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应釜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7184发布日期:2020-05-26 18:30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反应釜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釜支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反应釜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反应釜的广义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反应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食品,用来完成硫化、硝化、氢化、烃化、聚合、缩合等工艺过程的压力容器,例如反应器、反应锅、分解锅、聚合釜等;材质一般有碳锰钢、不锈钢、锆、镍基合金及其它复合材料。反应釜材质一般有碳锰钢、不锈钢、锆、镍基合金及其它复合材料。反应釜可采用sus304、sus316l等不锈钢材料制造。搅拌器有锚式、框式、桨式、涡轮式,刮板式,组合式,转动机构可采用摆线针轮减速机、无级变速减速机或变频调速等,可满足各种物料的特殊反应要求。密封装置可采用机械密封、填料密封等密封结构。加热、冷却可采用夹套、半管、盘管、米勒板等结构,加热方式有:蒸汽、电加热、导热油,以满足耐酸、耐高温、耐磨损、抗腐蚀等不同工作环境的工艺需要。而且可根据用户工艺要求进行设计、制造。

目前的反应釜支撑结构灵活性较差,通常为固定式结构,不能同时进行移动和固定支撑双向调节,因此急需研制一种新型的反应釜支撑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应釜支撑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反应釜支撑结构灵活性较差,通常为固定式结构,不能同时进行移动和固定支撑双向调节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反应釜支撑结构,包括反应釜主体,所述反应釜主体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通过支撑柱与升降控制箱体相固定,升降控制箱体的外壳前端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通过旋转轴与主动齿轮转动连接,主动齿轮位于升降控制箱体的内部,所述主动齿轮的两端通过升降齿条分别与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相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柱的底端通过减震弹簧与固定吸盘连接,第二升降柱的底端通过减震弹簧与万向轮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动齿轮与升降齿条之间通过啮合传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升降齿条与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之间通过焊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升降齿条安装在升降控制箱体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反应釜主体顶端安装有电动机。

优选的,所述电动机的底端通过转动轴与搅拌棒转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升降控制箱体的外壳前端安装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通过旋转轴与主动齿轮转动连接,主动齿轮的两端通过升降齿条分别与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相连接,第一升降柱的底端通过减震弹簧与固定吸盘连接,第二升降柱的底端通过减震弹簧与万向轮连接,通过利用伺服电机正反转,带动主动齿轮进行顺逆时针转动,当主动齿轮顺时针转动,驱动第一升降柱向上运动,第二升降柱向下运动,此时为万向轮支撑,可带动反应釜主体进行灵活移动,反之当主动齿轮逆时针转动,则为固定吸盘支撑,此时反应釜主体为固定状态,不可进行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控制箱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控制箱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反应釜主体;2、支撑柱;3、升降控制箱体;4、伺服电机;5、第一升降柱;6、减震弹簧;7、固定吸盘;8、万向轮;9、第二升降柱;10、电动机;11、转动轴;12、搅拌棒;13、主动齿轮;14、旋转轴;15、升降齿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反应釜支撑结构,包括反应釜主体1,反应釜主体1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通过支撑柱2与升降控制箱体3相固定,升降控制箱体3的外壳前端安装有伺服电机4,伺服电机4通过旋转轴14与主动齿轮13转动连接,主动齿轮13位于升降控制箱体3的内部,主动齿轮13的两端通过升降齿条15分别与第一升降柱5和第二升降柱9相连接,第一升降柱5的底端通过减震弹簧6与固定吸盘7连接,第二升降柱9的底端通过减震弹簧6与万向轮8连接,通过利用伺服电机4正反转,带动主动齿轮13进行顺逆时针转动,当主动齿轮13顺时针转动,驱动第一升降柱5向上运动,第二升降柱9向下运动,此时为万向轮8支撑,可带动反应釜主体1进行灵活移动,反之当主动齿轮13逆时针转动,则为固定吸盘7支撑,此时反应釜主体1为固定状态,不可进行移动。

进一步,主动齿轮13与升降齿条15之间通过啮合传动连接。

进一步,升降齿条15与第一升降柱5和第二升降柱9之间通过焊接固定。

进一步,升降齿条15安装在升降控制箱体3的内部。

进一步,反应釜主体1顶端安装有电动机10。

进一步,电动机10的底端通过转动轴11与搅拌棒12转动连接。

工作原理:使用时,反应釜主体1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通过支撑柱2与升降控制箱体3相固定,升降控制箱体3的外壳前端安装有伺服电机4,伺服电机4通过旋转轴14与主动齿轮13转动连接,主动齿轮13位于升降控制箱体3的内部,主动齿轮13的两端通过升降齿条15分别与第一升降柱5和第二升降柱9相连接,第一升降柱5的底端通过减震弹簧6与固定吸盘7连接,第二升降柱9的底端通过减震弹簧6与万向轮8连接,通过利用伺服电机4正反转,带动主动齿轮13进行顺逆时针转动,当主动齿轮13顺时针转动,驱动第一升降柱5向上运动,第二升降柱9向下运动,此时为万向轮8支撑,可带动反应釜主体1进行灵活移动,反之当主动齿轮13逆时针转动,则为固定吸盘7支撑,此时反应釜主体1为固定状态,不可进行移动,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升降调节装置配合齿轮啮合驱动,可对反应釜主体1底部进行灵活支撑和移动,提高反应釜主体1的灵活性,同时设置有减震弹簧6可对上方荷载进行缓冲减震。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技术特征:

1.一种反应釜支撑结构,包括反应釜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主体(1)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通过支撑柱(2)与升降控制箱体(3)相固定,升降控制箱体(3)的外壳前端安装有伺服电机(4),所述伺服电机(4)通过旋转轴(14)与主动齿轮(13)转动连接,主动齿轮(13)位于升降控制箱体(3)的内部,所述主动齿轮(13)的两端通过升降齿条(15)分别与第一升降柱(5)和第二升降柱(9)相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柱(5)的底端通过减震弹簧(6)与固定吸盘(7)连接,第二升降柱(9)的底端通过减震弹簧(6)与万向轮(8)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釜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13)与升降齿条(15)之间通过啮合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釜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齿条(15)与第一升降柱(5)和第二升降柱(9)之间通过焊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釜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齿条(15)安装在升降控制箱体(3)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釜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主体(1)顶端安装有电动机(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反应釜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10)的底端通过转动轴(11)与搅拌棒(12)转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应釜支撑结构,包括反应釜主体,所述反应釜主体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通过支撑柱与升降控制箱体相固定,升降控制箱体的外壳前端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通过旋转轴与主动齿轮转动连接,主动齿轮位于升降控制箱体的内部,所述主动齿轮的两端通过升降齿条分别与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相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柱的底端通过减震弹簧与固定吸盘连接,第二升降柱的底端通过减震弹簧与万向轮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升降调节装置配合齿轮啮合驱动,可对反应釜底部进行灵活支撑和移动,提高反应釜的灵活性,同时设置有减震弹簧可对上方荷载进行缓冲减震。

技术研发人员:曹锦荣;宋愚;徐恒玉;高国华;刘彬;唐峰;陈龙;周小龙;毛鸣成;张怀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华兴压力容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07
技术公布日:2020.05.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