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地用于气体过滤的圆形过滤器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56033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圆形过滤器元件,其具体地用于气体过滤。



背景技术:

de102011011595a1描述了一种用于空气过滤的过滤器元件,其过滤器介质本体环状周向实施,且围绕未过滤的流体轴向地引入其内的内部流动腔室。流体从内部至外部径向流动通过其的过滤器介质本体具有纵向延伸的截面形状,其带有半圆形狭窄侧和向内凹入地取向的纵向侧。过滤器介质本体具有恒定的横截面形状,该形状在其轴向高度上方保持相同。

从de102013002057b4已知一种过滤器装置和具有椭圆形横截面形状的过滤器元件。过滤器装置具有带有入口接头和出口接头的接收壳体,其中,入口接头处于壳体盖上,且出口转接器处于基底壳体本体上。包形的次级元件被接收在椭圆形过滤器元件中,且被支撑在过滤器元件的内部框架部段上。

从de102014006850a1还已知一种非常类似的过滤器装置,其也具有带有对应壳体的椭圆形过滤器元件,以及额外地也在基底壳体和壳体盖之间的接触区中具有引导器件,具体地支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基本目的是使用简单的设计措施实施一种过滤器装置,其具有圆形过滤器元件,所述圆形过滤器元件具有内部流动腔室,且待过滤的流体通过该圆形过滤器元件从内部流动至外部,使得在长的操作时段上得到高过滤性能。

根据本发明用权利要求1的特征解决该问题。从属权利要求提供有用的改进。

创造性的过滤器装置包括圆形过滤器元件,具体地用于气体过滤,且优选地是用于内燃发动机的进气空气的空气过滤器。过滤器装置进一步优选地包括用于接收圆形过滤器元件的过滤器壳体。圆形过滤器元件具有过滤器介质本体,待过滤的流体可以相对于过滤器元件或过滤器装置的过滤器纵向轴线径向地流动通过其,且过滤器介质本体环绕内部流动腔室。圆形过滤器元件和/或过滤器壳体优选地具有纵向延伸的横截面形状。优选地在过滤器壳体中设置入口开口,以便引入未过滤的流体,且更优选地,在过滤器壳体中设置出口开口,以便在过滤器壳体的相对侧上移除已过滤流体。至少一个开口,即入口开口和/或出口开口更优选地布置在过滤器壳体的狭窄侧的区域中。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更优选地布置在相对的狭窄侧上,且也优选地关于过滤器壳体或过滤器元件的纵向轴线布置在过滤器壳体的相对轴向端上。至少一个开口,即入口开口和/或出口开口,更优选地布置成使得其与和过滤器壳体的狭窄侧相交的过滤器壳体的纵向中心平面形成45°角。以这种方式,优化流动是可能的,尤其当使用圆形过滤器元件时。

具有圆形过滤器元件的创造性过滤器装置优选地被用于气体过滤,比如用于过滤空气,尤其在机动车辆的内燃发动机的进气道中。过滤器元件具有环状闭合的过滤器介质本体,且未过滤的流体径向地流动通过其壁。过滤器介质本体围绕由过滤器介质本体的内壁界定的内部流动腔室,其中,内壁形成未过滤侧。待过滤的流体被轴向地引入内部流动腔室内,且相对于其纵向轴线径向流动通过过滤器介质的壁。过滤器介质本体的外部形成已过滤侧,已过滤的流体经由该已过滤侧从过滤器介质本体的壁离开。过滤器介质本体的轴向端面由端盘流动密闭地覆盖。一个端盘具有中央开口,其与内部流动腔室连通,以便轴向地引导流体流动;相比之下,相对的端盘被实施为闭合的且使内部流动腔室对外侧轴向地密封。

过滤器装置的过滤器壳体具有纵向延伸的、椭圆形或椭圆化的横截面。纵向延伸的横截面包括比如具有平行纵向侧和半圆形狭窄侧的横截面形状。待接收在过滤器壳体中的圆形过滤器元件还具有对应的横截面形状。

根据本发明,过滤器壳体包括基底过滤器壳体和能够被置放到基底过滤器壳体上的壳体盖,且用所述壳体盖,基底过滤器壳体中的、过滤器元件可以置放在其中的接收空间被闭合。基底过滤器壳体和壳体盖两者都具有纵向延伸的横截面。

