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过滤机的滤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39547发布日期:2020-09-15 19:50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润滑油过滤机的滤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过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润滑油过滤机的滤油系统。



背景技术:

润滑油是用在各种类型汽车、机械设备上以减少摩擦,保护机械及加工件的液体或半固体润滑剂,主要起润滑、冷却、防锈、清洁、密封和缓冲等作用。随着社会需求增大,润滑油品种和产量也相应扩展和增长。

滤油机是用重力、离心、压力、真空蒸馏、传质等技术方法除去不纯净油中机械杂质、氧化副产物和水分的过滤装置。滤油机主要用于提高机械及电器用油的清洁度,使处理后的润滑油乳化值低,含水量极少,杂质精度高,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目前,滤油机中润滑油过滤主要通过滤网过滤,这种过滤方式过滤后,滤网不便清洗,同时,很难过滤较为细小的杂质,过滤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便于清洗,且过滤效果好的润滑油过滤机的滤油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润滑油过滤机的滤油系统,它包括一个呈矩形且上端开口的滤油箱,在滤油箱上设有一个将其开口封闭的密封盖,在滤油箱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个与滤油箱的中部空腔相联通的进油管和出油管,其特征在于,在滤油箱的中部空腔内可拆卸地装配有多个相邻设置且紧贴的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包括第一过滤板、第二过滤板和置于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左右两侧的至少一张过滤纸板;在第一过滤板、第二过滤板和过滤纸板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相互对应设置的第一滤油孔、第二滤油孔、第三滤油孔,在第一过滤板面向出油管的一面设有一与第一滤油孔和进油管相联通的凹腔,在该凹腔内设有多排外端面不高于第一过滤板同侧侧面的凸起,相邻两排凸起之间形成润滑油流动路径;在第二过滤板中部具有一与第一过滤板凹腔相对应的空腔,第一过滤板和与之相贴的过滤纸板之间形成第一过滤空间,第二过滤板的空腔和紧贴在第二过滤板左右两侧的过滤纸板之间形成一个第二过滤空间;所述润滑油经进油管进入,依次通过滤油箱内的各个过滤组件的第一过滤空间和第二过滤空间后,经出油管流出。这样,所采用的过滤组件中包括第一过滤板、第二过滤板和过滤纸板,而第一过滤板上所设置的凸起可以减缓润滑油的流动速度,增加润滑油和与之相贴的过滤纸板之间的过滤时间,从而增加其过滤效果。在经过第一层过滤纸板的过滤后,第二过滤板和与之相贴的两张过滤纸板之间形成一个较大的润滑油通过空间,使得经过第一层过滤后的润滑油能够快速通过第二层过滤纸板。通过这种快慢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润滑油的润滑效果。而过滤纸板的空隙较小,采用过滤纸板过滤后,能够过滤极小的杂质,从而有效提升润滑油的过滤质量。另外,这种多层次过滤的方式也有助于过滤效果的提升。同时,第一过滤板、第二过滤板和过滤纸板之间相贴,并可拆卸地装配在滤油箱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将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取下后冲洗,并根据情况,更换过滤纸板,在清洗方便十分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滤油孔、第二滤油孔、第三滤油孔均设有两个,且呈左右设置。这样,能够有效增大润滑油的流动速度和流动量。

进一步的,在第一过滤板位于左侧的第一滤油孔旁的凹腔上设有一弧形通油孔,在该第一滤油孔侧边还设有多个与凹腔相联通的径向通油孔。这样,仅在其中一个滤油孔,即可控制润滑油的流通方向,使其从具有通油孔的一侧向另一侧流动,能够增加润滑油的流动时间,使其与过滤纸板充分接触并过滤。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滤板上的凸起呈矩形阵列设置,每个凸起均为一个外端直径小、里端直径大的锥台体。这样,各个凸起可将润滑油向过滤纸板方向引导。

进一步的,在第二过滤板右侧的第二滤油孔侧端设有多个与其空腔相联通的径向通孔。这样,第二过滤板与下一过滤组件的第一过滤板之间的润滑油流动方向改变,能够确保润滑油呈蛇形流动,有效增加了润滑油的流动路径,增加其过滤时间,进而提升其过滤效果。

进一步的,在滤油箱的箱体内、过滤组件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一挂杆,在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一个挂板,所述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均通过挂板立在滤油箱内。这样,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均一挂板为支撑,立在滤油箱内,其装配方式简单,便于安装和取下。

进一步的,所述挂板为一个下端具有斜面的三角形凸板或一个下端具有一个与挂杆相扣合卡槽的矩形板。这样,挂板采用扣合或直接放置的方式都能够对过滤板形成支撑,为其竖立提供了支撑力。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纸板的面积大于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的面积,且其外沿伸出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外。这样,过滤纸板能够将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完全覆盖,从而在与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紧贴的面积较大,能够有效防止润滑油外溢。另外,所设过滤纸板外沿伸出过滤板外后,过滤纸板伸出部分不参与过滤,在技术人员取出过滤纸板的时候方便取出,取出时不会弄脏手。

