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温试验箱及高低温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03868发布日期:2020-08-05 00:27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高低温试验箱及高低温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环境试验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高低温试验箱及高低温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高低温试验装置是很多产品在研发过程中必须的测试装置,通常在测试时高温和低温需要维持较长时间,而由高温到低温的降温段或由低温到高温的升温段时间较短,许多测试对象仅要求在高温段和低温段发热,有些则要求在整个测试周期内都发热。目前常规的高低温试验装置,装置的热容量会产生额外能耗,导致装置运行费用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低温试验箱及高低温试验装置,以解决现有的高低温试验装置的热容量会产生额外能耗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高低温试验箱,包括:

高温室,用于容纳测试对象并对其加热或降温,所述高温室包括高温室箱体及设于所述高温室箱体的高温室门;

第一降温室,用于容纳来自所述高温室的测试对象并对其降温;

第二降温室,用于容纳来自所述第一降温室的测试对象并对其降温,所述第二降温室与所述第一降温室相邻设置;

低温室,用于容纳来自所述第二降温室的测试对象并对其加热或降温,所述低温室包括低温室箱体及设于所述低温室箱体的低温室门;

第一升温室,用于容纳来自所述低温室的测试对象并对其加热;

第二升温室,用于容纳来自所述第一升温室的测试对象并对其加热,所述第二升温室与所述第一升温室相邻设置;以及

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高温室、所述第一降温室、所述第二降温室、所述低温室、所述第一升温室与所述第二升温室的温度按设定变化曲线变化。

可选地,所述高温室还包括用于对所述高温室箱体内部提供气流的高温室风机、设于所述高温室箱体内的高温室电加热器,以及用于检测所述高温室箱体温度的高温室温度传感器;

和/或,所述第一降温室包括第一降温室箱体、用于对所述第一降温室箱体内部提供气流的第一降温室风机,以及用于检测所述第一降温室箱体温度的第一降温室温度传感器;

和/或,所述第二降温室包括第二降温室箱体、用于对所述第二降温室箱体内部提供气流的第二降温室风机,以及用于检测所述第二降温室箱体温度的第二降温室温度传感器;

和/或,所述低温室还包括用于对所述低温室箱体内部提供气流的低温室风机、设于所述低温室箱体内的低温室电加热器,以及用于检测所述低温室箱体温度的低温室温度传感器;

和/或,所述第一升温室包括第一升温室箱体、用于对所述第一升温室箱体内部提供气流的第一升温室风机,以及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升温室箱体温度的第一升温室温度传感器;

和/或,所述第二升温室包括第二升温室箱体、用于对所述第二升温室箱体内部提供气流的第二升温室风机、设于所述第二升温室箱体内的第二升温室电加热器,以及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升温室箱体温度的第二升温室温度传感器。

可选地,所述高温室的开口朝向于所述第一降温室的入口,所述第一降温室的出口与所述第二降温室的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降温室的出口朝向于所述低温室的开口;

和/或,所述低温室的开口朝向于所述第一升温室的入口,所述第一升温室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升温室的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升温室的出口朝向于所述高温室的开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降温室与所述低温室之间设有至少一个辅助降温室,所述控制装置还用于控制所述辅助降温室的温度按设定变化曲线变化;

和/或,所述第二升温室与高温室之间设有至少一个辅助升温室,所述控制装置还用于控制所述辅助升温室的温度按设定变化曲线变化。

可选地,所述高低温试验箱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测试对象依次在所述高温室、所述第一降温室、所述第二降温室、所述低温室、所述第一升温室与所述第二升温室内停留各自的设定时间,再回到所述高温室以循环移动的驱动机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高低温试验装置,包括具有过冷器的制冷装置、具有蓄冰水箱的蓄冷释冷回路以及上述的高低温试验箱;所述制冷装置用于向所述低温室、所述第二降温室与所述蓄冰水箱供冷;所述蓄冷释冷回路用于储存冷量并向所述过冷器、所述第一降温室与所述高温室供冷。

