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级净化的沉淀池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98896发布日期:2020-01-15 00:02阅读:5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级净化的沉淀池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生产废水或工程作业废水的净化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级净化的沉淀池系统。



背景技术:

混凝土生产系统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其废水来源主要是骨料筛分车间冲洗废水和拌和系统冲洗废水。其中,前者二次筛分废水量较大,其特性与砂石系统筛分车间废水相同,主要成分是石粉,每m3废水中悬浮物(ss)浓度达十几公斤至几十公斤;后者主要来自拌和楼冲洗水和制冷车间冲霜水。拌和楼冲洗水量较小,废水中含有石渣和胶凝材料,ss浓度一般为2000mg/l,ph值约12。

按照国家的排污标准,生产废水处理的普遍要求:废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是悬浮物(ss)、砂、石屑等,工艺上选择以物化法为主的处理工艺。依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一级标准,ss排放浓度控制在70mg/l以下,ph值控制在6~9之间,或处理后全部回收后循环利用,力争实现“零”排放。

目前,所使用的污水处理一般采用“弃料回收装置+辐流沉淀池+机械压滤脱水”的处理工艺。其处理工艺流程图如图9。

此系统产生的废水,先通过截水渠流入汇水渠,经拦栅隔离处理后,最后进入石粉回收装置集液池,通过渣浆泵提升至水力旋流器,分离回收大于0.038mm的悬浮物进入高频振动筛脱水,脱水后的石粉通过胶带机输送至弃渣场,经弃料回收装置处理后的废水全部进入配水井,经加药后流入辐流沉淀池中进一步沉淀处理。辐流沉淀池上部溢流清水,通过出水槽进入出水管道自流至容量为废水清水池。沉淀池底部泥浆通过排泥管集中至淤泥井,再通过渣浆泵提升至压滤车间进行脱水处理,泥饼通过渣土车运至渣场堆存,滤液再自流至清水池。废水清水池中的水通过循环加压泵提升至高位水池,再由高位水池自流至系统供生产使用。

采用此处理系统的优点在于:处理能力大,适合大型生产系统,特别是生产废水浊度高的系统,运行维护简单。

但是,其缺点在于:占地面积广,系统一般用电负荷较高,不适合空间狭小的区域;对于沉淀的淤泥、砂等的清理工作量大,堆存场地选择难,环保要求难以实现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级净化的沉淀池系统,此系统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采用多层自然净化体系,废水沉淀物就地利用等构思设计的一套废水净化系统,解决了现有处理系统中电负荷高、场地要求高、淤泥回收量大且另需场地堆存、环保要求难达标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级净化的沉淀池系统,它包括进水渠,所述进水渠的末端连接有一级蓄水池,在一级蓄水池的内部通过整列式交错布置有渣石堆积物,并在相邻的渣石堆积物之间形成多个交错布置的缺口;靠近一级蓄水池的尾部设置有透水式挡墙,在一级蓄水池的尾部连接有一级出水渠,所述一级出水渠与二级蓄水池相连通,在二级蓄水池的进水端设置有底部镂空式挡水墙,并在二级蓄水池的侧壁上连接有二级出水渠。

所述进水渠的底部采用倾斜结构,并使进水顺利下流;其两侧壁采用斜坡结构或者直立结构。

所述一级蓄水池的池壁采用斜坡式。

多级所述渣石堆积物的高度沿着一级蓄水池的流体流动方向依次降低;多级所述渣石堆积物的粒径沿着一级蓄水池的流体流动方向依次减小。

所述透水式挡墙采用多层结构,包括迎水面结构、堆石结构和背水面结构;所述迎水面结构包括多根立柱,在立柱上间隔均布固定有多根横挡条;所述堆石结构采用大粒径堆石、中粒径堆石和小粒径堆石依次堆积形成;所述堆石结构的厚度根据出水量需要进行确定,其高度不高于进水渠端部高度,使得一级净化水能在透水式挡墙顶部溢流,而不在一级蓄水池池壁顶部溢流;所述背水面结构自顶部至底部一定范围为均匀设置有排水孔。

所述背水面结构和堆石结构的结合面设置有透水式柔性层。

所述一级出水渠的底部采用倾斜结构,并使进水顺利下流;其两侧壁采用斜坡结构或者直立结构。

所述二级蓄水池的池底采用布置有斜坎结构。

所述底部镂空式挡水墙的底部采用多根均布的混凝土柱构成镂空结构。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多单元,大区域的净化系统容纳与净化,实现来水与出水的均衡。

2、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可根据污水源工程量进行匹配性调整自净化单元数量来满足淤泥的容纳,另一方面可进行过程中污泥的运移,可铺放在周边空余砂石中进行补充回填,实现净化单元的重复利用。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二级蓄水池为传统的工程废水净水结构的改进,通过一级蓄水池和透水式挡墙的净化,出水环评指标较已有技术更有保障。

4、本实用新型所述沉淀池是利用工程自然斜坡改建形成的污水处理系统,无需另外单独布置场地,堆石可就地取材,且在沉淀池使用周期结束后,可通过沉淀物对斜坡的自适应分布,实现沉淀物的原地利用,形成边坡绿化基材,便于构建新的生态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a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b-b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c-c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透水式挡土墙的迎水面结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透水式挡土墙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透水式挡土墙的背水面结构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系统结构图。

