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7885发布日期:2019-01-05 00:00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粉尘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粉尘扩散会造成环境污染,对长期处于粉尘环境中的人造成严重身心健康危害,是诱发肺病等其他疾病的重要原因,并且,粉尘污染会导致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变差,甚至造成电气故障,影响其使用寿命。例如在抛光作业工作场所中,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粉尘,如果不对粉尘进行处理,使得粉尘在抛光车间大量存在并不断扩散,严重影响工作环境质量,并且容易产生爆炸。

目前市场上的除尘器分为干式除尘器和湿式除尘器,其中,干式除尘器包括有惯性除尘器、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等,使用最为广泛,特别适合应用于大型集中除尘系统中,针对干粉状的粉尘,有利于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但干式除尘器的存在问题有:不能去除气体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无法处理高温烟气粉尘;处理不当时容易造成二次扬尘,除尘效果差。

湿式除尘器利用气体和液体接触过程中同时发生传质和传热的过程,因此这类除尘器既具有除尘作用,又具有烟气降温和吸收有害气体的作用,适用于处理高温、易燃易爆和有害气体,以及雾尘集聚之粉尘。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4193715U公开的一种湿式除尘装置,包括密封罐、储水层、喷水管和循环水泵,密封罐上端设置进风管,进风管上设置轴流风机,储水层上端设置喷水管,喷水管上设有若干喷水头,储水层通过回水管连接循环水箱总成,这种除尘装置采用喷淋方式达到除尘效果。

再者,中国专利文献CN206535379U公开一种旋风湿式除尘器,包括进气口、蜂窝式高压洗涤喷淋系统、环形高压系统喷淋系统、蜗壳导流加速器、高压泵、除尘器和净气出口,高压泵通过高压管道分别与蜂窝式高压洗涤喷淋系统和环形高压系统喷淋系统连接,除尘器与净气出口连接,这种除尘器先通过高压洗涤喷淋系统进行首次喷淋,然后经过蜗壳导流加速器后进入环形高压系统喷淋系统进行二次喷淋,以到达安全除尘目的。

结合上述专利文献可知,现有的湿式除尘器普遍采用喷淋雨幕的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中会存在以下问题:1.采用若干喷头的喷淋装置,长久使用极易堵塞,进而导致水泵损坏,影响除尘器的正常使用功能;2.采用喷淋方式,吸入的风被落下雨幕阻挡而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消耗能量大,影响除尘效果,以及喷淋不均时,粉尘容易从过风间隙中排出,除尘不彻底。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湿式除尘器普遍采用喷淋雨幕的方式,极易堵塞喷头,消耗能量大,以及喷淋不均时,粉尘容易从过风间隙中排出,除尘不彻底,影响除尘效果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收尘效率高,除尘彻底且效果好,安全可靠,维护简单,耗能少的除尘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除尘装置,包括:

相互连通的第一除尘滤筒和第二除尘滤筒,所述第一除尘滤筒和所述第二除尘滤筒的底部开口均置于一水槽中;

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除尘滤筒的顶部开口处;

第一风向控制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除尘滤筒中,包括与成型在所述第一除尘滤筒底部的两个不同向开设的进风口对应设置、用于形成振弦波的第一导风结构和成型在所述第一除尘滤筒内壁上、使得与水槽中的水冲击混合后的除尘气流螺旋上升的第二导风结构;

第二风向控制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除尘滤筒中,且与其轴向平行设置以将二次除尘后的洁净气体导出的筒状结构和引导一级除尘后的除尘气流进入所述第二除尘滤筒中,并形成螺旋下降气流的倾斜结构;

