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滚筒输送线的滴胶模具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26144发布日期:2019-09-20 22:46阅读:5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滚筒输送线的滴胶模具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滴胶自动化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滚筒输送线的滴胶模具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滴胶行业中的自动化生产能力低,在模具滴胶定位时,往往是依靠人工去把模具摆放到滴胶机工作台上然后推至卡位板上进行定位滴胶,此种方式是最原始的工作方式,每台滴胶机需要配置一位工人来摆放定位模具,不仅增加了人工使用成本还降低了生产效率,而且定位不准确还会影响合格率,不利于生产的顺利进行。

因此,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地实现精准自动化定位的高效滴胶模具定位装置对于实现滴胶行业自动化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滴胶模具定位不能实现精准自动化定位的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滚筒输送线的滴胶模具定位装置,通过模具导正部分、模具夹紧部分和模具挡位部分共同实现模具的准确定位。

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滚筒输送线的滴胶模具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支撑部分、模具导正部分、模具档位部分和模具夹紧部分,所述支撑部分用于支撑固定所述滚筒输送线,所述模具导正部分用于将输送过来的模具调整整齐,移动至模具定位处,所述模具档位部分用于阻挡模具输送前进,将模具固定在定位处,所述模具夹紧部分用于将模具夹紧,进一步将模具固定在定位处。

本实用新型滴胶模具定位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首先是滚筒匀速无阻转动于支撑板中,模具由滚筒旋转推动往前匀速移动,模具在导正部分的导向下整齐移动至模具定位处,然后模具档位部分升起正挡板阻挡模具的前进从而停止于模具定位处,最后模具夹紧部分把模具夹紧至模具定位处,完成滚筒线上的模具定位功能。

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在原有的滚筒输送机构上加入模具导正部分、模具档位部分和模具夹紧部分即可改造升级,取代人工滴胶模具定位,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和便捷性,实现流水线生产自动化。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分包括支撑架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用于安装固定所述滚筒输送线,所述支撑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支撑板的两端下方。

所述支架部分的支撑架有2个,分别设置于支架部分的两端下方,用于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也有2个,分布在滚筒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于支撑架的上表面,并通过螺栓连接,用于安装滚筒;所述滚筒数量为11,分别等距设置于两支撑板之间,滚筒的端轴穿过支撑板的两边安装孔,并通过螺栓连接。

优选地,所述模具导正部分包括第一侧挡板、第二侧挡板、第一导正挡片、第二导正挡片、第三导正挡片,所述第一侧挡板可拆卸固定在支撑板的上表面,其宽度超出支撑板向滚筒输送线方向凸出,所述第二侧挡板可拆卸连接在第一侧挡板的下方,第一侧挡板的侧面与第二侧挡板的侧面平齐,所述第一导正挡片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内侧面,一端焊接在支撑板的内侧面,另一端与第二侧挡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导正挡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正挡片的对应面,所述第三导正挡片与第二导正挡片垂直设置,一端焊接在第二导正挡片上,另一端焊接在支撑板上。

上述内侧面和侧面均为与滚筒输送线接触的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正挡片与支撑板成一定角度,角度设置以确保模具准确定位为标准。模具导正部分的导正挡片均与支撑板成一定角度向滚筒内侧偏进,设置一定角度的偏进有利于引导模具在输送过程中逐渐向定位点靠近,在结合档位部分和夹紧部分充分固定定位模具,相对于与支撑板平齐的导正挡片,逐渐缩小至模具宽度的导正挡片更具输送的稳定性和流畅性,防止输送过程中模具的突然挤压跳落。

优选地,所述模具档位部分包括正挡板和正挡板伸缩装置,所述正挡板伸缩装置与所述支撑板垂直,可拆卸连接在支撑板下方,所述正挡板可拆卸连接在正挡板伸缩装置上方。

优选地,所述正挡板伸缩装置包括底板、肋板、第一气缸安装板和第一气缸,所述底板水平设置于支撑板的下表面,与支撑板垂直,所述肋板垂直安装在所述底板,所述第一气缸安装板可拆卸连接在肋板侧面,所述第一气缸安装在第一气缸安装板上,第一气缸头上方可拆卸连接所述正挡板。

优选地,所述模具夹紧部分包括夹紧弹簧片和夹紧弹簧片伸缩机构,所述夹紧弹簧片通过夹紧弹簧片伸缩机构控制夹紧模具,夹紧弹簧片和夹紧弹簧片伸缩机构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夹紧弹簧片伸缩机构包括第一弹簧片安装组件、第二弹簧片安装组件、第二气缸、第二气缸安装板,所述第二气缸安装板设置在第二导正挡片一侧支撑板的上方表面,第二气缸安装在第二气缸安装板上,所述第一弹簧片安装组件可拆卸连接在第二气缸头上,所述第二弹簧片安装组件垂直设置与第一弹簧片安装组件的下表面,所述夹紧弹簧片安装在第二弹簧片安装组件的左右两侧。

