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处理装置、数据处理系统和车辆与流程

文档序号:20875705发布日期:2020-05-26 16:29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处理装置、数据处理系统和车辆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一种数据处理装置、一种数据处理系统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汽车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汽车的易用性和舒适性。因此,人机工程开始为国内汽车主机厂所重视,开始越发注重驾驶员坐姿的舒适性。

目前,国内的车辆主机厂均采用sae(societyofautomotiveengineers,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学会)人体标准进行车辆的前期布置设计,导致最终的产品(例如,车辆的驾驶位)尺寸与中国人体相差较大,驾驶员的驾驶体验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能够为车辆的座椅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和改善车辆驾驶的人机性能,提高了整车的人机舒适性。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数据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数据处理系统。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收到车门解锁信号后,采集驾驶员的体征信息;在检测到车辆启动后,获取所述驾驶员的驾驶座位习惯数据;根据所述体征信息和所述驾驶座位习惯数据,获得所述车辆所处级别车型的人体乘坐基准点、踵点与人体身高三者的关系和/或靠背角与所述人体身高的设定规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收到车门解锁信号后,首先采集驾驶员的体征信息,并在检测到车辆启动后,获取驾驶员的驾驶座位习惯数据,然后根据体征信息和驾驶座位习惯数据,获得车辆所处级别车型的人体乘坐基准点、踵点与人体身高三者的关系和/或靠背角与所述人体身高的设定规律。由此,该数据处理方法能够为车辆的座椅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和改善车辆驾驶的人机性能,提高了整车的人机舒适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数据处理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驾驶员的体征信息包括身高信息和第一面部特征,所述驾驶座位习惯数据包括以下数据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驾驶员的乘坐基准点的位置、所述驾驶员对座椅底面的压力分布、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所述驾驶员的脚跟在踏板下方地板上的位置和压力。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驾驶员的驾驶座位习惯数据,包括:获取所述驾驶员的第二面部特征;若所述第二面部特征与所述第一面部特征一致,则获取所述驾驶员的所述驾驶习惯数据,其中,所述第一面部特征为设定范围内最接近主驾车门的人员的面部特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包括:采集模块,用于收到车门解锁信号后,采集驾驶员的体征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在检测到车辆启动后,获取所述驾驶员的驾驶座位习惯数据;获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体征信息和所述驾驶座位习惯数据,获得所述车辆所处级别车型的人体乘坐基准点、踵点与人体身高三者的关系和/或靠背角与所述人体身高的设定规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处理装置,收到车门解锁信号后,通过采集模块采集驾驶员的体征信息,并在检测到车辆启动后,通过获取模块获取驾驶员的驾驶座位习惯数据,通过获得模块根据体征信息和驾驶座位习惯数据,获得车辆所处级别车型的人体乘坐基准点、踵点与人体身高三责的关系和/或靠背角与人体身高的设定规律。由此,该数据处理装置能够为车辆的座椅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和改善车辆驾驶的人机性能,提高了整车的人机舒适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数据处理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驾驶员的体征信息包括身高信息和第一面部特征,所述驾驶座位习惯数据包括以下数据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驾驶员的乘坐基准点的位置、所述驾驶员对座椅底面的压力分布、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所述驾驶员的脚跟在踏板下方地板上的位置和压力。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获取所述驾驶员的第二面部特征;若所述第二面部特征与所述第一面部特征一致,则获取所述驾驶员的所述驾驶习惯数据,其中,所述第一面部特征为设定范围内最接近主驾车门的人员的面部特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系统,包括:设置于车辆外部的第一摄像头、设置于所述车辆内部的信息采集装置和如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所述第一摄像头,用于在所述数据处理装置的控制下,采集驾驶员的体征信息,并将所述驾驶员的体征信息输入至所述数据处理装置中的所述采集模块;所述信息采集装置,用于在所述数据处理装置的控制下,获取驾驶员的驾驶座位习惯数据,并将所述驾驶座位习惯数据输入至所述数据处理装置中的所述获取模块。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处理系统,通过设置于车辆外部的第一摄像头、设置于车辆内部的信息采集装置和上述的数据处理装置,能够为车辆的座椅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和改善车辆驾驶的人机性能,提高了整车的人机舒适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数据处理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驾驶员的体征信息包括身高信息和第一面部特征,所述信息采集装置包括以下传感器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设置于所述驾驶员下方的座椅骨架上的光栅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座椅底面上的体压分布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座椅的靠背上的角度传感器和设置于踏板下方地板上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光栅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驾驶员的乘坐基准点的位置,并将所述乘坐基准点的位置输入至所述数据处理装置中的所述获取模块;所述体压分布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驾驶员对所述座椅底面的压力分布,并将所述压力分布输入至所述数据处理装置中的所述获取模块;所述角度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座椅的靠背的角度,并将所述角度输入至所述数据处理装置中的所述获取模块;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驾驶员的脚跟在踏板下方地板上的位置和压力,并将所述位置和压力输入至所述数据处理装置中的所述获取模块。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息采集装置包括:设置于车辆仪表板上的第二摄像头;所述第二摄像头,用于在所述数据处理装置的控制下,获取所述驾驶员的第二面部特征,并将所述第二面部特征输入至所述数据处理装置中的所述获取模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数据处理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通过上述数据处理系统,能够为车辆的座椅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和改善车辆驾驶的人机性能,提高了整车的人机舒适性。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车辆驾驶室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处理装置的方框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处理系统的方框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处理系统的方框示意图;以及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处理系统的方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处理装置、数据处理系统和车辆。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收到车门解锁信号后,采集驾驶员的体征信息,其中,驾驶员的体征信息包括身高信息和第一面部特征,且第一面部特征和身高信息可为设定范围内最接近主驾车门的人员的面部特征和身高信息。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通过设置于车辆外部(例如,主驾车门的外侧)的摄像头采集设定范围内最接近主驾车门的人员的身高信息和第一面部特征,以采集驾驶员的体征信息。其中,该摄像头可为人像扫描摄像头,设定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标定,例如,设定范围可为5米。

