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铅精矿生产的上料及烟尘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00327发布日期:2019-11-25 22:23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用于铅精矿生产的上料及烟尘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铅冶炼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铅精矿生产的上料及烟尘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铅精矿及辅料输送上料过程中,常常粉尘飞扬,现场环境空气质量差,不环保,不利于作业人员健康。同时,飞扬的粉尘带走部分金属,造成铅精矿及辅料损失。

因此,现有技术中亟需一种用于铅精矿生产的上料及烟尘回收系统,以改善生产现场操作环境,使作业人员的健康得到保证,更加环保,并可收集铅精矿及辅料粉尘,将其分离后返回输送系统,减少铅精矿及辅料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铅精矿生产的上料及烟尘回收系统,它可收集铅精矿及辅料粉尘,将其分离后返回输送系统,减少铅精矿及辅料损失,并可有效改善生产现场操作环境。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铅精矿生产的上料及烟尘回收系统,包括辅矿仓、多个矿仓、第一输送皮带及输送方向垂直于第一输送皮带的第二输送皮带,所述辅矿仓的出料口及每个所述矿仓的出料口均设置有计量皮带称,这些计量皮带秤的末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输送皮带上,每个所述计量皮带称的末端上方均设置有收尘罩,这些收尘罩的出口通过管路与一个第一布袋除尘器的进风口连接,该第一布袋除尘器的出风口通过管件与一第一引风机连接,第一引风机的出风口与一第一排风筒连接,第一布袋除尘器的下端出灰口设置有第一溢流式螺旋输送机,该第一溢流式螺旋输送机的末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输送皮带上,第一溢流式螺旋输送机的出料口位于一个所述收尘罩的下方,所述第一输送皮带的末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输送皮带上,所述第一输送皮带的末端上方设置有第一皮带收尘罩,该第一皮带收尘罩的出口通过管路与一个第二布袋除尘器的进风口连接,该第二布袋除尘器的出风口通过管件与一第二引风机连接,第二引风机的出风口与一第二排风筒连接,第二布袋除尘器的下端出灰口设置有第二溢流式螺旋输送机,该第二溢流式螺旋输送机的末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输送皮带上,第二溢流式螺旋输送机的出料口位于所述第一皮带收尘罩的下方,所述第二输送皮带的末端延伸至圆盘制粒机进料端,所述第二输送皮带的末端上方设置有第二皮带收尘罩,该第二皮带收尘罩的出口通过管路与一个第三布袋除尘器的进风口连接,该第三布袋除尘器的出风口通过管件与一第三引风机连接,第三引风机的出风口与一第三排风筒连接,第三布袋除尘器的下端出灰口设置有第三溢流式螺旋输送机,该第三溢流式螺旋输送机的末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输送皮带的末端上,第三溢流式螺旋输送机的出料口位于所述第二皮带收尘罩的下方。

所述第一布袋除尘器、所述第二布袋除尘器、所述第三布袋除尘器均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下端的支脚、横向设置于壳体内的固定孔板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多个布袋,所述壳体的下端设置有灰斗,灰斗的下端设置有出灰口,所述固定孔板将壳体内部分隔为上下两个腔体,所述壳体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下腔体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布袋设置于所述上腔体内,所述固定孔板的每个通孔上端均连接有所述布袋,所述布袋的上端封闭,所述布袋的上端通过弹簧与一顶架连接,顶架与驱动该顶架上下移动的驱动传动机构连接,所述壳体的顶部侧面设置有与所述上腔体连通的出风口。

