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75706发布日期:2020-05-26 16:29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对于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作为一放置在室内,能净化空气,提升空气质量的高智能化设备的空气净化器,自然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应用场景的空气净化器应运而生。无论如何,空气净化器的净化能力(洁净空气量cadr)以及运行的噪声一直是消费者衡量净化器性能好坏的重要参数,意味着一台真正有效的空气净化器不仅要净化效率和能力强,噪音也要越低越好。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空气净化器,不仅功耗低,且噪音较低。

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下侧设有进风部,所述壳体的上侧设有出风部;以及风道,所述风道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风道自下至上设置有净化组件、导流罩和离心风机组件,所述净化组件的进风口与其出风口上下相对。

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中,净化组件下侧进风、上侧出风,采用离心风机组件作为空气动力源,构造简单,功耗低。在净化组件和离心风机组件之间安装有导流罩,有效导风,降低噪音。

另外,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净化组件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初效过滤网、静电集尘模块和高效催化网,气流能够依次穿过所述初效过滤网、静电集尘模块和高效催化网后流向所述导流罩。该种布置形式的净化组件能够对气流进行三次整流。经过三次整流后,净化组件的出风均匀,风向大致同向,且洁净度提高。在三次整流的过程中,由于气流得到多次导向,净化过程中噪音较低,且净化效率高。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静电集尘模块包括发生极板,所述发生极板用于产生正离子,所述正离子用于使粉尘颗粒带正电荷;以及收集极板,所述收集极板位于所述发生极板的上侧,所述收集极板用于形成负电场,以收集带正电荷的粉尘颗粒。该种布置形式构造简单,净化效率高。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收集极板包括多个收集极片和多个排斥极片,所述多个收集极片和所述多个排斥极片间隔交替设置,每个收集极片和与其相邻的排斥极片之间具有供气流穿过的通道。通过该种布置形式,能够在利于负电场除尘的同时,还对气流进行整流。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流罩呈双扩口状,所述导流罩的靠下的扩口为集流部,所述导流罩的靠上的扩口为扩压部,所述集流部位于所述净化组件的出风口的上侧,所述扩压部与所述离心风机组件的下侧周壁轮廓匹配且留有间隙。通过该种布置形式,对来自净化出风口的出风进行导向、均流,既提高了出风量,又降低了噪音。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离心风机组件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壳体;以及离心扇叶,所述离心扇叶安装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电机能够带动所述离心扇叶转动,所述离心扇叶的下侧用于进风,所述离心扇叶的周壁用于出风。相对于轴流式扇叶,该种布置形式具有构造简单、功耗低的优点。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离心扇叶的底部外周边具有第一弧面,所述导流罩的内壁具有与所述第一弧面相匹配的第二弧面,所述第一弧面与所述第二弧面之间的间隙为3-4mm。该种布置形式既能容许离心扇叶在转动过程中发生轻微抖动,又能有效阻止气流从间隙中流过,降低噪音。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离心扇叶的上盖板为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外侧边缘斜向上,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离心扇叶的径向之间的夹角为8-12°。通过该种布置形式,能够缓解离心风机组件的出流对壳体的内壁的碰撞,出风量大,且噪音较低。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风部包括三个侧壁进风口,所述三个侧壁进风口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的下侧;以及两个底部进风口,所述两个底部进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底壁的左右两侧。该种布置形式进风均匀,进风量大,且噪音低。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部包括顶部出风口,所述顶部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顶部;以及两个侧壁出风口,所述两个侧壁出风口均与所述离心风机组件的出风高度对应,所述两个侧壁出风口对称地布置于所述壳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每个侧壁出风口向所述壳体的内部凹陷形成一个手提部。该种布置形式出风均匀,出风量大,且噪音低。两个手提部既能够出风,又便于手提,使得空气净化器易于搬动,且结构紧凑。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净化器的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图;

