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间除尘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86312发布日期:2018-11-17 00:58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间除尘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除尘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间除尘设备。

背景技术

在车间生产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因粉尘颗粒小,附着在空气中,长时间的漂浮,不易下沉,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尘肺等疾病已经严重的危害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必须将车间等人们工作的空气环境进行有效的彻底净化,同时还必须保证排放到大气中的废气是没有污染的。

因此,我们设计一种车间除尘设备,使用大功率的风机抽风,促进车间空气的快速流通,保证车间空气的快速更新换气,同时采用两道过滤程序,将车间空气彻底净化后排进大气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生产车间环境闭塞,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细小粉尘,长期附着在空气中,对人们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提供一种车间除尘设备,使用大功率的风机抽风,促进车间空气的快速流通,保证车间空气的快速更新换气,同时采用两道过滤程序,将车间空气彻底净化后排进大气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间除尘设备,包括除尘机构、过滤机构和控制器,所述除尘机构通过尾气管与所述过滤机构的水箱连通,所述控制器安装在所述除尘机构的进气管上,所述控制器上设置有空气粉尘检测仪,重量传感器、电磁阀门一、电磁阀门二、电磁阀门三、风机、空气粉尘检测仪、液位阀和淤泥量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除尘机构前端设置有吸尘口,所述吸尘口与所述进气管一端连通,所述进气管内部设置有所述风机,所述进气管另一端与所述除尘箱进口端连通,所述除尘箱内部设置有挡尘板,所述除尘箱底部与收集箱连通,所述收集箱底部设置有所述重量传感器,所述收集箱底部开口处设置有所述电磁阀门一,所述除尘箱出口端与所述尾气管连通。

所述过滤机构包括所述水箱、沉淀槽和排气管,所述水箱上部设置有箱盖,进水管通过箱盖与所述水箱连通,所述进水管内部设置有所述液位阀,所述进水管一侧依次设置有所述尾气管、所述沉淀槽、排水管和所述排气管,所述沉淀槽与所述尾气管的管口位置不对应,所述沉淀槽内部设置有所述淤泥量传感器,所述沉淀槽底部开口处设置有所述电磁阀门二,所述排水管管口设置有所述电磁阀门三,所述排气管位于箱盖下方。

作为优选,所述挡尘板交错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除尘箱底部为漏斗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收集箱为圆筒形,所述收集箱与所述除尘箱连接口通过螺纹连接,螺纹连接处有密封垫。

作为优选,所述尾气管的直径比所述除尘箱的直径小。

作为优选,所述除尘箱的直径比所述进气管的直径大。

作为优选,所述进水管位于所述水箱内的管口高于所述尾气管位于所述水箱内的管口。

作为优选,所述淤泥量传感器底端与所述沉淀槽底部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沉淀槽为圆筒形,所说有沉淀槽与所述水箱连接口通过螺纹连接,螺纹连接处有密封垫。

作为优选,所述排气管的位置高于所述水箱内的液面。

采用上述一种车间除尘设备,通过所述空气粉尘检测仪,检测空气中粉尘的含量,当空气中的粉尘含量达到设定值后,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风机开启,开始吸尘操作,含尘气流从所述进气管进入所述除尘箱,气流流速减缓,较大的粉尘碰撞到所述挡尘板,在重力作用下下沉,落入所述收集箱,除尘后的气体通过所述尾气管进入所述水箱中,小颗粒粉尘融入水中随水流动,在水流经过所述沉淀槽时,水流速度减缓,粉尘颗粒在重力作用下下沉,沉积在所述沉淀槽中,经过沉淀后的净水经所述排水管流出,经过滤净化后的气体通过所述排气管排出,通过所述淤泥量传感器检测所述沉淀槽内粉尘沉淀的深度,当粉尘沉淀的深度达到设定值后,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风机和所述液位阀关闭,同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电磁阀门三开启,使所述水槽内水流出,然后通过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电磁阀门二开启,使所述沉淀槽内沉淀的粉尘流出,通过所述液位阀控制所述水箱内的水位,确保所述水箱内的水位高于所述尾气管的管口,同时低于所述排气管的管口,通过所述重量传感器检测所述收集箱内粉尘收集量的多少,当粉尘收集量达到设定值后,通过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电磁阀门一开启,使粉尘流出,本设计中的所述沉淀槽有两组或更多组。

