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学校用的废纸加工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19704发布日期:2018-11-02 22:59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废纸回收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学校用的废纸加工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日常的学校教学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纸,这些废纸如果直接丢弃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不符合现有的绿色经济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回收处理。现有对废纸回收时首先对其进行粉碎处理,然后进行后续加工步骤,现有的粉碎装置无法实现对废纸充分的粉碎,并且由于废纸较薄,在初步粉碎后无法再次使其与粉碎齿充分接触,影响对废纸粉碎效果,粉碎的不够充分,进而无法实现对粉碎充分的回收利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学校用的废纸加工回收装置。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学校用的废纸加工回收装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第一框体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内的搅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下方的分离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上方的第二框体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内的电缸装置、设置于所述电缸装置下方的研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上的电机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上方的回收箱、位于所述回收箱右侧的定位块、位于所述回收箱左侧的横杆、位于所述定位块右侧的第一支架、收容于所述回收箱内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包括第一框体、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内的第一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杆左侧的弯曲板、收容于所述弯曲板下方的粉碎轮、设置于所述粉碎轮上的若干粉碎齿、位于所述第一框体下方的出料框、位于所述出料框右侧的第二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杆下方的支撑块,所述搅动装置包括第一电缸、设置于所述第一电缸上的第一推动杆、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右侧的推板、位于所述第一电缸下方的定位框、收容于所述定位框内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弹簧右侧的第一移动杆,所述分离装置包括第二电缸、位于所述第二电缸上方的第一定位杆、第二推动杆、位于所述第二推动杆上方的第二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上端的第一连接块、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块上方的第一过滤网、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上的第三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杆上方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框体装置包括第二框体、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上的密封块、位于所述第二框体右侧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的加强杆、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内的第二隔板、位于所述第二隔板上方的集中板、设置于所述集中板上的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右侧的固定块及位于所述固定块上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电缸装置包括第三电缸、设置于所述第三电缸上的第三推动杆、设置于所述第三推动杆左端的第二连接块、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块左侧的第二定位杆、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杆左侧的研磨网、设置于所述研磨网上的定位架、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杆上方的第三弹簧、位于所述定位架右侧的第四弹簧、位于所述第四弹簧右侧的第四固定杆,所述研磨装置包括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上方的第一集中框、收容于所述第一集中框内的第一三角块、第二三角块、设置于所述第二三角块上的研磨轮、位于所述第一集中框上方的第五弹簧、第二集中框、收容于所述第二集中框内的堵塞块,所述电机装置包括电机、设置于所述电机上的输出轴、设置于所述输出轴上的拉线、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内的第三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三定位杆右侧的连接杆、第六弹簧、位于所述第三定位杆下方的第三支撑杆、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杆下端的滚轮、位于所述堵塞块下方的第四支撑杆、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撑杆上的第二移动杆、位于所述第二移动杆上方的第七弹簧、位于所述第二移动杆下方的拉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学校用的废纸加工回收装置通过将废纸浸入水中后对粉碎进行粉碎研磨,水的流动可以带动废纸随之流动,进而即使废纸较薄,本发明依然可以实现对废纸充分且全面的粉碎处理,增强对废纸粉碎的效果,有利于对废纸的回收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环境,并且可以自动的将废纸中的水挤出,实现对粉碎后的废纸的回收,自动化程度高,人工劳动强度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学校用的废纸加工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学校用的废纸加工回收装置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学校用的废纸加工回收装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第一框体装置2、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内的搅动装置3、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下方的分离装置4、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上方的第二框体装置5、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5内的电缸装置6、设置于所述电缸装置6下方的研磨装置7、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5上的电机装置8。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上方的回收箱12、位于所述回收箱12右侧的定位块11、位于所述回收箱12左侧的横杆13、位于所述定位块11右侧的第一支架14、收容于所述回收箱12内的第一隔板15。所述回收箱12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回收箱12的上端设有开口使得所述回收箱12的纵截面呈凹字形,所述回收箱12放置在所述底板1上。所述定位块11呈长方体,所述定位块11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11顶靠在所述回收箱12的侧面上,从而对所述回收箱12起到定位作用。所述横杆13呈长方体,所述横杆13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横杆13的右端顶靠在所述回收箱12的左表面上。所述第一支架14呈弯折状,所述第一支架14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4的上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一隔板15呈长方体,所述第一隔板15收容于所述回收箱12内且与所述回收箱1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15可以将所述回收箱12内的空间分成左右两部分。