用于引入未过滤的流体的入口开口和用于导引出已过滤流体的出口开口被添加至过滤器壳体。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设置在过滤器壳体的径向相对侧上,其中,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的流动纵向轴线(所述轴线表征通过每个开口的流动路径)至少近似径向地取向,且与过滤器壳体的纵向中心平面形成最大45°角。过滤器壳体的纵向中心平面是与过滤器壳体的两个相对狭窄侧相交的平面,且同时包括过滤器壳体和插入的过滤器元件的纵向轴线。纵向中心平面优选地相对于过滤器壳体的基本几何形状将过滤器壳体分成两个镜像对称的半部。

该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即,在过滤器装置中过滤的流体的流动仅经受相对很少的偏转,且因此通过过滤器几何形状的流动速度仅减少相对小的程度。这改善了过滤器装置的过滤性能。

根据另一有用的实施例,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两者都设置在接收过滤器元件的基底过滤器壳体中。然而,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设置在基底过滤器壳体的相对侧上。入口开口有利地被添加至壳体盖,当组装时,当壳体盖已经置放于基底过滤器壳体上时,该入口开口与基底过滤器壳体中的入口开口对齐。

基底过滤器壳体中的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的开口纵向轴线可以具有至少近似平行的开口纵向轴线,其中,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的开口纵向轴线之间也可能存在一角度,比如30°,其中,大于或小于30°的角度偏差也是可能的。然而,如前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两者的开口纵向轴线相对于过滤器壳体的纵向平面的角度偏差是最大45°,其中,更小的角度偏差,诸如比如最大30°的角度偏差也是可能的。此外,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两者的流动纵向轴线也可能设置在或至少近似在过滤器壳体的纵向中心平面中。在替代性实施例中,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的开口纵向轴线至少近似处于共同的平面中,但是该平面相对纵向中心平面成最大30°角或最大45°角。

根据另一有用的实施例,入口开口和/或出口开口的开口纵向轴线设置成至少近似处于垂直于过滤器纵向轴线的平面中。比如,入口开口侧向地设置在基底过滤器壳体的壁中,使得入口开口的开口纵向轴线垂直于过滤器纵向轴线,且因此处于垂直于过滤器纵向轴线取向的平面中。在入口开口的这种取向的情况下,可能有用的是使出口开口倾斜,相对垂直于过滤器纵向轴线的平面成一角度,其有利地是至少30°。出口开口具体地布置在接近基底过滤器壳体的底部的区域中,比如基底过滤器壳体的侧壁和底部之间的过渡区域中。

替代性地,可以使用一种实施例,其中,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两者中的任一者取向成使得其开口纵向轴线中的每一个至少近似处于垂直于过滤器纵向轴线的平面中,或者可以使用一种实施例,其具有成角度的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其开口纵向轴线至少近似处于垂直于过滤器纵向轴线的平面中。

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两者都可以设置在模塑与基底过滤器壳体上的壳体接头上。壳体接头相对于过滤器纵向轴线尤其径向地突伸超出基底过滤器壳体。

根据另一有利的实施例,布置在壳体盖的内部上的是优选地叶片形的导流肋,其支撑流体流动引入内部流动腔室,且在流体的过滤期间促进过滤器元件上的均匀颗粒负载,尤其是即使在非对称流动或者非平行流动中。优选地从外侧径向地朝向过滤器介质本体导引未过滤的液体,且然后在壳体盖的内部上撞击导流肋,导流肋影响撞击它的流体流动,比如导引流体流动分成两部分和/或轴向地朝向过滤器介质本体中的内部流动腔室。

可以使用导流肋的各种实施例。导流肋或者实施为笔直的且在一个平面中,或根据替代性实施例,实施为弯曲的。在笔直的实施例中,导流肋可以沿过滤器元件的轴向方向延伸,使得导流肋的壁侧平行于过滤器元件的纵向轴线延伸。

导流肋可以突伸到被添加至圆形过滤器元件的端盘的流动开口内,且经由该流动开口,未过滤的流体被引入过滤器介质本体中的内部流动腔室内。

根据另一有用的实施例,当安装时,过滤器元件略微轴向地突伸超出基底过滤器壳体的端面,使得从基底过滤器壳体移除过滤器元件,比如出于维护目的,得到促进。带有密封元件的密封支撑件被设置在距过滤器元件的突伸端面小轴向距离处,且确保过滤器元件的外部设置的部段和接收在基底过滤器壳体中的过滤器元件的内部设置的部段之间的流动密闭分离。