图3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2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净化器的另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空气净化器;10-壳体;11-左侧壁;111-第一侧壁进风口;112-第一侧壁出风口;113-第一手提部;12-右侧壁;121-第二侧壁进风口;122-第二侧壁出风口;123-第二手提部;13-前侧壁;14-后侧壁;141-第三侧壁进风口;15-底壁;151-第一底部进风口;152-第二底部进风口;153-垫座;16-顶盖;161-顶部出风口;17-底盖内板;171-通风网;172-支撑组板;173-空腔;174-底部进风风道;18-进风部;19-出风部;20-风道;30-净化组件;31-初效过滤网;311-初效网支架;32-静电集尘模块;321-发生极板;322-收集极板;3221-收集极片;3222-排斥极片;3223-通道;33-高效催化网;34-净化进风口;35-净化出风口;40-导流罩;41-集流部;42-扩压部;421-第二弧面;422-第一导流面;50-离心风机组件;51-电机支撑架;52-电机;53-离心扇叶;531-风机进风口;532-风机出风口;533-第一弧面;534-导流板;5341-第二导流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请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100,包括壳体10和风道20。壳体10的下侧设有进风部18,壳体10的上侧具有出风部19。风道20位于壳体10的内部,风道20自下至上设置有净化组件30、导流罩40和离心风机组件50。净化组件30的进风口与其出风口上下相对。

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100中,净化组件30下侧进风、上侧出风,采用离心风机组件50作为空气动力源,构造简单,功耗低。在净化组件30和离心风机组件50之间安装有导流罩40,有效导风,降低噪音。

下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100的各部件的结构与相互布置关系。

请参照图1,壳体10包括左侧壁11、右侧壁12、前侧壁13、后侧壁14、底壁15和顶盖16。

其中,左侧壁11、右侧壁12和前侧壁13为一体成型的主壳体,后侧壁14、底壁15和顶盖16均安装于主壳体,以形成空气净化器100的外壳。

进风部18位于壳体10,用于使外部的空气进入风道2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部18包括三个侧壁进风口和两个底部进风口,三个侧壁进风口分别位于壳体10的左侧壁11、右侧壁12和后侧壁14的下侧,两个底部进风口位于壳体10的底壁15的左右两侧。

请参照图1,左侧壁11的下侧设有第一侧壁进风口111,右侧壁12的下侧设有第二侧壁进风口121,后侧壁14的下侧设有第三侧壁进风口141。

三个侧壁进风口均包括多个通孔,既保持壳体10的外型美观,又能有效进风。

请参照图6,底壁15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底部进风口151和第二底部进风口152,第一底部进风口151和第二底部进风口152左右对称地布置于底壁15上。

底壁15还设有四个垫座153,用于支撑于地面,并使底壁15与地面之间留有空隙,用于进风。

请参照图1和图2,作为一种实现形式,壳体10的内部还包括底盖内板17,底盖内板17上有两个通风网171,两个通风网171分别对应第一底部进风口151和第二底部进风口152。底盖内板17和底壁15之间使用支撑组板172支撑,并隔断出空腔173和两个底部进风风道174。

请参照图3,例如,支撑组板172可分为上半壳和下半壳,下半壳安装于底壁15上侧,下半壳安装于底盖内板17,上半壳和下半壳共同形成空腔173。容易理解的,该种布置形式易于组装,还利于维护更换控制装置和通风网171。

请参照图3,以第一底部进风口151为例,外部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一底部进风口151、与其对应的底部进风风道174和通风网171后,进入风道20。通风网171能够初步过滤从第一底部进风口151进入底部进风风道174的空气,以降低更换维护净化组件30和离心风机组件50的次数。

容易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100包括五个进风口,底侧也用于进风,该种布置形式进风量大,且噪音低。

可选地,空腔173用于放置空气净化器100的控制装置,使空气净化器100的结构紧凑。

请参照图2,风道20包括净化组件30、导流罩40和离心风机组件50,从进风部18进入风道20的空气在风道20中得到净化,并被离心风机组件50抽至壳体10的上侧,从出风部19出风。

请参照图1,出风部19位于壳体10,用于将经过风道20并净化后的干净空气流出壳体10,对外部环境送风。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部19包括一个顶部出风口161和两个侧壁出风口,两个侧壁出风口分别为第一侧壁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壁出风口122。

顶盖16居中设有圆形栅网,气流可从圆形栅网通过,构成顶部出风口161。

其中,第一侧壁出风口112位于左侧壁11的上侧,第二侧壁出风口122位于右侧壁12的上侧,第一侧壁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壁出风口122左右布置地布置于壳体10,第一侧壁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壁出风口122均与所述离心风机组件50的出风高度对应。

