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泥辊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5005发布日期:2019-02-01 19:49阅读:4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泥辊压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水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泥辊压机。



背景技术:

辊压机,又名挤压磨、辊压磨,是国际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型水泥节能粉磨设备,具有替代能耗高、效率低球磨机预粉磨系统,并且降低钢材消耗及噪声的功能,在水泥生产制造领域,水泥原料通常为粉末状物料,而这些粉末状物料的生产,通常采用水泥辊压机将较大尺寸的颗粒物料碾碎而成。

现在市场采用传统的水泥辊压机,材料放置多了容易发生堵塞,而且大多数材料掉落在辊筒中部,不但使碾碎的效果变差,同时也会导致辊筒中部经常需要进行维修。因此,需要一种水泥辊压机来改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泥辊压机,旨在解决传统的平地机,材料放置多了容易发生堵塞,而且大多数材料掉落在辊筒中部,不但使碾碎的效果变差,同时也会导致辊筒中部经常需要进行维修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水泥辊压机,包括辊压机主体、液压缸和储存仓,所述辊压机主体的后侧设置有第一电机,且第一电机通过第一连接轴与第一齿轮相连接,所述第一齿轮设置在第一旋转轴上,且第一齿轮设置在辊压机主体的后侧,同时第一齿轮设置在第一电机的前侧,所述第一旋转轴贯穿辊压机主体的后侧壁,且第一旋转轴贯穿第一辊筒,同时第一辊筒设置在辊压机主体的内侧,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连接,且第二齿轮设置在第二旋转轴上,所述第二旋转轴贯穿辊压机主体的后侧壁,且第二旋转轴贯穿第二辊筒,所述第二辊筒设置在辊压机主体的内侧,且第二辊筒设置在第一辊筒的左侧,所述液压缸设置在辊压机主体的后侧,且液压缸设置在第一电机的上侧,所述液压缸通过液压杆与推板相连接,且液压杆贯穿辊压机主体的后侧,同时推板设置在出料口的内侧,所述出料口开设在辊压机主体内,且出料口设置在第一辊筒和第二辊筒的上侧,所述出料口设置在滑道的下端,且滑道设置在辊压机主体内,所述储存仓设置在辊压机主体的上侧,且储存仓设置在滑道上端的上侧,所述储存仓的左侧设置有入料口,且储存仓的上侧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通过第二连接轴与第三齿轮相连接,且第三齿轮设置在第二电机的上方,所述第三齿轮与卡齿相连接,且卡齿设置在旋转块上,所述旋转块设置在第二电机的左侧,且旋转块设置在储存仓的上侧,同时旋转块内贯穿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贯穿储存仓的上侧,且螺纹杆的下端设置有搅拌轴,同时搅拌轴设置在储存仓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为啮合连接,且第一齿轮的水平高度和第二齿轮的水平高度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液压缸通过液压杆与推板构成伸缩结构,且推板的宽度与出料口的宽度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出料口的中间线与第一辊筒和第二辊筒之间的中间线设置在同一竖直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滑道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且滑道的宽度、出料口的长度、第一辊筒的长度和第二辊筒的长度均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齿轮与卡齿为啮合连接,且第三齿轮的水平高度与卡齿的水平高度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块与储存仓为转动连接,且旋转块与螺纹杆为螺纹连接,同时螺纹杆与储存仓为螺纹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水泥辊压机,

(1)第二电机通过第二连接轴带动第三齿轮进行旋转,第三齿轮通过卡齿带动旋转块进行旋转,从而使螺纹杆进行升降运动,同时搅拌轴进行旋转,避免材料将储存仓下侧堵塞;

(2)液压缸通过液压杆带动推板进行伸缩运动,使推板在出料口内侧进行移动,将出料口材料推到第一辊筒和第二辊筒之间的不同位置,避免材料大多掉落在第一辊筒和第二辊筒中部,使碾碎的效果变差,另外易导致第一辊筒和第二辊筒中部容易受到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辊压机主体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辊筒和第二辊筒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辊压机主体,2、第一电机,3、第一连接轴,4、第一齿轮,5、第一旋转轴,6、第一辊筒,7、第二齿轮,8、第二旋转轴,9、第二辊筒,10、液压缸,11、液压杆,12、推板,13、出料口,14、滑道,15、储存仓,16、入料口,17、第二电机,18、第二连接轴,19、第三齿轮,20、卡齿,21、旋转块,22、螺纹杆,23、搅拌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泥辊压机,如图2和3所示,辊压机主体1的后侧设置有第一电机2,且第一电机2通过第一连接轴3与第一齿轮4相连接,第一齿轮4和第二齿轮7为啮合连接,且第一齿轮4的水平高度和第二齿轮7的水平高度相等,第一电机2通过第一连接轴3带动第一齿轮4进行旋转,第一齿轮4带动第二齿轮7进行相向旋转,便于第一辊筒6和第二辊筒9进行相向旋转,方便对材料进行挤压加工,第一齿轮4设置在第一旋转轴5上,且第一齿轮4设置在辊压机主体1的后侧,同时第一齿轮4设置在第一电机2的前侧,第一旋转轴5贯穿辊压机主体1的后侧壁,且第一旋转轴5贯穿第一辊筒6,同时第一辊筒6设置在辊压机主体1的内侧,第一齿轮4与第二齿轮7相连接,且第二齿轮7设置在第二旋转轴8上,第二旋转轴8贯穿辊压机主体1的后侧壁,且第二旋转轴8贯穿第二辊筒9,第二辊筒9设置在辊压机主体1的内侧,且第二辊筒9设置在第一辊筒6的左侧。

