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Z型喷头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7630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一种Z型喷头连接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灌溉连接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Z型喷头连接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喷灌产品一般有2喷头、4喷头、5喷头等,大多是固定式的,喷头不可拆卸,并且喷头与喷头之间的距离很短,喷灌覆盖范围有限也不够均匀,如果要使喷灌均匀地覆盖较大范围,就需要安装更多的喷头,单位时间的用水(药、肥)量也随着增加,安装、使用以及维护成本也将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Z型喷头连接件,解决了喷头不可拆卸及喷头与喷头之间的距离很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Z型喷头连接件,包括连接管本体,所述连接管本体上一体化的设置有两个喷头接口和一个按压式承口,两个所述喷头接口和连接管本体组成Z型结构连接件,所述喷头接口、按压式承口与连接管本体为贯通结构,所述喷头接口的头部外径小于喷头接口尾部外径0.1~0.2mm,所述按压式承口开口内径大于按压式承口底部内径0.1~0.2mm。

优选地,所述喷头接口外部设置有限位体。

优选地,还包括卡扣连接件,所述卡扣连接件设置有与所述按压式承口相匹配的按压式插口,所述按压式插口的头部外径小于按压式插口的尾部外径0.1~0.2mm,所述卡扣连接件与所述按压式插口之间设有用于连接管件的倒刺,所述倒刺和所述按压式插口为贯通结构。

优选地,所述喷头接口与所述连接管本体连接处设有角度调节装置。

优选地,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空心外半球、空心内半球和密封圈,所述空心内半球与所述喷头接口连接,所述空心外半球与所述连接管本体连接,所述空心内半球位于所述空心外半球内,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空心内半球和所述空心外半球之间。

优选地,所述空心内半球外表面远离喷头接口一端和所述空心外半球内表面远离按压式承口一端分别设有所述密封圈的凹槽。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Z型喷头连接件,加大了喷头与喷头之间的距离,大大节约了安装、使用和维护的成本,并且能够达到更好的喷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3中卡扣连接件5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3组合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4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连接管本体,2为喷头接口,3为按压式承口,4为限位体,5为卡扣连接件,6为按压式插口,7为倒刺,8为角度调节装置,81为空心外半球,82为空心内半球,83为密封圈,831为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一种Z型喷头连接件,包括连接管本体1,所述连接管本体1上一体化的设置有两个喷头接口2和一个按压式承口3,两个所述喷头接口2和连接管本体1组成Z型结构连接件,所述喷头接口2、按压式承口3与连接管本体1为贯通结构。加大了喷头与喷头之间的距离,能够在不增加喷头数量的前提下使喷灌覆盖范围更大,减少了喷头与喷头之间喷射范围的重叠,从而使水、肥、药更加均匀的喷洒在作物的叶片上。所述按压式承口3只需对准接口用手按紧即可,不需要进行旋紧或是用扳手拧紧,节省安装步骤及时间。所述喷头接口2的头部外径小于喷头接口2的尾部(即与连接管本体1连接处)外径0.1~0.2mm,所述按压式承口3开口内径大于按压式承口3底部(即与连接管本体1连接处)内径0.1~0.2mm,能够增强安装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按压式插口6外部设置有限位体4。

优选地,还包括卡扣连接件5,所述卡扣连接件5设置有与所述按压式承口3相匹配的按压式插口6,所述按压式插口6的头部(即与连接管本体1连接处)外径小于按压式插口6的尾部外径0.1~0.2mm,所述卡扣连接件5与所述按压式插口6之间设有用于连接所述连接管本体1的倒刺7,所述倒刺7和所述按压式插口6为贯通结构。所述卡扣连接件5将整个所述连接管本体1整体固定横杆或者立杆,且都采用插接的方式来进行安装,使用非常方便。

优选地,所述喷头接口2与所述连接管本体1连接处设有角度调节装置8。

优选地,所述角度调节装置8包括空心外半球81、空心内半球82和密封圈83,所述空心内半球82与所述喷头接口2连接,所述空心外半球81与所述连接管本体1连接,所述空心内半球82位于所述空心外半球81内,所述密封圈83位于所述空心内半球82和所述空心外半球81之间。

优选地,所述空心内半球82外表面远离喷头接口2一端和所述空心外半球81内表面远离按压式承口3一端分别设有所述密封圈83的凹槽831。

具体实施例1

参照图1,一种Z型喷头连接件,包括连接管本体1,所述连接管本体1上一体化的设置有两个喷头接口2和一个按压式承口3,两个所述喷头接口2和连接管本体1组成Z型结构连接件,所述喷头接口2、按压式承口3与连接管本体1为贯通结构。加大了喷头与喷头之间的距离,能够在不增加喷头数量的前提下使喷灌覆盖范围更大,减少了喷头与喷头之间喷射范围的重叠,从而使水、肥、药更加均匀的喷洒在作物的叶片上。所述喷头接口2的头部外径小于喷头接口2的尾部(即与连接管本体1连接处)外径0.1~0.2mm,所述按压式承口3开口内径大于按压式承口3底部(即与连接管本体1连接处)内径0.1~0.2mm。由于所使用的喷头是可拆卸的,维护起来十分方便,只需要把损坏的喷头更换掉即可,从而大大节约了安装、使用和维护成本,并且能够达到更好的喷灌效果。