排风口,成型在所述筒状结构的顶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两个所述进风口沿所述第一除尘滤筒的外壁周向分布,且贴近所述水槽中的水设置,所述第一导风结构包括分别与两个所述进风口对应设置的弧形板,两个所述弧形板相交形成m型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导风结构为顶部直径大于底部直径的倒凸台状,且所述第二导风结构的底部部分与所述弧形板连接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筒状结构为与所述第二除尘滤筒同轴设置的内筒,且所述内筒的顶部开口与所述排风口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除尘滤筒包括设置在上的圆筒和设置在下的连接筒,所述连接筒为顶部直径大于底部直径的倒梯形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筒的底部开口与所述连接筒的顶部齐平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除尘滤筒和所述第二除尘滤筒通过设置在顶部开口的通风管道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倾斜结构的一端与所述通风管道连接,另一端延伸至靠近所述筒状结构上部的位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除尘滤筒和所述第二除尘滤筒外部的壳体,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所述水槽、且可开启的至少一个清洗窗口。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水槽包括与所述第一除尘滤筒的底部开口密封连接的第一槽口,和与所述第二除尘滤筒的底部开口密封连接的第二槽口。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除尘装置中,当风机开启时,产生强劲风力将粉尘通过第一除尘滤筒底部的两个不同向开设的进风口吸入第一除尘滤筒中,粉尘气体在第一除尘滤筒内经过第一风向控制组件时,通过第一导风结构控制气体风向形成振弦波并与水槽中的水产生水激振荡,使粉尘与水流充分接触吸附混合后,将粉尘溶降,在风机作用下,利用第二导风结构使过滤融合的除尘气流螺旋上升进入第二除尘滤筒中,完成第一次除尘;而部分未被清除的细小尘粒伴随着除尘气流在第二除尘滤筒内经过第二风向控制组件时,通过倾斜结构和筒状结构的配合控制除尘气流在第二除尘滤筒内形成螺旋下降的气流,使气流惯力向下冲击水面并产生旋涡激流,旋涡激流产生虹吸效应将除尘气体中的细小尘粒迅速吸附溶降,完成第二次除尘,最后,二次除尘后的洁净气体从筒状结构的排风口向上排出。采用本技术方案,通过将含尘气体反复两次与水冲击混合,接触面面积和时间长,达到彻底清除粉尘的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完全降解气体中的飞扬粉尘,具有收尘效率高,除尘效果好,安全可靠,维护简单,耗能少,运行成本低的特点。

2.本实用新型的除尘装置中,含尘气体经过第一除尘滤筒和第二除尘滤筒的两次水、气、尘融合后在水槽中溶降积沉,因此,只需将水槽的水经过固体微粒清除后又可循环使用,可实现高效除尘和低成本运行的优化组合,既环保又高效。

3.本实用新型的除尘装置中,所述第一导风结构包括分别与两个所述进风口对应设置的弧形板,两个所述弧形板相交形成m型结构,即两个弧形板呈半弧形开口并相交具有设定角度,从两个进风口伸入的进风管道最终延伸至两个弧形板处,两个弧形板在第一除尘滤筒内起到对两个进风口吸入的含尘气体进行风向导向作用,从而引导含尘气体接触所述第二导风结构形成定向的螺旋上升运动,在此过程中,所述水槽中的水在筒内压力差作用下产生水激振荡,进而使含尘气体经过第二导风结构时与水槽的水冲击混合,通过定向螺旋的风向控制达到高效除尘目的,以及设置两个进风口还能提高收尘效率,配合稳定可靠。

4.本实用新型的除尘装置中,所述第二导风结构为顶部直径大于底部直径的倒凸台状,且所述第二导风结构的底部部分与所述弧形板连接设置,即所述第二导风结构为呈圆台形的筒体,具有顶部开口和靠近水槽设置的底部开口,含尘气体通过两个弧形板从第二导风结构的底端侧壁进入,在风机的吸力作用下,如此结构设置的第二导风结构使含尘气体形成螺旋上升的气流,并使含尘气体在第二导风结构与水槽之间不断与水冲击混合,接触范围大,除尘时间长,然后,过滤后端除尘气体通过所述第二导风结构的顶部开口上升运动,完成一次除尘。

