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体染料自动投加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5261发布日期:2019-05-15 23:26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体染料自动投加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配料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体染料自动投加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固体颗粒或者粉末物料与液体溶剂混合时,都是人为进行计量和混合,需要工人时刻盯守,劳动强度大,而且,人为操作出错率高,容易产生误操作,造成生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体染料自动投加控制系统,解决固体颗粒或者粉末物料与液体溶剂混合人工操作,出错率高,生产效率低等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固体染料自动自动投加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触摸显示屏、染料仓单元、配料釜单元、液体染料罐单元。

所述染料仓单元包括染料仓、料位检测组件、染料输送组件,料位检测组件安装在染料仓内并将检测信号传输到控制器内;染料输送组件安装在染料仓下并将染料仓与配料釜单元的配料釜连接。

所述料位检测组件包括高料位计和低料位计,高料位计安装在染料仓上部,低料位计安装在染料仓下部,高料位计和低料位计分别检测染料仓内染料的料位并将检测信号传输到控制器内。

所述染料输送组件,包括绞龙输送机、振动电机,绞龙输送机倾斜设置在染料仓下方且振动电机安装在染料仓内;且绞龙输送机的绞龙电机和振动电机分别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配料釜单元,包括配料釜、配料组件、搅拌组件、配料输送组件和称重模块;配料组件安装在配料釜上端且配料组件的进料管与染料输送组件的绞龙输送机连接;搅拌组件安装在配料釜内且搅拌组件的搅拌电机Ⅰ位于配料釜外部上端;配料输送组件安装在配料釜下端并将配料釜与液体染料罐单元的染料罐连接;称重模块安装在配料釜的支撑脚上并将检测的配料釜重量信号传输给控制器。

所述配料组件,包括进料管、进料阀、进水管、进水阀;进料管的一端与配料釜上的进口连接,进料管的另一端与绞龙输送机相连接,且在进料管上设置有进料阀;进水管与配料釜上的进口连接,进水管的另一端与外部水源连接,且在进水管上设置有进水阀;进料阀和进水阀分别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搅拌组件,包括搅拌电机Ⅰ和搅拌轴Ⅰ,搅拌轴Ⅰ安装在配料釜内,搅拌电机Ⅰ安装在配料釜上端且搅拌电机Ⅰ的输出轴与搅拌轴Ⅰ伸出配料釜的一端连接;搅拌电机Ⅰ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配料输送组件包括配料出口阀、输送管和出料泵,输送管的一端与配料釜下端的出口连接,输送管的另一端与液体染料罐单元的染料罐连接,且在输送管上安装有配料出口阀和出料泵,配料出口阀和出料泵分别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液体染料罐单元,包括染料罐、液体搅拌组件、液位传感器和液体出口阀,染料罐上端的液体进口与配料输送组件的输送管连接,液体搅拌组件安装在染料罐内且液体搅拌组件的搅拌电机Ⅱ安装在染料罐上,液位传感器安装在染料罐内并将检测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液体出口阀安装在染料罐下端的出液管上;染料输送组件、配料组件、搅拌组件、配料输送组件、液体搅拌组件、液体出口阀分别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触摸显示屏与控制器双向连接。

所述液体搅拌组件包括搅拌电机Ⅱ和搅拌轴Ⅱ,搅拌轴Ⅱ安装在染料罐内,搅拌电机Ⅱ安装在染料罐上端且搅拌电机Ⅱ的输出轴与搅拌轴Ⅱ伸出染料罐的一端连接;搅拌电机Ⅱ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触摸显示屏给控制器发送控制指令,进行操作,控制器接受到上层控制系统给出的运行指令,自动检测设备各个参数例如设备配料釜重量是否为零,料仓是否有空等,如果没有故障,根据操作人员设定的参数打开下进料阀,开启上料绞龙电机,当配料釜重量接近设定值,控制器降低绞龙电机变频器输出频率,减小下料速度实现精确计量。当物料重量达到设定值时,关闭进料阀,关闭绞龙电机。然后打开进液阀,往配料釜内加水,当当物料重量达到设定值时,关闭进液阀。物料计量完成后,控制器开启配料釜搅拌电机Ⅰ,搅拌定时间开始,计时到后如果染料罐液位低于设定值时,开启配料釜出口阀,开启出料泵转料,若染料罐液位达到上限设定值时,设备停止配料。染料罐液位小于配料开始设定值时,设备重新开始配料。整个过程人为参与度小,实现生产智能化,自动化达到无人值守,极大程度地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本实用新型能够尽量减少因人为原因引起的生产误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生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一种固体染料自动投加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触摸显示屏、染料仓单元1、配料釜单元2、液体染料罐单元3。

所述染料仓单元1包括染料仓1-1、料位检测组件1-2、染料输送组件1-3,料位检测组件1-2安装在染料仓1-1内并将检测信号传输到控制器内;染料输送组件1-3安装在染料仓1-1下并将染料仓1-1与配料釜单元2的配料釜2-1连接。

