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造粒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89416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湿法造粒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药生产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湿法造粒机。



背景技术:

湿法造粒机用于将粉状物料制成颗粒状的成品,如阿特拉津,草甘瞵的造粒成型生产。

如图1所示,湿法造粒机包括工作台1、依次设于工作台1上的加湿器2、造粒室3和切粒箱4。

使用时将混合好的原料从造粒室3上方的投料口31投入造粒室3。加湿器2将投入的粉状原料打湿。造粒室3中有搅拌螺杆,是粉状原料被充分打湿。

打湿后的原料相互粘结并且被运送到切粒箱4内,切粒箱4下方设有颗粒出口41,颗粒出口41上有模具,粘结在一起的原料通过模具被塑造成条状或其他形状,颗粒出口41上还设有有持续转动的刀片,条状的原料经过刀片被切割成颗粒状。

但是,原料在投入造粒室之前需要按照配方混合均匀,但是被混合的原料是粉状的,且不同的粉状料的颗粒重量不同,粒径大小也存在区别。在运输过程中受到震动时,由于盛放粉状料的容器固定,使得内部重量较大的粉状料会向容器底部移动。

使得按照配比混合好的粉状料在运输过程中经过颠簸震动后,混合的均匀程度发生变化,导致实际投入造粒室的原料不够均匀,影响成品农药颗粒的药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湿法造粒机,可以在原料进入造粒室之前先进行混合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湿法造粒机,包括工作台、加湿器、造粒室和切粒箱,造粒室上设有投料口,投料口上方设有混合室,混合室朝向投料口的一端设有出料通道,另一端设有投料通道,混合室内还设有用于搅拌粉状运料的搅拌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投料口上加设一个混合室,在造粒前充分的混合原料,使原料混合均匀,不会因为原料混合不均匀影响农药颗粒的药效。

进一步设置:工作台上设有固定架,混合室设于固定架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混合室固定在投料口上方并通过固定架固定于工作台上,减少了混合室的震动。

进一步设置:出料通道上滑动连接有封闭出料通道的截流插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出料通道上设置一个截流插板,可以随时控制原料的排出。

进一步设置:出料通道的侧壁上开有恰好供截流插板通过的开口,截流插板一端插入开口并封闭出料通道,另一端位于开口外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截流插板易于进入出料通道内部,方便了截流插板的拔插。

进一步设置:出料通道的内壁正对开口设有供截流插板嵌入的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截流插板和出料通道固定的更紧密,使出料通道封闭的更加严密,减少了原料从边缘漏出的情况。

进一步设置:出料通道的横截面积沿伸向投料口的方向逐渐变小,使出料通道的开口逐渐变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混合完成的原料向中心汇聚落入投料口,减少了原料向外界扩散,减少了现场粉尘飞扬。

进一步设置:投料通道为倾斜设置,使投料通道的内壁形成供粉料滑动的导向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加入粉料不会直接落入混合室,导向壁起到了缓冲的作用使粉料慢慢的滑入混合室。

进一步设置:投料通道的投料端设有封闭投料通道的端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于封闭投料通道,防止投料完成后,在混合的过程中有粉料会从投料通道进入环境中,减少现场粉尘飞扬的情况。

进一步设置:端盖通过合页铰接在投料通道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端盖铰接在投料通道更加牢靠,而且增加端盖运动的灵活度。

进一步设置:混合室顶部设有控制搅拌器的混合电机,搅拌器包括连接混合电机的搅拌轴和分布于搅拌轴外侧的螺旋叶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合电动驱动搅拌轴转动带动螺旋叶片切割搅拌原料,使原来的组份更加均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早造粒之前将原来混合均匀,避免因原料不均匀导致的农药药效降低的情况,并且在生产的过程中不会原料泄漏,减少了现场粉尘飞扬,同时避免了使用过程粉料带来的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湿法造粒机结构示意图;

图2是湿法造粒机结构示意图;

图3是混合室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投料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工作台;11、固定架;2、加湿器;21、驱动电机;3、造粒室;31、投料口;4、切粒箱;41、颗粒出口;5、混合室;51、投料通道;511、端盖;512、合页;513、把手;514、导向壁;52、出料通道;521、卡槽;522、开口;53、截流插板;54、搅拌器;541、搅拌轴;542、螺旋叶片;55、混合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1:一种湿法造粒机,如图2所示,包括,工作台1、加湿器2、造粒室3、切粒箱4、混合室5。

如图2所示,湿法造粒机安装在工作台1上,加湿器2的右侧设有驱动电机21,驱动电机21用于提供湿法造粒机工作所需的动力。加湿器2保证原料在湿态完成造粒过程。

如图2所示,造粒室3与加湿器2相连,造粒室3上设有投料口31,保证原料进入造粒室完成造粒过程。

如图2所示,切粒箱4与造粒室3相连并伸出工作台1,切粒箱4上设有颗粒出口41,保证完成造粒的原料经切粒后排出。

如图2所示,混合室5设于固定架11上,该固定架11通过螺栓固定在工作台1上并使混合室5的出料通道52正对于投料口31,保证经混合室5混合均匀后的原料进入造粒室3。

结合图2和图3所示,混合室5倾斜设置有投料通道51,投料通道51内壁为供粉料滑动的导向壁514,投料通道51的投料端设有端盖511,端盖511将投料通道51封闭,端盖511通过合页512铰接于投料通道51,端盖511上设有把手513,把手513用于方便开关端盖511。投料通道51方便将原料投入混合室5。

如图2所示,混合室5出料端设有出料通道52,出料通道52的横截面积沿投料口31的方向逐渐变小。出料通道52上滑动连接有截流插板53,截流插板53用于封闭出料通道52,保证混合后的原料不会排出。出料通道52的侧壁开有供截流插板53通过的开口522,出料通道52的内壁设有供截流插板53嵌入的卡槽521,卡槽521位于正对开口522的位置,当要封闭出料通道52时,插入截流插板53,截流插板53一端嵌入卡槽521,另一端置于开口522外侧方便拔插,使原料不易经出料通道52流出。

如图2所示,混合室5顶部设有混合电机55,混合电机55用于控制搅拌器54并提供搅拌器54所需的动力。搅拌器54包括搅拌轴541和螺旋叶片542,搅拌轴541与混合电机55连接,搅拌轴541外侧设有螺旋叶片542,用于工作时混合电机55驱动搅拌轴541旋转将从投料通道51加入的原料充分混合均匀。

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