如图2所示,液压缸10设置在辊压机主体1的后侧,且液压缸10设置在第一电机2的上侧,液压缸10通过液压杆11与推板12构成伸缩结构,且推板12的宽度与出料口13的宽度相等,液压缸10通过液压杆11带动推板12进行伸缩运动,推板12将材料向外侧推,便于使材料掉落在第一辊筒6和第二辊筒9上不同的位置,提高了第一辊筒6和第二辊筒9的安全性,液压缸10通过液压杆11与推板12相连接,且液压杆11贯穿辊压机主体1的后侧,同时推板12设置在出料口13的内侧,出料口13开设在辊压机主体1内,且出料口13设置在第一辊筒6和第二辊筒9的上侧,出料口13的中间线与第一辊筒6和第二辊筒9之间的中间线设置在同一竖直面上,便于材料掉落在第一辊筒6和第二辊筒9之间。

如图1所示,出料口13设置在滑道14的下端,且滑道14设置在辊压机主体1内,储存仓15设置在辊压机主体1的上侧,且储存仓15设置在滑道14上端的上侧,滑道14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且滑道14的宽度、出料口13的长度、第一辊筒6的长度和第二辊筒9的长度均相等,便于材料向下移动,储存仓15的左侧设置有入料口16,且储存仓15的上侧设置有第二电机17,第二电机17通过第二连接轴18与第三齿轮19相连接,且第三齿轮19设置在第二电机17的上方,第三齿轮19与卡齿20为啮合连接,且第三齿轮19的水平高度与卡齿20的水平高度相等,便于带动旋转块21进行旋转,第三齿轮19与卡齿20相连接,且卡齿20设置在旋转块21上,旋转块21设置在第二电机17的左侧,且旋转块21设置在储存仓15的上侧,同时旋转块21内贯穿有螺纹杆22,旋转块21与储存仓15为转动连接,且旋转块21与螺纹杆22为螺纹连接,同时螺纹杆22与储存仓15为螺纹连接,旋转块21旋转使螺纹杆22进行下降运动,同时搅拌轴23进行旋转下降,直至搅拌轴23穿过储存仓15的下侧,便于搅拌轴23对储存仓15下侧进行疏通,避免储存仓15下侧堵塞,螺纹杆22贯穿储存仓15的上侧,且螺纹杆22的下端设置有搅拌轴23,同时搅拌轴23设置在储存仓15内。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该水泥辊压机时,接通电源启动第一电机2、液压缸10和第二电机17,将材料从入料口16放入,使材料进入储存仓15内,第二电机17通过第二连接轴18带动第三齿轮19进行旋转,使第三齿轮19通过卡齿20带动旋转块21进行旋转,旋转块21旋转使螺纹杆22进行下降运动,同时搅拌轴23进行旋转下降,直至搅拌轴23穿过储存仓15的下侧,接着第二连接轴18反向旋转,使搅拌轴23上升,避免储存仓15的下侧被材料堵塞,材料从储存仓15下侧掉落到滑道14上,顺着滑道14向下移动,直至材料从出料口13掉落,液压缸10通过液压杆11带动推板12进行伸缩运动,推板12将材料向外侧推,使材料均匀掉落在第一辊筒6和第二辊筒9之间,避免材料大多数掉落在第一辊筒6和第二辊筒9的中部,导致第一辊筒6和第二辊筒9中部损坏几率增大,第一电机2通过第一连接轴3带动第一齿轮4进行旋转,第一齿轮4带动第二齿轮7进行相向旋转,从而使第一辊筒6和第二辊筒9相向进行旋转,对材料进行挤压,在辊压机主体1下侧收集产品,使用完毕后,关闭第一电机2、液压缸10和第二电机17,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辊压机主体1、第一电机2、第一连接轴3、第一齿轮4、第一旋转轴5、第一辊筒6、第二齿轮7、第二旋转轴8、第二辊筒9、液压缸10、液压杆11、推板12、出料口13、滑道14、储存仓15、入料口16、第二电机17、第二连接轴18、第三齿轮19、卡齿20、旋转块21、螺纹杆22和搅拌轴23。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