可选地,所述蓄冰水箱具有相互热交换的蓄冰管路与释冷管路,所述蓄冰管路的两端分别为蓄冰入口与蓄冰出口,所述释冷管路的两端分别为释冷入口与释冷出口;

所述制冷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与冷凝器、设于所述低温室箱体内的低温室蒸发器,以及用于对所述第二降温室供冷的第二降温室蒸发器;所述冷凝器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过冷器的输入端,所述过冷器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制冷管路、第二制冷管路与第三制冷管路;

所述第一制冷管路上设有第一电磁阀与第一热力膨胀阀,所述第一制冷管路的末端连接至所述低温室蒸发器的输入端,所述低温室蒸发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制冷管路上设有第二电磁阀与第二热力膨胀阀,所述第二制冷管路的末端连接至所述第二降温室蒸发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二降温室蒸发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

所述第三制冷管路上设有第三电磁阀与第三热力膨胀阀,所述第三制冷管路的末端连接至所述蓄冰水箱的蓄冰入口,所述蓄冰水箱的蓄冰出口连接至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

可选地,所述过冷器具有相互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管路与过冷管路,所述过冷管路的两端分别为过冷入口与过冷出口;

所述蓄冷释冷回路包括连接于所述蓄冰水箱的释冷出口的释冷水泵、用于对所述第一降温室供冷的第一降温室释冷器,以及用于对所述高温室供冷的高温室释冷器;所述释冷水泵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释冷管路、第二释冷管路与第三释冷管路;

所述第一释冷管路上设有第四电磁阀与第一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一释冷管路的末端连接至所述过冷器的过冷入口,所述过冷器的过冷出口连接至所述蓄冰水箱的释冷入口;

所述第二释冷管路上设有第五电磁阀与第二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释冷管路的末端连接至所述第一降温室释冷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一降温室释冷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蓄冰水箱的释冷入口;

所述第三释冷管路上设有第六电磁阀与第三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三释冷管路的末端连接至所述高温室释冷器的输入端,所述高温室释冷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蓄冰水箱的释冷入口。

可选地,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冷凝器之间连接有热回收器;所述高低温试验装置还包括用于回收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热量并向所述第一升温室供热的热回收回路。

可选地,所述热回收器具有相互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管路与热回收管路,所述热回收管路的两端分别为热回收入口与热回收出口;

所述热回收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热水箱、释热水泵、第七电磁阀、第四流量调节阀与释热器,所述释热器用于对所述第一升温室供热,所述释热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热回收器的热回收入口,所述热回收器的热回收出口连接至所述热水箱的输入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该高低温试验箱采用多室结构,包括高温室、第一降温室、第二降温室、低温室、第一升温室和第二升温室,测试对象在高低温试验箱中的不同室中循环移动,能够给测试对象提供高低温交变环境。由于高温室和低温室温度稳定,热容量不产生额外能耗;降温过程分成第一降温室与第二降温室两段,升温过程分成第一升温室与第二升温室两段,降温室和升温室热容量的温度变化因而减小,从而有助于减小其热容量引起的额外能耗,减小设备运行成本。

在高低温试验装置中,由于采用上述高低温试验箱,同样能够减小其热容量引起的额外能耗。还有,制冷装置与蓄冷释冷回路配合使用,提高能效,减小设备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低温试验装置的主要组成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低温试验装置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低温试验装置的高温室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低温试验装置的第一降温室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低温试验装置的第二降温室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低温试验装置的低温室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低温试验装置的第一升温室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低温试验装置的第二升温室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高低温试验箱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高低温试验箱中应用的辅助降温室示意图;

图11为图9的高低温试验箱中应用的辅助升温室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常规的高低温试验装置,测试对象静止不动,在同一空间实现全部温度交变过程,因此在降温或升温过程中,由于装置的热容量较大,因此会产生较多的额外能耗,当测试对象发热量较大时,装置热容量主要引起制冷机的额外能耗,即除了测试对象以外的热容量对动态过程来说,都是有害热容。