有用地是,处于过滤器元件上且设有中央开口的端盘被实施为在其径向内部圆化,使得未过滤的空气更容易流入过滤器介质本体的内部。圆化的半径有利地在端盘的径向内部上大于在径向外部上。径向内部上的半径可以实施为足够大,使得半径在端面上的开端仍然设置在过滤器介质本体的轮廓内。

过滤器介质本体的内壁和外壁优选地彼此同心地延伸,使得过滤器介质本体具有恒定的径向厚度。

根据另一有用的实施例,圆形过滤器元件具有轴向渐缩的横截面形状,使得圆形过滤器元件的外圆周在第一端盘的区域中相比于圆形过滤器元件的外圆周在相对的第二端盘的区域中大小不同。而且,在该实施例中,两个端盘都可以具有圆形横截面形状,使得圆形过滤器元件和过滤器介质本体实施为锥形。此外,在端盘中的每一个的区域中,也可能提供椭圆形或椭圆化的横截面形状。

当圆形过滤器元件具有渐缩的横截面形状时,处于具有更小的外圆周的端面上的端盘可以实施为闭合,且可以轴向地封闭在内部设置的流动腔室,而处于更大的外圆周上的相对端盘具有用于将流体引入内部流动腔室的流动开口。

此外,如下实施例是可能的,其中,处于具有更大的外圆周的端面上的端盘被实施为闭合的且轴向地封闭在内部设置的流动腔室,且处于更小的外圆周上的相对的端盘具有用于将流体引入内部流动腔室的流动开口。

在过滤器介质本体的外壁上,圆形过滤器元件具有支撑网,其具体地以尺寸稳定的方式实施。支撑网比如被实施为热塑性塑料注塑成型的零件。由于流动从内部向外径向通过过滤器介质本体,所以过滤器介质本体的壁经受指向径向向外方向的压力,从而引起壁倾向于向外凸出。过滤器介质本体的外壁上的支撑网防止壁径向向外变形,且因此在过滤期间帮助过滤器介质本体维持其形状,使得变形被防止。因此,过滤器介质本体在长的操作时段中保持其原始的几何形状,且在流体的过滤期间保留流动行为。此外,由支撑网支撑过滤器介质本体的外部,使得过滤器介质本体经受更低的负载,且减少损伤过滤器介质本体的风险。有利地,支撑网的至少一个端面和可能地两个端面被嵌入端盘中。端盘优选地包括比处于接收密封元件的过滤器元件上的密封支撑件和支撑网更柔软的材料。

过滤器介质本体优选地被实施为具有多个过滤器褶的打褶过滤器。过滤器褶优选地径向或近似径向地延伸,且因此沿流动的方向延伸并且同时在过滤器介质本体的两个端面之间轴向地延伸。打褶过滤器被实施为环状闭合。

具体地,实施为圆形过滤器的恰好一个过滤器介质本体布置在过滤器元件中。

根据另一有利的实施例,模塑本体突伸到过滤器介质本体的端面内,且为过滤器介质本体提供额外的稳定,且在作为打褶过滤器的实施例中,将过滤器褶保持在期望位置中。在具有渐缩的横截表面面积的实施例中,模塑本体优选地设置在具有减少的横截表面面积的端面上。模塑本体可以与过滤器介质本体上的支撑网一体地实施,使得作用在带有模塑本体的过滤器元件的端面上的支撑力经由模塑本体被导引至支撑网上,且端盘由支撑力减压(relieve)。

模塑本体的外轮廓有利地对应于过滤器介质本体的在其端面上的外轮廓和/或内轮廓,其中在所述端面内模塑本体突伸到过滤器介质本体内。可能有用的是将模塑本体(至少成部段地)连接至邻近的端盘,比如以在模塑本体上实施突伸到端盘内的圆顶。模塑本体的一个或多个部段突伸到其内的端盘优选地实施为闭合的,且以流动密闭的方式封闭过滤器介质本体中的内部。模塑本体可以可能地以楔形朝向其自由端面渐缩,这简化和促进过滤器元件制造过程。模塑本体尤其实施为纵向延伸的本体,且在支撑网的相对侧之间延伸。

