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钣喷线轨道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35848发布日期:2020-05-12 19:44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钣喷线轨道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钣金喷漆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钣喷线轨道车。



背景技术:

钣金喷漆是一种汽车维修技术,就是把将汽车金属外壳变形部分进行修复,比如车体外壳被撞了个坑,就可以通过钣金使之恢复原样,然后再通过喷涂专用油漆,使变形的汽车金属表面恢复到与其他完好的地方一样,光亮如初。但在钣喷线上缺少一种方便汽车移动、升降的轨道车,导致汽修工人工作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钣喷线轨道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不足。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钣喷线轨道车,包括第一工字轨道梁、第二工字轨道梁,所述第一工字轨道梁上安装第一平移板及第三平移板,所述第一平移板与第三平移板之间安装第一进车板;所述第二工字轨道梁上安装第二平移板及第四平移板,所述第二平移板与第四平移板之间安装第二进车板;所述第一平移板通过第一连接横梁与第二平移板连接,所述第三平移板通过第二连接横梁与第四平移板连接。

所述第一平移板包括第一液压杆、第二液压杆、第一安装臂、第二安装臂、第一齿带、第一齿杆、驱动电机、第二齿杆、第二齿带、安装横臂、驱动轮、第一导轮、第二导轮、第三导轮及第四导轮;所述安装横臂的两侧分别安装第一安装臂及第二安装臂,安装横臂上安装驱动轮,所述驱动轮由驱动电机带动与第一齿杆和第二齿杆配合的第一齿带及第二齿带实现进退,所述驱动轮与第一工字轨道梁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安装臂一侧安装第一液压杆,另一侧安装第一导轮及第二导轮,所述第一导轮与第一工字轨道梁的侧表面接触,所述第二导轮与第一工字轨道梁的下表面接触;所述第二安装臂一侧安装第二液压杆,另一侧安装第三导轮及第四导轮,所述第四导轮与第一工字轨道梁的侧表面接触,所述第三导轮与第一工字轨道梁的下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平移板与第一液压杆和第二液压杆连接,所述第一平移板位于安装横臂上部。

所述第一平移板、第二平移板、第三平移板及第四平移板的上表面均设置防滑凸起,所述防滑凸起为金属凸起,凸起表面还设置橡胶层。

所述第一平移板、第二平移板、第三平移板及第四平移板的两侧均设置翼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可升降的轨道车,钣喷线上的操作工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维修车辆的高度及前后距离。

