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渗沥液调节池的导排管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8000发布日期:2018-08-28 23:11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屏障防渗工程领域,具体涉及用于渗沥液调节池的导排管件。



背景技术:

我国对于垃圾填埋场恶臭污染控制的研究严重落后,至今尚无成熟有效的技术和手段。而目前普遍采用的喷洒化学除臭剂、增加日覆土量和提高道路冲洗频次等手段,不仅除臭效果差、成本高、二次污染严重,而且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垃圾填埋场的有效库容,影响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渗滤液调节池是将垃圾处理场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渗滤液,通过收集系统收集起来集中处理的池体,是垃圾填埋场控制二次污染的主要设施,这些池体一般都是暴露在露天环境中,长期受到暴晒、严寒以及严重的冲刷及腐蚀,影响其使用寿命。因此,在长期使用后会需要对其进行封场处理,以延长其使用年限;但是封场后,调节池内会因为渗液以及微生物发酵等因素而产生大量的刺激性有害气体,如硫化氢、氨气等,该类气体聚集量过大后容易对填埋场的密封性能形成冲击,因此需要及时将该类气体外排;但是正是因为该类气体携带异味,在外排时容易影响填埋场附近的空气环境,严重危害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对外排的空气进行过滤处理,而由于空气外排高度有相关标准,即导致过滤设施的设置高度不能过低,且由于过滤设施内部构件在长时间使用需要定期更换,而过滤设施的设置高度过高后对工作人员的更换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即需要架设相应的支撑平台,以进行高空作业,且在操作过程中属于高空作业,危险系数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渗沥液调节池的导排管件,避免填埋场调节池内外排气体污染周边空气环境的前提下,以实现导排管件设置高度的改变以方便对使用期限较长的构件进行快速更换。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用于渗沥液调节池的导排管件,包括导排管、过渡管,在所述导排管上端面开有两个卡槽,沿所述导排管的轴向在其内圆周壁上设有两个滑槽,过渡管下段滑动设置在导排管上段内壁中,在过渡管的外圆周壁上设有与所述滑槽配合的突起,在过渡管上端面连接有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支撑管以及与支撑管上端连通的扩张段,在所述扩张段的上端安装有无动力风机,在所述支撑管内圆周壁中部安装有多个紫外线灯管,沿支撑管周向在其内圆周壁上安装有导流板,且导流板位于多个所述紫外线灯管的上方,在导流板上表面间隔设置有二氧化钛板,在所述导流板上开有多个轴线与支撑管轴线平行的导流孔,且在扩张段的内壁上设有吸附组件;初始状态下,所述突起的下端面与所述卡槽的槽底接触,使用时向上移动过渡管,然后旋转过渡管直至突起在所述滑槽内实现自由滑动,以实现过渡管水平高度的调节针对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在封场时间过长后,调节池的渗沥液中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如硫化氢、氨气等刺激性气体,该类气体释放到外界后会严重影响填埋场周边的空气质量,对此,申请人设计出一种专门针对封场后的填埋场所外排的气体处理用的过滤器,以确保填埋产外溢的气体被充分过滤,避免环境污染;

具体使用时,封场后的填埋场内的气体通过导排管向外释放之前首先进入到支撑管内,此时多个紫外线灯管所释放的高强度紫外线照射透过导流板上的导流孔后辐射至二氧化钛板上,上升的气流与高能紫外线光束、二氧化钛反应,会产生臭氧以及·OH(羟基自由基)会对上升气流中的恶臭气体进行协同分解氧化反应,同时大分子恶臭气体在紫外线作用下使其链结构断裂,使得恶臭气体物质转化为无臭味的小分子化合物或是完全矿化,生成水、低分子无臭无害化合物和二氧化碳,最后部分未被分解的部分上升气体则经过吸附组件的吸附处理,在无动力风机的带动下移出支撑管,然后排入大气中。其中,在无动力风机所产生的牵引动力作用下,填埋场内的气体快速进入到支撑管内,且在支撑管的中部设置导流板,而导流板上开有多个导流孔,使得在支撑管内呈分散分布状态下的气体在经过导流孔后集束成多股气流,同时紫外线灯管所释放的高能紫外线光束与气体一并沿导流孔辐射至二氧化钛板板上,此时气流与高能紫外线光束、二氧化钛在短时间内快速发生反应,产生的臭氧以及·OH对硫化氢等刺激性气体进行分解氧化反应,使之生成无害的低分子化合物,即经过导流孔的分流以及集束作用,使得上升气体与紫外线光束以及二氧化钛的接触更加集中高效,并且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气流直接避开二氧化钛板而移动至吸附组件的几率,确保在支撑管的上端产生足够量的臭氧以及·OH,即能够将上升气流中的硫化氢等刺激性气体的异味完全去除;而经过氧化分解处理后的气流进入到扩张段内,由吸附组件对气流中的水汽或是其他携带颗粒进行吸附处理,确保外排至大气中的气流符合标准。