所述料位检测组件1-2包括高料位计1-2-1和低料位计1-2-2,高料位计1-2-1安装在染料仓1-1上部,低料位计1-2-2安装在染料仓1-1下部,高料位计1-2-1和低料位计1-2-2分别检测染料仓1-1内染料的料位并将检测信号传输到控制器内。

所述染料输送组件1-3,包括绞龙输送机1-3-1、振动电机1-3-3,绞龙输送机1-3-1倾斜设置在染料仓1-1下方且振动电机1-3-3安装在染料仓1-1内;且绞龙输送机1-3-1的绞龙电机1-3-2和振动电机1-3-3分别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配料釜单元2,包括配料釜2-1、配料组件2-2、搅拌组件2-3、配料输送组件2-4和称重模块2-5;配料组件2-2安装在配料釜2-1上端且配料组件2-2的进料管与染料输送组件1-3的绞龙输送机1-3-1连接;搅拌组件2-3安装在配料釜2-1内且搅拌组件2-3的搅拌电机Ⅰ2-3-1位于配料釜2-1外部上端;配料输送组件2-4安装在配料釜2-1下端并将配料釜2-1与液体染料罐单元3的染料罐3-1连接;称重模块2-5安装在配料釜2-1的支撑脚上并将检测的配料釜重量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使重量信号在触摸显示屏上显示。而且,为了确保称重精确,本实施例中共有四个称重模块,且四个称重模块分别安装在配料釜四个支撑脚上,并且配料釜与设备框架管道等采用软连接。

所述配料组件2-2,包括进料管、进料阀2-2-1、进水管、进水阀2-2-2;进料管的一端与配料釜2-1上的进口连接,进料管的另一端与绞龙输送机1-3-1相连接,且在进料管上设置有进料阀2-2-1;进水管与配料釜2-1上的进口连接,进水管的另一端与外部水源连接,且在进水管上设置有进水阀2-2-2;进料阀2-2-1和进水阀2-2-2分别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搅拌组件2-3,包括搅拌电机Ⅰ2-3-1和搅拌轴Ⅰ,搅拌轴Ⅰ安装在配料釜2-1内,搅拌电机Ⅰ2-3-1安装在配料釜2-1上端且搅拌电机Ⅰ2-3-1的输出轴与搅拌轴Ⅰ伸出配料釜2-1的一端连接;搅拌电机Ⅰ2-3-1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配料输送组件2-4包括配料出口阀2-4-1、输送管和出料泵2-4-2,输送管的一端与配料釜2-1下端的出口连接,输送管的另一端与液体染料罐单元3的染料罐3-1连接,且在输送管上安装有配料出口阀2-4-1和出料泵2-4-2,配料出口阀2-4-1和出料泵2-4-2分别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液体染料罐单元3,包括染料罐3-1、液体搅拌组件3-2、液位传感器3-3和液体出口阀3-4,染料罐3-1上端的液体进口与配料输送组件2-4的输送管连接,液体搅拌组件3-2安装在染料罐3-1内且液体搅拌组件3-2的搅拌电机Ⅱ3-2-1安装在染料罐3-1上,液位传感器3-3安装在染料罐3-1内并将检测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液体出口阀3-4安装在染料罐3-1下端的出液管上;染料输送组件1-3、配料组件2-2、搅拌组件2-3、配料输送组件2-4、液体搅拌组件3-2、液体出口阀3-4分别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触摸显示屏与控制器双向连接。

所述液体搅拌组件3-2包括搅拌电机Ⅱ3-2-1和搅拌轴Ⅱ,搅拌轴Ⅱ安装在染料罐3-1内,搅拌电机Ⅱ3-2-1安装在染料罐3-1上端且搅拌电机Ⅱ3-2-1的输出轴与搅拌轴Ⅱ伸出染料罐3-1的一端连接;搅拌电机Ⅱ3-2-1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DCS设备接到染料罐底部,且液体出口阀3-4关闭,液体传感器3-3时刻检测染料罐内的液位,当液位小于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染料仓单元和配料釜单元启动。

当配料釜的重量小于设定值时,进水阀启动,往配料釜中开始加水(重量可在触摸显示屏设定),水加到设定值后,开启搅拌电机Ⅰ、进料阀、振动电机和绞龙电机,振动电机将染料仓内的物料振落到绞龙输送机上,绞龙输送机输送固体物料(重量可设)到配料釜内,配料釜重量到达设定值后关闭进料阀和绞龙电机,再二次加水至需要重量(重量可设)。搅拌一定时间(时间可设),开出料阀,出料泵向染料罐打液,完成一次做料循环。

转料完成后,如果染料罐内液位小于设定值,新的做料循环开始。如果染料罐内液位大于液位设定值,设备停止做料等待。

上面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