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料管及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81345发布日期:2018-11-27 21:52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投料管及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投料管及反应釜。



背景技术:

在通过化学反应制备物质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反应釜。在具体的投料过程中,物料需要通过投料管进入反应釜,从而进行相应的反应。但是,目前的投料管,物料经过投料管后,在投料管的内部容易产生积聚,从而在投料管的内部留有残留物,对制备物质的品质具有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内部物料积聚的投料管。

一种投料管,其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管道;具有连接部和凸出部的底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管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凸出部设置在所述管道所围空间内,所述凸出部自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管道的第二端延伸,所述凸出部与所述管道的内壁之间具有空隙;以及,所述管道开设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一出料口与所述空隙以及所述管道形成出料通道。

由于凸出部的存在,减小了在第一出料口附近的管道的内部空间,物料从管道经过凸出部与管道内壁之间的空隙,物料经过缩小的横断面后,物料的流动速度增大,因而物料不易在管道内积聚,从而降低了物料在投料管中的残留的可能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与所述连接部的连接部分的边缘与所述管道的内壁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为圆锥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圆锥体的母线与所述圆锥体的高之间的夹角范围为30度至70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料口开设在所述空隙在所述管道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道上还开设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二出料口的朝向与所述第一出料口的朝向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料口处于所述第一出料口的上方并且共直线。

一种反应釜,其包括:釜体;搅拌桨,设置在所述釜体内;投料管,设置在所述釜体内;所述投料管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管道;具有连接部和凸出部的底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管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凸出部设置在所述管道所围空间内,所述凸出部自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二端延伸,所述凸出部与所述管道的内壁之间具有空隙;以及,所述管道开设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一出料口与所述空隙以及所述管道形成出料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投料管沿着所述釜体的内壁设置,所述投料管的第一出料口朝向所述搅拌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料口的高度与所述搅拌桨的高度相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中一个实施方式的投料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中一个实施方式的投料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中一个实施方式的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仅示意性地显示了本申请的实施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地描述。应注意的是,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方式揭示了一种投料管1,该投料管1包括管道11、底部13。管道11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底部13包括连接部131和凸出部133,连接部131与管道11的第一端连接,凸出部133则设置在管道11所围的空间内,凸出部133自连接部131朝管道11的第二端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管道的第一端为封闭端,第二端为开口端。凸出部133与管道11的内壁之间具有空隙17。管道11的侧壁上开设第一出料口151,第一出料口151与空隙17以及管道11的内腔形成物料通道。应理解的是,第一出料口151可以使一个出料口,也可以是沿管道11的轴向排成一排的多个出料口。

物料从管道11的第二端进入,然后通过管道11、凸出部133与管道11的内壁之间的空隙17,最后从第一出料口151出料。该投料管1由于凸出部133的存在,减小了在第一出料口151附近的管道11的内部空间,物料从管道11经过凸出部133与管道11内壁之间的空隙17,物料经过缩小的横断面后,物料的流动速度增大,因而物料不易在管道11内积聚,从而降低了物料在投料管中的残留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出部133与连接部131的连接部分的边缘与管道11的内壁接触。也就是说,凸出部133与连接部131的连接处的横截面积尽可能的大,使得该连接处的边缘与管道11之间不存在空隙。这样可以使得物料不会流经该连接处,从而不会存在物料残留在该处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投料管1中的残留物。

优选的,凸出部133为圆锥体,该圆锥体的底面自连接部131朝向管道11的第二端延伸。也就是说,该圆锥体的顶点与底面相比,该顶点位于近管道11的第二端处。发明人发现,凸出部133为圆锥体时,其倾斜的侧面更利于物料在管道11内的流动,物料流动性的加强可以进一步减少物料在管道11内的残留。进一步的,该圆锥体的母线与该圆锥体的高之间的夹角范围为30度至70度。当圆锥体的上述夹角处于该角度范围时,更加利于物料的流动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出料口151开设在凸出部133与管道11的内壁之间的空隙17在管道11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即该第一出料口151开设在管道11的侧壁上并且仅与该空隙17直接连通,而与管道11除空隙以外的空间通过该空隙间接连通。这样可以尽可能的减小第一出料口151与凸出部133和连接部131的连接部分的距离,该距离的减小可以使得物料在相应空间内的积聚量减少,进一步减少投料管1内的残留物存在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31封闭管道11的第一端。这样易于投料管1的制造,降低投料管1的成本。

在本实施方式中,管道11上还开设至少一个第二出料口153。第二出料口153处于第一出料口151的上方。优选地,第一出料口151与第二出料口153的朝向相同。开设第二出料口153后,物料也可以从第一出料口151和第二出料口153同时出料,使得物料可以更快、分散的更均匀。应理解的是,第二出料口153可以使一个出料口,也可以是沿管道11的轴向排成一排的多个出料口。

现在请参考图3,在另一个实施方式还揭示了一种反应釜2,该反应釜2包括釜体21、搅拌桨23以及投料管1。搅拌桨23、投料管1设置在釜体21内。该投料管1可以为以上所描述的任意结构的投料管1。反应釜2设置该投料管1后,在投料时,投料管1内没有或较少的具有残留物,降低了残留物对反应釜2内进行的反应体系的不良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投料管1沿着釜体21的内壁设置,并且投料管1的第一出料口151朝向搅拌桨23。投料管1沿着釜体21的内壁设置可以减少投料管1对搅拌桨23的不良影响,使得釜体21内部的空间布局更利于物料流动,从而有助于反应。投料管1的第一出料口151的方向朝向搅拌桨23,可以使得物料从第一出料口出料后,搅拌桨23对物料分散作用较大,并且可以立即将物料分散的较为均匀。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出料口的高度与搅拌桨23的高度相同。这样,搅拌桨23对从第一出料口出料的物料分散作用最大,因此物料可以更快速、更均匀的分散到反应体系中。

发明人发现,当本申请的反应釜用于量子点的合成时,不但能批量生产量子点,而且所合成的量子点的品质也较高。

尽管发明人已经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和列举,应当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上述实施例作出修改和/或变通或者采用等同的替代方案是显然的,都不能脱离本申请精神的实质,本申请中出现的术语用于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阐述和理解,并不能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