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实验室过滤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34376发布日期:2020-06-23 22:58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自动实验室过滤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自动实验室过滤设备。



背景技术:

实验室用过滤器适用于海洋、江河湖泊等处的水质检测,同时也适用于科研单位、化工企业的实验室用。一般中学实验室的过滤器主要用于过滤杂质(如粗盐里的沙土等)。

现有的实验室用过滤器在过滤药液后,难以把药渣排出,还需要用户手动将过滤器内的药渣取出,比较麻烦,降低了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全自动实验室过滤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自动实验室过滤设备,包括外壳、进料装置、过滤机构、支架和盛放盘,所述外壳通过支架固定在盛放盘的上方,所述进料装置设置在外壳的上方的一侧,所述过滤机构设置在外壳内;

所述过滤机构包括移动组件、滤筒、连接管、滤膜、出液管和出液泵,所述移动组件位于外壳内的远离进料装置的一侧,所述移动组件与滤筒传动连接,所述连接管竖向设置在滤筒内,所述连接管的底端位于滤筒内的底部,所述出液泵固定在外壳的远离进料装置的一侧,所述外壳的上方设有通孔,所述出液管穿过通孔,所述出液管的一端与出液泵连通,所述出液管的另一端穿过通孔与连接管的顶端连通,所述滤膜固定在连接管的与出液管的连通处。

作为优选,为了带动滤筒移动,所述移动组件包括气缸和连接块,所述气缸的缸体固定在外壳的靠近出液泵的一侧的内壁上,所述气缸向下设置,所述气缸的气杆通过连接块与滤筒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收集滤液,所述出液泵的下方设有收集装置,所述收集装置包括支撑板和烧杯,所述支撑板固定在外壳上,所述烧杯的下方抵靠在支撑板上,所述出液泵与烧杯正对设置。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添加原料,所述进料装置包括漏斗、铰接块、密封板和支撑单元,所述漏斗与外壳的上方连通,所述铰接块固定在外壳内的顶部,所述铰接块位于漏斗和滤筒之间,所述密封板的一端与铰接块铰接,所述密封板的另一端抵靠在漏斗的与外壳的连通处,所述支撑单元位于密封板的下方。

作为优选,为了使密封板抵靠在漏斗的下方,所述支撑单元包括固定板、竖杆、垫片和弹簧,所述固定板固定在铰接块的下方的靠近漏斗的一侧,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穿孔,所述竖杆竖向设置,所述竖杆的底端穿过穿孔,所述竖杆的顶端与垫片固定连接,所述垫片抵靠在密封板的下方,所述弹簧缠绕在竖杆上,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密封板的下方和固定板的上方,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将滤渣排放到外壳外,所述外壳内的底部的形状为锥形,所述外壳的下方设有排料管,所述排料管竖向设置,所述排料管的顶端与外壳内的底部连通,所述排料管内的顶端设有阀门,所述排料管的底端与盛放盘正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全自动实验室过滤设备,通过过滤机构对原料进行过滤,将滤液和滤渣分开排放,与现有的过滤机构相比,该过滤机构自动化程度高,无需手动清理滤渣,减少了用户的麻烦,提高了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实用新型的全自动实验室过滤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图中:1.外壳,2.支架,3.盛放盘,4.气缸,5.连接块,6.滤筒,7.连接管,8.滤膜,9.出液管,10.出液泵,11.支撑板,12.烧杯,13.漏斗,14.铰接块,15.密封板,16.固定板,17.竖杆,18.垫片,19.弹簧,20.排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一种全自动实验室过滤设备,包括外壳1、进料装置、过滤机构、支架2和盛放盘3,所述外壳1通过支架2固定在盛放盘3的上方,所述进料装置设置在外壳1的上方的一侧,所述过滤机构设置在外壳1内;

所述过滤机构包括移动组件、滤筒6、连接管7、滤膜8、出液管9和出液泵10,所述移动组件位于外壳1内的远离进料装置的一侧,所述移动组件与滤筒6传动连接,所述连接管7竖向设置在滤筒6内,所述连接管7的底端位于滤筒6内的底部,所述出液泵10固定在外壳1的远离进料装置的一侧,所述外壳1的上方设有通孔,所述出液管9穿过通孔,所述出液管9的一端与出液泵10连通,所述出液管9的另一端穿过通孔与连接管7的顶端连通,所述滤膜8固定在连接管7的与出液管9的连通处。