请参照图1和图2,优选地,第一侧壁出风口112向左侧壁11的内部凹陷并形成第一手提部113,第二侧壁出风口122向右侧壁12的内部凹陷并形成第二手提部123。

容易理解的,第一手提部113和第二手提部123既能够出风,又便于手提,使得空气净化器100易于搬动,且结构紧凑。

净化组件30用于净化流经风道20的气流。

请参照图2,净化组件30包括净化进风口34和净化出风口35,净化进风口34和净化出风口35上下相对,气流从净化进风口34进入净化组件30,得到净化后,从净化出风口35离开净化组件3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净化组件30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安装于壳体10的内部的初效过滤网31、静电集尘模块32和高效催化网33。气流能够依次穿过初效过滤网31、静电集尘模块32和高效催化网33后流向导流罩40。初效过滤网31的进风口即为净化进风口34,高效催化网33的出风口即为净化出风口35。

其中,初效过滤网31、静电集尘模块32和高效催化网33均为板状,过风方向为上下过风,与风道20的气流流向一致。该种布置形式能够使气流大致直线流动,使空气净化器100的噪音较小。

初效过滤网31用于对气流中的毛发等杂物进行物理过滤。

作为一种示例形式,初效过滤网31包括初效网支架311和滤网,初效网支架311横插入壳体10,初效网支架311上安装有滤网,气流自下至上穿过滤网,实现物理过滤。

容易理解的,当需要更换滤网时,可将初效网支架311拖出,更换新的滤网后再插回壳体10。

静电集尘模块32利用电场收集附着在空气里的粉尘颗粒。

请参照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静电集尘模块32包括发生极板321和收集极板322。

发生极板321上设有通高压电的一排发生极丝,发生极丝能够产生大量正离子,相邻的两根发生极丝之间有间隙。气流流经发生极板321时,正离子与粉尘颗粒相遇,使粉尘颗粒带正电荷。

收集极板322与发生极板321上下间隔布置,收集极板322位于发生极板321的上侧,收集极板322用于形成负电场,以收集带正电荷的粉尘颗粒。

请参照图4,作为一种实施形式,收集极板322包括多个收集极片3221和多个排斥极片3222,多个收集极片3221和多个排斥极片3222间隔交替设置,每个收集极片3221和与其相邻的排斥极片3222之间具有供气流穿过的通道3223。通道3223上下延伸,与气流方向一致。其中,排斥极片3222接地,收集极片3221接高压负电,排斥极片3222与相邻的收集极片3221之间形成负电场。

气流从多个通道3223穿过时,气流中所携带的带正电荷的粉尘颗粒向收集极片3221迁移,被吸附在收集极片3221上,实现静电集尘。

作为补充效果,负电场还可以将气流中所夹带的甲醛气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起到吸收甲醛的作用。

高效催化网33能够吸收空气中可能存在的tvoc气体,例如甲苯、甲醛、乙苯、丙二醇、酚类等,还用于对静电集尘模块32的出风进一步整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高效催化网33上均布多个上下通透的网孔结构,能够进一步改变气流方向,使高效催化网33的出风的风速大致均匀、风向大致同向。

容易理解的,净化组件30能够对气流进行三次整流。气流自下至上经过净化组件30时,初效过滤网31对气流进行第一次整流,静电集尘模块32对气流进行第二次整流,高效催化网33对气流进行第三次整流。经过三次整流后,气流从净化出风口35吹出,风速大致均匀,风向大致同向,且洁净度提高。在三次整流的过程中,由于气流得到多次导向,净化过程中噪音较低,且净化效率高。

作为一种示例形式,静电集尘模块32的出风口与高效催化网33的进风口之间的间距l≥14mm时,高效催化网33的表面风速差≤0.2m/s。

优选地,l=15mm,既能够使净化组件30的出风风速均匀,又能够保证出风速度不会过低。容易理解的,净化组件30的出风速度过低会间接增加离心风机组件50的功耗。

导流罩40用于将净化出风口35的出风进行整流并导入离心风机组件50中。

请参照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罩40安装于壳体10的内部,具体而言,导流罩40安装于主壳体的内壁,导流罩40呈双扩口状,导流罩40的靠下的扩口为集流部41,导流罩40的靠上的扩口为扩压部42。集流部41位于净化组件30的出风口的上侧(即净化出风口35的上侧)。