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包括第一框体21、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21内的第一固定杆22、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杆22左侧的弯曲板23、收容于所述弯曲板23下方的粉碎轮24、设置于所述粉碎轮24上的若干粉碎齿25、位于所述第一框体21下方的出料框26、位于所述出料框26右侧的第二固定杆27、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杆27下方的支撑块28。所述第一框体2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一框体21的上端设有开口使其纵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框体21上设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一通孔211,所述第一通孔211呈方形且位于所述回收箱12的上方,所述第一通孔211位于所述第一隔板15的左侧,所述第一支架1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22呈水平状,所述第一固定杆22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22的左端与所述弯曲板2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22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221,所述第二通孔221呈方形。所述弯曲板23呈弯曲状,所述弯曲板23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21内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粉碎轮24呈圆柱体,所述粉碎轮24与所述第一框体21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粉碎轮24可以在所述第一框体21内旋转,所述粉碎轮24与电机(未图示)连接,带动其主动旋转,所述粉碎轮24与电机的连接方式属于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粉碎齿25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粉碎轮24上,所述粉碎齿25与所述粉碎轮24固定连接。所述出料框26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出料框26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出料框26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211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出料框26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固定杆27呈倾斜状,所述第二固定杆27的上端与所述出料框2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27的下端与所述支撑块28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块28的纵截面呈直角梯形,所述支撑块28的下表面呈斜面状,所述支撑块28与所述出料框26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搅动装置3包括第一电缸31、设置于所述第一电缸31上的第一推动杆32、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32右侧的推板33、位于所述第一电缸31下方的定位框34、收容于所述定位框34内的第一弹簧36、位于所述第一弹簧36右侧的第一移动杆35。所述第一电缸3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第一电缸3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电缸31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32呈水平状,所述第一推动杆32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电缸31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电缸31可以带动所述第一推动杆32左右移动,所述第一推动杆32的右端与所述推板33固定连接,进而可以带动所述推板33左右移动。所述推板33呈长方体,所述推板33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21内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推板33可以在所述第一框体21内左右移动。所述定位框34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定位框34的左右表面相通,所述定位框34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36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杆35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移动杆35的右端与所述推板3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杆35的左端收容于所述定位框34内且与所述定位框34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第一弹簧36的右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35的左端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分离装置4包括第二电缸41、位于所述第二电缸41上方的第一定位杆42、第二推动杆43、位于所述第二推动杆43上方的第二支架44、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44上端的第一连接块45、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块45上方的第一过滤网46、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44上的第三固定杆47、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杆47上方的第二弹簧48。所述第二电缸4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第二电缸4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二电缸41与所述横杆1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4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定位杆42与所述第二电缸4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43呈竖直状,所述第二推动杆4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电缸41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电缸41可以带动所述第二推动杆43上下移动,所述第二推动杆43贯穿所述第一定位杆42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第二推动杆43可以稳定的上下移动。所述第二支架44呈弯折状,所述第二推动杆4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架4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44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连接块45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支架44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块45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一过滤网46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连接块45与所述第一过滤网4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46顶靠在所述支撑块28的下端上。