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粗分塔回流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07158发布日期:2018-08-21 10:15阅读:9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粗分塔回流罐。



背景技术:

回流指在精馏操作中,从粗分塔顶部引出的上升蒸汽经冷凝器冷凝后,一部分液体作为馏出液送出粗分塔外,另一部液体经过回流罐再送回粗分塔中,回流装置中,油水的流速都比较快,且界位模糊很难彻底分离,进而容易造成轻质油损失,增加了成本消耗。另外,若在分离的过程中操作控制不当,会造成塔顶回流带水,影响整个工艺流程的正常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克服上述问题的粗分塔回流罐。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粗分塔回流罐,包括卧式的罐筒、设于所述罐筒相对两端的封头和支撑所述罐筒的鞍式支座,所述罐筒内部具有空腔,所述罐筒上端开设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还开设有第一泵返回口和第二泵返回口,所述第一进料口穿过所述第二进料口并与位于所述空腔中的第一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泵返回口穿过所述第二泵返回口并与位于所述空腔中的第二管道连接,所述空腔内壁设有位于所述第一管道的出口的正下方的第一防冲板和位于所述第二管道的出口的正下方的第二防冲板,一第一溢流板垂直的安装于所述第一防冲板,其上端与所述第一管道的下端固定,一第二溢流板垂直的安装于所述第二防冲板,其上端与所述第二管道的下端固定,所述第一溢流板和所述第二溢流板之间的区间为溢流堰,所述第一溢流板和所述第二溢流板为所述溢流堰相对两端的堰壁,一出料口设于所述罐筒的下端且与所述溢流堰连通,一排净口设于所述罐筒的下端与所述溢流堰错开,一排空口设于所述罐筒的上端与所述空腔连通,所述第一泵返回口与所述排净口通过第一泵连接,所述第二泵返回口通过第二泵与所述排空口连接。

进一步地,粗分塔塔顶气相经一级冷凝后,冷凝的气相变为油相,通过所述第一进料口和所述第一管道进入所述溢流堰,未冷凝的气相通过所述第二进料口进入所述空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道的下端位于所述第一溢流板的内侧而位于所述溢流堰内,所述第二管道的下端所述第一溢流板的外侧而位于所述溢流堰外。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溢流板和所述第二溢流板的下端均设有供水通过的疏水口。

进一步地,设于所述罐筒相对两端的封头中,其中一所述封头上设有上下设置的二现场液位口,另一所述封头上设有上下设置的二远传液位口,所述现场液位口用于放置现场液位计,所述远传液位口用于放置远传液位计。

进一步地,所述罐筒上端设有一就地压力表口和一远外压力表口,所述就地压力表口和所述远外压力表口分别用于安置就地压力表和远外压力表。

进一步地,所述罐筒上端还设有二备用口。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述的粗分塔回流罐中的所述第一防冲板和所述第二防冲板能够缓冲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中流出的油液,从而能够防止新流入的油液对所述空腔中已有的油液的搅动,能够加快所述空腔中的油与水的分层和分离;所述第一泵返回口与所述排净口通过第一泵连接,通过所述第一泵将位于所述空腔底部的油液(部分是水,部分是轻质油)抽离并通过所述第二管道再次进入所述空腔,从而再进行一次油水分层和分离,密度较水小的油(包括轻质油)从所述第二溢流板溢出而进入所述溢流堰,所述溢流堰中的水通过所述疏水口排出,最终通过所述排净口排出水,油从所述出料口排出,从而能够极大的减少被所述排净口排出的轻质油,因此能够极大的减小轻质油的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粗分塔回流罐的一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第一溢流板或第二溢流板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请参考图1,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粗分塔回流罐,用于与粗分塔连接,包括卧式的罐筒1、设于所述罐筒1相对两端的封头2和支撑所述罐筒的鞍式支座130。

请参考图1,所述罐筒1内部中空,从而具有空腔150,所述罐筒1的两端开口,二所述封头2均为半球形结构,分别密封所述罐筒两端的开口,从而所述罐筒1和二所述封头2共同构成的形状为胶囊形。

请参考图1,所述罐筒1上端开设有第一进料口31和第二进料口32,所述第二进料口32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一进料口31的口径,且所述第二进料口32直接与所述空腔150连通,所述第一进料口31在上下方向上穿过所述第二进料口32且与所述第二进料口32具有相同的中轴线,所述第一进料口31向下与一第一管道33连接,所述第一管道33竖直设置,其下端靠近所述空腔150的底壁,所述空腔150的底壁上设有第一防冲板34,所述第一防冲板34位于所述第一管道33的出口的正下方,且与所述第一管道33之间具有间隔,一第一溢流板51垂直的固定于所述第一防冲板34,所述第一溢流板51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管道33的下端的外侧壁固定。