而当过滤机构中第一活性炭吸附层以及第二活性炭吸附层达到其使用极限时,即两个吸附层的吸附功能下降至最低程度时,需要人工对其进行更换,而过滤机构因其设置位置所处水平高度较大,且渗沥液调节池处于封场状态,即仅有HDPE膜将调节池上方密封,使得操作人员只能在特定的点位架设平台来实现更换目的,且由于是高空作业,操作人员的更换作业具备一定的风险,对此,申请人将导排管上端面高度设置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而将过渡段以及与过渡段上端连接的过滤机构安装在导排管的上方,使得操作人在不搭设操作平台的前提下能够顺利在地面上对过滤机构中需要更换的部件进行更换工序,降低操作人员的作业风险,同时省却搭设操作平台的时间,提高作业效率;进一步地,在初始状态下,过渡管外壁上的突起直接落入卡槽内,由卡槽对过渡管以及过滤机构进行支撑,而当需要对过滤机构中的部件进行更换时,将过渡管上移一段距离使得突起与卡槽发生脱离,然后转动过渡管,使得突起落入滑槽内,即过渡管能够相对与导排管且沿导排管的轴线向下发生相对移动,直至突起与滑槽下方的极限位置接触,过渡管停止下移,而过滤机构则直接下落至操作人员直接能够接触到的位置,以方便操作人员在地面上直接进行更换工序,降低了操作人员的作业风险,同时大大缩短了更换部件的时间。

沿所述导排管的周向在其内圆周壁上开有活动槽,且在活动槽内固定有至少一个密封橡胶圈,且所述密封橡胶圈的内圆周壁与所述过渡管的外圆周壁接触,所述活动槽与所述滑槽之间留有间距。由于导排管内聚集有大量的恶臭气体,而过渡管与导排管之间能够相对移动,即两者之间存在间隙,部分恶臭气体容易未经过滤处理则沿该间隙向外逸散,对此,申请人在导排管内壁上开有活动槽,利用密封橡胶圈对导排管与过渡管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且由于活动槽在导排管的轴向上具备一定的长度,活动槽与所述滑槽之间留有间距,即在导排管与过渡管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密封橡胶圈不对过渡管的移动造成大的阻碍。

两个所述卡槽沿所述过渡管的轴线对称设置,两个所述滑槽沿所述导排管的轴线对称设置,且两个卡槽与两个滑槽交错分布。作为优选,两个卡槽以及两个滑槽均对称设置,以方便过渡管在旋转一定角度后,两个突起能够顺利由卡槽内转移至滑槽内,即实现突起与滑槽之间的快速对中,操作人员在短时间内将过滤机构下降至可接触的高度,以方便对其进行部件更换。

两个所述卡槽与两个滑槽分别位于所述导排管截面的四等分点上。作为优选,两个卡槽与两个滑槽分别位于导排管截面的四等分点上,并且还可在过渡管上设置四个分别与两个卡槽、两个滑槽对应的校对线,即操作人员只需将过渡管旋转90度,便能实现突起与滑槽之间的对中,进而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沿所述导排管的轴线方向,所述滑槽的轴向长度为突起轴向长度的10~15倍。作为优选,突起在沿导排管轴向移动时,滑槽的轴向长度值即为突起移动的最大位移值,将滑槽的轴向长度设置为突起轴向长度的10~15倍,确保过渡管能够在竖直方向移动足够的距离,方便操作人员在地面上对过滤机构中的部分构件进行更换。

