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泄压尾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74100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废气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泄压尾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按照相关设计规范及安全管理需要,压力容器都配备安全泄压阀。在甲烷氯化物的生产运行中,安全泄压排放的尾气含有酸性气体。对于这部分尾气,有的生产单位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既对安全不利,也会造成大气环境污染;也有的生产单位专门配备收纳尾气的储存装置,但投资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投资小、安全性好、不污染环境的泄压尾气处理装置。

其技术方案是:包括与安全泄压阀相连的短节,还包括缓冲罐、吸收罐、周转罐、 循环泵、第一气管线、第二气管线、第一水管线、第二水管线、第三水管线、保护罩、支撑腿、喷嘴、阀门;所述缓冲罐的侧壁下部设有与短节相连的第一进气口、上部设有第一出气口;所述吸收罐为封顶的圆筒形,其侧壁上部设有第二进气口、侧壁下部设有第二出气口、侧壁下部的外面焊有支撑腿、侧壁近底端的内面设有内螺纹;所述吸收罐的罐底为圆帽形,包括帽底和帽缘,帽底的中部设有穿管孔、边部设有第一出水口,帽缘设有与吸收罐侧壁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周转罐为敞口罐,其侧壁上部设有进水口、下部设有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气管线的一端连接第一出气口、另一端连接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气管线的一端连接第二出气口、另一端开口向上并设保护罩,保护罩包括拱形盖及其连接的支撑筋,拱形盖设在管口的上方,支撑筋的下端焊接在近管口的管壁上;所述第一水管线向上穿过所述穿管孔并与穿管孔之间进行焊接,其上端连接喷嘴、下端连接循环泵的出水端;在垂向方位上,喷嘴的下端高于第二出水口;所述阀门通过第二水管线分别与循环泵的进水端、第二出气口连接;所述第三水管线的一端与第一出水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优化为:

所述吸收罐的罐底在第一出水口附近为凹面。

所述第一出水口的内径和第三水管线的内径均大于第一水管线的内径。

所述循环泵为耐酸泵。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操作简便,尾气经过缓冲和吸收过程,实现清洁排放,同时还能实现酸性物质的回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安全效益和环保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布局纵剖面示意图;

图中:1-缓冲罐,2-第一出气口,3-第一气管线,4-第二进气口,5-吸收罐,6-保护罩,6.1-拱形盖,6.2-支撑筋,7-喷嘴,8-第二出气口,9-第二气管线,10-第一出水口,11-第三水管线,12-进水口,13-周转罐,14-第二出水口,15-阀门,16-第二水管线,17-循环泵,18-罐底,19-第一水管线,20-支撑腿,21-第一进气口,22-短节,23-安全泄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一种泄压尾气处理装置,包括与安全泄压阀23相连的短节22,还包括缓冲罐1、吸收罐5、周转罐13、 循环泵17、第一气管线3、第二气管线9、第一水管线19、第二水管线16、第三水管线11、保护罩6、支撑腿20、喷嘴7、阀门15。缓冲罐1的侧壁下部设有与短节22相连的第一进气口21、上部设有第一出气口10。设置缓冲罐1的目的是让高压的尾气因膨胀而减压,避免当高压的尾气直接进入吸收罐时因流速过快而出现吸收不完全的问题。吸收罐5为封顶的圆筒形,其侧壁上部设有第二进气口4、侧壁下部设有第二出气口8、侧壁下部的外面焊有支撑腿20、侧壁近底端的内面设有内螺纹。吸收罐5的罐底为圆帽形,包括帽底和帽缘,帽底的中部设有穿管孔、边部设有第一出水口10,帽缘设有与吸收罐5侧壁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为便于水分汇聚和外排,吸收罐5的罐底在第一出水口10附近为凹面。周转罐13为敞口罐,其侧壁上部设有进水口12、下部设有第二出水口14。第一气管线3的一端连接第一出气口10、另一端连接第二进气口4。第二气管线9的一端连接第二出气口8、另一端开口向上并设保护罩6;保护罩6包括拱形盖6.1及其连接的支撑筋6.2;拱形盖6.1设在管口的上方;支撑筋6.2的下端焊接在近管口的管壁上。保护罩6的设置主要是防止下雨导致排气不畅。第一水管线19向上穿过穿管孔并与穿管孔之间进行焊接,其上端连接喷嘴7、下端连接循环泵17的出水端。在垂向方位上,喷嘴7的下端高于第二出气口8,以保证排出的气体都是经过水分充分吸收后的剩余气体。阀门15通过第二水管线16分别与循环泵17的进水端、第二出水口14连接。第三水管线11的一端与第一出水口10连接、另一端与进水口12连接。为确保周转罐13底部水分及时流出,以便喷嘴7正常喷雾和第二出气口8顺利排气,第一出水口10的内径和第三水管线11的内径均大于第一水管线19的内径。由于循环水为酸性,循环泵17采用耐酸泵,以有利于安全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工作原理如下:经过安全泄压阀23泄出的酸性尾气首先由第一进气口21进入缓冲罐1,然后通过第一气管线3进入吸收罐5;同时开动循环泵17,让周转罐13里的清水及时到达喷嘴7。喷嘴7喷出的水雾由下而上,形成“喷泉”;气体由上而下的流动,其中的酸性物质被水雾逐渐吸收。净化后的气体由第二出气口8通过第二气管线9排入大气中。周转罐13里的清水会逐渐变酸,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可以回收利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