根据一个有利的实施例,圆形过滤器元件具有密封元件,具体地周向密封环,其布置在与端盘分离地实施的密封支撑件上,且邻近未过滤的空气侧端盘,未过滤的流体经由未过滤的空气侧端盘被引入内部流动腔室。密封元件设置成与最接近的邻近端盘轴向和径向地间隔分开。使用密封元件将未过滤侧与已过滤侧流动密闭地分离。由于密封支撑件与端盘分离地实施,所以端盘不经受保持力和密封力,该保持力和密封力在安装圆形过滤器元件时经由密封元件和密封支撑件被吸收。端盘因此保持不受保持力和密封力的影响。由于从密封元件和有利地也从密封支撑件至邻近的端盘的轴向和径向距离,密封支撑件和密封元件也与过滤器介质本体的已过滤的或外部间隔分开,使得流体能够从密封支撑件和从密封元件经由过滤器介质本体的已过滤侧不受阻碍地离开。密封支撑件被实施为流体密闭的,且有利地以流体密闭的方式将最接近的邻近端盘连接至密封元件。

密封支撑件与最接近的邻近端盘的端面轴向地间隔分开。轴向间距相对于过滤器元件的整个轴向高度是例如最大是轴向高度的30%,优选地最大是轴向高度的20%,或者最大是轴向高度的10%。

根据优选实施例,密封支撑件布置在支撑网上。支撑网和密封支撑件可以尤其被一体地实施,优选地作为塑料部件。密封、保持和支撑力对应地经由密封支撑件和支撑网被吸收,而过滤器介质本体就这些力而言被减轻。

根据另一有利的实施例,密封支撑件被实施为周向支撑壁,其与过滤器介质本体的向外设置的外套表面间隔分开地延伸。支撑壁尤其平行于过滤器介质本体的向外设置的外套表面延伸。密封元件有利地置放于支撑壁中的接收凹槽内,其中,接收凹槽优选地设置在支撑壁的端面上或者邻近支撑壁的端面。密封元件在支撑壁上的位置设置在支撑壁的背离最接近的端盘的端面处。

当安装时,密封支撑件被有利地支撑在壳体部件上,比如在容纳过滤器元件且壳体盖可以置放于其上的基底过滤器壳体中的内部肩部上。

节块可能模塑于端面上,尤其于密封支撑件的顶部上,且有利地与端面轴向地间隔分开。这些节块补偿容差,且可以补偿密封支撑件的部分的与用于置放壳体盖和/或置放到基底过滤器壳体中的肩部上的平面表面的偏差。节块被实施为例如杆形,且平行于密封支撑件的侧壁设置;棒形节块例如径向延伸。当安装时,节块压入壳体部件的材料内,和/或节块具体地是弹性的或塑性的且变形,由此补偿容差中的偏差。优选地针对节块选择比用于壳体部件(尤其壳体盖)的更柔软的材料,使得变形基本上或完全在节块中发生。

根据另一有用的实施例,更小的端盘具有径向悬伸的支撑凸轮。这些支撑凸轮有利地相比于相对端盘或相对密封件的内部或外部轮廓不径向突伸得更远。然而,可以提供轻微的重叠,以便具体地得到强烈的张紧。密封支撑件和/或密封元件的内部轮廓有利地基本上沿更大的端盘的外圆周径向地延伸。

如果过滤器介质本体的横截面形状是椭圆形或被椭圆化,则支撑凸轮优选地布置在纵向侧上,且具体地在端盘上,优选地在更小的端盘上,且具体地与端盘一体地实施且模塑于其。然而,也可能在端盘上额外地布置一个或多个凸轮。凸轮径向突伸超出端盘,且当安装时,支撑接收过滤器壳体上的圆形过滤器元件。

附图说明

可以在其他权利要求、附图描述和附图中找到额外的优势和有用的实施例。附图如下。

图1是用于气体过滤的过滤器装置的分解描绘,其具有基底过滤器壳体、过滤器元件和壳体盖;

图2是过滤器装置在组装时的立视透视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的过滤器元件的立视透视图;

图4是从下方观察的过滤器元件的立视透视图;

图5是壳体盖的内部视图,其在壳体盖的内侧上具有导流肋;