5.本实用新型的除尘装置中,所述第二除尘滤筒包括设置在上的圆筒和设置在下的连接筒,所述连接筒为顶部直径大于底部直径的倒梯形结构,即连接筒的纵截面呈锥形,这种结构设置,一级除尘后的除尘气体通过所述筒状结构和倾斜结构的配合作用下在所述第二除尘滤筒内呈螺旋下降运动,运动至所述连接筒这段行程时,根据所述连接筒的口径逐渐缩小的设计结构,进一步对除尘气流进行风向导向,风向集中,风力聚集较强,使除尘气流强力冲击水槽的水面,实现水、气、尘的融合二次接触,而且这种气流的螺旋冲击会使水槽的水流产生旋涡激流,吸附能力强,从而可将气体中细小尘粒迅速吸附溶降,提升除尘能力。最后,滤清的洁净气体在自身浮力作用下从内筒的排风口排出。

6.本实用新型的除尘装置中,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除尘滤筒和所述第二除尘滤筒外部的壳体,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所述水槽、且可开启的至少一个清洗窗口。这种结构设置,所述壳体可对所述第一除尘滤筒和所述第二除尘滤筒起到防护作用,通过按时拆检清洗窗口,及时清理水槽及部件的内部污尘,操作方便,防止水质过污影响除尘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除尘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除尘装置的顶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除尘滤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除尘滤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除尘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除尘滤筒,11-进风口,2-第二除尘滤筒,20-排风口,21-圆筒,22-连接筒,3-水槽,31-第一槽口,32-第二槽口,4-风机,5-通风管道,6-第一风向控制组件,61-弧形板,62-第二导风结构,7-第二风向控制组件,71-筒状结构,72-倾斜结构,8-壳体,81-清洗窗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如图1-5所示的一种除尘装置,包括:

相互连通的第一除尘滤筒1和第二除尘滤筒2,所述第一除尘滤筒1和所述第二除尘滤筒2的底部开口均置于一水槽3中;

风机4,设置在所述第一除尘滤筒1的顶部开口处;

第一风向控制组件6,安装在所述第一除尘滤筒1中,包括与成型在所述第一除尘滤筒1底部的两个不同向开设的进风口11对应设置、用于形成振弦波的第一导风结构和成型在所述第一除尘滤筒1内壁上、使得与水槽3中的水冲击混合后的除尘气流螺旋上升的第二导风结构62;

第二风向控制组件7,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除尘滤筒2中,且与其轴向平行设置以将二次除尘后的洁净气体导出的筒状结构71和引导一级除尘后的除尘气流进入所述第二除尘滤筒中,并形成螺旋下降气流的倾斜结构72;

排风口20,成型在所述筒状结构71的顶部。

上述实施方式中,当风机开启时,产生强劲风力将粉尘吸入第一除尘滤筒1中,粉尘气体在第一除尘滤筒1内经过第一风向控制组件6时,通过第一导风结构控制气体风向形成振弦波并与水槽中的水产生水激振荡,使粉尘与水流充分接触吸附混合后,将粉尘溶降,在风机作用下,利用第二导风结构62使过滤融合的除尘气流螺旋上升进入所述第二除尘滤筒2中,完成第一次除尘;而部分未被清除的细小尘粒伴随着除尘气流在第二除尘滤筒2内经过第二风向控制组件7时,通过倾斜结构72和筒状结构71的配合控制除尘气流在第二除尘滤筒2内形成螺旋下降的气流,使气流惯力向下冲击水面并产生旋涡激流,旋涡激流产生虹吸效应将除尘气体中的细小尘粒迅速吸附溶降,完成第二次除尘,最后,二次除尘后的洁净气体从筒状结构的排风口向上排出。采用本技术方案,通过将含尘气体反复两次与水冲击混合,接触面面积和时间长,达到彻底清除粉尘的最佳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完全降解气体中的飞扬粉尘,具有收尘效率高,除尘效果好,安全可靠,维护简单,耗能少,运行成本低等特点。