上述可拆卸连接均可为螺栓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滚筒输送线的滴胶模具定位装置通过模具导正部分、模具档位部分和模具夹紧部分的结合作用解决了滚筒输送线上输送过来的滴胶模具的精准定位问题,可代替人工来摆放定位滴胶模具,该装置设计简单,仅通过模具导正、模具阻挡和模具夹紧等操作即可精准把滴胶模具定位于滚筒输送线上进行滴胶动作,该装置可实现车间无人工操作化,实现流水线式滴胶生产,大大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基于滚筒输送线的滴胶模具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模具导正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模具档位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模具夹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基于滚筒输送线的滴胶模具定位装置,如图1~4所示,定位装置包括支撑部分1、模具导正部分2、模具档位部分3和模具夹紧部分4,支撑部分1用于支撑固定所述滚筒输送线5,所述模具导正部分2用于将输送过来的模具调整整齐,移动至模具定位处,所述模具档位部分3用于阻挡模具输送前进,将模具固定在定位处,所述模具夹紧部分4用于将模具夹紧,进一步将模具固定在定位处;

支撑部分包括支架101、支撑板102,支架数量为2,分别设置于支撑部分的两端下方,用于支撑板102;支撑板102数量为2,分别设置于支架101的上表面,并通过螺栓连接,用于安装滚筒,滚筒数量为11,分别等距设置于两支撑板102之间,滚筒的端轴穿过支撑板102的两边安装孔,并通过螺栓连接;

模具导正部分2包括第一侧挡板201、第二侧挡板202、第一导正挡片203、第二导正挡片204、第三导正挡片205,第一侧挡板201水平设置于支架部分的左边支撑板102上表面,并通过螺栓连接,宽度超出支撑板102向滚筒输送线5方向凸出,第二侧挡板202设置于第一侧挡板201的下方,第一侧挡板201的侧面与第二侧挡板202的 侧面为同一平面,并通过螺栓连接,第一导正挡片203设置于支撑部分的左边支撑板102的内侧面上,前端紧靠第二挡板202,并通过焊接连接于支撑板102上,用于导正模具的前进方向,第二导正挡片204设置于支架部分的右边支撑板102的内侧面上,并通过焊接连接,用于导正模具的前进方向,第三导正挡片205设置于支撑部分的右边支撑板102的内侧面上并垂直第二导正挡片204,通过焊接连接;

模具挡位部分3包括模包括正挡板301和正挡板伸缩装置302,正挡板伸缩装置302包括底板3021、肋板3022、第一气缸安装板3023、第一气缸3024、正挡板301,底板3021水平设置于两个支撑板102的下表面,方向与支撑板102垂直,并通过螺栓连接,肋板3022数量为2,分别设置于底板3021上表面的左右两边,并通过螺栓连接,第一气缸安装板3023设置于两个肋板3022的侧面上,并通过螺栓连接,第一气缸3024设置于第一气缸安装板3023的安装孔上,并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正挡板301水平设置于第一气缸3024的气缸头上方并通过螺栓连接;

模具夹紧部分4包括夹紧弹簧片401和夹紧弹簧片伸缩机构402、夹紧弹簧片伸缩机构402包括第一弹簧片安装组件4021、第二弹簧片安装组件4022、第二气缸4023、第二气缸安装板4024,第二气缸安装板4024设置于支撑部分的右边支撑板102的上表面,并通过螺栓连接,第二气缸4023水平设置于第二气缸安装板4024的安装孔上并通过螺栓连接,第一弹簧片安装4021设置于第二气缸4023的气缸头上并通过螺栓连接,第二弹簧片安装组件4022垂直设置于第一弹簧片安装组件4021的下表面并通过螺栓连接,夹紧弹簧片401数量为2,分别设置于第二弹簧片安装组件4022的左右两侧,夹紧弹簧片401上的安装孔对准第二弹簧片安装组件4022的安装孔,并通过螺栓连接。

按以上方式完成所有零部件的安装配合,滚筒可无阻转动于支撑板102中,模具6由滚筒旋转推动可往前匀速移动,模具在第一侧挡板201、第二侧挡板202、第一导正挡片203、第二导正挡片204、第三导正挡片205的导向下可整齐移动至模具定位处,第一气缸3024动作可升起正挡板301来阻挡模具的前进从而停止于模具定位处,第二气缸4023动作可推出夹紧弹簧片401,在夹紧弹簧片401的弹力下可把模具夹紧至模具定位处,以上动作则可完成滚筒线上的模具定位功能。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