在滤油箱的左侧和/或右侧还设有一内螺纹套筒,在内螺纹套筒内设有一与其通过螺纹配合的抵紧螺杆,所述抵紧螺杆的里端贯穿滤油箱后与过滤组件相抵。这样,使用时,通过旋转抵紧螺杆,抵紧螺杆与内螺纹套筒配合后,不断向滤油箱内移动,并与过滤组件相抵,直至不能转动后,即可确保各过滤组件之间贴合紧密。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滤油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其中一个过滤组件的展开图;

图3为实施例中第一过滤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滤油箱1、挂杆11、密封盖2、进油管3、出油管4、第一过滤板5、凹腔51、凸起52、第一滤油孔53、弧形通油孔54、径向通油孔55、第二过滤板6、空腔61、第二滤油孔62、径向通孔63、过滤纸板7、第三滤油孔71、挂板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润滑油过滤机的滤油系统,它包括一个呈矩形且上端开口的滤油箱1,在滤油箱1上设有一个将其开口封闭的密封盖2,在滤油箱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个与滤油箱1的中部空腔相联通的进油管3和出油管4;在滤油箱1的中部空腔内可拆卸地装配有多个相邻设置且紧贴的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包括第一过滤板5、第二过滤板6和置于第一过滤板5和第二过滤板6左右两侧的至少一张过滤纸板7;在第一过滤板5、第二过滤板6和过滤纸板7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相互对应设置的第一滤油孔53、第二滤油孔62、第三滤油孔71,在第一过滤板5面向出油管4的一面设有一与第一滤油孔53和进油管3相联通的凹腔51,在该凹腔51内设有多排外端面不高于第一过滤板5同侧侧面的凸起52,相邻两排凸起52之间形成润滑油流动路径;在第二过滤板6中部具有一与第一过滤板的凹腔51相对应的空腔61,第一过滤板5和与之相贴的过滤纸板7之间形成第一过滤空间,第二过滤板6的空腔61和紧贴在第二过滤板6左右两侧的过滤纸板7之间形成一个第二过滤空间;所述润滑油经进油管进入,依次通过滤油箱内的各个过滤组件的第一过滤空间和第二过滤空间后,经出油管4流出。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滤油孔53、第二滤油孔62、第三滤油孔均设有两个,且呈左右对称设置。在第一过滤板5位于左侧的第一滤油孔旁的凹腔上设有一弧形通油孔54,在该第一滤油孔侧边还设有多个与凹腔51相联通的径向通油孔55。

如图2、图3所示,第一过滤板5上的凸起52呈矩形阵列设置,每个凸起52均为一个外端直径小、里端直径大的锥台体。在第二过滤板6右侧的第二滤油孔侧端设有多个与其空腔相联通的径向通孔63。

所述第一过滤板5和第二过滤板6通过如下结构装配在滤油箱1内:在滤油箱1的箱体内、过滤组件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一挂杆11,在第一过滤板5和第二过滤板6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一个挂板8,所述第一过滤板和5第二过滤板6均通过挂板立在滤油箱内。

具体的,上述挂板8为一个下端具有斜面的三角形凸板或一个下端具有一个与挂杆相扣合卡槽的矩形板。

为便于取出过滤纸板7,同时,使过滤纸板7能充分过滤润滑油,过滤纸板7的面积大于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的面积,且其外沿伸出第一过滤板5和第二过滤板6外。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提高第一过滤板5、第二过滤板6和过滤纸板7之间的紧密贴合度,可设置一抵紧装置将过滤组件抵紧,避免润滑油从过滤空间处溢出。如图1所示,在滤油箱1的左侧和/或右侧还设有一内螺纹套筒12,在内螺纹套筒12内设有一与其通过螺纹配合的抵紧螺杆,所述抵紧螺杆的里端贯穿滤油箱1后与过滤组件相抵。

具体实施时,还可将抵紧装置设置在滤油箱1内,具体的:在挂杆11的左右两端均设有螺纹,所述抵紧头套在挂杆11上并与其端部通过螺纹固定,在抵紧头的一侧设有一抵紧板,所述抵紧板端部能够抵靠在第一过滤板或第二过滤板或过滤纸板侧端,通过两抵紧头对所有过滤组件行程夹持、抵紧。

为了便于操作,本实施例中的挂杆11可拆卸地安装在滤油箱内,所述过滤组件可在滤油箱1外通过抵紧头夹持、固定后再一起装配到滤油箱内。具体的可拆卸结构可以是套接,也可以将挂杆11设为伸缩样式,由左套杆、右套杆和中部调节套筒组成,通过旋转中部的调节套筒,左套杆和右套杆分别向外伸出,并抵在滤油箱或固定在滤油箱内的连接定位头上。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