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7759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针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制造试剂设备领域,且特别是涉及一种适于应用自动化制造作业中供针体通过针孔的针座。



背景技术:

现有用于自动化制造试剂的系统中,大多会透过对应的装置将试剂透过针体印制于承载物上。在此过程中,为能保证将针体准确点至指定位置,其所应用的装置大多会对应设置针座,使针体经由针座上对应针体位置的针孔直线往下移动至指定位置。利用针座的设置,可同时大量地进行制造。然而,已知的针座常常针体在针孔内发生沾粘的状况,通常是因为湿度高、湿气重等问题所导致,如此,将发生针体未能顺畅地在针孔内移动,使得针体未能依照预期碰触至承载物上,造成点制不完全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针座,其适于在应用于自动化点制的过程,用以供针体通过针孔时,避免针因为水气等因素而被粘在针孔内,维持针体在针孔内顺畅运行的目的。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针座,适用于一次进行多点的点制作业,其包括:本体部;延伸部,从所述本体部往上延伸,并对应于所述本体部;多个第一针孔,设于所述本体部上,并贯穿所述本体部;以及,多个第二针孔,设于所述延伸部上,并贯穿所述延伸部,所述第一针孔与所述第二针孔的至少部分彼此对应;其中所述第一针孔与所述第二针孔的至少一个具有与其连通并从其边缘往外延伸的至少一个凹槽,而所述第一针孔与所述第二针孔的所述至少一个透过对应的所述至少一个凹槽往外扩张并改变其边缘的轮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针孔与所述第二针孔的所述至少一个在基准面上的投影面积大于其所具有的所述至少一个凹槽在所述基准面上的投影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针孔与所述第二针孔的所述至少一个的容积大于其所具有的所述至少一个凹槽的容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针孔与所述第二针孔的所述至少一个所具有的所述至少一个凹槽的数量为多个,以透过对应的所述凹槽朝多个方向往外扩张并改变其轮廓的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针孔与所述第二针孔的所述至少一个所具有的所述凹槽的延伸方向彼此不同而呈现放射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针孔与所述第二针孔的所述至少一个所具有的所述凹槽的延伸方向的任相邻两者之间的夹角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针孔与所述第二针孔的每个各自具有与其连通并从其边缘往外延伸的所述至少一个凹槽,而所述第一针孔与所述第二针孔的每个各自透过对应的所述至少一个凹槽往外扩张并改变其边缘的轮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包括彼此连接且沿着不同方向延伸的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使所述本体部呈T字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针孔至少设于所述第一区段上,且沿着所述第一区段的延伸方向直线排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针孔至少设于所述第二区段上,且沿着所述第二区段的延伸方向直线排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包括彼此连接且各自沿着不同方向延伸的第三区段与第四区段,使所述延伸部呈T字形,所述第三区段对应于所述第一区段,而所述第四区段对应于所述第二区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针孔至少设于所述第三区段上,且沿着所述第三区段的延伸方向直线排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针孔至少设于所述第四区段上,且沿着所述第四区段的延伸方向直线排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针孔贯穿所述本体部的贯穿方向相同于所述第二针孔贯穿所述延伸部的贯穿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针孔与所述第二针孔的每一个的贯穿方向不同于其所具有的所述至少一个凹槽往外延伸的延伸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部,所述本体部与所述延伸部大致上对应于基准面而彼此平行,而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本体部与所述延伸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具有多个凹陷,设于其一表面并延伸至其一侧边,以对应地将所述第一针孔往外连通至其所述侧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本体部上设置锁固孔与至少一个对位孔。