请参阅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高低温试验箱104,用于给测试对象提供高低温交变环境,高温与低温是相对而言的,比如温度范围可以是-60℃至150℃,具体范围不限定。

高低温试验箱104包括高温室28、第一降温室29、第二降温室30、低温室31、第一升温室32、第二升温室33与控制装置100。同时参阅图3,高温室28用于容纳测试对象105并对其加热或降温,高温室28包括高温室箱体301及设于高温室箱体301的高温室门302。参阅图2,第一降温室29用于容纳来自高温室28的测试对象105并对其降温。第二降温室30用于容纳来自第一降温室29的测试对象105并对其降温,第二降温室30与第一降温室29相邻设置。同时参阅图6,低温室31用于容纳来自第二降温室30的测试对象105并对其加热或降温,低温室31包括低温室箱体601及设于低温室箱体601的低温室门602。参阅图2,第一升温室32用于容纳来自低温室31的测试对象105并对其加热。第二升温室33用于容纳来自第一升温室32的测试对象105并对其加热,第二升温室33与第一升温室32相邻设置。控制装置100用于控制高温室28、第一降温室29、第二降温室30、低温室31、第一升温室32与第二升温室33的温度按设定变化曲线变化。

本申请提供的高低温试验箱104,与现有技术相比,该高低温试验箱104采用多室结构,包括高温室28、第一降温室29、第二降温室30、低温室31、第一升温室32和第二升温室33,测试对象105在高低温试验箱104中的不同室中循环移动,能够给测试对象105提供高低温交变环境。由于高温室28和低温室31温度稳定,热容量不产生额外能耗;降温过程分成第一降温室29与第二降温室30两段,升温过程分成第一升温室32与第二升温室33两段,降温室和升温室热容量的温度变化因而减小,从而有助于减小其热容量引起的额外能耗,减小设备运行成本。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参阅图3,高温室门302摆动安装于高温室箱体301上,高温室门302可以通过电机(图未示)控制高温室箱体301开口的打开与关闭。参阅图6,低温室门602摆动安装于低温室箱体601上,低温室门602可以通过电机(图未示)控制低温室箱体601开口的打开与关闭。上述电机与控制装置100电性连接,由控制装置100控制电机实现门体的开合。

请参阅图2、图3,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高温室28还包括用于对高温室箱体301内部提供气流的高温室风机303、设于高温室箱体301内的高温室电加热器304,以及用于检测高温室箱体301温度的高温室温度传感器305。高温室箱体301内部还设置高温室释冷器22,用于对高温室箱体301供冷。测试对象105处于高温室28内时,控制装置100控制高温室门302和低温室门602关闭,避免热量流失以提高能效;通过调节高温室风机303风量、高温室电加热器304功率、下述的释冷水泵14流量和第三流量调节阀21开度来控制高温室28温度在设定的高温室停留时间内按设定的高温室28温度变化曲线变化。控制装置100根据高温室温度传感器305测量的数据进行相应控制。

请参阅图2、图4,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降温室29包括第一降温室箱体401、用于对第一降温室箱体401内部提供气流的第一降温室风机402,以及用于检测第一降温室箱体401温度的第一降温室温度传感器503。第一降温室箱体401内部还设置第一降温室释冷器19,用于对第一降温室箱体401供冷。在测试对象105被移入第一降温室29时,关闭高温室门302,通过调节第一降温室风机402风量和下述的第二流量调节阀18开度来控制第一降温室29温度在设定的第一降温室停留时间内按设定的温度变化曲线变化。控制装置100根据第一降温室温度传感器503测量的数据进行相应控制。

请参阅图2、图5,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降温室30包括第二降温室箱体501、用于对第二降温室箱体501内部提供气流的第二降温室风机502,以及用于检测第二降温室箱体501温度的第二降温室温度传感器503。第二降温室箱体501内部还设置第二降温室蒸发器10,用于对第二降温室箱体501供冷。在测试对象105被移入第二降温室30,通过调节第二降温室风机502风量和下述的第二热力膨胀阀9开度来控制第二降温室30温度在设定的第二降温室30停留时间内按设定的温度变化曲线变化。控制装置100根据第二降温室温度传感器503测量的数据进行相应控制。

