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压机用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91867发布日期:2019-07-27 11:25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压机用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零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压机用冷凝器。



背景技术:

空气压缩机在制冷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空气压缩机压缩后的空气会产生高温,尤其在夏季时负荷较大,温度更高不能达到车间要求,因此通常需要在空压机后连接一个冷凝器。

然而,空气压缩机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油封圈逐渐老化,会有液压油和杂质随着高温高压的空气进入冷凝器,最终得不到纯净的空气,从而影响制冷效果,也会给设备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压机用冷凝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压机用冷凝器,包括沉淀装置、去油装置和冷凝装置,所述沉淀装置和所述去油装置通过连接管串联,所述沉淀装置和去油装置均位于冷凝装置内,且均与冷凝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冷凝装置固定在支架上。

作为优化,所述冷凝装置包括外壳和冷凝管,所述外壳呈圆柱形,所述外壳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进水口、出水口、沉淀卡口、去油卡口和冷凝管出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位于外壳两端,所述进水口的开口方向和出水口的开口方向均朝向地面,所述沉淀卡口和去油卡口均位于外壳上设置有进水口的一端,且开口方向相同,所述冷凝管出口位于外壳上设置有出水口的一端,所述沉淀卡口和去油卡口的开口方向和进水口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冷凝管出口的开口方向和出水口的方向垂直,所述冷凝管位于外壳内,且一端与去油装置连接,另一端与冷凝管出口连接。

作为优化,所述沉淀装置包括沉淀筒和沉淀筒盖,所述沉淀筒的开口处和沉淀筒盖内壁上均设置有螺纹,所述沉淀筒盖和沉淀筒拧紧,所述沉淀筒外侧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沉淀筒定位片,所述沉淀筒通过所述沉淀筒定位片卡在所述沉淀卡口上,所述沉淀筒外侧面上设置有沉淀筒进口和沉淀筒出口,所述沉淀筒进口的开口方向和沉淀筒出口的开口方向相对,且所述沉淀筒进口和沉淀筒出口位于沉淀筒定位片和沉淀筒的开口之间。

作为优化,所述去油装置包括去油筒和去油筒盖,所述去油筒的开口处和去油筒盖的内壁上均设置有螺纹,所述去油筒盖和去油筒拧紧,所述去油筒盖内固定连接有半透膜,所述半透膜位于去油筒盖的内壁螺纹上放,所述去油筒盖的顶部正中设置有连接口,所述去油筒外侧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去油筒定位片,所述去油筒通过所述去油筒定位片卡在所述去油卡口上,所述去油筒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冷凝管接口和排油口,所述的冷凝管接口位于去油筒定位片下方,所述排油口位于半透膜上方,且所述排油口上设置有排油阀。

作为优化,所述沉淀筒出口通过连接管和连接口连接,所述冷凝管接口位于外壳内,且和所述冷凝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冷凝管呈蛇形。

作为优化,所述沉淀筒和去油筒的外侧面上均设置有若干分布均匀的半球形凹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采用沉淀装置、去油装置和冷凝装置串联的工作方式方便简洁的完成了气体的净化和冷凝过程,解决了气体中掺有杂质和液压油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透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去油筒盖示意图。

其中,1、沉淀装置,2、去油装置,3、冷凝装置,4、支架,5、连接管,101、沉淀筒盖,102、沉淀筒,103、沉淀筒进口,104、沉淀筒定位片,105、沉淀筒出口,201、去油筒盖,202、去油筒,203、排油口,204、排油阀,205、去油筒定位片,206、冷凝管接口,207、连接口,208、半透膜,301、进水口,302、冷凝管,303、外壳,304、出水口,305、冷凝管出口,306、沉淀卡口,307、去油卡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图4所示的空压机用冷凝器,包括沉淀装置1、去油装置2和冷凝装置3,所述沉淀装置1和所述去油装置2通过连接管5串联,所述沉淀装置1和去油装置2均位于冷凝装置3内,且均与冷凝装置3固定连接,所述冷凝装置3固定在支架4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凝装置3包括外壳303和冷凝管302,所述外壳303呈圆柱形,所述外壳303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进水口、出水口304、沉淀卡口306、去油卡口307和冷凝管出口305,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304分别位于外壳303两端,所述进水口的开口方向和出水口304的开口方向均朝向地面,所述沉淀卡口306和去油卡口307均位于外壳303 上设置有进水口的一端,且开口方向相同,所述冷凝管出口305位于外壳303上设置有出水口304的一端,所述沉淀卡口306和去油卡口307的开口方向和进水口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冷凝管出口305的开口方向和出水口304的方向垂直,所述冷凝管302位于外壳 303内,且一端与去油装置2连接,另一端与冷凝管出口305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沉淀装置1包括沉淀筒102和沉淀筒盖101,所述沉淀筒102的开口处和沉淀筒盖101内壁上均设置有螺纹,所述沉淀筒盖101和沉淀筒102拧紧,所述沉淀筒102外侧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沉淀筒定位片104,所述沉淀筒102通过所述沉淀筒定位片104卡在所述沉淀卡口306上,这样的设计能够更方便的取出沉淀筒102,方便对沉淀筒102的清理,所述沉淀筒102外侧面上设置有沉淀筒进口103和沉淀筒出口105,所述沉淀筒进口103的开口方向和沉淀筒出口105的开口方向相对,且所述沉淀筒进口103 和沉淀筒出口105位于沉淀筒定位片104和沉淀筒102的开口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去油装置2包括去油筒202和去油筒盖201,所述去油筒202的开口处和去油筒盖201的内壁上均设置有螺纹,所述去油筒盖201和去油筒202拧紧,所述去油筒盖201内固定连接有半透膜208,半透膜208是一种只给某种分子或离子扩散进出的薄膜,对不同粒子的通过具有选择性的薄膜。例如细胞膜、膀胱膜、羊皮纸以及人工制的胶棉薄膜等,所述半透膜208位于去油筒盖201的内壁螺纹上放,这样的设计能够使液压油排除在外,使排出的冷凝后的液体更加纯净,同时去油盖和去油筒202分开的设计能够更方便的更换半透膜208,所述去油筒盖201的顶部正中设置有连接口207,所述去油筒202外侧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去油筒定位片205,所述去油筒202通过所述去油筒定位片205卡在所述去油卡口307上,所述去油筒202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冷凝管接口206和排油口203,所述的冷凝管接口206位于去油筒定位片205下方,所述排油口203位于半透膜208上方,且所述排油口203上设置有排油阀20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沉淀筒出口105通过连接管5和连接口207连接,所述冷凝管接口206位于外壳303内,且和所述冷凝管302的一端连接,所述冷凝管302呈蛇形,这样的设计使气体在冷凝装置3中的行程增加,冷凝时间延长,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冷凝。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沉淀筒102和去油筒202的外侧面上均设置有若干分布均匀的半球形凹陷,这样的设计能够更好的散热,使高温高压的气体更好的实现冷凝。

工作原理:水通过进水口301进入外壳303内,从出水口304排出,空气压缩机排除的高温高压的气体,通过沉淀进口进入沉淀筒102内,杂质和部分液压油以及部分液化的气体留在沉淀筒102内,剩余的纯净气体经过沉淀出口和连接管5进入去油筒202,从而进入冷凝管302进行冷凝;当沉淀筒102内液化气体储存满时,部分液压油和液化的气体经过半透膜208的处理,使纯净的液化气体进入去油筒202,从而完成气体的净化和冷凝过程。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个案,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符合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且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