所述驱动传动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端的减速电机、连接于减速电机的动力输出轴的驱动轮及位于所述驱动轮下方的驱动连接架,所述驱动轮的偏心位置上的连接轴,所述驱动连接架的上端铰接有铰接杆,所述铰接杆的上端设置有连接通孔,所述连接轴的前端穿过该连接通孔与一螺帽连接,所述驱动连接架的下端设置的直立的连接杆向下穿过所述壳体的顶壁与所述顶架连接,所述壳体的顶壁与所述连接杆之间设置有导向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可有效改善生产现场操作环境,使作业人员的健康得到保证,也更加环保。同时它可收集铅精矿及辅料粉尘,将其分离后返回输送系统,减少铅精矿及辅料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布袋除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矿仓;2-辅矿仓;3-计量皮带称;4-收尘罩;5-第一布袋除尘器;6-第一引风机;7-第一溢流式螺旋输送机;8-第一排风筒;9-第一输送皮带;10-第二输送皮带;11-圆盘制粒机;12-壳体;13-固定孔板;14-灰斗;15-出灰口;16-支脚;17-进风口;18-出风口;19-布袋;20-弹簧;21-顶架;22-驱动连接架;23-连接杆;24-电机;25-驱动轮;26-连接轴;27-第一皮带收尘罩;28-第二皮带收尘罩;29-铰接杆;30-第二布袋除尘器;31-第二引风机;32-第二溢流式螺旋输送机;33-第二排风筒;34-第三布袋除尘器;35-第三引风机;36-第三溢流式螺旋输送机;37-第三排风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铅精矿生产的上料及烟尘回收系统,包括辅矿仓2、多个矿仓1、第一输送皮带9及输送方向垂直于第一输送皮带9的第二输送皮带10,辅矿仓2的出料口及每个矿仓1的出料口均设置有计量皮带称3,这些计量皮带秤的末端延伸至第一输送皮带9上,每个计量皮带称3的末端上方均设置有收尘罩4,这些收尘罩4的出口通过管路与一个第一布袋除尘器5的进风口连接,该第一布袋除尘器5的出风口通过管件与一第一引风机6连接,第一引风机6的出风口与一第一排风筒8连接,第一布袋除尘器5的下端出灰口15设置有第一溢流式螺旋输送机7,该第一溢流式螺旋输送机7的末端延伸至第一输送皮带9上,第一溢流式螺旋输送机7的出料口位于一个收尘罩4的下方,第一输送皮带9的末端延伸至第二输送皮带10上,第一输送皮带9的末端上方设置有第一皮带收尘罩27,该第一皮带收尘罩27的出口通过管路与一个第二布袋除尘器30的进风口连接,该第二布袋除尘器30的出风口通过管件与一第二引风机31连接,第二引风机31的出风口与一第二排风筒33连接,布袋除尘器的下端出灰口设置有第二溢流式螺旋输送机32,该第二溢流式螺旋输送机32的末端延伸至第二输送皮带10上,第二溢流式螺旋输送机32的出料口位于第一皮带收尘罩27的下方,第二输送皮带10的末端延伸至圆盘制粒机11进料端,第二输送皮带10的末端上方设置有第二皮带收尘罩28,该第二皮带收尘罩28的出口通过管路与一个第三布袋除尘器34的进风口连接,该第三布袋除尘器34的出风口通过管件与一第三引风机35连接,第三引风机35的出风口与一第三排风筒37连接,第三布袋除尘器34的下端出灰口15设置有第三溢流式螺旋输送机36,该第三溢流式螺旋输送机36的末端延伸至第二输送皮带10的末端上,第三溢流式螺旋输送机36的出料口位于第二皮带收尘罩28的下方。

工作时,铅精矿及辅料分别加入矿仓1及辅矿仓2后,经过矿仓1及辅矿仓2下端的计量皮带称3称量需要重量的铅精矿及辅料,并将铅精矿及辅料输送至第一输送皮带9,物料由计量皮带称3掉落至第一输送皮带9的过程中产生的烟尘,由收尘罩4收集后,集中进入布袋19收尘器,在布袋19收尘器内部,空气与粉尘分离,空气通过排风筒8排空,粉尘沉降进入溢流式螺旋输送机7,溢流式螺旋输送机7将粉尘输送回第一输送皮带9,返回生产系统,溢流式螺旋输送机7输出物料产生的烟尘,再次由收尘罩4收集。

物料由第一输送皮带9掉落至第二输送皮带10时产生的烟尘,由第一皮带收尘罩27收集,物料由第二输送皮带10掉落至圆盘制粒机11进料端时产生的烟尘,由第二皮带收尘罩28收集。同样,在布袋19收尘器内部,空气与粉尘分离,空气通过排风筒8排空,粉尘沉降进入溢流式螺旋输送机7,溢流式螺旋输送机7将粉尘输送回第二输送皮带10,溢流式螺旋输送机7输出物料产生的烟尘,分别再次由第一皮带收尘罩27、第二皮带收尘罩28收集。铅精矿及辅料在圆盘制粒机11中制粒后,进入铅冶炼生产系统。

本实用新型可有效改善生产现场操作环境,使作业人员的健康得到保证,也更加环保。同时它可收集铅精矿及辅料,将其分离后返回输送系统,减少铅精矿及辅料损失。

如图2所示,第一布袋除尘器5包括壳体12、设置于壳体12下端的支脚16、横向设置于壳体12内的固定孔板13及设置于壳体12内的多个布袋19,壳体12的下端设置有灰斗14,灰斗14的下端设置有出灰口15,固定孔板13将壳体12内部分隔为上下两个腔体,壳体12的侧面设置有与下腔体连通的进风口17,布袋19设置于上腔体内,固定孔板13的每个通孔上端均连接有布袋19,布袋19的上端封闭,布袋19的上端通过弹簧20与一顶架21连接,顶架21与驱动该顶架21上下移动的驱动传动机构连接,壳体12的顶部侧面设置有与上腔体连通的出风口18。

驱动传动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12上端的减速电机24、连接于减速电机24的动力输出轴的驱动轮25及位于驱动轮25下方的驱动连接架22,驱动轮25的偏心位置上的连接轴26,驱动连接架22的上端铰接有铰接杆29,铰接杆29的上端设置有连接通孔,连接轴26的前端穿过该连接通孔与一螺帽连接,驱动连接架22的下端设置的直立的连接杆23向下穿过壳体12的顶壁与顶架21连接,壳体12的顶壁与连接杆23之间设置有导向套。

工作时,烟尘通过进风口17进入壳体12内,空气通过布袋19后,由出风口18排出,粉尘无法通过布袋19,落入灰斗14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减速电机24驱动驱动轮25转动,由连接轴26及铰接杆29带动驱动连接架22上下移动,使布袋19抖动,将布袋19上的粉尘抖下,以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第二布袋除尘器30、第三布袋除尘器34与第一布袋除尘器5的结构相同。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