所述吸附组件包括三个滤网,且三个所述滤网构成两个相互独立的吸附腔体,靠近所述二氧化钛板一个吸附腔体内设置有第一活性炭吸附层,在远离所述二氧化钛板一个吸附腔体内设置有第二活性炭吸附层。进一步地,吸附组件主要对参与反应后生产的化合物中水汽以及少量未经过氧化分解反应的气体进行最后的处理,即去除水汽以及少量气体中的刺激性物质,确保最终外排的气体完全符合标准,具体地,吸附组件包括两个层状结构,即由第一活性炭吸附层构成的一级吸附腔体,由第二活性炭吸附层构成的二级吸附腔体,一级吸附腔体与二级吸附腔体之间通过滤网隔开,一级吸附腔体能够对上升的气体进行初级过滤处理,而二级吸附腔体能够对上升的气体进行二级过滤处理,且在无动力风机的牵引带动下,外排至大气中的气体中恶臭以及大量的水汽被充分吸收。

还包括凝结筒,所述凝结筒的下端固定在所述支撑管内圆周壁上,所述凝结筒的内径沿其轴向朝靠近所述紫外线灯管的方向递减。进一步地,支撑管内上升的气体中包含大量的水汽,在随恶臭气体一并上生时,容易与氨气等混合形成水珠附着在紫外线灯管的管壁上,对紫外线灯管造成较大的腐蚀损伤,因此,申请人在支撑管的下端设置凝结筒,且凝结筒的内径沿其轴向朝靠近所述紫外线灯管的方向递减,使得上升气体只能沿凝结筒的上部开放端进入至支撑管的中部以及上部,且在气体上移过程中,与凝结筒的筒壁接触,水汽直接附着在筒壁上,且部分容易溶于水的气体,如氨气等,会混合水汽附着在筒壁上,随着积累量的增加,与水汽混合的氨气形成的水珠会因重力因素沿凝结筒的筒壁向下移动,然后回落至填埋场内,而部分未融于水的氨气则随其余气体一起上移,直至与高能紫外线光束、二氧化钛板发生化学反应,如此,则降低紫外线灯管在使用过程中的损伤,延长了紫外线灯管的使用寿命。

沿所述凝结筒周向在其内圆周壁开有螺旋槽。作为优选,在凝结筒的内圆周壁上开有螺旋槽,在水汽聚集至一定量形成水滴后,水滴能够快速沿螺旋槽回落至填埋场内,防止部分细小水珠沿凝结筒的上部开放端进入至支撑管的中上部,降低对紫外线灯管管壁的腐蚀。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用于渗沥液调节池的导排管件,经过导流孔的分流以及集束作用,使得上升气体与紫外线光束以及二氧化钛的接触更加集中高效,并且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气流直接避开二氧化钛板而移动至吸附组件的几率,确保在支撑管的上端产生足够量的臭氧以及·OH,即能够将上升气流中的硫化氢等刺激性气体的异味完全去除;而经过氧化分解处理后的气流进入到扩张段内,由吸附组件对气流中的水汽或是其他携带颗粒进行吸附处理,确保外排至大气中的气流符合标准;

2、本实用新型用于渗沥液调节池的导排管件,将导排管上端面高度设置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而将过渡段以及与过渡段上端连接的过滤机构安装在导排管的上方,使得操作人在不搭设操作平台的前提下能够顺利在地面上对过滤机构中需要更换的部件进行更换工序,降低操作人员的作业风险,同时省却搭设操作平台的时间,提高作业效率;

3、本实用新型用于渗沥液调节池的导排管件,当需要对过滤机构中的部件进行更换时,将过渡管上移一段距离使得突起与卡槽发生脱离,然后转动过渡管,使得突起落入滑槽内,即过渡管能够相对与导排管且沿导排管的轴线向下发生相对移动,直至突起与滑槽下方的极限位置接触,过渡管停止下移,而过滤机构则直接下落至操作人员直接能够接触到的位置,以方便操作人员在地面上直接进行更换工序,降低了操作人员的作业风险,同时大大缩短了更换部件的时间。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导排管与过渡管的截面图;

图3为导排管与过渡管的配合图;

