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油箱的管式油网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42623发布日期:2019-03-19 21:52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油箱的管式油网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尘器,特别涉及一种人防技术领域的油网除尘器。



背景技术:

管式油网除尘器是用于人防工程中过滤外界进入工程内部空气的,现有技术中,油网除尘器中的油网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便因为沾染了过多的灰尘而影响使用效果,这样使得油网滤尘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经常更换清理和加油,大大增加了日常维护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油箱的管式油网除尘器,通过在壳体内设置油箱一和油箱二,过滤油网与油箱一以及油箱二相连,这样可以使得过滤油网可以通过油箱一得到有机油的浸润,并且过滤油网上的有机油缓慢流淌至油箱二,使得过滤油网上的有机油不会再长时间使用后干涸以及沾染的灰尘不会始终保留在过滤油网上,保证了过滤油网的过滤效果,避免经常更换清洗和加油,减小了日常维护的工作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油箱的管式油网除尘器,包括油网上盖和油网下盖,所述油网上盖设有进风口,所述油网下盖设有出风口,所述油网上盖与油网下盖之间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油箱一和油箱二,所述油箱一和油箱二之间连接有过滤油网,所述过滤油网两端设置有卡扣,所述油箱一和油箱二上设置有与卡扣配合的卡槽,所述卡扣与卡槽相配合的端面上设置有通油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壳体内设置油箱一和油箱二,过滤油网与油箱一以及油箱二相连,这样可以使得过滤油网可以通过油箱一得到有机油的浸润,并且过滤油网上的有机油缓慢流淌至油箱二,使得过滤油网上的有机油不会再长时间使用后干涸以及沾染的灰尘不会始终保留在过滤油网上,保证了过滤油网的过滤效果,避免经常更换清洗和加油,减小了日常维护的工作量,本实用新型可以用于人防工程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滤油网以及卡扣内设置有吸油棉,这样可以减缓有机油向下流淌的速度,同时还能够提高过滤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滤油网为弧形,这样可以增大过滤面积,提升过滤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滤油网对称设置有一对并且所述过滤油网的弧面相交设置,这样可以使得两个过滤油网相互接触,增大有机油之间的张力,减缓有机油向下流淌的速度,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过滤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滤油网与油箱贴合的一面设置有密封圈,这样使得油箱中的油不会出现渗漏的现象,避免有机油的浪费以及污染壳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处设置有过滤网,这样可以提升过滤效果,而且还能够使得过滤油网上沾染的灰尘减少,更进一步的减小过滤油网更换的频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滤油网为不锈钢材质,这样可以使得过滤油网不会受到腐蚀而损坏,延长除尘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过滤油网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过滤网,2油网上盖,3过滤油网,4吸油棉,5油箱二,6油网下盖,7进风口,8油箱一,9密封圈,10壳体,11出风口,12卡扣,13通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的一种带油箱的管式油网除尘器,包括油网上盖2和油网下盖6,油网上盖2设有进风口7,油网下盖6设有出风口11,油网上盖2与油网下盖6之间连接有壳体10,壳体10内设置有油箱一8和油箱二5,油箱一8和油箱二5之间连接有过滤油网3,过滤油网3两端设置有卡扣12,油箱一8和油箱二5上设置有与卡扣12配合的卡槽,卡扣12与卡槽相配合的端面上设置有通油孔13;过滤油网3以及卡扣12内设置有吸油棉4;过滤油网3为弧形;过滤油网3对称设置有一对并且过滤油网3的弧面相交设置;过滤油网3与油箱贴合的一面设置有密封圈9;进风口7和出风口11处设置有过滤网1;过滤油网3为不锈钢材质。

工作时,空气首先通过进风口7进入,经过滤网1过滤后进入壳体10内,油箱一8在上,其中的有机油通过卡扣12上微小的通油孔13缓慢渗透进卡扣12,再被卡扣12内的吸油棉4吸附,经过吸油棉4使得有机油将整个过滤油网3浸润,这样进入壳体10内的空气经过过滤油网3过滤后再经出风口11处的过滤网1过滤排出;当邮箱一中的有机油经过长时间渗透后几乎全部经过滤油网3向下流淌进入油箱二5中,可将除尘器拆卸后进行翻转,使得油箱二5在上油箱一8在下后重新安装除尘器,这样便可以再次进行通风过滤处理,无需经常更换过滤油网3以及向过滤油网3注油,不但提升了过滤效果而且还延长了维护更新的周期,减小了维护更新的工作量。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