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浆液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1979发布日期:2019-04-13 01:22阅读:771来源:国知局
电浆液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电浆液的制造装置,特别是指一种提高电浆粒子混合效果、性能的电浆液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的电浆液制造装置,乃有如中国台湾发明专利公告第I601693号所揭示的“电浆液产生装置”,其是将产生的电浆粒子(主要为臭氧及硝酸根)溶解于水,藉由调控电压频率产生不同比例的电浆粒子,以达成能提高消毒杀菌(臭氧比例高)或是加强去角质能力(硝酸根比例高)的电浆活化水。

另有如中国台湾发明专利公告第I601694号“电浆液产生装置”所揭示的结构,是藉由在流道中配设限流组件改变流速产生压力差,达到让电浆粒子能被吸入与水混合的效果,并将可溶的机能性矿物质披覆于球形的限流组件外侧,以增加展出的电浆活化水的机能性。

然而,前述的电浆液产生装置,乃是创作人早期研究开发的技术,诸如所解离的电浆粒子种类、比例调控,又或是水中所混入电浆粒子的浓度、能存续的时长等等,仍多有不足之处,经创作人持续研究改进之道,终于有本创作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乃是提供一种能提高电浆粒子混合度的电浆液生成装置,以生成电浆粒子溶度高、粒子存续时间长的电浆液。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浆液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混合管道,包含有一管道入口及一管道出口;

一变流段,设置于该混合管道中,并介于该管道入口及该管道出口之间,且该变流段具有小于该混合管道可供液体通过的截面积;至少一连接至该变流段的电浆粒子产生单元,用以产生电浆粒子并供流入该变流段;及,一限流体,设置于该变流段中,且该限流体沿管内流向开设有一贯通孔。

藉此,本电浆液生成装置,是以变流段中的限流体在管内制造压力差,而电浆粒子产生单元连接于变流段,使其能在压力变化明显的位置能自然吸入大量的电浆粒子,并利用限流体中间开设的贯通孔提供压力较强的水流,增加涡流现象以提高混合度。

依上述结构,所述变流段具有一头端及一尾端,该头端较该尾端接近该管道入口,该限流体于该头端位置形成一最大限流面积,另于该尾端位置形成一最小限流面积。藉此,利用位于头端的最大限流面积能让流经的液体急速加压,并在通过后因限流面积缩小而快速降压,能有效地增加在通过的液体中的气泡比例,提高电浆粒子混入液体中的效果。

较佳的,所述最大限流面积为该混合管道供液体通过的截面积的30%-90%。所述头端与该尾端间的距离为该混合管道内径的45%-160%。而所述变流段开设有至少一气孔以供该电浆粒子产生单元连接,且该气孔与该头端间的距离为该头端与该尾端间距离的30%-70%。

依上述结构,所述变流段及该管道入口间进一步设有一网格栅。藉此网格栅的网格更有助于增加通过的液体产生的气泡比例。

依上述结构,所述限流体与该变流段内壁间至少分隔有一第一区间与一第二区间,该气孔设置于该第一区间,而该变流段于该第二区间开设有一泄压孔。

依上述结构,所述气孔连接有一防止液体从该气孔流出的第一单向阀,且该泄压孔连接有一防止外部气体从该泄压孔流入的第二单向阀。

依上述结构,该电浆粒子产生单元解离所产生的电浆粒子主要为臭氧及氮氧化合物,臭氧能提供灭菌消毒的效果,而氮氧化合物则能提供修复皮肤表面的效果,电浆粒子产生单元所产出的各氮氧化合物的比例,又以硝酸根离子及一氧化氮分子为主;该电浆粒子产生单元与一控制单元耦接,该控制单元包含一用以调控该各电浆粒子产生比例的调控模块;藉由提高驱动电浆粒子产生单元的电压与频率,能有效提高所产生的氮氧化合物的比例(主要为硝酸根及一氧化氮),让混合生成的电浆液能提供更高的皮肤修复因子。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功效及特征可获致更具体的了解,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架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混合管道横向剖示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混合管道纵向剖示图;

图5a及图5b分别为混合管道的截面示意图;

图5c为混合管道另一视角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

标号说明:

1电浆液生成装置

10混合管道

11管道入口

12管道出口

13变流段

131头端

132尾端

133第一区间

134气孔

135第二区间

136泄压孔

14限流体

140贯通孔

20电浆粒子产生单元

21供入管路

22第一单向阀

31泄压管路

32第二单向阀

40网格栅

50控制单元

51驱动电路

52调控模块

D头端与尾端间的距离

d气孔与头端间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可知本实施例所示的电浆液生成装置1,主要组成包括有一混合管道10、数个电浆粒子产生单元20、二泄压组件、一网格栅40及一控制单元50。

混合管道10的两端分别为一管道入口11与一管道出口12,于该管道入口11及该管道出口12间的中段位置设置有一变流段13,该变流段13内设有一限流体14,用以限制该变流段13中可供液体通过的截面积,使变流段13能供液体通过的截面积小于混合管道10原先可供液体通过的截面积,藉以产生流速变化与压力差;变流段13的两旁侧开设有数个气孔134分别对应该些电浆粒子产生单元20,使该各电浆粒子产生单元20能经由一供入管路21连接至该各气孔134,藉由变流段13所产生的流速变化与压力差,能顺利地导入电浆粒子产生单元20所产生的电浆粒子,进而与通过混合管道10的液体混合,生成电浆液。