具体而言,当车辆感应到车钥匙靠近(例如,用户拿着车钥匙走进车辆)、接收到车门解锁指令(信号)、或检测到车辆解锁时,该车辆可控制设置在主驾车门的外侧的人像扫描摄像头启动工作,自动扫描5米范围内的人员,并根据最近原则优先扫描最靠近主驾车门的人员,以获得其身高参数(身高信息)和面部特征(第一面部特征),并进行储存(保存),即存储在该车辆的存储空间中。其中,该存储空间不仅限于基于实体的存储空间,例如,硬盘,上述存储空间还可以是连接该车辆的网络硬盘的存储空间(云存储空间)。

另外,鉴于图像在采集和传输时,色彩信息容易受到光源颜色和方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避免这种色彩偏移,上述人像扫描摄像头在扫描获取到用户的脸部图像后,可首先对该脸部图像进行图像增强处理,可包括对比度增强、空域滤波、噪声消除、图像平滑和图像锐化等,然后在对该脸部图像进行分析以提取面部特征。

s2,在检测到车辆启动后,获取驾驶员的驾驶座位习惯数据。其中,驾驶习座位惯数据可包括以下数据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驾驶员的乘坐基准点的位置、驾驶员对座椅底面的压力分布、座椅的靠背的角度、驾驶员的脚跟在踏板下方地板上的位置和压力。应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驾驶员的乘坐基准点的位置可为汽车座椅“r”点(虚拟)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可通过设置于驾驶员下方的座椅骨架上的光栅传感器,获取驾驶员的乘坐基准点的位置;可通过设置于座椅底面上的体压分布传感器,获取驾驶员对座椅底面的压力分布;可通过设置于座椅的靠背上的角度传感器,获取座椅的靠背的角度;可通过设置于踏板下方地板上的压力传感器,获取驾驶员的脚跟在踏板下方地板上的位置和压力。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上述设置于驾驶员下方的座椅骨架上的光栅传感器、设置于座椅底面上的体压分布传感器、设置于座椅的靠背上的角度传感器和设置于踏板下方地板上的压力传感器,在未接收到相应的控制指令(例如,开启指令)之前将处于关闭状态。例如,当检测到用户进入车辆的驾驶室,且车辆已启动时,该车辆可启动上述的光栅传感器、体压分布传感器、角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并控制它们开始工作。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重复获取同一个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数据,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获取驾驶员的驾驶座位习惯数据,可包括获取驾驶员的第二面部特征,若第二面部特征与上述的第一面部特征一致,则获取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数据。其中,可通过设置于车辆仪表板上的摄像头(例如,人像扫描摄像头)获取驾驶员的第二面部特征。应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摄像头还可设置在方向盘或车内后视镜上。

s3,根据体征信息和驾驶座位习惯数据,获得车辆所处级别车型的人体乘坐基准点、踵点与人体身高三者的关系和/或靠背角与人体身高的设定规律,用以作为座椅设计参考依据,或者是驾驶员人体布置的参考依据。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检测到车辆启动后,该车辆可控制设置于车辆仪表板上的摄像头启动,并自动对驾驶员面部进行扫描以获取驾驶员的第二面部特征,以及对第二面部特征和上述获得的第一面部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比,若第二面部特征与第一面部特征一致,则可启动设置于驾驶员下方的座椅骨架上的光栅传感器,并记录光栅传感器与座椅r点(虚拟)的相对位置,当驾驶人调节座椅时,根据光栅传感器的变化即可动态显示座椅r点位置的变化以获取驾驶员的乘坐基准点的位置。

