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2441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湿度调节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空气净化是指针对室内的各种环境问题提供杀菌消毒、降尘除霾、祛除有害装修残留以及异味等整体解决方案,提高改善生活、办公条件,增进身心健康。室内环境污染物和污染来源主要包括放射性气体、霉菌、颗粒物、装修残留、二手烟等。

主要有以下一些方式,光催化技术:日本科学家最先发现光照的TiO2单晶电极能分解水,20世纪90年代光催化技术投入使用。当空气和水经过光触媒材料是技术单元时,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大量的氢氧根离子OH-、过氧羟自由基HO2、过氧化离子O2-、氢过氧化物H2O2等,这些离子弥漫在空气中,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凝固病毒的蛋白质杀菌消毒,分解各种有机化合物和部分无机物,祛除有害气体和异味。已被实验证明的光催化杀菌机理有:细胞渗透作用、辅酶A的破坏、内毒素的降解、蛋白质和脂类的变性分解和细胞矿化等。

定量活性氧技术:活性氧是一项成熟技术,世界上使用活性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能迅速、彻底灭活细菌,合理使用时是国际公认的最环保、最彻底有效的净化方式之一。同时,其强氧化性使其能够与甲醛(HCHO)、苯(C6H6)等羰基(碳氧)、烃基(碳氢)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CO2、H2O、O2等[9],从而彻底消除上述有害装修残留物。需要强调的是,使用活性氧一定要控制浓度,当前市面上比较先进的净化器能够精确控制活性氧的产生频率进而控制活性氧浓度。

这些方式大多结构复杂、操作不方便,而且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空气净化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空气净化器,包括方形壳体,在该方形壳体的顶面和底面之间连接有方筒状的过滤板;在所述的方形壳体的顶部设置有吸风机,该吸风机的位置与方筒状的过滤板的筒口处对应;所述的方形壳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设置有进风口,所述的方形壳体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均设置有百叶窗。

所述的方形壳体的顶面内侧以及底面内侧均设置有过滤板的安装槽,所述的方形壳体的顶面可拆卸连接。

所述的方形壳体的底部设置有U型安装架,该U型安装架的一边与方形壳体的底部连接,另一边设置有螺栓孔。

所述的方形壳体的六个面均喷涂有防锈漆。

所述的防锈漆的厚度为0.03mm至0.06mm。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器,通过方形壳体、吸风机、过滤板、进风口以及百叶窗等的配合,能够方便地将空气进行净化处理,而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方形壳体,2—吸风机,3—进风口,4—百叶窗,5—过滤板,6—U型安装架,7—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器,包括方形壳体1,在该方形壳体1的顶面和底面之间连接有方筒状的过滤板5;在所述的方形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吸风机2,该吸风机2的位置与方筒状的过滤板5的筒口处对应;所述的方形壳体1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设置有进风口3,所述的方形壳体1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均设置有百叶窗4。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器,通过方形壳体1、吸风机2、过滤板5、进风口3以及百叶窗4等的配合,能够方便地将空气进行净化处理,而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使用时,开启吸风机2,产生负压,空气从进风口3和百叶窗4进入,然后经过过滤板5除去颗粒、细菌等物质,从吸风机2输出干净的空气,使用相当方便。

实施例2:

作为优选的,所述的方形壳体1的顶面内侧以及底面内侧均设置有过滤板5的安装槽,所述的方形壳体1的顶面可拆卸连接。设置安装槽可以方便过滤板5的安装和拆卸,当使用一段时间过后,过滤板5上会吸附很多杂质,此时可以打开顶面,取出过滤板5更换新的或者进行清洗,相当方便。

实施例3:

作为优选的,所述的方形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U型安装架6,该U型安装架6的一边与方形壳体1的底部连接,另一边设置有螺栓孔7。在使用时,可以方便地将U型安装架6通过螺栓安装在其他地方,进行固定,使用相当方便,而且U型安装架6的设置使得方形壳体1的底面与地面隔离,避免了受潮。

实施例4:

作为优选的,所述的方形壳体1的六个面均喷涂有防锈漆。喷涂防锈漆过后,可以防止生锈,延长了使用寿命。

实施例5:

作为优选的,所述的防锈漆的厚度为0.03mm至0.06mm。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