图4为过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无动力风机、2-滤网、3-第二活性炭吸附层、4-第一活性炭吸附层、5-扩张段、6-二氧化钛板、7-导流板、8-导流孔、9-紫外线灯管、10-支撑管、11-凝结筒、12-卡槽、13-导排管、14-滑槽、15-突起、16-活动槽、17-密封橡胶圈、18-过渡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导排管13、过渡管18,在所述导排管13上端面开有两个卡槽12,沿所述导排管13的轴向在其内圆周壁上设有两个滑槽14,过渡管18下段滑动设置在导排管13上段内壁中,在过渡管18的外圆周壁上设有与所述滑槽14配合的突起15,在过渡管18上端面连接有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支撑管10以及与支撑管10上端连通的扩张段5,在所述扩张段5的上端安装有无动力风机1,在所述支撑管10内圆周壁中部安装有多个紫外线灯管9,沿支撑管10周向在其内圆周壁上安装有导流板7,且导流板7位于多个所述紫外线灯管9的上方,在导流板7上表面间隔设置有二氧化钛板6,在所述导流板7上开有多个轴线与支撑管10轴线平行的导流孔8,且在扩张段5的内壁上设有吸附组件;初始状态下,所述突起15的下端面与所述卡槽12的槽底接触,使用时向上移动过渡管18,然后旋转过渡管18直至突起15在所述滑槽14内实现自由滑动,以实现过渡管18水平高度的调节针对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在封场时间过长后,调节池的渗沥液中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如硫化氢、氨气等刺激性气体,该类气体释放到外界后会严重影响填埋场周边的空气质量,对此,申请人设计出一种专门针对封场后的填埋场所外排的气体处理用的过滤器,以确保填埋产外溢的气体被充分过滤,避免环境污染;

具体使用时,封场后的填埋场内的气体通过导排管13向外释放之前首先进入到支撑管10内,此时多个紫外线灯管9所释放的高强度紫外线照射透过导流板7上的导流孔8后辐射至二氧化钛板6上,上升的气流与高能紫外线光束、二氧化钛反应,会产生臭氧以及·OH(羟基自由基)会对上升气流中的恶臭气体进行协同分解氧化反应,同时大分子恶臭气体在紫外线作用下使其链结构断裂,使得恶臭气体物质转化为无臭味的小分子化合物或是完全矿化,生成水、低分子无臭无害化合物和二氧化碳,最后部分未被分解的部分上升气体则经过吸附组件的吸附处理,在无动力风机1的带动下移出支撑管10,然后排入大气中。其中,在无动力风机1所产生的牵引动力作用下,填埋场内的气体快速进入到支撑管10内,且在支撑管10的中部设置导流板7,而导流板7上开有多个导流孔8,使得在支撑管10内呈分散分布状态下的气体在经过导流孔8后集束成多股气流,同时紫外线灯管9所释放的高能紫外线光束与气体一并沿导流孔8辐射至二氧化钛板6板上,此时气流与高能紫外线光束、二氧化钛在短时间内快速发生反应,产生的臭氧以及·OH对硫化氢等刺激性气体进行分解氧化反应,使之生成无害的低分子化合物,即经过导流孔8的分流以及集束作用,使得上升气体与紫外线光束以及二氧化钛的接触更加集中高效,并且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气流直接避开二氧化钛板6而移动至吸附组件的几率,确保在支撑管10的上端产生足够量的臭氧以及·OH,即能够将上升气流中的硫化氢等刺激性气体的异味完全去除;而经过氧化分解处理后的气流进入到扩张段5内,由吸附组件对气流中的水汽或是其他携带颗粒进行吸附处理,确保外排至大气中的气流符合标准。

当过滤机构中第一活性炭吸附层4以及第二活性炭吸附层3达到其使用极限时,即两个吸附层的吸附功能下降至最低程度时,需要人工对其进行更换,而过滤机构因其设置位置所处水平高度较大,且渗沥液调节池处于封场状态,即仅有HDPE膜将调节池上方密封,使得操作人员只能在特定的点位架设平台来实现更换目的,且由于是高空作业,操作人员的更换作业具备一定的风险,对此,申请人将导排管13上端面高度设置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而将过渡管18以及与过渡管18上端连接的过滤机构安装在导排管13的上方,使得操作人在不搭设操作平台的前提下能够顺利在地面上对过滤机构中需要更换的部件进行更换工序,降低操作人员的作业风险,同时省却搭设操作平台的时间,提高作业效率;进一步地,在初始状态下,过渡管18外壁上的突起15直接落入卡槽12内,由卡槽12对过渡管18以及过滤机构进行支撑,而当需要对过滤机构中的部件进行更换时,将过渡管18上移一段距离使得突起15与卡槽12发生脱离,然后转动过渡管18,使得突起15落入滑槽14内,即过渡管18能够相对与导排管13且沿导排管13的轴线向下发生相对移动,直至突起15与滑槽14下方的极限位置接触,过渡管18停止下移,而过滤机构则直接下落至操作人员直接能够接触到的位置,以方便操作人员在地面上直接进行更换工序,降低了操作人员的作业风险,同时大大缩短了更换部件的时间。