请参阅图2、图6,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低温室31还包括用于对低温室箱体601内部提供气流的低温室风机603、设于低温室箱体601内的低温室电加热器604,以及用于检测低温室箱体601温度的低温室温度传感器605。低温室箱体601内部还设置低温室蒸发器7,用于对低温室箱体601供冷。在测试对象105被移入低温室31时,低温室门602关闭,通过调节低温室风机603风量、低温室电加热器604功率和下述的第一热力膨胀阀6开度来控制低温室31温度在设定的低温室停留时间内按设定的低温室31温度变化曲线变化。控制装置100根据低温室温度传感器605测量的数据进行相应控制。

请参阅图2、图7,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升温室32包括第一升温室箱体701、用于对第一升温室箱体701内部提供气流的第一升温室风机702,以及用于检测第一升温室箱体701温度的第一升温室温度传感器703。第一升温室32内部还设置释热器27,用于对第一升温室箱体701供热。在测试对象105被移入第一升温室32,关闭低温室门602,通过调节第一升温室风机702风量、下述的释热水泵24流量和第四流量调节阀26开度来控制第一升温室32温度在第一升温室停留时间内按设定的温度变化曲线变化。控制装置100根据第一升温室温度传感器703测量的数据进行相应控制。

请参阅图2、图8,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升温室33包括第二升温室箱体801、用于对第二升温室箱体801内部提供气流的第二升温室风机802、设于第二升温室箱体801内的第二升温室电加热器803,以及用于检测第二升温室箱体801温度的第二升温室温度传感器804。在测试对象105被移入第二升温室33,通过调节第二升温室风机802风量和第二升温室电加热器803功率来控制在第二升温室停留时间内按设定的温度变化曲线变化。控制装置100根据第二升温室温度传感器804测量的数据进行相应控制。

请参阅图2,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高温室28的开口朝向于第一降温室29的入口,第一降温室29的出口与第二降温室30的入口相连通,第二降温室30的出口朝向于低温室31的开口。采用这个方案,便于快速地将测试对象105由高温室28移入第一降温室29,由第一降温室29移入第二降温室30,以及由第二降温室30移入低温室31。

低温室31的开口朝向于第一升温室32的入口,第一升温室32的出口与第二升温室33的入口相连通,第二升温室33的出口朝向于高温室28的开口。采用这个方案,便于快速地将测试对象105由低温室31移入第一升温室32,由第一升温室32移入第升降温室,以及由第二升温室33移入高温室28。采用以上两个方案,整体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而且能够降低转移测试对象105时的能耗损失。

请参阅图9,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降温室30与低温室3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辅助降温室40,控制装置100还用于控制辅助降温室40的温度按设定变化曲线变化;第二升温室33与高温室28之间设有至少一个辅助升温室41,控制装置100还用于控制辅助升温室41的温度按设定变化曲线变化。通过扩展更多的辅助降温室40或辅助升温室41,测试对象105在高低温试验箱104中的不同室中循环移动,能够给测试对象105提供更多个区段的高低温交变环境,满足更高的测试需求。

具体地,参阅图5、图10,辅助降温室40类似于第二降温室30,辅助降温室40包括辅助降温室箱体1001、辅助降温室风机1002、辅助降温室蒸发器1003与辅助降温室温度传感器1004,辅助降温室蒸发器1003由过冷器4供冷。控制装置控制辅助降温室40温度在设定的辅助降温室停留时间内按设定的温度变化曲线变化。

参阅图8、图11,辅助升温室41类似于第二升温室33,辅助升温室41包括辅助升温室箱体2001、辅助升温室风机2002、辅助升温室电加热器2003与辅助升温室温度传感器2004,辅助升温室加热器2003给辅助升温室箱体2001内部供热。控制装置控制辅助升温室41温度在设定的辅助升温室停留时间内按设定的温度变化曲线变化。