所述第三固定杆47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固定杆47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架4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48的下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杆4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48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过滤网46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一过滤网46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框体装置5包括第二框体51、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51上的密封块52、位于所述第二框体51右侧的第一支撑杆53、第二支撑杆54、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54上的加强杆55、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51内的第二隔板56、位于所述第二隔板56上方的集中板57、设置于所述集中板57上的第一弹性件58、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件58右侧的固定块59及位于所述固定块59上的第二弹性件50。所述第二框体51呈空心的长方体且上下表面相通,所述第二框体51上设有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三通孔511,所述第三通孔511呈方形,所述第二框体51位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右上方。所述密封块52呈长方体,所述密封块52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511内且与所述第二框体51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块52可以堵塞所述第三通孔511。所述第一支撑杆5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53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54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54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杆55呈倾斜状,所述加强杆55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杆55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5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隔板56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隔板56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隔板56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方孔561,所述方孔561呈方形。所述集中板57呈倾斜状,所述集中板57的下端顶靠在所述第二隔板56上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集中板57的上端顶靠在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第一弹性件58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性件58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隔板5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58的上端与所述集中板57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59呈长方体,所述固定块59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隔板5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50的左端与所述固定块59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50的右端与所述集中板5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58及第二弹性件50的设置可以对所述集中板57起到稳固的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电缸装置6包括第三电缸61、设置于所述第三电缸61上的第三推动杆62、设置于所述第三推动杆62左端的第二连接块63、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块63左侧的第二定位杆67、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杆67左侧的研磨网64、设置于所述研磨网64上的定位架65、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杆67上方的第三弹簧66、位于所述定位架65右侧的第四弹簧69、位于所述第四弹簧69右侧的第四固定杆68。所述第三电缸6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第三电缸6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三电缸61与所述第一支撑杆53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推动杆62呈水平状,所述第三推动杆62的右端与所述第三电缸61连接,使得所述第三电缸61可以带动所述第三推动杆62左右移动,所述第三推动杆62贯穿所述密封块52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第三推动杆62的左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接块63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三推动杆62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连接块63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二定位杆67呈长方体,所述第二连接块63与所述第二定位杆67固定连接。所述研磨网64呈网状,所述研磨网64可对废纸进行研磨,所述第二定位杆67的左表面顶靠在所述研磨网64的右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研磨网64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隔板56滑动接触,研磨网64上设有滤孔,可供液体穿过。所述定位架65呈“7”字形,所述定位架65的上端与所述研磨网64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67卡扣在所述定位架65上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第二定位杆67可以在所述研磨网64上稳定的移动。所述第三弹簧66的上端与所述定位架65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66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杆67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69设有若干个,所述第四弹簧69的左端与所述定位架65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69的右端与所述第四固定杆68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68呈长方体,所述第四固定杆68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推动杆62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研磨装置7包括第三支架71、位于所述第三支架71上方的第一集中框72、收容于所述第一集中框72内的第一三角块73、第二三角块74、设置于所述第二三角块74上的研磨轮75、位于所述第一集中框72上方的第五弹簧76、第二集中框77、收容于所述第二集中框77内的堵塞块78。所述第三支架7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71的上端与所述第一三角块7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集中框72呈空心的长方体且上下表面相通,所述第一集中框72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三角块73的纵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三角块73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集中框7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三角块73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集中框72的下表面共面。