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实验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3675发布日期:2018-09-18 20:49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安全实验室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移动实验舱。



背景技术:

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的土地也使得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灾难发生,在组织救灾的同时疫情防治也需提到第一位,有些自然灾害大都发生在山区等交通不便地带。一些重要病毒、细菌的样本无法及时送到附近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所以移动实验平台作为生物安全实验设备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现今所使用的移动实验舱存在实验舱内部压力环境单一不可调、移动不便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移动实验舱。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移动实验舱,包括舱体和空调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通过钢板和方钢骨架焊接成型,所述舱体的下方对称设有若干车轮,所述舱体的内部安装有内部维护结构,所述内部维护结构与所述舱体之间设有夹层,所述夹层内部填充有岩棉,所述舱体外部的一侧设有外门,所述外门为四边框密闭的钢制门,所述内部维护结构包括立墙和吊顶,所述吊顶位于所述立墙的上方设置,所述立墙和所述吊顶均为石膏板铝蜂窝夹芯彩钢板制作而成,所述立墙上设有若干密闭门,所述立墙底部设有与所述吊顶平行的地板,所述内部维护结构的竖直方向从上到下划分为设备层和实验室层,所述空调通风系统安转在所述设备层内,所述空调通风系统包括新风箱、排风箱和净化空调机组,所述新风箱安装在所述舱体顶端外侧,所述新风箱通过新风管路与所述净化空调机组的回风管路相连,所述净化空调机组的空调外机安装在所述舱体顶端外侧,所述净化空调机组通过送风管路与所述实验室层的出风口相连,所述排风箱安装在所述舱体顶端外侧并且所述排风箱位于所述新风箱的一侧设置,所述排风箱通过排风管路与所述设备层的排风口相连,所述送风管路上、所述新风管路上、所述排风管路上和所述回风管路上均安装电控风阀、止回阀和密闭阀,所述实验室层的水平方向划分为准备室、缓冲间和主实验间,所述准备室和所述缓冲间位于所述主实验间的一端设置,所述外门与所述准备室相连通,与所述外门相对的所述准备室的另一侧与所述缓冲间通过钢制门相连,所述缓冲间通过钢制门与所述主实验间相连通,所述准备室与所述主实验间之间的墙体上设有传递窗,所述净化空调机组通过回风管路分别与所述主实验间和所述缓冲间相连,所述主实验间的回风夹墙和所述缓冲间的回风夹墙的底部均安有回风口,所述主实验间的回风夹墙和所述缓冲间的回风夹墙的顶端均与所述回风管路相连,所述缓冲间的夹墙内安有控制电箱,所述控制电箱的供电预留接头贯穿所述缓冲间的夹墙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控制电箱通过导线分别与所述新风箱、所述排风箱和所述净化空调机组相连,所述主实验间内设有固定实验台,所述固定实验台焊接在所述舱体内部,所述固定实验台的一侧设有洗水装置,所述洗水装置通过连接管贯穿所述舱体的侧壁连有快速水源接头,所述洗水装置的下方设置有污水收集桶,所述污水收集桶位于所述固定实验台的底部设置。

所述舱体呈长方体结构设置。

所述舱体的底部外侧对称设有水平调节轮,所述水平调节轮包括竖直螺杆和位于所述螺杆两端的手轮,所述螺杆竖直安装在所述舱体底部的四周外侧。

所述车轮采用自锁万向轮。

所述密闭门为彩钢板密闭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操作安全,移动方便,通过设置新风箱、排风箱和净化空调机组组成的空调通风系统,有效对实验舱内部的压力进行调节,进而保障了救灾活动的进一步展开,此外,通过设置污水收集桶,对实验产生的废水进行收集并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了实验废水排放造成的污染和生物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中:1-舱体;11-准备室;12-缓冲间;13-主实验间;14-设备层;15-实验室层;2-外门;3-空调通风系统;31-新风箱;32-排风箱;33-净化空调机组;4-立墙;5-吊顶;6-车轮;7-水平调节轮;8-传递窗;9-控制电箱;10-固定实验台;