(三)有益效果

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针座适于自动化的点制过程中,彼此连接的本体部及延伸部对应地设置有至少部分彼此对应以供针体通过并定位的第一针孔及第二针孔,其中第一针孔与第二针孔的至少一个具有与其连通并从其边缘往外延伸的至少一个凹槽,而第一针孔与第二针孔的至少一个透过对应的至少一个凹槽往外扩张并改变其边缘的轮廓。当针体通过具有所述设计的针孔时,针孔边缘的凹槽可避免粘滞情况的发生,使得针体可以依照设定的进程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针座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针座在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第一针孔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第一针孔设置凹槽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100:针座;110:本体部;112:第一区段;114:第二区段;116:凹陷;120:延伸部;122:第三区段;124:第四区段;130:第一针孔;132a至132e、142:凹槽;140:第二针孔;150:连接部;D1至D5:延伸方向;O:圆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针座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针座在另一视角的立体图。请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针座100包括本体部110、延伸部120、多个第一针孔130以及多个第二针孔140。延伸部120从本体部110往上延伸,并对应于本体部110。第一针孔130设于本体部110,并贯穿本体部110。第二针孔140设于延伸部120上,并贯穿延伸部120。至少部分第一针孔130与第二针孔140彼此对应,以使多个未绘示的针体可对应地直线通过彼此对应的第一针孔130与第二针孔140,其中第一针孔130与第二针孔140的至少一个具有与其连通并从其边缘往外延伸的至少一个凹槽(即如图4所示),而第一针孔130与第二针孔140的至少一个透过对应的至少一个凹槽往外扩张并改变其边缘的轮廓。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针座100适用于在自动化点制的过程中,供针体通过而准确插入默认位置的定位功能。其中,本体部110与延伸部120大致上各自呈现平板状,例如各自对应于同基准面(例如图2中所绘示的XYZ坐标系中的XY平面)而彼此平行,而针座100还包括连接部150(例如是沿着所述XYZ坐标系中的XZ平面延伸的平板状)连接本体部110与延伸部120。换言之,延伸部120藉由连接部150从本体部110往上延伸,并对应于本体部11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制本体部110与延伸部120的形状与连接方式(即不限制连接部150的设置与否)。

再者,第一针孔130设于本体部110上,并贯穿本体部110。第二针孔140设于延伸部120上,并贯穿延伸部120。第一针孔130贯穿本体部110的贯穿方向相同于第二针孔140贯穿延伸部120的贯穿方向,例如是沿着XYZ坐标系中的Z轴方向各自直线延伸,且第一针孔130与第二针孔140的数量与位置基本上完全对应,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是部分对应)。如此,未绘示的针体适于对应地沿着Z轴方向直线通过彼此对应的第一针孔130与第二针孔140并定位,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本体部110包括彼此连接且各自沿着不同方向延伸的第一区段112与第二区段114,使本体部110大致上呈T字形。类似地,延伸部120包括彼此连接且各自沿着不同方向延伸的第三区段122与第四区段124,使延伸部120大致上呈T字形。并且,第三区段122大致上对应于第一区段112,而第四区段124大致上对应于第二区段114。其中,第一针孔130分别设于第一区段112及第二区段114上,且分别沿着第一区段112的延伸方向(例如XYZ坐标系中的X轴方向)及第二区段114的延伸方向(例如Y轴方向)直线排列,而大致上呈现T字形。类似地,第二针孔140分别设于第三区段122及第四区段124上,且沿着第三区段122的延伸方向(例如X轴方向)及第四区段124的延伸方向(例如Y轴方向)直线排列,而大致上呈现T字形。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制本体部110与延伸部120的形状以及第一针孔130与第二针孔140的排列方式,其可依据需求调整。其中,排列成T字型可符合不同排列方向的针体机台进行上下往返运动用。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本体部110具有多个凹陷116(绘示于图2),设于其一表面并延伸至其一侧边,以对应地将第一针孔130往外连通至其侧边。详细而言,所述凹陷116设置于第一区段112,并沿着第一区段112的延伸方向(例如X轴方向)直线排列而对应置同一侧边。其中,设于第一区段112的每个第一针孔130各自对应于一个凹陷116,而设于第二区段114的所有第一针孔130对应于同一凹陷116。亦即,设于第一区段112的所有凹陷116各自对应并涵盖设于第一区段112的一个第一针孔130,而设于第一区段112的中间的其中凹陷116更进一步延伸至第二区段114而对应并涵盖所有设于第二区段114的第一针孔130。所述凹陷116可用于增加针体通过第一针孔130后的空间以避免水气或是空气湿度高而使得针体沾粘,影响在针座100上的移动进程。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凹陷116的形状、位置以及设置与否,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图3是图1的第一针孔的俯视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针孔130与第二针孔140的每一个各自具有与其连通并从其边缘往外延伸的凹槽,而第一针孔130与第二针孔140的每一个透过对应的凹槽往外扩张并改变其边缘的轮廓。以第一针孔130为例,第一针孔130所具有的凹槽的数量为多个,例如是图1与图3所标示的五个凹槽132a至132e,以透过对应的凹槽132a至132e朝多个方向往外扩张并改变其轮廓的形状。其中,第一针孔130的贯穿方向(例如是Z轴方向)不同于其所具有的凹槽132a至132e往外延伸的延伸方向D1至D5(例如位于XY平面上),且第一针孔130所具有的凹槽132a至132e的延伸方向D1至D5彼此不同而呈现放射状,以使第一针孔130放射状地往外扩张并改变其轮廓的形状。