图9为现有的弃料回收装置+辐流沉淀池+机械压滤脱水的处理工艺流程图。

图中:进水渠1、一级蓄水池2、渣石堆积物3、缺口4、透水式挡土墙5、一级出水渠6、二级蓄水池7、底部镂空式挡水墙8、二级出水渠9、混凝土柱10、横挡条11、立柱12、堆石结构13、排水孔14、背水面结构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7,一种多级净化的沉淀池系统,它包括进水渠1,所述进水渠1的末端连接有一级蓄水池2,在一级蓄水池2的内部通过整列式交错布置有渣石堆积物3,并在相邻的渣石堆积物3之间形成多个交错布置的缺口4;靠近一级蓄水池2的尾部设置有透水式挡墙5,在一级蓄水池2的尾部连接有一级出水渠6,所述一级出水渠6与二级蓄水池7相连通,在二级蓄水池7的进水端设置有底部镂空式挡水墙8,并在二级蓄水池7的侧壁上连接有二级出水渠9。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渠1的底部采用倾斜结构,并使进水顺利下流;其两侧壁采用斜坡结构或者直立结构。为保证满足水源下泄量需求,又尽可能使沟渠浅开挖便于日常维护清理等,可采用斜坡式;为使日常尽可能少产生清理工作,避免沟壁过多吸附悬浮物等,可采用直立式,通过渠底坡度控制下泄流速进行冲刷取消日常维护清理。

进一步的,所述一级蓄水池2的池壁采用斜坡式。进而满足尽可能多的蓄水和吸附悬浮物及其他泥沙等沉淀物;其容积根据需要可灵活控制。

进一步的,多级所述渣石堆积物3的高度沿着一级蓄水池2的流体流动方向依次降低;多级所述渣石堆积物3的粒径沿着一级蓄水池2的流体流动方向依次减小。运行过程中,当第一级沉淀物达到一定高度时,将在第二级溢流堆积,依次类推。进水口第一级堆积物为大粒径渣石堆积而成,必要时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固,使其具备一定的沟水抗冲刷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缺口4为渣石堆积物3梅花式布置的缺口,为水与沉淀物向下运移的通道,避免上一级沉淀物堆积过高,受水流影响使局部水环境浑浊,达不到自净作用,换言之,保证沉淀物在一级蓄水池内均匀分布,且为污水预留足够净化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透水式挡墙5采用多层结构,包括迎水面结构、堆石结构13和背水面结构15;所述迎水面结构包括多根立柱12,在立柱12上间隔均布固定有多根横挡条11;所述堆石结构13采用大粒径堆石、中粒径堆石和小粒径堆石依次堆积形成;所述堆石结构13的厚度根据出水量需要进行确定,其高度不高于进水渠1端部高度,使得一级净化水能在透水式挡墙5顶部溢流,而不在一级蓄水池2池壁顶部溢流;所述背水面结构15自顶部至底部一定范围为均匀设置有排水孔14。

进一步的,透水式挡墙5其作用是污水通过一级蓄水池进行一级净化后实现过流的同时,再一次进行深度净化;迎水面构成的镂空面积具备阻挡大粒径堆石掉落功能,且立柱的截面积能满足自身强度具备抵抗堆石挤压作用;紧邻迎水面下游是由大粒径堆石、中粒径堆石、小粒径堆石依次堆积形成的堆石结构,堆石厚度根据出水量需要进行确定,高度要求不高于进水渠端部高度,保证一级净化水能在透水式挡墙顶部溢流,而不在蓄水池池壁顶部溢流;背水面结构15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厚度要求具备抵挡堆石结构变形能力,且要求背水面顶部至底部一定范围内均匀布置排水孔,堆石与背水面接触面处,需布置防止小粒径石渣排出的透水式柔性材料,如透水式土工布;透水式挡墙5布置位置根据出水需求,可进行综合考虑,若往上游侧布置,可增加一级净化水与其接触面,增大出水量。

进一步的,所述背水面结构15和堆石结构13的结合面设置有透水式柔性层。

进一步的,所述一级出水渠6的底部采用倾斜结构,并使进水顺利下流;其两侧壁采用斜坡结构或者直立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二级蓄水池7的池底采用布置有斜坎结构。二级蓄水池净化原理与常规沉淀池一致,靠水密度与沉淀物密度差,进行分层,净水在上,沉淀物在下;蓄水池底部要求布置斜坎,目的是为了沉淀物在二级蓄水池底部由下游侧往上游侧堆积。

进一步的,所述底部镂空式挡水墙8的底部采用多根均布的混凝土柱10构成镂空结构。底部镂空式挡水墙8的布置,是避免一级净化水直接漫流至二级蓄水池,难以实现净水与沉淀物的分层;二级蓄水池7与底部镂空式挡水墙8构成了一种新型的沉淀池结构,较常规蓄水池堆积物可堆积高度较底部管道输送高,可延长使用周期;且结构更为简单,使用更为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二级出水渠9为二级出水渠,连接二级蓄水池下游侧顶部一端,为经过三级净化的水,经检验达标后自由排水或进行其他方面利用即可;若不达标,可进一步布置本发明所述结构,实现四级-六级净化水,甚至更深层次的净化水。

实施例2:

当工程中,需要后期复绿边坡区域较大,且斜坡坡度满足较小工程量的改建条件,可水平平级多单元布置、垂直方向多级布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沉淀池,形成大区域、多单元、多级净化系统,其水平向多单元布置结构示意图图8所示。

对于净化量较大的,本实用新型主要适用于砂石料生产系统、混凝土拌合系统,且伴满足布置条件的斜边坡,如无,则可通过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适当改造可实现,如预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结构;

对于净化量相对较小的,本实用新型可小型化布置,主要适用于工业化生产单位污水排水处理系统、生活废水处理系统。

上述实施例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