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炉尾气除尘脱硫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4502发布日期:2018-11-02 21:42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脱硫除尘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炉尾气除尘脱硫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锅炉尾气如不进行必要的处理,尾气中含有大量颗粒物和含硫物,无法达到环保排放要求。

而现在市面上的除尘系统都无法高效经济的做到除去锅炉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对此我们公司对于这个做出研究改进,做出了一套高效经济的除尘系统,同时可以把废料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锅炉尾气除尘脱硫处理系统。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锅炉尾气除尘脱硫处理系统,包括除火星器,一级除尘器,二级除尘器,脱硫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除火星器,一级除尘器,二级除尘器,脱硫塔依次连通,所述脱硫塔一侧设置有加碱槽,所述脱硫塔通过管道和加碱槽连通,所述加碱槽上设置有加减系统和清水管,所述加碱槽一侧设置有三个依次连通的碱液池,所述加碱槽与第一个碱液池连通,所述最后一个碱液池与脱硫塔连通,所述碱液池一侧设置有石灰水罐,所述碱液池与石灰水罐连通。

所述加减系统包括,与加碱槽通过管道连通的片碱池,PH探头,所述加碱槽与片碱池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PH探头设置在加碱槽上。

所述加碱槽和脱硫塔下侧连通,所述最后一个碱液池与脱硫塔上侧连通,所述碱液池与脱硫塔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水泵。

所述一级除尘器、二级除尘器内设置有脉冲除尘布袋。

所述二级除尘器与脱硫塔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工艺无废水排放,无任何二次污染,实现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控制,资源化回收二氧化硫,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能长周期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案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除火星器,2一级除尘器,3二级除尘器,301风机,4脱硫塔,401水泵,5加碱槽,6碱液池,601石灰水罐,7片碱池,701电磁阀,8PH探头,9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炉尾气除尘脱硫处理系统,包括除火星器1,一级除尘器2,二级除尘器3,脱硫塔4,其特征在于:所述除火星器1,一级除尘器2,二级除尘器3,脱硫塔4依次连通,所述脱硫塔4一侧设置有加碱槽5,所述脱硫塔4通过管道和加碱槽5连通,所述加碱槽5上设置有加减系统和清水管9,所述加碱槽5一侧设置有三个依次连通的碱液池6,所述加碱槽5与第一级多级沉淀池6连通,所述最后一级多级沉淀池6与脱硫塔4连通,所述多级沉淀池6一侧设置有石灰水罐601,所述多级沉淀池6与石灰水罐601连通。

所述加减系统包括与加碱槽5通过管道连通的片碱池7,PH探头8,所述加碱槽5与片碱池7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电磁阀701,所述PH探头8设置在加碱槽5上。

所述加碱槽5和脱硫塔4下侧连通,所述最后一个碱液池6与脱硫塔4上侧连通,所述碱液池6与脱硫塔4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水泵401。

所述一级除尘器2,二级除尘器3设置有脉冲除尘器。

所述二级除尘器3与脱硫塔4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风机301。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原理简述如下:

锅炉产生的尾气进入除火星器1除去尾气中的火星,以防止火星对脉冲除尘布袋造成损害;再经一级除尘器2,二级除尘器3脉冲布袋除尘,去除颗粒物;再经脱硫系统去除含硫物。脱硫塔内有多层挡板,每层挡板上均有填充料,以增加尾气和碱性溶液的接触面积。锅炉尾气经脉冲布袋除尘后从下部侧面进入脱硫塔,每层挡板处均有碱性溶液从脱硫塔壁面喷入,以使锅炉尾气和碱性溶液充分接触和反应。反应生成的含硫溶液(硫酸钠和亚硫酸钠溶液)从脱硫塔下部流出,经引流槽进入沉淀反应池6。

石灰水罐中的石灰搅拌均匀后进入沉淀反应池,与含硫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钙和亚硫酸钙沉淀,含硫沉淀物经压滤后作固废处理。经多级沉淀池6分级充分沉淀后的清液,已充分去除了溶液中的含硫物质。液碱罐中加入水和固体氢氧化钠,经搅拌溶解后配成氢氧化钠溶液。根据清液池中的PH值自动控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当清液池中的PH值低于11时,开始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当PH值高于13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清液池中的碱性溶液用泵输送,从脱硫塔壁面喷入(每层挡板处均有喷入),与锅炉尾气反应生成含硫溶液(硫酸钠和亚硫酸钠溶液)。

再由风机301将气体输送到脱硫塔4反应成硫酸铵,再由脱硫塔4下侧的管道将物料送到加碱槽5,通过PH探头8检测加碱槽5内的酸碱度,如果酸性较强,就会控制打开电磁阀701将片碱池7内的片碱放出,在经过几个碱液池6反应中和,在流回到脱硫塔4,循环回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