在使用本实施例的除尘装置时,含尘气体经过所述第一除尘滤筒1和所述第二除尘滤筒2的两次水、气、尘融合后在水槽3中溶降积沉,因此,只需将水槽3的水经过固体微粒清除后又可循环使用,可实现高效除尘和低成本运行的优化组合,既环保又高效。

下面结合图2-5对第一除尘滤筒和第一风向控制组件的具体设置方式作详细说明:

两个所述进风口11沿所述第一除尘滤筒1的外壁周向分布,即两个进风口11之间形成一定的夹角,且贴近所述水槽3中的水设置,这样使得两个进风管道从两个不同方向连接到所述第一除尘滤筒1的两个进风口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导风结构包括分别与两个所述进风口对应设置的弧形板61,两个所述弧形板61相交形成m型结构。上述设置结构中,两个弧形板61呈半弧形开口并相交具有设定角度,弧形板61的最高点朝上设置,从两个进风口11伸入的进风管道最终延伸至两个弧形板处,将不同风道口的气流交汇在一起,由于弧形板61的内表面高低不一,经过两个所述弧形板61的流动气体不断撞击水平高度不一的弧形板内表面,形成一定振动频率的振弦波,从而引导含尘气体接触所述第二导风结构62形成定向的螺旋上升运动,因此,两个弧形板61在第一除尘滤筒1内起到对两个进风口吸入的含尘气体进行风向导向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所述水槽3中的水在筒内压力差及强大上升气流作用下产生水激振荡,进而使含尘气体经过第二导风结构62时与水槽的水冲击混合,通过定向螺旋的风向控制达到高效除尘目的。另外,设置两个进风口还能提高收尘效率,配合稳定可靠。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作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二导风结构62为顶部直径大于底部直径的倒凸台状,且所述第二导风结构62的底部部分与所述弧形板61连接设置,结合图3可知,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二导风结构62为呈圆台形的筒体,具有顶部开口和靠近水槽设置的底部开口,且筒体内径从底部到顶部逐渐增大,含尘气体通过两个弧形板从第二导风结构62的底端侧壁进入,在风机的吸力作用下,如此结构设计的第二导风结构62使含尘气体形成螺旋上升的气流,并使含尘气体在所述第二导风结构62与所述水槽3之间不断与水冲击混合,接触范围大,除尘时间长,然后,过滤后的除尘气体通过所述第二导风结构62的顶部开口上升运动,所述风机将除尘气体从第一除尘滤筒1输送至第二除尘滤筒2中,完成一次除尘。

下面结合图2-5对第二除尘滤筒和第二风向控制组件的具体设置方式作详细说明:

所述第二风向控制组件7包括筒状结构71和倾斜结构72,通过二者配合来控制除尘气体在所述第二除尘滤筒2中形成螺旋下降的气流,具体的,所述筒状结构71为与所述第二除尘滤筒2同轴设置的内筒,内筒的轴线与第二除尘滤筒2的轴线重合,且所述内筒的顶部开口与所述排风口20连通,能够使滤清的洁净气体经过内筒从所述排风口20向上排出。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除尘滤筒1和所述第二除尘滤筒2通过设置在顶部开口的通风管道5连通,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倾斜结构72的一端与所述通风管道5连接,另一端延伸至靠近所述筒状结构71上部的位置,倾斜结构72为半圆形的连接板,远离通风管道5的另一端低于靠近通风管道5的一端,即向下倾斜设置。通过上述结构设置,一级除尘后的除尘气体通过所述通风管道5由所述第一除尘滤筒1流入所述第二除尘滤筒2中,在通风管道5与所述第二除尘滤筒2的连接处设计所述倾斜结构,起到对所述通风管道5内的除尘气体进行风向导向的作用,确保除尘气体偏向筒状结构的一侧运动,使气流在接触到筒状结构后形成螺旋下降的运动趋势,从而冲击位于所述第二除尘滤筒2底部的水槽,实现二次除尘的过程。