若第二面部特征与第一面部特征一致,该车辆则还可启动设置于座椅底面上的体压分布传感器,记录驾驶员体压分布情况和臀部对座椅的压力,即驾驶员对座椅底面的压力分布;启动设置于座椅的靠背上的角度传感器,记录驾驶员在舒适驾驶姿态下的座椅的靠背的角度;启动设置于踏板下方地板上的压力传感器,在驾驶员开车的过程中,该压力传感器会自动搜集脚跟落点区域以及脚跟对地板的压力,即驾驶员的脚跟在踏板下方地板上的位置和压力。

然后,该车辆可待通过上述的各种传感器获取的数据稳定后进行储存(保存),并在完成保存后,控制上述的各种传感器关闭,以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最后,该车辆可对存储的当前驾驶员的体征信息(例如,身高信息和第一面部特征)和驾驶座位习惯数据进行优化分析,以获得车辆所处级别车型的人体乘坐基准点、踵点与人体身高三者的关系和靠背角与人体身高的设定规律,并可将上述优化分析后的数据上传至该车辆主机厂的云端数据,以指导该车辆主机厂的设计人员对车辆进行设计。

另外,若第二面部特征与第一面部特征不一致,该车辆则可不启动上述设置在车辆上的传感器,结束本次的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数据操作,并可删除本次操作已储存的数据信息(例如,驾驶人员的身高信息和第一面部特征等)。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够为车辆的座椅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和改善车辆驾驶的人机性能,提高了整车的人机舒适性。

为了更好地避免重复获取同一个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数据和身高信息,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集驾驶员的体征信息,还可包括获取设定范围内最接近主驾车门的人员的第一面部特征,并根据第一面部特征,判断是否存储有与第一面部特征对应的驾驶习惯数据,若否,则获取设定范围内最接近主驾车门的人员的身高信息。

具体而言,当车辆感应到车钥匙靠近(例如,用户拿着车钥匙走进车辆)或接收到车门解锁指令(信号)时,该车辆可控制设置在主驾车门的外侧的人像扫描摄像头启动工作,自动扫描5米范围内的人员,并根据最近原则优先扫描最靠近主驾车门的人员,以优先获得其第一面部特征,以及在获取到该面部特征后,将其代入该车辆的存储空间中进行检索,以判断该车辆是否存储有与第一面部特征对应的驾驶习惯数据,若否,该车辆则可再控制上述的人像扫描摄像头对最接近主驾车门的人员进行扫描,以获取该最接近主驾车门的人员的身高信息,并将其与第一面部特征一起进行储存(保存)。

另外,若判断该车辆存储有与第一面部特征对应的驾驶习惯数据,该车辆则可控制设置在主驾车门的外侧的人像扫描摄像头关闭,结束本次的操作,并可删除本次操作已储存的数据信息(例如,驾驶人员的第一面部特征)。

综上,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收到车门解锁信号后,首先采集驾驶员的体征信息,并在检测到车辆启动后,获取驾驶员的驾驶座位习惯数据,然后根据体征信息和驾驶座位习惯数据,获得车辆所处级别车型的人体乘坐基准点、踵点与人体身高三者的关系和/或靠背角与人体身高的设定规律。由此,该数据处理方法能够为车辆的座椅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和改善车辆驾驶的人机性能,提高了整车的人机舒适性。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处理装置的方框示意图。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处理装置100,包括采集模块10、获取模块20和获得模块30。

其中,采集模块10用于收到车门解锁信号后,采集驾驶员的体征信息。

获取模块20用于在检测到车辆启动后,获取驾驶员的驾驶座位习惯数据。

获得模块30用于根据体征信息和驾驶座位习惯数据,获得车辆所处级别车型的人体乘坐基准点、踵点与人体身高三者的关系和/或靠背角与人体身高的设定规律,用以作为座椅设计参考依据,或者是驾驶员人体布置的参考依据。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驾驶员的体征信息包括身高信息和第一面部特征,驾驶座位习惯数据包括以下数据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驾驶员的乘坐基准点的位置、驾驶员对座椅底面的压力分布、座椅的靠背的角度、驾驶员的脚跟在踏板下方地板上的位置和压力。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获取模块20具体用于获取驾驶员的第二面部特征,若第二面部特征与第一面部特征一致,则获取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数据,其中,第一面部特征为设定范围内最接近主驾车门的人员的面部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处理装置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中所披露的细节,具体这里不再赘述。

