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走式拾捡生物质颗粒制作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35265发布日期:2019-05-11 00:21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走式拾捡生物质颗粒制作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业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走式拾捡生物质颗粒制作一体机。



背景技术:

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普及,农业种植大多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农作物种植后的秸秆也开始禁止焚烧,改为回收利用。作物收获后的秸秆可以作为燃料、肥料或动物饲料,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各种秸秆拾捡机、秸秆打捆机、秸秆制粒机等农业机械。但是在秸秆回收时,一方面秸秆的运输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秸秆中存在大量的尘土,秸秆秸秆拾捡装置在将秸秆捡拾时也会由于和地面接触从而带动一部分尘土混入秸秆中,从而造成影响秸秆的有效利用过程,尤其是作为动物饲料时,尘土会严重影响饲料质量,还需要专门的清理尘土的步骤,造成回收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走式拾捡生物质颗粒制作一体机,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秸秆拾捡装置会在秸秆中混入尘土的问题。

一种自走式拾捡生物质颗粒制作一体机,包括车架、车轮和车厢,所述车架前端安装有秸秆拾捡装置,秸秆拾捡装置包括,秸秆拾捡装置的上方设置有揉切装置和抛送装置,所述车厢的上端设置有贯通至其内部的滤土装置;

所述滤土装置为一圆形筒体结构,其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竖直布置的条形孔,用于容纳尘土通过并格挡秸秆;

所述秸秆拾捡装置将地面的秸秆拾捡并输送至揉切装置,所述揉切装置将秸秆揉切粉碎并通过抛送装置输送至所述滤土装置。

更优地,所述车架的一侧设置有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所述秸秆拾捡装置和所述揉切装置,所述揉切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揉切轮和第二揉切轮,所述第一揉切轮和所述第二揉切轮上均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排揉切齿,相邻两排揉切齿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每排相邻的两个所述揉切齿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揉切轮和所述第二揉切轮上的所述揉切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揉切轮上的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第二揉切轮上的所述揉切齿相配合。

更优地,所述底盘上设置有环模颗粒机,所述滤土装置的下端贯通至所述环模颗粒机。

更优地,所述底盘上设置有平模颗粒机,所述滤土装置的下端贯通至所述平模颗粒机。

更优地,所述底盘上设有生物质颗粒制作装置,设有对辊双挤压颗粒机,所述滤土装置的下端贯通至所述的对辊挤压颗粒机。

更优地,所述车厢内设置有用于投放饲料的第一投料装置和用于投放菌剂的第二投料装置,所述第一投料装置和所述第二投料装置均贯通至所述环模颗粒机或所述平模颗粒机内。

更优地,所述环模颗粒机或所述平模颗粒机的出料口处设置有振动筛,所述振动筛的上部贯通至细料出料口,所述振动筛的下部贯通至粗料出料口。

更优地,所述环模制粒机包括壳体、驱动装置、第一挤压辊和第二挤压辊,所述第一挤压辊和所述第二挤压辊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挤压辊和所述第二挤压辊的中心均开设有制粒腔,所述第一挤压辊上周向均匀设置有第一挤压齿,所述第二挤压辊上周向均匀设置有第二挤压齿,所述第一挤压齿和所述第二挤压齿相啮合;

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挤压齿沿其延伸方向均匀开设有贯通至所述制粒腔内的第一成型孔;

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挤压齿沿其延伸方向均匀开设有贯通至所述制粒腔内的第二成型孔;

所述第一挤压辊和所述第二挤压辊的制粒腔内均设置有绞龙,所述绞龙的两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挤压辊的一端固定设置有驱动链轮,所述驱动装置通过链条带动所述驱动链轮转动。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走式拾捡生物质颗粒制作一体机,通过秸秆捡拾装置将秸秆拾起后,借助粉碎揉切装置将秸秆粉碎揉切,其表面上的尘土初步脱离秸秆,抛送装置将物料输送至滤土装置时,由于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因此揉切后的秸秆会冲击到滤土装置的侧壁上,而尘土则透过条形孔散落至空气中,而后秸秆在重力作用下落至车厢内,可以有效降低秸秆中的尘土量,提升秸秆质量,无需二次处理,降低回收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走式拾捡生物质颗粒制作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后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3中筛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揉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图2中揉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图6中b-b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走式拾捡生物质颗粒制作一体机中环模制粒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主视图

图10为图9中c-c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厢,11、车轮,20、秸秆拾捡装置,21、减速器,22、罩体,23、第一揉切轮,24、第二揉切轮,25、揉切齿,30、输送管,31、滤土装置,40、环模制粒机,401、第一挤压辊,4011、第一成型孔,4012、驱动链轮,402、第二挤压辊,4021、第二成型孔,403、绞龙,42、振动筛,421、筛孔,43、细料出料口,44、粗料出料口,50、第一投料装置,51、第二投料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走式拾捡生物质颗粒制作一体机,包括车架、车轮11和车厢10,所述车架前端安装有秸秆拾捡装置20,秸秆拾捡装置20包括一滚轮,滚轮上设置有若干拾捡杆,拾捡杆错位设置,秸秆拾捡装置20的上方设置有揉切装置和抛送装置,所述车厢10的上端设置有贯通至其内部的滤土装置31,抛送装置和滤土装置31之间通过一输送管30道相连通,秸秆在抛送装置的输送下经过输送管30道进入滤土装置31内;

