经过混合的粉料通过出料管输入到粉料中转盒,通过设置螺旋输料管,可以将粉料中转盒内的粉料提升到指定高度,再通过卸料管将粉料转移至存贮装置中,该实用新型提升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粉料混合充分、安装和使用方便,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转轴。

图中:1搅拌罐、2电机、3大齿轮、4小齿轮、5第一进料口、6第二进料口、7转轴、8出料管、9粉料中转盒、10螺旋输料管、11输送电机、12卸料管、13支架、14搅拌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种曲和面粉混合提升设备,包括搅拌罐1,所述搅拌罐1与电机2固定连接,所述电机2通过大齿轮3与小齿轮4传动连接,所述小齿轮4与转轴7固定连接,所述转轴7与搅拌柱14固定连接,所述搅拌柱14设置在搅拌罐1内,所述搅拌罐1顶端设有第一进料口5和第二进料口6,所述第一进料口5和第二进料口6分别设置在转轴7的两侧,所述搅拌罐1的底部设有出料管8,所述出料管8的正下方设有粉料中转盒9,所述粉料中转盒9设有螺旋输料管10,所述螺旋输料管10的顶端设有输送电机11,所述输送电机11的下方设有卸料管12,所述卸料管12与螺旋输料管10连通,所述螺旋输料管10上设有支架13,所述搅拌柱14至少设有3个,且搅拌柱14通过焊接方式与转轴7固定连接,所述螺旋输料管10内设有螺旋叶片,所述输送电机11通过螺栓和螺母与螺旋输料管10固定连接,所述粉料中转盒9为开口大、底部小的盒体。

工作原理:工作时,设置第一进料口5和第二进料口6可以提供两种粉料进入搅拌罐1的通道,通过设置电机2可以带动大齿轮3转动,因而带动小齿轮4和转轴7转动,因此可以通过转轴7上的搅拌柱14对搅拌罐1内的粉料进行搅拌混合,搅拌罐1经过混合的粉料通过出料管8输入到粉料中转盒9,通过设置螺旋输料管10,可以将粉料中转盒9内的粉料提升到指定高度,再通过卸料管12将粉料转移至存贮装置中,提升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粉料混合充分、安装和使用方便,值得推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