实施例2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沿所述导排管13的周向在其内圆周壁上开有活动槽16,且在活动槽16内固定有至少一个密封橡胶圈17,且所述密封橡胶圈17的内圆周壁与所述过渡管18的外圆周壁接触,所述活动槽16与所述滑槽14之间留有间距。由于导排管13内聚集有大量的恶臭气体,而过渡管18与导排管13之间能够相对移动,即两者之间存在间隙,部分恶臭气体容易未经过滤处理则沿该间隙向外逸散,对此,申请人在导排管13内壁上开有活动槽16,利用密封橡胶圈17对导排管13与过渡管18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且由于活动槽16在导排管13的轴向上具备一定的长度,活动槽16与所述滑槽14之间留有间距,即在导排管13与过渡管18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密封橡胶圈17不对过渡管18的移动造成大的阻碍。

作为优选,两个卡槽12以及两个滑槽14均对称设置,以方便过渡管18在旋转一定角度后,两个突起15能够顺利由卡槽12内转移至滑槽14内,即实现突起15与滑槽14之间的快速对中,操作人员在短时间内将过滤机构下降至可接触的高度,以方便对其进行部件更换。

作为优选,两个卡槽12与两个滑槽14分别位于导排管13截面的四等分点上,并且还可在过渡管18上设置四个分别与两个卡槽12、两个滑槽14对应的校对线,即操作人员只需将过渡管18旋转90度,便能实现突起15与滑槽14之间的对中,进而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作为优选,突起15在沿导排管13轴向移动时,滑槽14的轴向长度值即为突起15移动的最大位移值,将滑槽14的轴向长度设置为突起15轴向长度的10~15倍,确保过渡管18能够在竖直方向移动足够的距离,方便操作人员在地面上对过滤机构中的部分构件进行更换。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所述吸附组件包括三个滤网2,且三个所述滤网2构成两个相互独立的吸附腔体,靠近所述二氧化钛板6一个吸附腔体内设置有第一活性炭吸附层4,在远离所述二氧化钛板6一个吸附腔体内设置有第二活性炭吸附层3。进一步地,吸附组件主要对参与反应后生产的化合物中水汽以及少量未经过氧化分解反应的气体进行最后的处理,即去除水汽以及少量气体中的刺激性物质,确保最终外排的气体完全符合标准,具体地,吸附组件包括两个层状结构,即由第一活性炭吸附层4构成的一级吸附腔体,由第二活性炭吸附层3构成的二级吸附腔体,一级吸附腔体与二级吸附腔体之间通过滤网2隔开,一级吸附腔体能够对上升的气体进行初级过滤处理,而二级吸附腔体能够对上升的气体进行二级过滤处理,且在无动力风机1的牵引带动下,外排至大气中的气体中恶臭以及大量的水汽被充分吸收。

本实施例还包括凝结筒11,所述凝结筒11的下端固定在所述支撑管10内圆周壁上,所述凝结筒11的内径沿其轴向朝靠近所述紫外线灯管9的方向递减。进一步地,支撑管10内上升的气体中包含大量的水汽,在随恶臭气体一并上生时,容易与氨气等混合形成水珠附着在紫外线灯管9的管壁上,对紫外线灯管9造成较大的腐蚀损伤,因此,申请人在支撑管10的下端设置凝结筒11,且凝结筒11的内径沿其轴向朝靠近所述紫外线灯管9的方向递减,使得上升气体只能沿凝结筒11的上部开放端进入至支撑管10的中部以及上部,且在气体上移过程中,与凝结筒11的筒壁接触,水汽直接附着在筒壁上,且部分容易溶于水的气体,如氨气等,会混合水汽附着在筒壁上,随着积累量的增加,与水汽混合的氨气形成的水珠会因重力因素沿凝结筒11的筒壁向下移动,然后回落至填埋场内,而部分未融于水的氨气则随其余气体一起上移,直至与高能紫外线光束、二氧化钛板6发生化学反应,如此,则降低紫外线灯管9在使用过程中的损伤,延长了紫外线灯管9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