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针孔130所具有的凹槽132a至132e大致上具有相同尺寸,且凹槽132a至132e的延伸方向D1至D5的任相邻两者之间的夹角相同,即凹槽132a至132e围绕着第一针孔130的边缘等距离排列。再者,第一针孔130在一基准面(例如是XYZ坐标系中的XY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大于其所具有的凹槽132a至132e的任一个在基准面上的投影面积,且第一针孔130的容积大于其所具有的凹槽132a至132e的任一个的容积。换言之,第一针孔130用于作为供针体通过的主要通道而占据较大空间,而凹槽132a至132e用于作为扩展第一针孔130并改变其边缘的轮廓所增加的较小空间。如此,凹槽132a至132e以大致上呈现圆孔状的第一针孔130的圆心O为基准而从第一针孔130的边缘往外放射状地延伸,使大致上呈现圆孔状的第一针孔130放射状地往外扩张而改变其边缘,例如是改变其边缘的轮廓的形状使其呈现花瓣状,或者是改变其边缘的轮廓的曲率使其不同于常见的圆孔型设计,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设计,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藉由上述设计,当针体挟带液体通过具有所述设计的第一针孔130时,第一针孔130边缘的凹槽132a至132e可增加针体周围的空间,但不影响针体运行的方向与进程,以避免沾住针体影响针体的移动,而凹槽132a至132e等距离排列的放射状设计与大致上相同的尺寸设计可达到稳定针体的效果。然而,虽然本实施例的第一针孔130是以具有五个凹槽132a至132e为例,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凹槽132a至132e的尺寸、排列方式及数量,只要第一针孔130具有至少一凹槽132a即可达成上述功效,即如图4所示。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有第一针孔130都采用了上述设计,并且所有第二针孔140也采用上述设计(例如是如图2所标示的第二针孔140),即每个第二针孔140具有大致上尺寸相同且等距离排列的五个凹槽142,且所述凹槽142的延伸方向彼此不同而呈现放射状。如此,凹槽142以大致上呈现圆孔状的第二针孔140的圆心为基准而从第二针孔140的边缘往外放射状地延伸,使大致上呈现圆孔状的第二针孔140放射状地往外扩张而改变其边缘(详细说明可参考前述有关凹槽132a至132e的描述,在此不多加赘述)。然而,虽然本实施例的第一针孔130与第二针孔140的每一个具有相同设计,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针孔130与第二针孔140可具有不同设计(例如是各自具有不同数量、尺寸及形状的凹槽)。并且,虽然本实施例是以所有第一针孔130与所有第二针孔140都具有单一或是多个凹槽的设计为例,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第一针孔130与第二针孔140的其中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凹槽的设计,即可达成上述功效。

请再参阅图1所示,在本体部110上设置锁固孔1101与至少一个对位孔1102,透过锁固孔1101的设置,可用以快速地结合于机台设备上,而对位孔1102配合设置于机台设备的定位销(图未示),可使座体在锁固时,具有对位效果,无需重新量测相对位置,增进更换座体的便利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针座适用于自动化点制中,其中彼此连接的本体部及延伸部对应地设置有至少部分者彼此对应以供针体通过并定位的第一针孔及第二针孔,其中第一针孔与第二针孔的至少一个具有与其连通并从其边缘往外延伸的至少一个凹槽,而第一针孔与第二针孔的至少一个透过对应的至少一个凹槽往外扩张并改变其边缘的轮廓,例如是改变其边缘的轮廓的形状,或者是改变其轮廓的边缘的曲率,使其不同于常见的圆孔型针孔。当针体挟带液体通过具有所述设计的针孔时,针孔边缘的凹槽可增加针体周围的空间,以避免因针孔内的湿气而产生沾粘的情况。当第一针孔与第二针孔的至少一个采用多个凹槽时,所述凹槽可以呈现放射状。如此,本实用新型的针座适于在应用于自动化点制试剂时,供针体通过针孔时减少发生沾粘的问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