请参阅图2,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高低温试验箱104还包括用于驱动测试对象105依次在高温室28、第一降温室29、第二降温室30、低温室31、第一升温室32与第二升温室33内停留各自的设定时间,再回到高温室28以循环移动的驱动机构(图未示)。驱动机构能够使测试对象105在不同室中循环移动。具体地,驱动机构可以是由电机驱动的多个传送带,第一传送带沿第一降温室29与第二降温室30的延伸方向设于内部,第二传送带沿第一升温室32与第二升温室33的延伸方向设于内部,第三传送带设置在高温室28内并连接于第一传送带的前端与第二传送带的末端,第四传送带设置在冷温室内并连接于第一传送带的末端与第二传送带的前端。可以理解地,驱动机构还可以为其它传动机构。

请参阅图1、图2,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高低温试验装置,包括具有过冷器4的制冷装置101、具有蓄冰水箱13的蓄冷释冷回路102以及上述的高低温试验箱104;制冷装置101用于向低温室31、第二降温室30与蓄冰水箱13供冷;蓄冷释冷回路102用于储存冷量并向过冷器4、第一降温室29与高温室28供冷。

高低温试验箱104采用多室结构,包括高温室28、第一降温室29、第二降温室30、低温室31、第一升温室32和第二升温室33,测试对象105在高低温试验箱104中的不同室中循环移动,能够给测试对象105提供高低温交变环境。由于高温室28和低温室31温度稳定,热容量不产生额外能耗;降温过程分成第一降温室29与第二降温室30两段,升温过程分成第一升温室32与第二升温室33两段,降温室和升温室热容量的温度变化因而减小,从而有助于减小其热容量引起的额外能耗,减小设备运行成本。在高低温试验装置中,由于采用上述高低温试验箱104,同样能够减小其热容量引起的额外能耗。还有,制冷装置101与蓄冷释冷回路102配合使用,提高能效,减小设备运行成本。

请参阅图2,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蓄冰水箱13具有相互热交换的蓄冰管路与释冷管路,蓄冰管路的两端分别为蓄冰入口13a与蓄冰出口13b,释冷管路的两端分别为释冷入口13c与释冷出口13d;制冷装置101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1与冷凝器3、设于低温室箱体601内的低温室蒸发器7,以及用于对第二降温室30供冷的第二降温室蒸发器10;冷凝器3的输出端连接于过冷器4的输入端4a,过冷器4的输出端4b连接有第一制冷管路、第二制冷管路与第三制冷管路;

第一制冷管路上设有第一电磁阀5与第一热力膨胀阀6,第一制冷管路的末端连接至低温室蒸发器7的输入端,低温室蒸发器7的输出端连接至压缩机1的输入端。打开第一电磁阀5,调节第一热力膨胀阀6开度,控制低温室蒸发器7所提供的冷量。

第二制冷管路上设有第二电磁阀8与第二热力膨胀阀9,第二制冷管路的末端连接至第二降温室蒸发器10的输入端,第二降温室蒸发器10的输出端连接至压缩机1的输入端。打开第二电磁阀8,调节第二热力膨胀阀9开度,控制第二降温室蒸发器10所提供的冷量。

第三制冷管路上设有第三电磁阀11与第三热力膨胀阀12,第三制冷管路的末端连接至蓄冰水箱13的蓄冰入口13a,蓄冰水箱13的蓄冰出口13b连接至压缩机1的输入端。打开第三电磁阀11,调节第三热力膨胀阀12开度,控制向蓄冰水箱13提供的冷量。

请参阅图2,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过冷器4具有相互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管路与过冷管路,过冷管路的两端分别为过冷入口4c与过冷出口4d;蓄冷释冷回路102包括连接于蓄冰水箱13的释冷出口13d的释冷水泵14、用于对第一降温室29供冷的第一降温室释冷器19,以及用于对高温室28供冷的高温室释冷器22;释冷水泵14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释冷管路、第二释冷管路与第三释冷管路;