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通过使用大功率的风机进行抽风,促进车间空气的快速流通,保证车间空气的快速更新换气,同时采用两道过滤程序,将车间空气彻底净化后排进大气中,本设计采用全自动化控制,结构简单,对空气净化效果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控制系统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除尘机构;101、吸尘口;102、进气管;103、风机;104、挡尘板;105、除尘箱;106、尾气管;107、收集箱;108、重量传感器;109、电磁阀门一;2、过滤机构;201、液位阀;202、进水管;203、水箱;204、淤泥量传感器;205、沉淀槽;206、电磁阀门二;207、排水管;208、电磁阀门三;209、排气管;3、控制器;4、空气粉尘检测仪。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2所示,一种车间除尘设备,包括除尘机构1、过滤机构2和控制器3,所述除尘机构1通过尾气管106与所述过滤机构2的水箱203连通,所述控制器3安装在所述除尘机构1的进气管102上,所述控制器3上设置有空气粉尘检测仪4,重量传感器108、电磁阀门一109、电磁阀门二206、电磁阀门三208、风机103、空气粉尘检测仪4、液位阀201和淤泥量传感器204均与所述控制器3电连接。

所述除尘机构1前端设置有吸尘口101,所述吸尘口101与所述进气管102一端连通,所述进气管102内部设置有所述风机103,所述进气管102另一端与所述除尘箱105进口端连通,所述除尘箱105内部设置有挡尘板104,所述除尘箱105底部与收集箱107连通,所述收集箱107底部设置有所述重量传感器108,所述收集箱107底部开口处设置有所述电磁阀门一109,所述除尘箱105出口端与所述尾气管106连通。

所述过滤机构2包括所述水箱203、沉淀槽205和排气管209,所述水箱203上部设置有箱盖,进水管202通过箱盖与所述水箱203连通,所述进水管202内部设置有所述液位阀201,所述进水管202一侧依次设置有所述尾气管106、所述沉淀槽205、排水管207和所述排气管209,所述沉淀槽205与所述尾气管106的管口位置不对应,所述沉淀槽205内部设置有所述淤泥量传感器204,所述沉淀槽205底部开口处设置有所述电磁阀门二206,所述排水管207管口设置有所述电磁阀门三208,所述排气管209位于箱盖下方。

所述挡尘板104交错安装,使含粉尘的气流更容易与所述挡尘板104碰撞。

所述除尘箱105底部为漏斗形结构,有利于粉尘全部流入所述收集箱107。

所述收集箱107为圆筒形,所述收集箱107与所述除尘箱105连接口通过螺纹连接,螺纹连接处有密封垫。

所述尾气管106的直径比所述除尘箱105的直径小,使气流到达所述尾气管106时,流速加快。

所述除尘箱105的直径比所述进气管102的直径大,使气流到达所述除尘箱105时,流速减缓,有利于粉尘下沉。

所述进水管202位于所述水箱203内的管口高于所述尾气管106位于所述水箱203内的管口,防止所述进水管202流入的水直接冲刷所述尾气管106流入的气流。

所述淤泥量传感器204底端与所述沉淀槽205底部接触。

所述沉淀槽205为圆筒形,所说有沉淀槽205与所述水箱203连接口通过螺纹连接,螺纹连接处有密封垫。

所述排气管209的位置高于所述水箱203内的液面,防止水从所述排气管209流出。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所述空气粉尘检测仪4,检测空气中粉尘的含量,当空气中的粉尘含量达到设定值后,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风机103开启,开始吸尘操作,含尘气流从所述进气管102进入所述除尘箱105,气流流速减缓,较大的粉尘碰撞到所述挡尘板104,在重力作用下下沉,落入所述收集箱107,除尘后的气体通过所述尾气管106进入所述水箱203中,小颗粒粉尘融入水中随水流动,在水流经过所述沉淀槽205时,水流速度减缓,粉尘颗粒在重力作用下下沉,沉积在所述沉淀槽205中,经过沉淀后的净水经所述排水管207流出,经过滤净化后的气体通过所述排气管209排出,通过所述淤泥量传感器204检测所述沉淀槽205内粉尘沉淀的深度,当粉尘沉淀的深度达到设定值后,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风机103和所述液位阀201关闭,同时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电磁阀门三208开启,使所述水槽内水流出,然后通过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电磁阀门二206开启,使所述沉淀槽205内沉淀的粉尘流出,通过所述液位阀201控制所述水箱203内的水位,确保所述水箱203内的水位高于所述尾气管106的管口,同时低于所述排气管209的管口,通过所述重量传感器108检测所述收集箱107内粉尘收集量的多少,当粉尘收集量达到设定值后,通过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电磁阀门一109开启,使粉尘流出,本设计中的所述沉淀槽205有两组或更多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