该些电浆粒子产生单元20设置于混合管道10的两旁侧,主要是能解离空气以产生臭氧及多种氮氧化合物(如硝酸根离子、一氧化氮分子等)的电浆粒子,再经由供入管路21将电浆粒子供入变流段13。该各供入管路21上设有一防止逆流的第一单向阀22,用以限制供入管路21的流向仅能朝变流段13供入电浆粒子,防止变流段13中的液体回流至电浆粒子产生单元20。

该二泄压组件分别设置于混合管道10的上下侧,变流段13于上下侧分别开设有一泄压孔136,各泄压组件主要包含一连接该泄压孔136的泄压管路31,用以于管内压力过大时(例如管道出口12阻塞)能适时释放水流、降压,避免造成相关组件的损害;该各泄压管路31上设有一防止逆流的第二单向阀32,用以限制泄压管路31的流向仅能朝外排出,防止外界气体从泄压孔136流入变流段13。

网格栅40设置于混合管道10中,并位于管道入口11及变流段13之间的位置,藉由本身所开设的数个网孔或网格,让通过的液体能产生相当程度的气泡,以提高电浆粒子混入的效果。

再请一并参阅图6,控制单元50设置于电浆粒子产生单元20旁侧,主要包括有一驱动电路51及一调控模块52;驱动电路51与电浆粒子产生单元20耦接,用以依电子参数驱动电浆粒子产生单元20以解离空气,产生相应比例的电浆粒子;而调控模块52与驱动电路51耦接,用以调控驱动电路51的电子参数(如电压、频率、强度等等),藉此,能根据使用需求来调整适当的电浆粒子的产生比例,使生成的电浆液具有预期的功效。本实施例中电浆粒子产生单元20解离产生的电浆粒子是以臭氧(O3) 及氮氧化合物(NxOy)为主,已知研究所使用的电子参数,多是采用频率约0.5kHz-5kHz、电子约500V的条件解离空气,其中以频率0.5kHz能让臭氧有较高的产出比例,而本实施例经实验测试,电子参数可选用频率15kHz -40kHz的范围、电压提高至1.2kV-4kV的范围,能产出最佳比例的氮氧化合物,以使生成的电浆液具有更高的皮肤修复因子。

于本实施例中,变流段13于靠近管道入口11的一侧为头端131,而靠近管道出口12的一侧为尾端,限流体14与变流段13具有约等长的长度,并于中央位置开设有一方向同于流向的贯通孔140。

再请一并参阅图5a至图5c,限流体14为概呈金字塔形状的锥形体,头端131位置为塔底,具有一最大限流面积,而该尾端132位置为塔顶,具有一最小限流面积;于本实施例中,限流体14与变流段13内壁间可供液体通过的空间被分隔成位于左、右侧的两个第一区间133、以及位于上、下侧的两个第二区间135,气孔134开设于第一区间133的位置,而泄压孔136则开设于第二区间135的位置。藉此,当液体流至变流段13头端131时,能藉由最大限流面积急速加压,而限流体14的限流面积由头端131至尾端132逐渐缩小,因此当液体通过头端131后,能藉由可通行的截面积扩大而快速降压,透过急速的升压与降压,除了能顺利从气孔134导入电浆粒子,更有助于增加液体中的气泡比例,提高电浆粒子与液体的混合效果。

此外,限流体14所开设的贯通孔140具有固定的内径,相较于从限流体14周围通过的液体,从贯通孔140通过的液体能形成较强劲的水流,因此当通过该变流段13后,贯通孔140提供的强劲水流能增加管道中的涡流现象,以提高电浆粒子的混合度。

于本实施例中,变流段13及限流体14跟混合管道10具有一定的关联条件,用以形成最适于电浆粒子混合的压力差,其中,该最大限流面积可为该混合管道10供液体通过的截面积的30%-90%,该头端131与该尾132端间的距离D可为该混合管道10内径的45%-160%,该气孔134与该头端131间的距离d可为该头端131与该尾端132间的距离D的30%-70%。

实际应用时,是将电浆液生成装置1安装于供水源与出水端(如水龙头等)之间,管道入口11连接供水源,用以接收供水源提供的水流,供水源可采用一般用水或进一步混入有机能性矿物质的水体,而管道出口12连接至出水端,用以输出混合完成的电浆液。其中,当水流流入管道入口11时,是先通过开设有数个网孔或网格的网格栅40,藉由网孔或网格产生的水流变化,让通过的水流中能含有相当比例的气泡,随后,水流流至变流段13的头端131急剧升压,从限流体14周围通过的水流,在流向尾端132时快速降压,产生明显的压力差并从气孔134吸入由电浆粒子产生单元20解离空气所产生的电浆粒子,藉由水流中的微小气泡能增加水体表面接触面积,提高电浆粒子溶解的效果;而当水流通过变流段13尾端132后,通过贯通孔140的强劲水流能再次搅动管道中的水体,增加水的涡流现象提高混合度,以生成电浆粒子溶度高、时效性长的电浆液,并从管道出口12输出。

综合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浆液生成装置所示的结构,确有提升电浆粒子溶解于液体的效果,实为一具新颖性及进步性的创作,依法提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但上述说明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说明,举凡依本实用新型技术手段所作的延伸、修饰、简单改变或等效置换,亦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