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静风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10116发布日期:2018-12-08 07:37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静风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环,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动、静风环,属于机械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动、静风环位于中速磨内磨盘与筒体之间,是负荷风进入中速磨的主要通道,其作用是对进入中速磨内的负荷风进行组织和分配,实现负荷风向分离器输送细粉和向磨盘返回粗粉的功能。此外,动、静风环还有过滤作用,进入中速磨内的无法碾磨的异物从风环排除中速磨,合格的物料被风环阻挡住,不被误排。

传统动、静风环结构,静风环焊接在筒体上,动风环固定在磨盘上,随磨盘一起转动,负荷风由进风口进入风室,再从动风环上的齿形进风通道螺旋上升进入磨盘上方。由于其结构的限制,存在漏风率大、向磨盘返回粗粉的能力差的缺陷,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中速磨的制粉性能,并且会造成产量低、电耗高、磨损严重的问题。

因此,如何提供输送能力和返粉能力强的动、静风环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静风环,相比传统的动、静风环在输送能力和返粉能力上都有很大提升,进而提高了中速磨的整体制粉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静风环,所述动、静风环一侧与筒体固定连接,另一侧与磨盘固定连接,所述一种动、静风环包括:静风环和动风环,所述静风环固定于所述筒体上,所述动风环安装在所述磨盘上,所述静风环与所述动风环之间形成有环形平面缝隙;所述静风环包括上导向面和与所述上导向面连接的下导向面。

本发明采用环形平面缝隙,减少了漏风率,提升了负荷风的输送能力和返粉能力;沿筒体返回的粗粉颗粒被上导向面导向后更容易滑落到磨盘上,负荷风从下面吹起来的粗粉颗粒受到下导向面的导向作用,更容易被拋回磨盘,上导向面与下导向面的结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动、静风环的返粉能力。

优选的,所述动风环上开设有孔型进风通道,负荷风通过孔型进风通道螺旋上升进入磨盘上方,将磨盘中溢出的煤粉输送到分离器进行分选,将不合格的粗颗粒煤粉吹回到磨盘中继续研磨。

优选的,所述环形平面缝隙宽度小于3mm。环形平面缝隙较小,相比传统的环形圆柱面缝隙,漏风率至少减少40%。

优选的,所述上导向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为35°~55°。

优选的,所述上导向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为45°,有利于提高上导向面的返粉能力。

优选的,所述下导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0°~60°。

优选的,所述下导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5°,有利于提高下导向面的返粉能力。

优选的,所述上导向面与所述下导向面为一体成型结构或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筒体底端一侧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连接有风室。负荷风通过进风口进入到风室,所述风室位于所述筒体内部的底端。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动、静风环,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将动、静风环间的缝隙设置为环形平面缝隙,减少了漏风率,提升了负荷风的输送能力和返粉能力;静风环设置上、下导向面,进一步提高了返粉能力,进而提高了中速磨的整体制粉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发明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附图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附图为本发明动风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4附图为本发明静风环下导向面向磨盘返粉示意图。

图5附图为本发明静风环上导向面向磨盘返粉示意图。

其中,图中,

1-筒体;2-磨盘;3-静风环;4-动风环;5-环形平面缝隙;6-上导向面;7-下导向面;8-孔型进风通道;9-进风口;10-风室;11-磨辊;α-上导向面与竖直面的夹角;β-下导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动、静风环,将动、静风环间的缝隙设置为环形平面缝隙,减少了漏风率,提升了负荷风的输送能力和返粉能力;静风环设置上、下导向面,进一步提高了返粉能力。

请参阅附图1-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静风环,动、静风环一侧与筒体1固定连接,另一侧与磨盘2固定连接,磨盘2上方设置有磨辊11。

动、静风环包括:静风环3和动风环4,静风环3固定于筒体1上,动风环4安装在磨盘2的外侧,并随磨盘2一起旋转。静风环3安装位置高于动风环4,静风环3与动风环4之间形成有环形平面缝隙5,由于静风环3的下表面和动风环4的上表面均为加工面,通过调整静风环3的高度可精确调整环形平面缝隙5的大小。环形平面缝隙5的宽度尺寸控制在3mm以内,相比传统的环形圆柱面缝隙,漏风率至少减少40%,提升了送粉能力和返粉能力;并且物料更不容易进入环形平面缝隙5内,避免了因为磨损而造成间隙增大的问题,因此,动、静风环在使用过程中,漏风率也不会逐渐增加。另外,经环形平面缝隙5泄露的负荷风是吹响磨盘2的,更有利于将粗粉颗粒返回磨盘2。

动风环4上开设有孔型进风通道8,孔型进风通道8可通过铸造方式制得,也可通过焊接方式制得。筒体1底端一侧开设有进风口9,进风口9连接有风室10。负荷风先由进风口9进入到风室10,然后通过动风环4上圆周均布的一定数量的孔型进风通道8螺旋上升进入磨盘2上方,将磨盘2中溢出的煤粉输送到分离器进行分选,将不合格的粗颗粒煤粉吹回到磨盘2中继续研磨。

中速磨的返粉量很大,约为出粉量的2至3倍,将粗粉颗粒顺利返回到磨盘2上重新碾磨至关重要,返粉能力直接影响着中速磨的性能。本发明静风环3包括上导向面6和与上导向面6连接的下导向面7,上导向面6与下导向面7设计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上导向面6与竖直面的夹角α为35°~55°,优选为45°,这样沿筒体1返回的粗粉颗粒被上导向面6导向后更容易滑落到磨盘2上,提高了上导向面6的返粉能力。下导向面7与水平面的夹角β为40°~60°,优选为55°,负荷风从下面吹起来的粗粉颗粒受到下导向面7的导向作用,更容易被拋回磨盘2,提高了下导向面7的返粉能力。

本发明采用环形平面缝隙5,减少了漏风率,提升了负荷风的输送能力和返粉能力;沿筒体1返回的粗粉颗粒被上导向面6导向后更容易滑落到磨盘2上,负荷风从下面吹起来的粗粉颗粒受到下导向面7的导向作用,更容易被拋回磨盘2,上导向面6与下导向面7的结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动、静风环的返粉能力,进而提高了中速磨的整体制粉性能。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