2、本实用新型设置的导轮的呈包覆的结构设置在工字轨道梁的上横面上,它可使平移板在移动过程更加牢固平稳。

3、本实用新型的平移板上还设置有防滑凸起及翼板,增加了维修车辆的稳定性,不会造成车辆的滑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平移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安装梁、2-第一工字轨道梁、3-第二工字轨道梁、4-第一平移板、5-第二平移板、6-第三平移板、7-第四平移板、8-翼板、9-第一进车板、10-第二进车板、11-第一连接横梁、12-第一液压杆、13-第二液压杆、14-第一安装臂、15-第二安装臂、16-第一齿带、17-第一齿杆、18-驱动电机、19-第二齿杆、20-第二齿带、21-安装横臂、22-驱动轮、23-第一导轮、24-第二导轮、25-第三导轮、26-第四导轮、27-第二连接横梁、28-防滑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具体公开的一种新型钣喷线轨道车,包括第一工字轨道梁2、第二工字轨道梁3,所述第一工字轨道梁2上安装第一平移板4及第三平移板6,所述第一平移板4与第三平移板6之间安装第一进车板9;所述第二工字轨道梁3上安装第二平移板5及第四平移板7,所述第二平移板5与第四平移板7之间安装第二进车板10;所述第一平移板4通过第一连接横梁11与第二平移板5连接,所述第三平移板6通过第二连接横梁27与第四平移板7连接。进车板的长度与连接横梁的长度是根据一般车辆的轴距及宽度设定的,维修车辆通过进车板进入到钣喷线工作间,并将车轮移至四个平移板上,再通过平移板带动维修车辆升降及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第一平移板4包括第一液压杆12、第二液压杆13、第一安装臂14、第二安装臂15、第一齿带16、第一齿杆17、驱动电机18、第二齿杆19、第二齿带20、安装横臂21、驱动轮22、第一导轮23、第二导轮24、第三导轮25及第四导轮26;所述安装横臂21的两侧分别安装第一安装臂14及第二安装臂15,安装横臂21上安装驱动轮22,所述驱动轮22由驱动电机18带动与第一齿杆17和第二齿杆19配合的第一齿带16及第二齿带20实现进退,所述驱动轮22与第一工字轨道梁2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安装臂14一侧安装第一液压杆12,另一侧安装第一导轮23及第二导轮24,所述第一导轮23与第一工字轨道梁2的侧表面接触,所述第二导轮24与第一工字轨道梁2的下表面接触;所述第二安装臂15一侧安装第二液压杆13,另一侧安装第三导轮25及第四导轮26,所述第四导轮26与第一工字轨道梁2的侧表面接触,所述第三导轮25与第一工字轨道梁2的下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平移板4与第一液压杆12和第二液压杆13连接,所述第一平移板4位于安装横臂21上部。驱动轮22在驱动电机的作用下带动平移板实现前后移动,第一导轮23、第二导轮24、第三导轮25及第四导轮26的呈包覆的结构设置在工字轨道梁的上横面上,它可使平移板在移动过程更加牢固平稳。第一液压杆12和第二液压杆13带动平移板上下升降,两个液压杆的设计可以支撑力更强,升降更加平稳。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第一平移板4、第二平移板5、第三平移板6及第四平移板7的上表面均设置防滑凸起28,所述防滑凸起28为金属凸起,凸起表面还设置橡胶层。所述第一平移板4、第二平移板5、第三平移板6及第四平移板7的两侧均设置翼板8。防滑凸起28及翼板8的设计,增加了维修车辆的稳定性,不会造成车辆的滑脱。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说明,但这些说明不能被理解为限制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技术内容均为公知技术。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钣喷线轨道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字轨道梁(2)、第二工字轨道梁(3),所述第一工字轨道梁(2)上安装第一平移板(4)及第三平移板(6),所述第一平移板(4)与第三平移板(6)之间安装第一进车板(9);所述第二工字轨道梁(3)上安装第二平移板(5)及第四平移板(7),所述第二平移板(5)与第四平移板(7)之间安装第二进车板(10);所述第一平移板(4)通过第一连接横梁(11)与第二平移板(5)连接,所述第三平移板(6)通过第二连接横梁(27)与第四平移板(7)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钣喷线轨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移板(4)包括第一液压杆(12)、第二液压杆(13)、第一安装臂(14)、第二安装臂(15)、第一齿带(16)、第一齿杆(17)、驱动电机(18)、第二齿杆(19)、第二齿带(20)、安装横臂(21)、驱动轮(22)、第一导轮(23)、第二导轮(24)、第三导轮(25)及第四导轮(26);所述安装横臂(21)的两侧分别安装第一安装臂(14)及第二安装臂(15),安装横臂(21)上安装驱动轮(22),所述驱动轮(22)由驱动电机(18)带动与第一齿杆(17)和第二齿杆(19)配合的第一齿带(16)及第二齿带(20)实现进退,所述驱动轮(22)与第一工字轨道梁(2)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安装臂(14)一侧安装第一液压杆(12),另一侧安装第一导轮(23)及第二导轮(24),所述第一导轮(23)与第一工字轨道梁(2)的侧表面接触,所述第二导轮(24)与第一工字轨道梁(2)的下表面接触;所述第二安装臂(15)一侧安装第二液压杆(13),另一侧安装第三导轮(25)及第四导轮(26),所述第四导轮(26)与第一工字轨道梁(2)的侧表面接触,所述第三导轮(25)与第一工字轨道梁(2)的下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平移板(4)与第一液压杆(12)和第二液压杆(13)连接,所述第一平移板(4)位于安装横臂(21)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钣喷线轨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移板(4)、第二平移板(5)、第三平移板(6)及第四平移板(7)的上表面均设置防滑凸起(28),所述防滑凸起(28)为金属凸起,凸起表面还设置橡胶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钣喷线轨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移板(4)、第二平移板(5)、第三平移板(6)及第四平移板(7)的两侧均设置翼板(8)。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钣喷线轨道车,包括第一工字轨道梁、第二工字轨道梁,所述第一工字轨道梁上安装第一平移板及第三平移板,所述第一平移板与第三平移板之间安装第一进车板;所述第二工字轨道梁上安装第二平移板及第四平移板,所述第二平移板与第四平移板之间安装第二进车板;所述第一平移板通过第一连接横梁与第二平移板连接,所述第三平移板通过第二连接横梁与第四平移板连接。钣喷线上的操作工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维修车辆的高度及前后距离,导轮呈包覆的结构设置在工字轨道梁的上横面上,它可使平移板在移动过程更加牢固平稳,增加了维修车辆的稳定性,不会造成车辆的滑脱。

技术研发人员:侯晓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隆翔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13
技术公布日:2020.05.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