用户通过进料装置将原料投入到外壳1内,移动组件先带动滤筒6向下移动,原料中的液体渗透到滤筒6内,出液泵10抽取滤液,使滤液进入连接管7,经滤膜8二次过滤后,滤液穿过出液管9和出液泵10,被排放到外壳1外,然后移动组件带动滤筒6上升,便于排出外壳1内的底部的滤渣。

作为优选,为了带动滤筒6移动,所述移动组件包括气缸4和连接块5,所述气缸4的缸体固定在外壳1的靠近出液泵10的一侧的内壁上,所述气缸4向下设置,所述气缸4的气杆通过连接块5与滤筒6固定连接。

气缸4的气杆通过连接块5带动滤筒6向下移动,直到滤筒6抵靠在外壳1内的底部,便于原料中的液体涌入到滤筒6内,出液泵10工作,使液体依次穿过连接管7、滤膜8、出液管9和出液泵10,被排出到外壳1外,然后气缸4的气杆通过连接块5带动滤筒向上移动,便于滤渣落到外壳1内的底部,然后将滤渣从外壳1内排放到盛放盘3内。

作为优选,为了收集滤液,所述出液泵10的下方设有收集装置,所述收集装置包括支撑板11和烧杯12,所述支撑板11固定在外壳1上,所述烧杯12的下方抵靠在支撑板11上,所述出液泵10与烧杯12正对设置。

支撑板11用于支撑烧杯12,烧杯12用于收集从出液泵10上排出的滤液。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添加原料,所述进料装置包括漏斗13、铰接块14、密封板15和支撑单元,所述漏斗13与外壳1的上方连通,所述铰接块14固定在外壳1内的顶部,所述铰接块14位于漏斗13和滤筒6之间,所述密封板15的一端与铰接块14铰接,所述密封板15的另一端抵靠在漏斗13的与外壳1的连通处,所述支撑单元位于密封板15的下方。

用户向漏斗13内添加原料,密封板15的远离铰接块14的一端向下转动,使原料落入到外壳1内,然后支撑单元带动密封板15复位,防止灰尘从漏斗13进入到外壳1内。

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单元包括固定板16、竖杆17、垫片18和弹簧19,所述固定板16固定在铰接块14的下方的靠近漏斗13的一侧,所述固定板16上设有穿孔,所述竖杆17竖向设置,所述竖杆17的底端穿过穿孔,所述竖杆17的顶端与垫片18固定连接,所述垫片18抵靠在密封板15的下方,所述弹簧19缠绕在竖杆17上,所述弹簧19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密封板15的下方和固定板16的上方,所述弹簧19处于压缩状态。

当原料从密封板15上滑落到外壳1内后,由于弹簧19处于压缩状态,弹簧19会带动竖杆17和垫片18向上移动,使密封板15抵靠在漏斗13的下方,防止灰尘进入到外壳1内。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将滤渣排放到外壳外,所述外壳1内的底部的形状为锥形,所述外壳1的下方设有排料管20,所述排料管20竖向设置,所述排料管20的顶端与外壳1内的底部连通,所述排料管20内的顶端设有阀门,所述排料管20的底端与盛放盘3正对设置。

外壳1内的底部的形状设计成锥形,有利于滤渣滑落到排料管20的上方,阀门打开,滤渣穿过排料管20落入到盛放盘3内。

用户向漏斗13内添加原料,密封板15的远离铰接块14的一端向下转动,使原料落入到外壳1内,由于弹簧19处于压缩状态,弹簧19会带动竖杆17和垫片18向上移动,使密封板15抵靠在漏斗13的下方,防止灰尘进入到外壳1内,气缸4的气杆通过连接块5带动滤筒6向下移动,直到滤筒6抵靠在外壳1内的底部,便于原料中的液体涌入到滤筒6内,出液泵10工作,使液体穿过连接管7,被滤膜8二次过滤后流进出液管9,再穿过出液泵10落入到烧杯12内,便于用户取用,被排出到外壳1外,然后气缸4的气杆通过连接块5带动滤筒向上移动,便于滤渣滑落到外壳1内的底部,然后阀门打开,滤渣穿过排料管20落入到盛放盘3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全自动实验室过滤设备,通过过滤机构对原料进行过滤,将滤液和滤渣分开排放,与现有的过滤机构相比,该过滤机构自动化程度高,无需手动清理滤渣,减少了用户的麻烦,提高了实用性。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