第一释冷管路上设有第四电磁阀15与第一流量调节阀16,第一释冷管路的末端连接至过冷器4的过冷入口4c,过冷器4的过冷出口4d连接至蓄冰水箱13的释冷入口13c。打开第四电磁阀15,调节第一流量调节阀16开度,调节进入过冷器4的过冷管路的流量。

第二释冷管路上设有第五电磁阀17与第二流量调节阀18,同时参阅图4,第二释冷管路的末端连接至第一降温室释冷器19的输入端,第一降温室释冷器19的输出端连接至蓄冰水箱13的释冷入口13c。打开第五电磁阀17,调节第二流量调节阀18开度,调节进入第一降温室释冷器19的流量。

第三释冷管路上设有第六电磁阀20与第三流量调节阀21,同时参阅图3,第三释冷管路的末端连接至高温室释冷器22的输入端,高温室释冷器22的输出端连接至蓄冰水箱13的释冷入口13c。打开第六电磁阀20,调节第三流量调节阀21开度,调节进入高温室释冷器22的流量。

请参阅图2,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压缩机1与冷凝器3之间连接有热回收器2;高低温试验装置还包括用于回收压缩机1的排气热量并向第一升温室32供热的热回收回路103。设置热回收回路103,能够回收利用压缩机1排气热量,进而提高能效。

请参阅图2、图7,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热回收器2具有相互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管路与热回收管路,热回收管路的两端分别为热回收入口2a与热回收出口2b;热回收回路103包括依次连接的热水箱23、释热水泵24、第七电磁阀25、第四流量调节阀26与释热器27,释热器27用于对第一升温室32供热,释热器27的输出端连接至热回收器2的热回收入口2a,热回收器2的热回收出口2b连接至热水箱23的输入端。打开第七电磁阀25,调节第四流量调节阀26开度,调节进入第一升温室32中释热器27的流量。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高低温试验装置正常运行时,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一电磁阀5、第二电磁阀8、第三电磁阀11、第四电磁阀15、第五电磁阀17、第六电磁阀20和第七电磁阀25为开启状态。通过不同的电磁阀,实现不同路径的通断切换。

请参阅图2至图8,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高低温试验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测试对象105处于高温室28时,使高温室门302和低温室门602关闭,控制高温室28温度在设定的高温室停留时间内按设定的高温室28温度变化曲线变化;

测试对象105在高温室停留时间达到设定值后,使高温室门302开启,将测试对象105移入第一降温室29内,使高温室门302关闭,控制第一降温室29温度在设定的第一降温室停留时间内按设定的温度变化曲线变化。具体通过调节高温室风机303风量、高温室电加热器304功率、释冷水泵14流量和第三流量调节阀21开度来控制高温室28温度变化。

测试对象105在第一降温室停留时间达到设定值后,将测试对象105移入第二降温室30,控制第二降温室30温度在设定的第二降温室30停留时间内按设定的温度变化曲线变化。具体通过调节第一降温室风机402风量和第二流量调节阀18开度来控制第一降温室29温度变化。

测试对象105在第二降温室30停留时间达到设定值后,使低温室门602开启,将测试对象105移入低温室31,使低温室门602关闭,控制低温室31温度在设定的低温室停留时间内按设定的低温室31温度变化曲线变化。具体通过调节第二降温室风机502风量和第二热力膨胀阀9开度来控制第二降温室30温度变化。

测试对象105在低温室停留时间达到设定值后,使低温室门602开启,将测试对象105移入第一升温室32,使低温室门602关闭,控制第一升温室32温度在设定的第一升温室停留时间内按设定的温度变化曲线变化。具体通过调节第一升温室风机702风量、释热水泵24流量和第四流量调节阀26开度来控制第一升温室32温度变化。

测试对象105在关闭第一升温室停留时间达到设定值后,使测试对象105移入第二升温室33,控制第二升温室33在设定的第二升温室停留时间内按设定的温度变化曲线变化。具体通过调节第二升温室风机802风量和第二升温室电加热器803功率来控制在第二升温室33温度变化。