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叙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移动实验舱,包括舱体1和空调通风系统3,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1通过钢板和方钢骨架焊接成型,所述舱体1的下方对称设有若干车轮6,所述舱体1的内部安装有内部维护结构,所述内部维护结构与所述舱体1之间设有夹层,所述夹层内部填充有岩棉,所述舱体1外部的一侧设有外门2,所述外门2为四边框密闭的钢制门,所述内部维护结构包括立墙4和吊顶5,所述吊顶5位于所述立墙4的上方设置,所述立墙4和所述吊顶5均为石膏板铝蜂窝夹芯彩钢板制作而成,所述立墙4上设有若干密闭门,所述立墙4底部设有与所述吊顶5平行的地板,所述内部维护结构的竖直方向从上到下划分为设备层14和实验室层15,所述空调通风系统3安转在所述设备层14内,所述空调通风系统3包括新风箱31、排风箱32和净化空调机组33,所述新风箱31安装在所述舱体1顶端外侧,所述新风箱31通过新风管路与所述净化空调机组33的回风管路相连,所述净化空调机组33的空调外机安装在所述舱体1顶端外侧,所述净化空调机组33通过送风管路与所述实验室层15的出风口相连,所述排风箱32安装在所述舱体1顶端外侧并且所述排风箱32位于所述新风箱31的一侧设置,所述排风箱32通过排风管路与所述设备层14的排风口相连,所述送风管路上、所述新风管路上、所述排风管路上和所述回风管路上均安装电控风阀、止回阀和密闭阀,所述实验室层15的水平方向划分为准备室11、缓冲间12和主实验间13,所述准备室11和所述缓冲间12位于所述主实验间13的一端设置,所述外门2与所述准备室11相连通,与所述外门2相对的所述准备室11的另一侧与所述缓冲间12通过钢制门相连,所述缓冲间12通过钢制门与所述主实验间13相连通,所述准备室11与所述主实验间13之间的墙体上设有传递窗8,所述净化空调机组33通过回风管路分别与所述主实验间13和所述缓冲间12相连,所述主实验间13的回风夹墙和所述缓冲间12的回风夹墙的底部均安有回风口,所述主实验间13的回风夹墙和所述缓冲间12的回风夹墙的顶端均与所述回风管路相连,所述缓冲间12的夹墙内安有控制电箱9,所述控制电箱9的供电预留接头贯穿所述缓冲间12的夹墙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控制电箱9通过导线分别与所述新风箱31、所述排风箱32和所述净化空调机组33相连,所述主实验间13内设有固定实验台10,所述固定实验台10焊接在所述舱体1内部,所述固定实验台10的一侧设有洗水装置,所述洗水装置通过连接管贯穿所述舱体1的侧壁连有快速水源接头,所述洗水装置的下方设置有污水收集桶,所述污水收集桶位于所述固定实验台10的底部设置。

所述舱体1呈长方体结构设置。

所述舱体1的底部外侧对称设有水平调节轮7,所述水平调节轮7包括竖直螺杆和位于所述螺杆两端的手轮,所述螺杆竖直安装在所述舱体1底部的四周外侧。

所述车轮6采用自锁万向轮。

所述密闭门为彩钢板密闭门。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控制电箱9的供电预留接头连接外部电源,控制电箱9供电后,空调通风系统3开始运行,当实验环境需要负压时,通过开启新风管路和排风管路上的电控风阀和密闭阀,关闭回风管路上的密闭阀或调小回风管路上的电控风阀的开启度,使空调通风系统3的送风量小于排风量,将本实用新型内的实验环境变为负压;当实验环境需要正压时,通过开启新风管路和排风管路上的电控风阀和密闭阀,开启回风管路上的密闭阀或调大回风管路上的电控风阀的开启度,使空调通风系统3的送风量大于排风量,将本实用新型内的实验环境变为正压;有效对实验舱内部的压力进行调节,进而保障了救灾活动的进一步展开,实验人员从外部通过外门2进入准备室11进行准备工序,通过钢制门进入缓冲间12,由缓冲间12通过钢制门进入主实验间13,实验样品通过传递窗8进入主实验室13,实现人流与物流的区分,另外,主实验间13从舱体1外侧壁的快速水源接头连入水源,固定实验台10底部的污水收集桶对实验产生的废水进行收集并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了实验废水排放造成的污染和生物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操作安全,移动方便。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