需要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风机4优选为离心风机,为气体流动提供动力,风机4设置在第一除尘滤筒1的顶部,其负压口与第一除尘滤筒1的顶部连接,正压口与通风管道5连接,因此,当风机4启动时,从而使第一除尘滤筒1内形成负压抽吸含尘气体,使第二除尘滤筒2内形成正压吸收第一除尘滤筒1内的除尘气体。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除尘滤筒2包括设置在上的圆筒21和设置在下的连接筒22,所述连接筒22为顶部直径大于底部直径的倒梯形结构,即所述连接筒的纵截面呈锥形,圆筒21和连接筒22一体成型。所述内筒的底部开口与所述连接筒22的顶部齐平设置。这种结构设置,一级除尘后的除尘气体通过所述筒状结构71和倾斜结构72的配合作用下在所述第二除尘滤筒2内呈螺旋下降运动,运动至所述连接筒22这段行程时,根据所述连接筒22的口径逐渐缩小的设计结构,进一步对除尘气流进行风向导向,风向集中,风力聚集较强,使除尘气流强力冲击水槽的水面,实现水、气、尘的二次融合接触,而且这种气流的螺旋冲击会使水槽的水流产生旋涡激流,吸附能力强,从而可将气体中细小尘粒迅速吸附溶降,提升除尘能力。最后,滤清的洁净气体在自身浮力作用下从内筒的排风口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除尘滤筒1和所述第二除尘滤筒2外部的壳体8,在所述壳体8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所述水槽3、且可开启的至少一个清洗窗口81,这种结构设置,所述壳体8可对所述第一除尘滤筒1和所述第二除尘滤筒2起到防护作用,通过按时拆检清洗窗口81,及时清理水槽及部件的内部污尘,操作方便,防止水质过污影响除尘效果。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水槽3包括与所述第一除尘滤筒1的底部开口密封连接的第一槽口31,和与所述第二除尘滤筒2的底部开口密封连接的第二槽口32,水槽上部设置有盖体,盖体上分别开设有第一槽口31和第二槽口32,第一槽口31和第二槽口32的内径与第一除尘滤筒1的底部开口和第二除尘滤筒2的底部开口直径一致。这样可保证第一除尘滤筒1和第二除尘滤筒2工作时内部压力的稳定性,减小外部干扰,也避免了发生水花外溅等现象,提升了除尘装置工作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下面结合图3-5对本实施例的除尘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一级除尘过程:风机启动后产生吸力,通过两个进风口将含尘气体吸入所述第一除尘滤筒1内,含尘气体在第一除尘滤筒1内经过弧形板61后形成定向螺旋的振弦波进入第二导向结构62中,对应所述第一除尘滤筒的水槽3中的水借助气流强大推力和压差作用下产生水激振荡,使含尘气体与水不断冲击混合,充分接触和吸附混合后将粉尘溶降,然后,一级除尘后的除尘气体通过第二导风结构62螺旋上升进入通风管道5中,完成第一次除尘。

二级除尘过程:部分未被清除的细小尘粒,在气流推动下进入所述第二除尘滤筒2内,在筒状结构71和倾斜结构72的配合作用下,使除尘气体在第二除尘滤筒2内呈螺旋下降运动,经过连接筒22后冲击水槽3的水面,产生旋涡激流,水在旋涡作用下产生虹吸效应,将气体中细小尘粒迅速吸附溶降,最后,滤清的洁净气体从所述第二除尘滤筒2上的排风口20向上排出,完成第二次除尘。

本实施例提供的除尘装置可适用于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粉尘的工作场所,例如抛光车间,从而可清除抛光作业产生的飞扬粉尘,使含尘气体经过除尘装置的两次除尘后,可将粉尘完全清除,净化后的气流空气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保障工作的安全性。

作为替代的实施方式,第一导风结构也可以为两个倒置的“V”形板,两个“V”形板相交形成倒“W”形结构,只要第一导风结构朝向水槽的一面具有高低不一的内表面即可,例如为具有凹槽和凸起的波浪形的板体。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