图6是在壳体盖的区域中通过过滤器装置的截面的立视透视图;

图7描绘通过过滤器装置的另一截面;以及,

图8是具有插入的过滤器元件的基底过滤器壳体的俯视图,其中,入口接头和出口接头模塑于基底过滤器壳体。

在附图中,同样的部件被指定同样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图6和图7图示一种过滤器装置1,其优选地用于气体过滤,尤其用于内燃发动机的进气道中的空气过滤。过滤器装置1包括过滤器壳体2,其包括基底过滤器壳体3和壳体盖4,且包括可以被插入基底过滤器壳体3内的过滤器元件5。壳体盖4闭合基底过滤器壳体中用于接收过滤器元件5的接收空间。

如图1、图3和图4中可见的,过滤器元件5配备有过滤器介质本体6,未过滤的流体的过滤在过滤器介质本体6处发生。过滤器元件5实施为圆形过滤器元件,过滤器介质本体6对应地实施为圆形元件,其围绕未过滤的流体被引入其内的内部流动腔室7。流体相对于过滤器元件5和过滤器装置1(图1)的过滤器纵向轴线8被轴向地引入流动腔室7内。然后,流体从内侧向外径向流动通过过滤器介质本体6的壁。因此,过滤器介质本体6的内壁形成未过滤侧,且外壁形成已过滤侧。

过滤器元件5和过滤器介质本体6具有高度椭圆化形状,且带有两个平行的纵向侧和两个半圆形狭窄侧。过滤器元件5也具有锥形基本形状,其中,过滤器元件5的轴向相对的端面被实施为有不同大小和具有不同大小的外圆周。过滤器介质本体6的轴向端面中的每一个均被端盘9、10流动密闭地覆盖,其中,在过滤器元件5的更大的端面上的端盘9被实施为打开且具有流动开口11,未过滤的流体能够经由该流动开口11流入内部流动腔室7。相比之下,如图4中可见的,相对的端盘10被实施为闭合的,使得内部流动腔室7也在该侧上闭合。

模塑于实施为闭合的端盘10的是凸轮12,其径向向外延伸,且定位在纵向侧上邻近狭窄侧。与端盘10一体地实施的凸轮12在组装时将过滤器元件5支撑在基底过滤器壳体3上。凸轮12相比于相对的、更大的端盘9并不径向向前突伸得更远。

尤其由塑料制成且与端盘9和10分离地实施的支撑网13被设置在过滤器介质本体6的外壁上。支撑网13在过滤器介质本体的外壁上径向支撑过滤器介质本体。由于流动从内部向外径向通过过滤器介质本体6,所以向外的压力发生在过滤器介质本体中且由支撑网13吸收。这确保流动通过过滤器介质本体6的流体的压力不使过滤器介质本体6变形。

支撑密封元件15的密封支撑件14邻近端盘9设置,用于引入未过滤的流体的流动开口11被添加到端盘9上。密封支撑件14被实施为周向支撑壁,其位于垂直于纵向轴线8的平面中且优选地与支撑网13一体地实施。密封支撑件14布置成与设置在其上的端盘9略微轴向间隔分开,且处于距其下的端盘10显著更大的轴向距离处。相比于过滤器介质本体6的外壁,密封支撑件14的外圆周具有更大的径向范围。

密封元件15被实施为密封环,其优选地被插入支撑壁14的在背离邻近的端盘9的一侧上的端面中的接收凹槽内。密封元件15背离最接近的端盘9,且面向相对的端盘10,且在组装时,设置在接收基底过滤器壳体3的内壁上的周向肩部16(图1)上。肩部16设置成与基底过滤器壳体3的上边缘轴向地间隔分开。

以下涉及壳体盖4,其在其内部具有叶片形的导流肋17(图5、图6、图7)。导流肋17具体地被实施为笔直的且位于平面中,并且在组装时,轴向地延伸到过滤器元件5中的内部流动腔室7内,如图6和图7中可见的那样。导流肋17与壳体盖4一体地实施。

未过滤的流体可以通过其径向地流动到过滤器装置内的侧向入口开口19被添加至壳体盖4。壳体盖4中的入口开口19对应于被添加至基底过滤器壳体3的另一入口开口20。在安置壳体盖4时,入口开口19和20彼此重迭,使得形成用于未过滤的流体的连续的流动路径。导流肋17的端面18面对壳体盖4中的入口开口19。导流肋17尤其设置成在壳体盖4的内部上居中,使得径向接近的未过滤的流体由叶片形的导流肋17分开,且额外地,经受朝向过滤器介质本体6中的内部流动腔室7的改善的进一步的轴向流动。