所述滤土装置31为一圆形筒体结构,其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竖直布置的条形孔,用于容纳尘土通过并格挡秸秆,竖直布置的条形孔有利于秸秆在重力作用下滑落,横向布置的条形孔容易造成秸秆弯曲伸入条形孔内,条形孔对秸秆造成支撑从而难以下落导致秸秆集聚;

所述秸秆拾捡装置20将地面的秸秆拾捡并输送至揉切装置,所述揉切装置将秸秆揉切粉碎并通过抛送装置输送至所述滤土装置31。

具体地,所述车架的一侧设置有动力装置,动力装置可以为车辆的动力输出系统,也可以采用独立的动力装置如电机或内燃机,通过减速器21连接至所述秸秆拾捡装置20和所述揉切装置,一罩体22将减速器和揉切装置收纳在内,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揉切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揉切轮23和第二揉切轮24,第一揉切轮23和第二揉切轮24的转向相反,用于将秸秆拾取装置拾取的秸秆揉切破碎,所述第一揉切轮23和所述第二揉切轮24上均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排揉切齿25,相邻两排揉切齿25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每排相邻的两个所述揉切齿25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揉切轮23和所述第二揉切轮24上的所述揉切齿25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揉切轮23上的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第二揉切轮24上的所述揉切齿25相配合,滚轮上的拾捡杆与第一揉切轮23和第二揉切轮24上的揉切齿25错位设置,以防止揉切齿25和拾捡杆相干涉,滚筒的轴线和第一揉切轮23及第二揉切轮24平行布置,在轴向投影上拾捡杆和揉切齿25有重叠,以便第一揉切轮23和第二揉切轮24转动时可以将拾捡杆上的秸秆转移至第一揉切轮23和第二揉切轮24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车厢10内设置有环模颗粒机40,所述滤土装置31的下端贯通至所述环模颗粒机40。

在其他实施例中,环模颗粒机40也可以为平模颗粒机。

进一步地,所述车厢10内设置有用于投放饲料的第一投料装置50和用于投放菌剂的第二投料装置51,所述第一投料装置50和所述第二投料装置51均贯通至所述环模颗粒机40或所述平模颗粒机内,通过第一投料装置50可以向环模颗粒机40或平模颗粒机中投放饲料和/或菌剂,以便根据需要将秸秆制成饲料或燃料。

进一步地,所述环模颗粒机40或所述平模颗粒机的出料口处设置有振动筛42,所述振动筛42的上部贯通至细料出料口43,所述振动筛42的下部贯通至粗料出料口44,振动筛42包括筛板,筛板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换,筛板上的筛孔421可以将环模颗粒机40或平模颗粒机制成的颗粒物进行筛选,以便根据粒径的大小等情况合理区分,便于根据需要区别使用。

具体地,如图8所示,环模制粒机包括壳体、驱动装置、第一挤压辊401和第二挤压辊402,驱动装置可以为电机或内燃机,第一挤压辊401和第二挤压辊402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内,如图9所示,第一挤压辊401和第二挤压辊402的两端通过若干支撑杆连接至一转轴上,支撑杆沿转轴周向均匀布置,相邻的两个支撑杆之间形成一间隙,用于容纳颗粒流出,第一挤压辊401和第二挤压辊402的中心均开设有制粒腔,第一挤压辊401上周向均匀设置有第一挤压齿,第二挤压辊402上周向均匀设置有第二挤压齿,第一挤压齿和第二挤压齿相啮合;

相邻的两个第一挤压齿沿其延伸方向均匀开设有贯通至制粒腔内的第一成型孔4011;

相邻的两个第二挤压齿沿其延伸方向均匀开设有贯通至制粒腔内的第二成型孔4021;

第一挤压辊401和第二挤压辊402的制粒腔内均设置有绞龙403,绞龙403的两端固定设置在壳体上,如图10所示,转轴通过轴承可转动地设置在绞龙403的轴上,第一挤压辊40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驱动链轮4012,驱动装置通过链条带动驱动链轮4012转动。

物料落至第一挤压辊401和第二挤压辊402之间,第一挤压辊401和第二挤压辊402相向转动将物料挤压,物料受到挤压力从第一成型孔4011和第二成型孔4021挤入制粒腔内,从而挤压成颗粒状,由于第一挤压辊401和第二挤压辊402转动而绞龙403不转动,因此第一挤压辊401、第二挤压辊402和绞龙403之间形成相对转动,物料在绞龙403的带动下从支撑杆之间的间隙中流出。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