作为一种实施形式,导流罩40包括相互卡接的集流罩和扩压罩,集流罩形成集流部41,扩压罩形成扩压部42。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流罩40也可以为一体成型件。

集流部41的截面面积随着气流方向渐缩,在离心风机组件50的抽风作用下,风压渐増。在集流部41的进风口处,随着离心风机组件50施加的导向吸力,来自净化出风口35的出风能够被吸入集流部41,从而保证气流顺畅向上流动,从而在耗费等量的离心风机组件50功率的基础上提高了出风量,提高了离心风机组件50的功耗利用效率。

扩压部42的截面面积随着气流方向逐渐变大,气流经集流部41顺畅流入扩压部42,在扩压部42得到进一步均流,以待进入离心风机组件50。

容易理解的,导流罩40对来自净化出风口35的出风进行导向、均流,既提高了出风量,又降低了噪音。

离心风机组件50用于向上吸取净化、均流后的气流,并导出至出风部19。

请参照图1和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离心风机组件50包括电机支撑架51、电机52和离心扇叶53。电机支撑架51安装于壳体10的主壳体的内壁,电机52安装于电机支撑架51上,离心扇叶53安装于电机52的输出端。电机52能够带动离心扇叶53转动,离心扇叶53设有风机进风口531和风机出风口532。其中,风机进风口531位于离心扇叶53的下侧,风机出风口532位于离心扇叶53的周壁。

相对于轴流式扇叶,选用离心扇叶53作为空气动力源,具有构造简单、功耗低的优点。

可选地,导流罩40的扩压部42的内壁与离心风机组件50的下侧周壁轮廓匹配且留有间隙。

作为一种示例形式,离心扇叶53的底部外周边具有第一弧面533,扩压部42的内壁具有第二弧面421,第一弧面533与第二弧面421轮廓匹配,且第一弧面533与第二弧面421之间具有间隙d。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间隙d的范围为3-4mm。

容易理解的,离心扇叶53在转动的过程中会轻微抖动,将间隙d的范围限定为3-4mm,既能容许离心扇叶53的轻微抖动,又能有效阻止气流从间隙d中流过,使气流从风机进风口531进入离心风机组件50,因而提高了风机净化效率,降低了净化噪音。

优选地,d=3.5mm,既能够提高风机净化效率,降低噪音,又能容许离心扇叶53正常转动。

可选地,离心扇叶53的上盖板为导流板534,导流板534的中心留有出风口,导流板534的外侧边缘斜向上,导流板534与离心扇叶53的径向之间的夹角为β=8-12°。

进一步地,导流罩40中扩压部42的上侧内壁设有第一导流面422,导流板534的下侧具有第二导流面5341。第一导流面422与第二导流面5341大致平行,两个导流面共同引导离心风机组件50的出风风向,使其斜向上出风。

容易理解的,离心风机组件50的出风风向大致与x方向(即离心扇叶53的径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β,出风气流可被分解为沿x方向的第一分流和沿y方向的第二分流。

第一分流从第一侧壁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壁出风口122流出,第二分流从顶部出风口161流出。通过该种布置形式,能够缓解离心风机组件50的出流对壳体10的内壁的碰撞,出风量大,且噪音较低。

优选地,β=10°,使得离心风机组件50的出风能够从第一侧壁出风口112、第二侧壁出风口122和顶部出风口161均匀送出,出风均匀,噪音较低。

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100,在离心风机组件50的吸风作用下,外部的空气由五个进风口进入壳体10的内部的风道20,自下至上依次经过净化组件30、导流罩40和离心风机组件50,经过净化组件30的过程中得到净化并被三层整流,又在导流罩40的作用下均匀、高效进入离心风机组件50,洁净空气从风机出风口532出流,后经三个出风口送往外部环境。整个净化过程中,空气净化器100不仅净化效率高、出风均匀,且能耗低、噪音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