如图1、图2和图7中可见的,用于移除已过滤流体的径向出口开口21设置在基底过滤器壳体3上。一方面,入口开口19和20的流动纵向轴线以及另一方面,出口开口21的流动纵向轴线至少几乎平行地延伸。导流元件17的平面可以同样地至少近似平行于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的流动纵向轴线延伸,即使也可能具有具有导流元件17至开口19、20和21两者的非平行布置的实施例和具有入口开口19和20与出口开口21之间的非平行布置的实施例。

如从图7可见的,具体地与支撑网13一体地实施的模塑本体22设置在过滤器元件5的底部区域中,邻近下端盘10。模塑本体22轴向地突伸入过滤器介质本体6中的内部流动腔室7内,且稳定被实施为打褶过滤器的过滤器介质本体6。模塑本体22以楔形渐缩至其开口端面,且在中心区域中具有突伸到下端盘10内的凹入圆顶23。模塑本体22的径向外部部段也突伸到端盘10内,使得模塑本体22和下端盘10之间获得牢固连接。模塑本体22被实施为至少基本上笔直,且沿过滤器介质本体6的纵向方向延伸。模塑本体22的径向外部部段连接到支撑网13,使得支撑力和保持力由模塑本体22吸收,且下端盘10被减压。

如结合图4在图7中可见的,环形支撑部分24在轴向背离内部流动腔室7的一侧上模塑于下端盘10上,且可以被用于将过滤器元件5置放于支撑圆顶25的壳体侧上。支撑圆顶25设置在基底过滤器壳体3的底部上。环形支撑部分24具有纵向延伸的横截面形状。

如还在图7中可见的,入口开口19和20定位成使得上端盘9的端面和入口开口19与20在同一高度处形成连续轮廓。入口开口19和20的下内部设置在与位于其上的端盘9的外端面的轴向的相同高度处。这确保未过滤的流体能够不受阻碍地流入。

如结合图3在图7中可见的,在其面向中央开口的径向内侧处,上端盘9设有倒圆26,其促进未过滤的流体的入流进入内部流动腔室7。相比于在端盘9的径向外部上,倒圆26的半径有利地在端盘9的径向内部上更大。

图8描绘了基底过滤器壳体3的俯视图,其具有插入的过滤器元件5,但没有壳体盖。类似于过滤器元件5,基底过滤器壳体3具有带有半圆形狭窄侧和笔直的纵向侧的纵向延伸的横截面形状。基底过滤器壳体3跨其轴向高度具有恒定的横截面形状。带有邻近侧壁和底部的基底过滤器壳体3的基本几何形状被实施为关于纵向中心平面50镜像对称,该纵向中心平面50延伸通过基底过滤器壳体3的中心且在中心与半圆形狭窄侧相交。

壳体接头51和52在基底过滤器壳体3上沿直径的相对侧处模塑于狭窄侧上。壳体接头51形成用于引入未过滤的流体的入口接头,且壳体接头52形成出口接头,已过滤流体经由该出口接头被移除。因此,入口开口20被设置在入口接头的开口端面处,且出口开口21被设置在出口接头52的开口端面处。接头51和52中的每一个均被实施为笔直的,接头纵向轴线53和54也在入口开口20和出口开口21的高度处形成开口纵向轴线,其限定流体流动的方向。入口开口20的开口纵向轴线53和出口开口21的开口纵向轴线54两者相对纵向中心平面50成小于30°的角度。开口纵向轴线53和54彼此平行地延伸。

此外,可以使用入口接头51和出口接头52两者相对于垂直于过滤器纵向轴线的平面的各种取向。在有利的实施例中,接头51和52的开口纵向轴线53和54平行于垂直于过滤器纵向轴线取向的平面延伸。然而,其他角度偏差也是可能的,或者仅对于一个接头51、52或者对于接头51、52两者,因为比如,出口接头52向下取向,相对于垂直于过滤器纵向轴线的平面成优选30°的最大角度,且因此背离基底过滤器壳体3的开口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