请参考图1,所述罐筒1上端开还设有第一泵返回口41和泵返回口42,所述第二泵返回口42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一泵返回口41的口径,且所述第二泵返回口42直接与所述空腔150连通,所述第一泵返回口41在上下方向上穿过所述第二泵返回口42且与所述第二泵返回口42具有相同的中轴线,所述第一泵返回口41向下与一第二管道43连接,所述第二管道43竖直设置,其下端靠近所述空腔150的底壁,所述空腔150的底壁上还设有第二防冲板44,所述第二防冲板44位于所述第二管道43的出口的正下方,且与所述第二管道43之间具有间隔,一第二溢流板52垂直的固定于所述第二防冲板44,所述第二溢流板5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管道43的下端的外侧壁固定。

请参考图1和图2,所述第一溢流板51和所述第二溢流板52之间的区间为溢流堰140,所述第一溢流板51和所述第二溢流板52为所述溢流堰140相对两端的堰壁,所述第一管道33的下端位于所述第一溢流板51的内侧而位于所述溢流堰140内,所述第二管道43的下端所述第二溢流板52的外侧而位于所述溢流堰140外。且所述第一溢流板51和所述第二溢流板52的下端均设有供水通过的疏水口6。

一出料口120设于所述罐筒1的下端且与所述溢流堰140连通,一排净口110设于所述罐筒1的下端与所述溢流堰140错开,一排空口100设于所述罐筒1的上端且与所述空腔150连通,所述第一泵返回口41与所述排净口110通过第一泵连接,所述第二泵返回口42通过第二泵与所述排空口100连接。

所述粗分塔塔顶气相经一级冷凝后,冷凝的气相变为油相,通过所述第一进料口31和所述第一管道33进入所述溢流堰140,未冷凝的气相通过所述第二进料口32进入所述空腔150,并通过所述排空口100排出。

进入所述溢流堰140的所述油液(油相)包括水和油,由于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油和水会自然分层,油由于密度较小而会浮在水面上,从而油位于上层,水位于下层。为了加快油与水的分层,设置了所述第一防冲板34和所述第二防冲板44,所述第一防冲板34和所述第二防冲板44具有缓冲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新进入所述空腔150的油液搅动已经在所述空腔150中的油液而破坏或者干扰油与水的分层,从而能够加快油与水分层的速度。

位于下层的水通过所述疏水孔6流出所述溢流堰140,进入非溢流堰区,并流入所述排净口110,由于油和水的流速都比较快,且油和水界位模糊很难彻底分离,故从所述排净口110排出的水中可能含有大量轻质油,为了减少轻质油的损失,所述排净口110通过所述第一泵与所述第一泵返回口41连接,使初次排出的液体再次通过所述泵返回口41和所述第二管道43返回到所述空腔150内,由于再次返回入所述空腔150内的液体中水分的含量较大,为了不使其干扰从所述第一管道33引进的油液,故所述第二管道43的出口位于所述溢流堰140之外。随着非溢流堰中液位的上涨,位于上层的油会越过所述第二溢流板52而流入所述溢流堰140,从而与所述溢流堰140中的油汇合,所述溢流堰140下层的水从所述疏水口6排出后,所述溢流堰140中只剩下油,然后油通过所述出料口120排出。非溢流堰中的液体通过所述第一泵、所述第一泵返回口41和所述第二管道43多次循环后,液体中的轻质油减少甚至没有,然后通过所述排净口110将水直接排出。

未冷凝的气相通过所述第二进料口32进入所述空腔150,所述空腔150内未冷凝的气相(气体)从所述排空口100排出,由于初次排出的气体中仍含有大量的油气,为了防止油气的损失,所述排空口100通过所述第二泵与所述第二泵返回口42连接,并且在所述第二泵与所述第二泵返回口42之间设有冷凝器,使初次排出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二泵、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二泵返回口42后重返所述空腔150,且初次排出的气体在所述冷凝器中再次冷凝,部分气体会因为再次冷凝而化为油相,此时,油相顺着所述第二管道43的外壁流入非溢流堰区,部分气体仍为气相,该气相直接进入所述空腔150,气体通过所述第二泵、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二泵返回口42多次循环后,气体中的油气基本被分离出来,其余气体则通过所述排空口100直接排出。从而能够减少油气的损失。

设于所述罐筒1相对两端的封头2中,其中一所述封头2上设有上下设置的二现场液位口92,另一所述封头2上设有上下设置的二远传液位口91,所述现场液位口92用于放置现场液位计,所述远传液位口91用于放置远传液位计。所述罐筒1上端设有一就地压力表口81和一远外压力表口82,所述就地压力表口81和所述远外压力表口82分别用于安置就地压力表和远外压力表。所述罐筒1上端还设有二备用口7和一人口160,所述人口160为维修保养口。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中上述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