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挡料的滚筒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06456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挡料的滚筒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涂装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挡料的滚筒刷。



背景技术:

滚筒刷在建筑装潢中应用广泛,其具有一次涂刷面积大、操作简单等优点。但经长期实践,其弊端也逐一显现,主要表现在:1、滚筒抬举后,粘附其上的涂料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滴落,污染施工人员衣物和工区环境,如涂料沾染施工人员身体还会涉及健康问题;2、涂刷过程中,施工人员施力大小不易控制,压力过大时,涂料易挤出滴落,污染工区,压力过小又影响涂刷效果;3、滚涂作业时,滚筒旋转产生离心力,粘附的涂料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四处飞溅;4、滴溅的涂料不可回收,浪费材料,增加了成本支出。由上可看出,避免墙面滚涂作业时滴溅的涂料污染工区环境,保护施工人员健康,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浪费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现有的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公开了防滴溅滚筒刷的专利,其专利申请号为201620860730.3,专利申请日为2016.08.10,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 205857634 U,专利授权公告日为2017.01.04,其结构包括:手柄及与其连接的弯杆,所述弯杆顶端设置有平衡杆,所述平衡杆设置有滚筒,所述平衡杆下方设置有与之平行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与弯杆由转轴连接;所述支撑杆通过若干连接件连接有托板。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托板经转轴连接在弯杆上,当粉刷人员使用滚筒刷时,当滚筒刷与待刷面的夹角不同时,滚筒刷上低落的涂料也不相同,又由于托板不随着滚筒刷的角度变化而变化,因此该滚筒刷的防滴溅效果欠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滴溅效果更优的自动挡料的滚筒刷。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挡料的滚筒刷,包括Y型支撑杆,所述Y型支撑杆两耳杆之间铰接有滚筒刷头,Y型支撑杆的立杆自由端连接有手柄,位于滚筒刷头下方的两耳杆之间铰接有用于收集涂料的自动挡料板,所述的自动挡料板呈半圆筒状。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首先操作人员手握手柄沾取涂料,然后使滚筒刷头与待刷物接触,自动挡料板由于自身重力原因,随着滚筒刷头粉刷角度的变化,自动挡料板也随时调整收集涂料的角度,从而避免涂料滴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由于自动挡料板的存在,自动挡料板可以依靠自身的重力,随时调节收集滚筒刷头滴落下来的涂料,从而改善了收集滴落涂料的效果。

为了确保自动挡料板随着粉刷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所述的自动挡料板包括相间隔的内弧形板与外弧形板,所述内弧形板与外弧形板端头经端面板连接形成空腔,所述自动挡料板上开设有接通空腔的填充口,所述空腔内填充有流体物质,所述的流体物质包括砂砾、液体等。

为了便于携带,减少携带过程中滚筒刷占用的空间,所述Y型支撑杆包括与滚筒刷头轴线方向相同的横杆,所述横杆的中间经T型连接头插接有立杆,横杆的两自由端均套接有直角连接头,所述各连接头均插接有耳杆。

为了便于拆装手柄,所述手柄上设有内螺纹,所述立杆自由端开设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

为了防止连接在立杆上的手柄转动,所述立杆外螺纹上旋接有锁紧螺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其中,1Y型支撑杆,101耳杆,102立杆,103横杆,104T型连接头,105直角连接头,2滚筒刷头,3自动挡料板,301内弧形板,302外弧形板,303端面板,304填充口,4手柄,5锁紧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为一种自动挡料的滚筒刷,包括Y型支撑杆1,Y型支撑杆1两耳杆101之间铰接有滚筒刷头2,Y型支撑杆1包括与滚筒刷头2轴线方向相同的横杆103,横杆103的中间经T型连接头104插接有立杆102,横杆103的两自由端均套接有直角连接头105,各连接头均插接有耳杆101,Y型支撑杆1的立杆102自由端连接有手柄4,手柄4上设有内螺纹,立杆102自由端开设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立杆102外螺纹上旋接有锁紧螺母5,位于滚筒刷头2下方的两耳杆101之间铰接有用于收集涂料的自动挡料板3,自动挡料板3呈半圆筒状,自动挡料板3包括相间隔的内弧形板301与外弧形板302,内弧形板301与外弧形板302端头经端面板303连接形成空腔,自动挡料板3上开设有接通空腔的填充口304,空腔内填充有流体物质,流体物质包括砂砾、液体等。

工作时,首先操作人员经填充口304向自动挡料板3内填充流体物质,操作人员手握手柄4沾取涂料,然后使滚筒刷头2与待刷物接触,由于粉刷角度的变化,自动挡料板3内的流体物质也随时移动,从而自动挡料板3的重心发生变化,自动挡料板3收集涂料的角度随时调整,从而避免涂料滴落。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