所述第二三角块74的纵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二三角块74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集中框7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三角块74上设有第三凹槽741。所述研磨轮75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741内,所述研磨轮75与第一集中框72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研磨轮75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741内旋转,所述研磨轮75与电机(未图示)连接,带动其主动旋转,所述研磨轮75与电机的连接方式属于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五弹簧76的下端与所述第一集中框7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集中框77呈空心的长方体且上下表面相通,所述第二集中框77位于所述第一集中框72的右上方,所述第二集中框77的上端对准所述方孔561且与所述第二隔板5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方孔561的内部与所述第二集中框77的内部相通。所述堵塞块78的纵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堵塞块78收容于所述第二集中框77内且与所述第二集中框77的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堵塞块78可以在所述第二集中框77内上下移动,所述堵塞块78收容于所述第二集中框77内时,可以堵塞所述第二集中框77,所述第五弹簧76的上端与所述堵塞块78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堵塞块78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电机装置8包括电机81、设置于所述电机81上的输出轴82、设置于所述输出轴82上的拉线83、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51内的第三定位杆84、位于所述第三定位杆84右侧的连接杆85、第六弹簧86、位于所述第三定位杆84下方的第三支撑杆87、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杆87下端的滚轮88、位于所述堵塞块78下方的第四支撑杆89、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撑杆89上的第二移动杆80、位于所述第二移动杆80上方的第七弹簧801、位于所述第二移动杆80下方的拉环802。所述电机8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电机8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电机81与所述第二支撑杆54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82呈圆柱体,所述输出轴82的一端与所述电机81连接,使得所述电机81可以带动所述输出轴82旋转。所述拉线83的右端与所述输出轴82连接。所述第三定位杆84呈圆柱体且竖直放置。所述连接杆85设有两个,所述连接杆85呈水平状,所述连接杆85的左端与所述第三定位杆84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85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弹簧86呈竖直状,所述第六弹簧86的上端与位于上方的所述连接杆85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87呈倾斜状,所述第三支撑杆87的上端与所述第三定位杆84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87的下端设有第四凹槽。所述滚轮88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三支撑杆87枢轴连接,使得所述滚轮88可以在所述第四凹槽内旋转,所述拉线83顶靠在所述滚轮88上。所述第四支撑杆89呈竖直状,所述第四支撑杆89的上端与所述堵塞块78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89的侧面与所述第二集中框77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第二移动杆80呈水平状,所述第二移动杆80的左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89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定位杆84贯穿所述第二移动杆80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第二移动杆80可以稳定的上下移动,所述第六弹簧86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杆80固定连接。所述第七弹簧80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杆80固定连接,所述第七弹簧801的上端与所述第二隔板56固定连接。所述拉环802呈半圆环状,所述拉环802的两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杆80固定连接,所述拉线83的上端与所述拉环802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学校用的废纸加工回收装置使用时,首先将水倒入到所述第二框体51内,然后将废纸倒入到所述第二框体51内,废纸处于所述研磨网64的左侧,部分水进入到所述第二集中框77内。然后打开所述第三电缸61的开关,使得所述第三推动杆62不断的左右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二连接块63、第二定位杆67、研磨网64、定位架65、第四弹簧69及第四固定杆68向左移动,待所述研磨网64向左移动且接触所述集中板57时,此时所述第二定位杆67围绕所述第三推动杆62的左端逆时针旋转,使得所述研磨网64随之逆时针旋转,进而可以将其左侧的废纸按压在集中板57上,然后所述第三推动杆62继续向左移动,此时所述集中板57的下端向右侧移动,所述集中板57的上端向下移动,此时所述研磨网64在所述集中板57上滑动,从而对废纸进行研磨,此时所述第一弹性件58被压缩,所述第二弹性件50被拉伸,待所述研磨网64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所述第三电缸61使得所述第三推动杆62向右移动,所述第二连接块63、第二定位杆67、研磨网64、定位架65、第四弹簧69及第四固定杆68逐渐向右移动且复位,由于所述第三推动杆62不断的左右移动使得研磨网64不断的左右移动,进而可以对水与废纸进行搅动,并且配合移动的集中板54实现对废纸进行充分的研磨,保证对废纸研磨粉碎的效果,待研磨粉碎一段时间后,打开电机81的开关,使得所述输出轴82旋转,所述拉线83的右端在所述输出轴82上缠绕,所述拉线83向下拉动所述拉环802,使得第二移动杆80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四支撑杆89及堵塞块78向下移动,由于堵塞块78的上表面呈斜面状,使得堵塞块78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堵塞块78的左端先移动到第二集中框77的下方,然后经过粉碎研磨或的水与废纸经过78的上表面向左侧流动到所述第一集中框72内,然后打开与研磨轮75连接的电机,使得所述研磨轮75旋转,流入到所述第一集中框72内的水与废纸经过第一三角块73及第二三角块74之间的空间流动,经过研磨轮75的研磨后流动到第一框体21内,由于第一三角块73及第二三角块74的设置使得研磨轮75可以实现对水中的废纸进行充分的研磨,直至全部的废纸与水进入到第一框体21内。然后打开第一电缸31的开关,使得所述第一推动杆32带动所述推板33不断的左右移动,然后打开与粉碎轮24连接的电机,使得粉碎轮24带动粉碎齿25旋转,所述推板33向右移动时,带动其右侧的水与废纸向右移动,使得废纸与旋转的粉碎齿25再次接触,以便对其再次进行粉碎,所述推板33向左移动时,使得其右侧的水与废纸向左流动,待推板33移动到所述第一通孔211的左侧,然后部分水与废纸经过第一通孔211流入到出料框26内,其中的水经过第一过滤网46的过滤流入到回收箱12内,且处于第一隔板15的左侧,水中的废纸且停留在第一过滤网46上,由于推板33不断的左右移动,使得第一框体21内的废纸可以经过旋转的粉碎齿25多次过滤,且可以周期性的流入到出料框26内,粉碎研磨效果显著,以便粉碎的符合需求,然后打开第二电缸41的开关,使得所述第二推动杆43不断的上下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二支架44、第一连接块45不断的上下移动,所述第一连接块45向上移动时,所述第一过滤网46的左端向上移动,所述第一过滤网46顶靠在所述支撑块28的下表面上,以便对废纸进行挤压,将其中的水分挤出,然后第一连接块45继续向上移动,此时第一过滤网46的左端顶靠在所述出料框26的下端上,且第一过滤网46的右端逐渐的向下移动且脱离支撑块28,此时第一过滤网46上方的挤压后的废纸滑过其上表面掉落在回收箱12内,且处于所述第一隔板15的右侧,通过第一连接块45不断的上下移动,实现多次对废纸进行挤压回收处理,效率高,并且可以防止第一过滤网46上积累较多的废纸导致其滤孔被堵塞的发生,保证分离的持续进行。至此,本发明学校用的废纸加工回收装置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