具体实施例2

参照图2,一种Z型喷头连接件,包括连接管本体1,所述连接管本体1上一体化的设置有两个喷头接口2和一个按压式承口3,两个所述喷头接口2和连接管本体1组成Z型结构连接件,所述喷头接口2、按压式承口3与连接管本体1为贯通结构,加大了喷头与喷头之间的距离,能够在不增加喷头数量的前提下使喷灌覆盖范围更大,减少了喷头与喷头之间喷射范围的重叠,从而使水、肥、药更加均匀的喷洒在作物的叶片上。所述连接管本体1为PVC塑料连接管本体,PVC塑料连接管本体能够防止连接管本体1爆裂。所述按压式插口6只需对准接口用手按紧即可,不需要进行旋紧或是用扳手拧紧,节省安装步骤及时间。所述喷头接口2的头部外径小于喷头接口2尾部(即与连接管本体1连接处)外径0.1~0.2mm,所述按压式承口3开口内径大于按压式承口3底部(即与连接管本体1连接处)内径0.1~0.2mm,所述喷头接口2外部设置有限位体4,能够增强安装的稳定性。由于所使用的喷头是可拆卸的,维护起来十分方便,只需要把损坏的喷头更换掉即可,从而大大节约了安装、使用和维护成本并,且能够达到更好的喷灌效果。

具体实施例3

参照图3和图4,一种Z型喷头连接件,包括连接管本体1,所述连接管本体1上一体化的设置有两个喷头接口2和一个按压式承口3,两个所述喷头接口2和连接管本体1组成Z型结构连接件,所述喷头接口2、按压式承口3与连接管本体1为贯通结构,加大了喷头与喷头之间的距离,能够在不增加喷头数量的前提下使喷灌覆盖范围更大,减少了喷头与喷头之间喷射范围的重叠,从而使水、肥、药更加均匀的喷洒在作物的叶片上。所述连接管本体1为PVC塑料连接管本体,PVC塑料连接管本体能够防止连接管本体1爆裂。所述按压式承口3只需对准接口用手按紧即可,不需要进行旋紧或是用扳手拧紧,节省安装步骤及时间。所述喷头接口2的头部外径小于喷头接口2的尾部(即与连接管本体1连接处)外径0.1~0.2mm,所述按压式承口3开口内径大于按压式承口3底部(即与连接管本体1连接处)内径0.1~0.2mm,所述喷头接口2外部设置有限位体4,能够增强安装的稳定性。由于所使用的喷头是可拆卸的,维护起来十分方便,只需要把损坏的喷头更换掉即可,从而大大节约了安装、使用和维护成本并,且能够达到更好的喷灌效果。还包括卡扣连接件5,所述卡扣连接件5设置有与所述按压式承口3相匹配的按压式插口6,所述按压式插口6的头部(即与连接管本体1连接处)外径小于按压式插口6的尾部外径0.15mm,所述卡扣连接件5与所述按压式插口6之间设有用于连接所述连接管本体1的倒刺7,所述倒刺7和所述按压式插口6为贯通结构。所述卡扣连接件5将整个所述连接管本体1整体固定横杆或者立杆,且都采用插接的方式来进行安装,使用非常方便。

具体实施例4

参照图5,与具体实施例3,所述喷头接口2与所述连接管本体1连接处设有角度调节装置8。所述角度调节装置8包括空心外半球81、空心内半球82和密封圈83,所述空心内半球82与所述喷头接口2连接,所述空心外半球81与所述连接管本体1连接,所述空心内半球82位于所述空心外半球81内,所述密封圈83位于所述空心内半球82和所述空心外半球81之间。所述空心内半球82外表面远离喷头接口2一端和所述空心外半球81内表面远离按压式承口3一端分别设有所述密封圈83的凹槽831。保证密封圈83位置,交叉式布置的凹槽831提高角度调节装置的密封性,两个密封圈83又同时保证内受力平衡,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直接将空心内半球82直接按压入空心外半球81中即可完成安装,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密封性好,使用寿命长,在使用过程中喷头接口2可相对连接管本体1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旋转,只需用手拨动喷头接口2即可改变喷灌范围进一步的,不需要重新改变管道,极为方便。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Z型喷头连接件,通过喷头接口2和连接管本体1组成Z型结构连接件,加大了喷头与喷头之间的距离;通过按压式承口3和按压式插口6,大大节约了安装、使用和维护的成本,并且能够达到更好的喷灌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