综上,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处理装置,收到车门解锁信号后,通过采集模块采集驾驶员的体征信息,并在检测到车辆启动后,通过获取模块获取驾驶员的驾驶座位习惯数据,通过获得模块根据体征信息和驾驶座位习惯数据,获得车辆所处级别车型的人体乘坐基准点、踵点与人体身高三者的关系和/或靠背角与人体身高的设定规律。由此,该数据处理装置能够为车辆的座椅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和改善车辆驾驶的人机性能,提高了整车的人机舒适性。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处理系统的方框示意图。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数据处理系统可应用在车辆中。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处理系统1000,包括第一摄像头200、信息采集装置300和数据处理装置100。

其中,第一摄像头200可设置于车辆外部,信息采集装置300可设置于车辆内部。

第一摄像头200用于在数据处理装置100的控制下,采集驾驶员的体征信息,并将驾驶员的体征信息输入至数据处理装置100中的采集模块10,其中,驾驶员的体征信息包括身高信息和第一面部特征。

信息采集装置300用于在数据处理装置100的控制下,获取驾驶员的驾驶座位习惯数据,并将驾驶座位习惯数据输入至数据处理装置中的获取模块20。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信息采集装置300可包括以下传感器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设置于驾驶员下方的座椅骨架上的光栅传感器31、设置于座椅底面上的体压分布传感器32、设置于座椅的靠背上的角度传感器33和设置于踏板下方地板上的压力传感器34。

其中。光栅传感器31用于获取驾驶员的乘坐基准点的位置,并将乘坐基准点的位置输入至数据处理装置100中的获取模块20。

体压分布传感器32用于获取驾驶员对座椅底面的压力分布,并将压力分布输入至数据处理装置100中的获取模块20。

角度传感器33用于获取座椅的靠背的角度,并将角度输入至数据处理装置100中的获取模块20。

压力传感器34用于获取驾驶员的脚跟在踏板下方地板上的位置和压力,并将位置和压力输入至数据处理装置100中的获取模块20。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信息采集装置300还可包括设置于车辆仪表板上的第二摄像35,第二摄像头35用于在数据处理装置100的控制下,获取驾驶员的第二面部特征,并将第二面部特征输入至数据处理装置100中的获取模块2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车辆售出后,数据处理系统1000会在车辆0-5000公里范围内记录不同驾驶员驾驶车辆时的驾驶习惯数据,当里程超出5000公里后(即,首次保养后),数据处理系统1000可不再工作。

进一步地,假设装载数据处理系统1000的车辆在0-5000公里范围内平均会记录5个驾驶员的相关参数,那么对于一款某级别年销10万辆的车型来说,车辆主机厂一年内就会收集50万个相关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数据的反馈。车辆主机厂根据大数据进行分析,重新定义适合该级别车型的人体坐姿r点(即,汽车座椅“r”点(虚拟))、踵点(即,脚跟在踏板下方地板上的位置)与人体身高的关系以及靠背角的设定规律,并与驾驶员的驾驶习惯能够深度契合。将该数据处理系统1000扩展至其他车型,最终在百万级大数据的基础上形成适合中国人体的驾驶员布置参数,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提高了整车的人机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处理系统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中所披露的细节,具体这里不再赘述。

综上,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处理系统,通过设置于车辆外部的第一摄像头、设置于车辆内部的信息采集装置和上述的数据处理装置,能够为车辆的座椅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和改善车辆驾驶的人机性能,提高了整车的人机舒适性。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数据处理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通过上述数据处理系统,能够为车辆的座椅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和改善车辆驾驶的人机性能,提高了整车的人机舒适性。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载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以实现前述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电子设备,通过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能够为车辆的座椅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和改善车辆驾驶的人机性能,提高了整车的人机舒适性。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以用于实现前述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执行其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能够为车辆的座椅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和改善车辆驾驶的人机性能,提高了整车的人机舒适性。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的指令由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前述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程序产品,通过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的指令,能够为车辆的座椅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和改善车辆驾驶的人机性能,提高了整车的人机舒适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