测试对象105在第二升温室停留时间达到设定值后,使高温室门302开启,将测试对象105移入高温室28,使高温室门302关闭。

由于本高低温试验装置的控制方法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假设用于60℃和-20℃交变控温,设定高温恒温时间和低温恒温时间均为2h,降温和升温时间均为10min,降温和升温过程均为线性变化,蓄冰水箱13采用冰做蓄冷剂,水做载冷剂。测试对象105只在高温恒温时间和低温恒温时间内发热。

在本实施例中,测试对象105在高温室28的停留时间与高温恒温时间相同,即在高温室28中为高温恒温过程;在第一降温室29和第二降温室30的总停留时间与降温时间相同;在低温室31的停留时间与低温恒温时间相同,即在低温室31中为低温恒温过程;在第一升温室32和第二升温室33中的总停留时间与升温时间相同。

假设测试对象105首先置于高温室28中,设为起始零时刻,控制装置100控制测试对象105在高温室28的停留时间为2h。

当时间达到2h时,开启高温室门302,将测试对象105移入第一降温室29,关闭高温室门302,测试对象105在第一降温室29停留5min。

当时间达到2h5min时,将测试对象105移入第二降温室30,停留5min。

当时间达到2h10min时,开启低温室门602,将测试对象105移入低温室31,关闭低温室门602,测试对象105在低温室31停留2h。

当时间达到4h10min时,开启低温室门602,将测试对象105移入第一升温室32,关闭低温室门602,测试对象105在第一升温室32停留5min。

当时间达到4h15min时,将测试对象105移入第二升温室33,停留5min。

当时间达到4h20min时,开启高温室门302,将测试对象105移入高温室28,关闭高温室门302,完成一次测试循环。

重复前述循环,直到达到总测试时间时停止。温度控制方法如前。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假设用于60℃和-20℃交变控温,设定高温恒温时间和低温恒温时间均为2h,降温和升温时间均为10min,降温和升温过程均为线性变化,蓄冰水箱13采用冰做蓄冷剂,水做载冷剂。测试对象105只在高温恒温时间和低温恒温时间内发热。

在本实施例中,测试对象105在高温室28的停留时间与高温恒温时间不同,即在高温室28中不完全为高温恒温过程;在第一降温室29和第二降温室30的总停留时间与降温时间不同;在低温室31的停留时间与低温恒温时间不同,即在低温室31中不完全为低温恒温过程;在第一升温室32和第二升温室33中的总停留时间与升温时间不同。

假设测试对象105首先置于高温室28中,设为起始零时刻,控制装置100控制测试对象105在高温室28的停留时间为2h9min50s。

当时间达到2h9min50s时,开启高温室门302,将测试对象105移入第一降温室29,关闭高温室门302,测试对象105在第一降温室29停留5s。

当时间达到2h9min55s时,将测试对象105移入第二降温室30,停留5s。

当时间达到2h10min时,开启低温室门602,将测试对象105移入低温室31,关闭低温室门602,测试对象105在低温室31停留2h9min50s。

当时间达到4h19min50s时,开启低温室门602,将测试对象105移入第一升温室32,关闭低温室门602,测试对象105在第一升温室32停留5s。

当时间达到4h19min55s时,将测试对象105移入第二升温室33,停留5s。

当时间达到4h20min时,开启高温室门302,将测试对象105移入高温室28,关闭高温室门302,完成一次测试循环。

重复前述循环,直到达到总测试时间时停止。温度控制方法如前。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极端工况:在第一降温室29和第二降温室30的总停留时间远小于降温时间,在第一升温室32和第二升温室33的总停留时间远小于升温时间。在这种极端工况下,第一降温室29、第二降温室30、第一升温室32和第二升温室33的作用相当于测试对象105的快速移动通道。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把一个测试对象105扩展至两个相同的测试对象105,其测试要求也相同。初始零时刻,一个测试对象105置于高温室28中,另一个测试对象105置于低温室31中,仍可采用本申请的高低温试验箱104进行测试。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